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216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环画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连环画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连环画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连环画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连环画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连环画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连环画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连环画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连环画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连环画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连环画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环画论文.docx

《连环画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环画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连环画论文.docx

连环画论文

 

浅谈中国画形式在连环画中的运用之美

内容提要:

连环画也叫“小人书”,在大约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流行在孩子们的手中。

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书,连环画可以说是“中华一绝”,其中许多优秀连环画与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连环画相比,却为它独特的魅力而伸大拇指,有时看一部连环画就像进入一段历史,一个时代,品一种生活,体悟一种人生,得益匪浅,回味无穷,为了更好全面地了解认识到连环画艺术之美,在本文中分析了连环画与中国画相互的联系。

关键词:

墨线;构图;写意;造型;想象力。

 

Contentsummary:

Thepicture-and-storybookalsoiscalled“thepicturestorybook”,inabout70'slaststagesto80'sintermediatestageperiodoftime,popularlyinchildhand.Agenerationofpersonalsohasagenerationofperson'sbook,thepicture-and-storybookmaysayis“Chinaonecertainly”,inwhichmanyoutstandingpicture-and-storybooksandthevariouscountriespicture-and-storybookofallformscompare,givesthethumbsupsignactuallyforitsuniquecharm,sometimeslookedapicture-and-storybookonentersphaseofhistorieslikely,atime,onekindoflife,realizesfromexperienceonekindoflife,thebenefitisvulgar,providesmuchfoodforthought,inordertocomprehensivelyunderstoodwellrealizedtobeautythepicture-and-storybookart,hasanalyzedthepicture-and-storybookandthe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mutualrelationinthispaper.

Keyword:

Lineofacarpenter'sinkmarker;Composition;Enjoyable;Modelling;Imagination.

 

引言

连环画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仅儿童爱看,大人也喜欢,连环画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特别是国画,有很多国画家在特定时代也画过连环画并出版,从塑造艺术典型形象到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连环画艺术语言力求朴素、单纯、自然,大气营造出大美的境界,这些都内在地丰富了着这一艺术门类的表现力,对于连环画来说,缺乏真实,生动的典型形象,只靠概念的画面在图解故事,是不会成功的,不从内在出发,脱离生活实际,单纯追求笔墨效果,也只会导致徒有形式的矫揉造作。

这些都与中国画的思想是紧密联系的。

第一、从连环画的发展历史入手简单介绍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

中国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由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

在马王堆汉墓的漆棺上就有用多幅图连续描绘的“土伯吃蛇”、“羊骑飞鹤”等故事。

莫高窟的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壁画有《九色鹿本生》、《阁肉贸鸽图》等佛本生故事。

[1]都应该算为连环画的雏形,魏晋时期的卷轴画也具备了连环画的特点,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都是人物形象在卷轴画上连续出现,构成故事情节,图旁还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与后来的连环画形式上十分相近。

连环画是文学性与绘画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在艺术上有极大的容量,尤其是在历史纪实方面,它既能体现在历史纪实风格的影片中呈现的新视野,又能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展现风格以及编年史般的样式,同时还能充分显示绘画的造型优势。

连环画这种艺术特性,将在传统教育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连环画收藏中,人们一般喜欢收藏绘制精美、线条流畅、故事性强的作品,绘画比较电影脚本的更为人们喜爱,这里面有一个艺术价值的问题。

第二、中国传统连环画以墨线为主,表现画面上的一切形体,暗含了中国绘画的基本元素

连环画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

笔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不外乎点、线、面三者。

连环画的画面上虽然三者均相互配合应用,然而表现基础形象仍然以墨线为主。

中国画中的用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墨线是中国画创作抒写情思,塑制物象,缔造意境,酿成气韵的最基本的要素和手段,左右旋转,归根结底仍是在笔上。

笔在纸上运行,出现点、线、面主要是线,最能体现画人的性格和情思,捕捉一切具象的神采。

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

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这是中国画的技法术语。

其实就是指绘画的钩、线、点、戳,用笔应有动物的“骨力”,以比拟用笔的功力。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渭之墨豬;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中国古代品评人物画的标准之一[2]。

谢赫所说“六法”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

[3]骨法用笔”中的“骨”字强调用笔在传统中国画表现形式中的重要性。

这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和现代意义上的连环画提供了界定的形式原则。

连环画的线条用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绘画中线条,也不是简单的转折、顿、挫、浓、淡、干、湿,而是具有文化情感的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度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是有“笔性”可言的,是连环画艺术家把握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

