一针疗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6865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针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一针疗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针疗法.docx

《一针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针疗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针疗法.docx

一针疗法

一针疗法

1、感冒穴:

大椎。

操作:

刺血后拔罐,炙法。

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

孔最。

操作:

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

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

孔最。

操作:

同上,泻法为主,1-1.2寸。

主治:

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

肺穴(俞)。

操作:

1寸。

斜向各脊椎刺,捻转。

主治:

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

鱼际。

操作:

1寸。

向劳宫方向刺,捻转。

主治:

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

曲池。

操作:

1.5寸。

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

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

膻中。

操作:

1.5寸。

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

主治:

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

列缺。

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

主治:

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

内关。

操作:

1寸。

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

主治:

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

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

操作:

1寸。

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

主治:

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

人中。

操作:

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

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

人中。

操作:

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

主治:

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

少商。

操作:

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

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

神阙。

操作:

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

承山。

操作:

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

主治:

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

百会。

操作:

斜刺0.5-0.8寸,泻法。

主治:

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

腰奇。

操作:

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

18、醒脑穴:

听敏。

操作:

刺0.5-0.8寸,強刺激。

主神志不清,昏厥。

19、脏器下垂穴:

百会。

操作:

刺后炙20分钟。

主治:

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

人中。

操作:

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

主治:

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

涌泉。

操作:

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

主治:

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

颧髎。

操作:

直刺0.5-1寸,泻法。

主治:

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

下关。

操作:

直刺1-1.2寸,泻法。

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

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

率谷。

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

主治:

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25、脑缺血穴:

风池。

操作:

刺2寸,捻转,留30分钟。

主治:

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

太溪。

操作:

刺0.-1寸,平法。

主治:

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27、降糖穴:

胰俞。

操作:

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

主治:

糖尿病、血糖过高。

28、降脂穴:

丰隆。

操作:

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

主治:

高脂血症,肥胖。

29、三叉神经痛穴:

鱼腰、四白、承浆。

从下方刺入鱼腰0.3-0.5寸,四白斜向上方刺入0.5-0.8寸,均行捻转手法,可加下关穴。

主治:

三叉神经及眉棱骨痛。

30、枕神经痛穴:

风池。

操作:

刺2寸,提插补泻,泻法。

31、前头痛穴:

中脘。

操作:

直刺1.5寸,泻法。

32、偏头痛穴:

太冲。

操作:

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

33、后头痛穴:

至阴。

操作:

刺0.3寸,

34、失眠I穴:

大陵。

操作:

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

主治:

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

35、失眠Ⅱ穴:

风池。

操作:

脑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

36、泌感穴:

秩边。

操作:

直刺2.5-3寸,如为肾盂肾炎可配肾俞、阴陵泉,如为膀胱炎,可配膀胱俞、三阴交穴,如为尿道炎,可配中极、三阴交。

37、降压穴:

曲池。

操作:

高血压伴高血脂可配丰隆,如肾炎引起则配三阴交。

38、疟疾穴:

疟门。

操作:

刺入1寸,捻转泻法,可加身柱穴点刺出血。

39、甲亢穴:

阿是。

操作:

直刺0.5-1寸,捻转泻法,突眼可配睛明、四白、鱼腰、丝竹空,心慌气短配内关、神门,消瘦多汗,可配三阴交、足三里。

40、胃痛穴:

中脘。

操作:

直刺1.5寸,捻,平法。

主治:

胃脘痛、腹胀、呃逆。

41、胃炎穴:

印堂。

操作:

向下斜刺5-8分,提捻。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胀气。

42、止泻穴:

申脉。

操作:

直刺0.5寸,捻,平法,加灸。

主治:

急性泄泻、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

43、止吐穴:

内关与大陵之间。

操作:

直刺1寸,捻,強刺激。

主治:

胃肠不适及神经性呕吐。

44、止痢穴:

大肠俞。

向脊柱方向刺入1.5寸,捻。

主治:

痢疾、肠炎。

45、便秘穴:

支沟。

操作:

直刺1.5寸,泻法。

46、戒烟穴:

列缺。

操作:

向上斜刺0.5寸,捻,加炙。

47、肾炎穴:

三阴交。

操作:

直刺2.5寸,泻法,可配肾俞、足三里、关元。

主治:

急慢性肾炎。

48、急腹症穴:

足三里。

操作:

刺2寸,捻转泻法。

49、胆痛穴:

胆囊。

操作:

直刺1.5寸,快速捻转200次/分。

主治: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

50、睾丸炎穴:

阳池。

操作:

直刺0.5-0.8寸,捻。

主治:

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

51、阳痿穴:

阴包。

操作:

刺2寸,捻,平法。

可配艾炙关元。

主治:

功能性阳痿、遗精。

52、阑尾炎穴:

阑尾。

操作:

直刺1.5寸,捻提泻法。

53、乳腺炎穴:

肩井。

操作:

直刺0.5-0.7寸,捻,泻法。

主治:

急性乳腺炎、肿痛。

54、疝气穴:

归来。

操作:

刺1.2寸,捻补。

55、肾痛穴:

精灵,手背4、5掌指间。

操作:

刺入5分,提插泻法。

56、粉瘤穴:

阿是。

操作:

直刺。

57、囊肿穴:

阿是。

操作:

直刺。

58、利尿穴:

三阴交。

操作:

刺2寸,提捻泻法。

主治:

尿潴留,排尿困难。

59、肠梗阻穴:

足三里。

操作:

直刺2.5寸,泻法。

可配艾灸神阙。

主治:

急性肠梗阻。

60、痔疮穴:

支沟。

操作:

直刺1.5寸,提捻,泻法,便秘者可配足三里、二白。

61、腕痛穴:

太溪。

操作:

健侧,刺1寸,提插。

主治:

手腕扭挫伤、腕管综合征及腕部伸或屈肌腱鞘炎。

62、肘痛穴:

阴陵泉。

操作:

对侧,刺2.5寸,提插,泻法。

主治:

肘关节炎、扭伤、网球肘。

63、肩痛穴:

阴陵泉下0.5寸。

操作:

在健侧向足三里方向刺入2.5寸,提捻,泻法。

主治:

肩周炎、肱二头肌肌腱炎、肩部软组织损伤。

64、落枕穴:

悬钟。

操作:

交叉取穴,刺入1.5寸,泻法。

主治:

落枕及颈项強痛。

65、颈痛穴:

中渚。

操作:

健侧刺入1寸,泻法。

主治:

颈椎病、落枕、颈椎间盘突出、颈肌劳损。

66、背痛穴:

环跳。

操作:

刺入2.5寸,提插。

主治:

后背肌肉痛,神经痛。

67、腰痛穴:

印堂上1寸。

操作:

刺1.2寸,提插。

主治:

急性腰扭伤、腰椎骨痛、棘间韧带损伤等。

68、腰肌扭伤穴:

后溪。

操作:

棘1寸,急性痛捻,慢性痛提。

主治:

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

69、肋间神經痛穴:

丘墟。

操作:

刺0.7寸,捻,泻法。

交叉取穴,可灸,可透照海。

70、髋痛穴:

合谷。

操作:

健侧刺入1.5寸,泻法。

主治:

髋关节扭伤,炎症。

71、臀痛穴:

腋外线中点,即肩峰与腋后皱之間。

操作:

向极泉方向刺入2.5-3寸,捻提,泻法。

主治:

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臀上皮神经炎及臀肌扭伤。

72、膝痛穴:

曲池。

操作:

刺1.5寸,交叉或健侧。

主治:

退行性关节炎、膝关节风湿痛、膝关节扭伤、膝关节滑膜炎等。

73、踝痛穴:

合谷。

操作:

刺1.5寸,捻,交叉或健侧,可灸。

主治:

踝关节扭伤、关节炎及风湿痛。

74、足跟痛穴:

大陵。

操作:

刺0.8寸,捻,交叉或健侧。

主治:

足跟痛,足底骨刺及蹠韧带炎症。

75、颞颌关节痛穴:

手三里。

操作:

刺1.5寸,捻,泻法,交叉或健侧,病程长、重可在下关附近找阿是。

76、手麻穴:

后溪。

操作:

刺2寸,可透劳宫,患或双侧。

主治:

手麻、颈椎病。

77、网球肘穴:

冲阳。

操作:

刺1寸,泻法。

78、痛经:

17椎下。

操作:

刺1寸,捻,可加灸。

主治:

痛经、月经不调。

79、止带穴:

曲骨。

操作:

直刺2.5寸,可灸。

主治: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80、催乳穴:

涌泉。

操作:

刺1寸,提插。

产后1-3天无乳针此穴。

81、正胎穴:

至阴。

操作:

刺0.4寸,捻,可灸。

主治:

胎位不正,胞衣不下,滞产。

82、子宮脱垂穴:

腰奇。

操作:

刺3寸,捻,向上刺。

83、催产穴:

合谷。

操作:

刺2寸,平法。

主治:

过期妊娠,待产过慢,可加至阴(平)、三阴交(泻)。

84、胎盘滞留穴:

至阴。

操作:

刺0.3寸,捻。

85、崩漏穴:

上都(手背2、3掌指间赤白肉际)。

操作:

1.8寸,平可灸。

主治:

过多或崩漏。

86、闭经:

长強。

操作:

刺1寸,泻法。

87、产后尿闭穴:

中极。

操作:

刺2寸,捻,泻法。

88、流涎穴:

地仓。

操作:

刺1寸,向颊车方向。

主治:

流延、口角歪邪。

89、厌食穴:

承浆。

操作:

刺0.4寸,可指压。

主治:

小儿厌食,消化不良。

90、夜啼穴:

中冲。

操作:

刺血。

91、百日咳穴:

四缝。

操作:

刺血及液。

主治:

小儿百日咳、慢支。

92、疳积穴:

四缝。

操作:

同上。

主治: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及腹泻。

93、遗尿穴:

足小趾末端横纹中点。

操作:

刺0.5分,捻。

主治:

小儿遗尿、尿频。

94、睾丸鞘膜积液穴:

水道。

操作:

患侧刺1.5-1.8寸,泻法,可灸。

主治: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95、腮腺炎穴:

照海。

操作:

刺血。

主治:

流行性腮腺炎。

96、增肥穴:

中脘。

操作:

刺0.6寸,捻,补法,可顺揉。

主治:

小儿消化不良,消瘦。

97、上牙痛穴:

下关。

操作:

刺1寸,伴下牙痛加合谷。

98、下牙痛穴:

合谷。

操作:

患或双侧刺1.5寸,泻法。

99、咽痛穴:

廉泉。

操作:

刺1寸,捻。

100、口疮穴:

玉枕。

操作:

刺血。

主治:

口腔潰瘍、E体溃烂、口角糜烂等。

101、梅核气穴:

天突。

操作:

刺1.5寸,平法。

主治:

梅核气、咽部异物感,胸闷。

102、呃逆穴:

攒竹。

操作:

向鱼腰方向刺1寸,捻。

103、鼻炎穴:

下关。

操作:

健或双侧刺入2寸,泻法。

主治:

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104、鼻衄穴:

少商。

操作:

患侧刺1寸,捻,可灸。

105、眩晕穴:

百会。

操作:

刺1寸,平法。

主梅尼尔病。

106、乳蛾穴:

手三里。

操作:

刺1.5寸,泻法。

主治:

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

107、近视穴:

睛明。

操作:

刺0.5寸,可配太阳、球后、四白。

108、耳聋穴:

听宫。

操作:

刺0.8寸,捻。

主治:

突发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耳呜。

109、麦粒肿穴:

肝俞。

操作:

刺血、挑刺。

110、明目穴:

光明。

操作:

刺1.5寸,单眼有疾针健侧。

如合并颈椎病或脑动脉硬化加风池。

111、耳鸣穴:

听会。

操作:

患或双侧刺1寸,平,虚补实泻。

肾虚者可配:

肾俞或太溪。

112、座疮穴:

大椎。

113、荨麻疹穴:

神阙。

114、过敏穴:

神阙。

115、冻疮穴:

阿是。

116、鸡眼穴:

阿是。

117、寻常疣穴:

阿是。

118、跖疣穴:

昆仑。

119、带疹穴:

小指背末节横纹中点。

120、丹毒穴:

四缝。

121、黄褐斑穴:

足三里。

1.急性腰椎痛

  

穴位:

人中。

  

特点:

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

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

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

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

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

光明。

  

特点:

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

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

(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

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

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

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

上窷。

  

用针方法:

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

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

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

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

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

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按:

与后面25胃痛、28眩晕、30呕吐互参,一般来说都有咽部痰卡胃部不适上翻作呕,降逆和胃利咽治疗多有效。

譬如前臂中点之尺胃穴治疗胃痛极效,治疗呕吐晕车晕船晕机亦极效,紧急时用大拇指点压治疗立竿见影!

  

7.四肢寒冷

  

穴位:

尾骨目前大多数针灸师不知道这种尾骨疗法,尾骨具有显著的愈合能力,很多治疗都以这里为能量中心,尾骨末端是能量最强的,而第一节是尾骨能量最低部分。

尾骨横突上富有感觉神经末梢,因而在尾骨上进行针灸治疗意义重大。

  

用针方法:

采用26号1.5寸针或三棱针。

俯卧位,在第一尾骨和骶骨之间进针,中等强度提插刺激。

出针,在横突两端重复该操作,针尖应刺向外侧。

另一种方法是在第二尾骨末端和顶端之中点进针,重在插针进行刺激,可以留针,也可不留针。

用三棱针时操作与此相同。

注意本疗法仅用很短的时间,大约5分钟即可。

  

按:

尾骨端是人体的能力中心愈来愈引起大家的重视,譬如附近的长强作为八字疗法的高能量点治疗多种疑难病得到广泛应用!

本人未用此法治疗过四肢不温怕冷,但用过网上UC房间里逍遥游老师讲的刺四缝治疗此病极效,另试用八关大刺治疗亦有效。

与此相对的是顽固性手脚心发热,治疗乏术,各位可有好的疗法?

 

8.便秘

  

穴位:

秩边  

特点:

清热除湿,消肿通便。

  

用针方法:

用四寸针,进针三寸深,刺至(向)会阴,产生针感得气,留针20分钟,在10分钟后再行针一次即可。

注意对于急性症要进行2—3次治疗。

  

按:

秩边透水道治疗前列腺炎、遗尿、尿道痛极效,秩边旁开2寸之夹秩边透水道治疗亦极效!

还有环跳治疗盆腔炎、痛经、便秘亦有效,而直肠、前列腺、子宫、阴道、尿道位置相近,同属盆腔脏器,可见腧穴主治有位置相近原则,不但相近部位的不同腧穴主治有共同之处,一个腧穴主治的不同病症也位置相近。

  

9.膀胱炎  

 

穴位:

支沟  

用针方法:

用2寸针,垂直运针。

垂直进针1.5寸,通过加力和减力针刺以导气,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

  

按:

支沟治疗便秘极效,参8便秘,按膀胱和直肠位置相近,膀胱炎和便秘符合病症位置相近原则,故支沟治疗二者都有效。

  

10.肠炎 

 

穴位:

神阙  

特点:

温阳补亏,利尿消肿。

  

用针方法:

1.5寸针直刺。

进针至1寸,通过加力运针将气导入,然后直接出针,无须留针。

注意这是脐窝,针灸书的确规定不能在此针刺,进针前务必对该部位消毒。

   

11.鼻出血 

 

穴位:

大敦和阴(隐)白。

  

方法:

紧握住出血鼻孔对侧的大脚趾,一直握住不放,直至出血停止。

  

按:

直立位拍腘窝治疗流鼻血简单方便有效。

  

12.胃肠道功能紊乱 

 

穴位:

内关(透刺)至外关。

  

用针方法:

用2.5寸针,直刺,必要时用更长的针。

直刺针尖透达外关皮下。

小幅度快速提插,同时轻柔腹部约2分钟,(同时)请患者深呼吸,5分钟后重复操作,直至腹部疼痛消失。

留针20分钟。

  

13.头痛  

 

穴位:

风池金先生发明(现)的胃舒穴,位于剑突和第七肋骨之间。

  

方法:

患者坐位,女性应松开乳罩,医师站于患者右侧,左手拇食指紧按脖颈两侧的风池穴,右手中指如勾状按压胃舒穴,好像要把患者从地上提起。

注:

这是金先生发明的15秒疗法,保证100%有效,不超过15秒钟患者就会感到头痛减轻。

  

14.呃逆 

 

疗法1,涌泉俯卧位,拇指强力按压涌泉穴1—2分钟,刺激强度要足够大,直至呃逆停止。

注:

对重症患者可针刺双侧涌泉。

  

疗法2,胸椎中部,在第3和第7椎骨之间。

患者直立位,双手扶墙,医师双手拇指按压3—7胸椎之间两侧最紧部位,直至呃逆停止。

也可俯卧位操作。

  

按:

耳穴之耳中穴点压治疗呃逆立止。

疗法2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到3—7胸椎之间两侧最紧部位按压。

  

15.癔病 

 

(1)癔病性哑症涌泉用1.5寸粗针。

在一侧涌泉穴进针3/4寸深,提插捻转约3分钟,同时对患者说话。

如果患者未恢复说话功能,可再针刺另一侧涌泉穴。

  

(2)癔病性瘫痪环跳用28号3.5寸针向生殖器方向进针3寸,提插逐渐减力,使下肢感到麻木,甚至有触电感,运针约3分钟出针。

  

(3)癔病性痉挛中脘用2寸针。

直刺1.5寸,减力运针,加强刺激,直至痉挛停止。

  

16.阳痿 

 

疗法1,道门穴——这是金先生发明(现)的另一个新穴位,位于脊突C3和C4之间。

用1.5寸针。

坐位,头前倾,直刺1寸,进行提插行针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

  

疗法2,尾骨末端及周围在尾骨末端进针,快速提插约15秒钟,此后在尾骨周围部位进针,快速提插行针,不要留针。

  

17.失眠 

 

穴位:

华佗夹脊从第一颈骨到尾骨。

  

用针方法:

七星梅花锤(针)。

准备:

用拇食指用力掐脊椎部位的皮肤直至发红。

用梅花针对脊骨和华佗夹脊穴位至尾骨放血。

操作后让患者休息30分钟。

 

 

18.肠虫 

 

穴位:

至阴,亦称指井—UB67。

  

用针方法:

在新月时进行直刺,刺激约1分钟,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轻刺激一次。

  按:

为何在新月时进行针刺?

不明白,难道还有更多的讲究不成,希望有知道者能不吝赐教。

   

19.神经紧张 

 

穴位:

华佗夹脊从T1至S1,外加尾骨,双侧。

  用针方法:

采用梅花针,叩至出血。

俯卧位,在开始治疗前刺激背部,调动气。

用梅花针从尾骨到第一胸椎进行刺激。

治疗后休息20分钟。

  

20.抬胳膊疼痛 

 

穴位:

外关。

  

用针方法:

用2寸针,在对侧直刺。

针深1.5寸,坐位,慢慢向上抬起胳膊,同时医师沿手臂上举方向缓慢但有力地捻针。

当上举到最高处时,紧握针,不要松弛,保持3秒,然后让患者放下手臂,而针灸师随手臂同样下落并反方向捻针。

重复操作2—3次,直至手臂运动自如。

注:

这种疗法会使患者感到疼痛,但非常有效。

  

按:

金先生此处描述的抬胳膊疼痛可能是肩周炎,临床碰到这些病人大家不妨一试。

  

21.气海俞痛 

 

穴位:

承山。

  

用针方法:

用2寸针,直刺。

俯卧位,进针1.5寸,快速捻转,达300—350次/分钟,使算胀和麻木的感觉一直放射到腘窝小腿和脚部。

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

  按:

气海俞在第三腰椎脊突下,旁开1.5寸,金先生想要说的可能是腰三横突综合症。

  

22.痛经  

 

穴位:

上窷,位于第一骶后孔。

  

用针方法:

用1.5寸针直刺。

患者站立位,双脚微分,向前弯腰,双肘支于桌子边上,腹部不要碰到桌子。

缓慢从右侧骶骨孔进针一寸,顺时针捻到极限,然后保持在这个位置,不要再动。

针灸师将另一只手放于患者腹部子宫位置,不要按压,将气从我针的一只手运到这只手。

患者会感到子宫收缩。

降低针刺的强度,等待约10秒钟,再进行下一次刺激操作。

注意:

经常会出现滞针,针被粘在穴位里拔不出来,可以使用另一支针拔出来。

这是金先生发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

  

按:

刚以此法治疗痛经时,有些记不清书上具体操作了,结果取了次窷,进针捻转后用力揉患者腹部,也是疼痛立亦。

  

23.(戒)吸烟

  

穴位:

(1)(甜味)天尾穴—奇穴,位于列缺到阳溪连线中点。

(2)率谷。

  

用针方法:

用1寸针。

垂直进针3—5mm深,同时请患者深呼吸,行针将气导入,使手腕甚至手臂有麻木感。

患者可能会有倦意或快感,但口中会有金属味或其他味道。

留针15—20分钟。

这时可在率谷进针,刺向耳部,刺激至有痛感,然后出针。

   

24.落枕  

 

穴位:

内关。

  

用针方法:

用1.5寸针,患侧取穴直刺1—1.2寸深。

提插捻转行针导气,运针5分钟,其间让患者转动颈部。

然后出针。

  

按:

外关治疗落枕极效,针入稍捻转令转动颈部马上活动自如。

悬钟治疗落枕亦极效。

  

25.胃痛 

 

穴位:

胃舒穴位于剑突和第七肋骨之间。

  

用针方法:

用1.5寸针直刺。

仰卧位,在剑突右侧直刺,轻轻提插约半分钟,留针半小时。

注意:

此法对孕妇不宜,可能会使子宫收缩。

  

26.网球肘 

 

穴位:

阿是穴。

  

用针方法:

先找出患处肌腱的阿是穴位置并做出标记。

用1寸或1.5寸粗针。

进针前要从两侧按紧肌腱,(固定)使之不能动,将针刺人,缓慢刺入肌肉,患者会感到放射状痛,提插行针1分钟,然后改变方向,再次提插捻转行针,仿佛要进一步破坏肌腱。

向不同方向刺入2—3次,然后留针30分钟。

  

按:

一间穴(即前头点)治疗网球肘时效时不效,我所用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八字疗法!

   

27.牙痛 

 

穴位:

液门。

  

用针方法:

用1.5寸针斜着刺入第四和第五掌骨中间。

进针1寸深,捻针产生针感直至有局部酸胀感放射到手臂肘部或指尖,留针40—60分钟。

若牙痛未见缓解,针刺另一侧,进行同样操作刺激。

  

按:

手背中指指掌关节尺侧的牙痛点效果极好,液门与此大致平行相近。

  

28.眩晕  

 

参见晕车晕机。

   

29.声带麻痹症

  

(1)癔病性失语症涌泉用1.5寸针直刺。

进针后提插然后用力捻针约1—10分钟,患者会在治疗过程中恢复说话能力。

  

(2)声带麻痹症内关用1.5寸针直刺。

进针1寸,提插捻转强刺激约5分钟。

  

按:

通里穴治疗喑哑亦极效,内关与通里位置相近。

另阴郄?

铜人?

治失喑不能言。

灵道?

资生?

暴喑口噤,灵道、天突、天窗。

列缺治疗声音嘶哑亦效。

 

 

30.呕吐 

 

穴位:

胃舒位于剑突和第七肋骨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