讲究笔墨法度和笔性就成为中国画历来审美的要求。

连环画线条用笔问题以及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不是轻易所能得到的,同时又为区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和现代意义上的连环画提供了界定的内容实质。

“骨法用笔”我以为简单的理论就是用线。

纵观人类绘画史可以看出,原始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用“线”来记录他们的活动,如狩猎、歌舞、祭祀、巫术活动等。

他们崇拜的图腾标志及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中国原始的象形文字、彩陶绘画、远古的,连环画线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是艺术处理中表达感受最直接了当的语言,尤其在绘画的发展中,线占有重要的地位,连环画画家凭着对线的高度热情和对于线技术的熟练,将中国画中的线推至了神奇的境界。

线的语言从产生到今天,已经被世代连环画家注入了时代的技术和思想。

无论从技法到理论都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

中国画家对线的研究极其精深,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画家在创造线条时,讲究行笔是“写”而不是“描”,运用笔锋由于有正、侧、横、斜、倒、以及整、破、顺、逆和一波三折,通过轻重深浅虚实软中带刚,一笔三颤等种种用笔技巧,创造出名目繁多的线型。

[4]连环画笔法中的勾、勒、皴、擦、点无不是以线条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的。

线条统领了中国绘画。

用笔用线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技术手段,同时也是画家人品、修养、气质和精神的重要体现。

如图⑴造型夸张,但用线讲究,既有“骨法”且有“用笔”,丰子恺的画线条流畅,造型简练,在予人以深刻的印象的同时,又不致因悖于常情而失其真实自然。

(图1)作者:

丰子恺《独树老夫家》1981年

第三、连环画与中国画之间的构图之美—尽量利用空白,使全画面的主体突出

中国画家称“构图”为经营位置,布局,也称置陈布势,结构,格局或章法。

[5]中国画论“六法”中所说的“经营位置”就是构图的初步点触到绘画形式,[6]历代画家在画论中都曾分别对构图有所论述。

构图作为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是其继承性的,各种优秀画种为连环画提供了良好绘画平台,可供学习借鉴。

连环画研究构图,不外乎总结中外历代画家的作品与创作经验,将其构图理论化。

但构图理论在千变万化的连环画作品面前总是显得黯然失色,一但理论化的东西也就成了教条。

如果连环画不经在生活中感受而是刻板照搬教条,必然使连环画作品的构图变成观众所熟视的陈腐形式,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缺乏增进观众审美感情的艺术魅力,中国画也讲究“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7]而连环画又在构图上千奇百怪各有建树,这也是有创新才有进步,构图是连环画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是连环画艺术构思外化为绘画作品的重要手段。

千百年来,无数画家,在大量艰苦的创作实践中,各自积累了不少有效的经验,以下分析的构图形式都是具有布白特点。

如(图2)本幅画面呈现出以中心发散状的构图,利用主题周围的空白挤出空间,产生“气眼”使画面气韵生动,利用布白衬托画面作背景;人物视线朝向中间,最右下方的人物并不完全,将读者思想引向画面外。

画面一改沉稳,重心偏右下,使人感觉队伍冲出来的。

美中不足是画中有二套人马形态相似,人工感强了点。

(图2)项维仁赵铁民《裴元庆上山》1983年4月

如(图3)本幅画面中人物的重心垂线将画画四六分,人物在画面的右侧,左侧的小鸟将画面重心稳住。

本幅画最大特点是大块的黑色块与大块的留白的强烈对比,画面背景的虚化;强调出主体人物的高大形象,以及面与线的对比,并采用略微仰视的角度,突出了人物形象。

(图3)项维仁赵铁民《裴元庆上山》1983年4月

如(图4)画面呈倒T形分布,水平线上下黄金分割画面,稍偏上,留白的地方相互对应呈现出中国古老太极式的构图。

人马重心垂线位于画线正中,稳定画面。

感觉人马腾空而起,扑面而来,形象高大。

另外采用色块与留白的对比,人马形象极为突出。

 

(图4)窦世魁《李元霸比武》1982年2月

如(图5)两人与马的重心垂线位于左右黄金分割线处,水平连线位于上黄金分割线处,稳定了画面,呈显出三角型的构图模式,使画面空间立体突出,视感舒适,配景极少,突出双方相互拼杀的形态。

(图5)窦世魁《李元霸比武》1982年2月

 连环画创作中如果一味去追求形式美,最好的形式应是自然和谐的,这是我们在欣赏中不应该忘记的。

如何去品味和体会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是爱好者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四、从内容到形式上感受连环画创作丰富的想象力

连环画创作是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即表现人们感觉中的意象,思想应超前于感觉的经验,连环画在画面上的处理方式独特而且富有想象力,特别是对点、线、面艺术符号的处理,画面结构的铺陈,天马行空的创作力。

舒展自由的线条,古怪而又分外得体的装饰纹样,星星点点连接出的背景,都透露出一种节奏感。

连环画动态与韵律的创造肆意流淌,感情的投入是其艺术创作中的一种状态,在创作处于亢奋状态,往往创作出来的都是精品。

连环画不同于单幅的绘画创作,它除了画面的连续性等特殊要求外,还像戏剧、电影一样,必须依据文学脚本进行创作,因此,搞好脚本的创作,是连环画工作的首要环节。

连环画的发展,日益显示出脚本的重要性“迈古超时别具肠”[8]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在连环画艺术表现上也是敢于创新思维艺术追求创造是无限的。

(图7)刘继卣《闹天宫》条屏之一1955年

连环画不仅在题材上可以拓宽,社会生活、科技、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诸范畴皆可涉猎,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追求连续性强,动作大,形象夸张,文字语言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可以全凭画面“说话”,这样一来,不仅迎合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少年一代的阅读心理,而且也适应快节奏时代生活的需要,成年人也易于接受如(图7)。

连环画的创作经验证明:

认真读书,深入生活,努力改造世界观和艺术观,是提高连环画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的关键,连环画是一种直观艺术,它表现事物的外在形象,它当然也可以传神,通过外在形象引起人们的联想。

在叙事表达的整个过程中有起伏、有旋律、有节奏、有冲突、有起始与结局等,只要这一门类的艺术特质没有被其他艺术样式完全分割、替代,就一定有它从容的生存空间、特定的存在意义。

[9]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创新,连环画已形成了线条柔美、秀丽明快、工整细巧的风格特点;其细腻入微的线条、疏密对比的布局,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装饰性和工艺性。

而勉于追求艺术境界,正在这个充满朝气的大时代中,不断寻找更加深刻的艺术语言。

传统的连环画,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内涵,它的形式追求,除了要保持民族优秀的文化特色外,还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人们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合理地吸收兄妹艺术特别是影视艺术,甚至是国外同类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

注释:

[1]、林敏、赵素行编著:

《中国连环画艺术文集》,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90年1印,第13页。

[2]、晋卫夫人著:

《笔阵图》,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1

印,第20页。

[3]、(南朝)谢赫著:

《古画品录》,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59年版1

印,第3页,

[4]、常锐伦著:

《绘画构图学》,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

一次印刷,第41页。

[5]、常锐伦著:

《绘画构图学》,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

一次印刷,第1页。

[6]、谢赫著:

《古画品录》,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59年版1印,第3页。

[7]、韩林德著:

《石涛与«画语录»研究》,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0年9月第6次印刷,第193页。

[8]、韩林德著:

《石涛与«画语录»研究》,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0年9月第6次印刷,第186页。

[9]、魏华著:

《中国连环画艺术研究陈述》,北京: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第46页

参考书目:

[1]、姜维朴著:

《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徐纯中著:

《连环画创作的时代感》,《美术研究》1983年01期。

[3]、林敏、赵素行编著:

《中国连环画艺术文集》,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90年1印,第13页。

[4]、《连环画艺术》,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5]、林敏赵素行编著:

《中国连环画艺术文集》,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90年1印。

[6]、常锐伦著:

《绘画构图学》,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一次印刷。

[7]、王伯敏、童中焘编著: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2年5月第2次印刷。

[8]、冯增木著:

《中国书画艺术》,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版第10次印刷

[9]、项维仁赵铁民绘:

《裴元庆上山》,上海: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83年4月第1次印刷。

[10]、窦世魁绘:

《李元霸比武》,上海: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84年7月第2次印刷。

 

 

后记

每一个人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

如果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一直做下去,那么这个人真是太幸运了,我想我是幸运的吧,2005年,带着对中国画最纯情的向往走进自己梦想的艺术大门,时光荏苒,当年的懵懵懂懂的大孩子已经长成了初具艺术家气质的青年,并且有了自己坚定的目标,我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并且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应该追求什么?

应该把握什么?

年轻就是我最大的资本,越是自己辛勤劳作结出的果实越香甜,所以每一次的小小成绩都会给我特别的喜悦。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田,在那里,我们亲爱的导师们,以他们独到的方法,加上一颗最淡泊的平常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开启着我们这片田的无限潜能打造各自不同的美丽人生,在这我谨向对我四年学习、生活给予极大帮助与关怀的亲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窗表示深深感谢,谢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