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270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6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宏观考试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考试大纲.docx

《宏观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考试大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考试大纲.docx

宏观考试大纲

2015-2016.1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5个题,共15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个题,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5个题,共20分)

四、简答题及画图题(简答题6分,3个题;

画图题8分,1个题,共26分)

五、计算题(每题8分,2个题,共16分)

六、论述题(每题13分,1个题,共13分)

考试章节及分值分配:

13章:

国民经济核算15%

14章:

消费、储蓄与投资10%

16章:

现代国民收入决定35%

17、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15%

19、20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5%

21章:

宏观经济政策20%

复习大纲:

13章:

国民经济核算:

计算

一、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相关概念及区别

1.   GDP的含义:

GDP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    对GDP的理解:

a.GDP是当年经济社会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b.GDP是以市场价值来计算的:

c.GDP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即要剔除中间产品的价值或只计算各道工序的增加值):

d.GDP是一个流量概念:

流量与存量的含义

GDP是一国一年当中市场价值量的总和

e.GDP既包括物质产品价值又包括劳务价值:

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不仅物资生产部门创造价值,而且非物资生产部门同样也创造价值

f.GDP是在本国领土上提供的价值:

即既包括本国居民在本土上提供的价值又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土上提供的价值,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外国领土上提供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如果没有对外经济关系,一国的GDP与GNP完全相同(相等)。

两者的区别:

GDP是以领土(地理)为标准,是一国当年本国公民与在本国领土上居住的外国公民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价质总和,而不包括本国公民在外国创造的价值;GNP是以人囗为标准,是一国当年本国公民与(暂时)居住外国的本国公民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价值总和,而不包括(暂时)居住本国的外国公民所创造的价值。

两者的联系: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价值

或GDP=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价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价值

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价值大于在本国的外国公民生产的价值,则GNP大于GDP,否则GNP小于GDP。

4.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5.国民收入NI=要素收入=NDP-间接税+政府补贴

6.个人收入PI=NI-(社会保险费+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NI中不能被个人得到的部分)+政府转移支付(未被包含在NI中的个人收入)

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二、GDP的两种核算方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应用

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见简单国民经济循环流动图)

总产出从需求角度等于总支出,从供给角度等于总收入

1.支出法

利用按产品的使用途径进行分类所得资料计算一年内新增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GDP=个人消费C+私人国内总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个人消费(C)包括:

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但不包括购买住房的支出,它被统计在住房投资中。

所有物品和劳务的价格,都按销售价格即购买者支付的价格计算,其中显然包含了政府征收的营业税、货物税等间接税。

▲私人国内总投资(I)包括三个部分:

企业最终购买的机器设备和工具支出、所有房屋建设、企业库存。

▲政府购买(G)包括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包括军费开支、教育费支出、公共医疗费支出、维持政府运转的费用支出、某些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

其实质是政府购买公务员、教师、医生、法官、军队等为社会提供服务。

(政府财政支出的其他部分不计入GDP,例如“转移支付”)

▲净出口(X-M):

出口包括出售给外国的货物和提供的“劳务”的收入,进口包括本国进口的物品的销售价值和外国的劳动和资产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

2.收入法

用投入要素所取得的收入计算总产出价值。

GDP=工资+利息+租金+公司税前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

移支付+资本折旧

(工资包括工资及工资的补充;利息指个人储蓄净利息收入;租金包括个人出租土地、不动产的收入;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未分配利润;非公司业主收入指各种非公司型的企业纯收入;企业间接税指企业缴纳的货物税、销售税、关税等;企业转移支付包括慈善捐款、消费者呆帐等;资本折旧构成投资成本。

理论上讲,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的GDP应该是相同的。

3、名义GDP、实际GDP的含义

名义GDP以当年价格计算

实际GDP以基期价格计算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GDP折算指数(平减指数)=计算期价格/基期价格

=(名义GDP/实际GDP)x100%

=(ΣPt.Qt/ΣP0.Qt)x100%

14章:

消费、储蓄与投资:

计算

一.凯恩斯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以及两者的关系(消费、储蓄的决定因素、总结的规律(边际、平均)二者关系:

两个恒等式)

(一)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消费倾向)C

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加幅度低于收入的增加幅度。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消费函数或称消费倾向。

C=C(Y)

2、平均消费倾向APC

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APC=C/Y

3、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或最后一单位收入中所形成的消费。

MPC=△C/△Y

4、线性消费函数C=a+bY

线性消费函数的主要性质:

(1) 存在自发性消费a,即无论收入多少或有无均要支出的消费。

(自发性与引致性)

(2)边际消费倾向MPC=△C/△Y=b,0

(3)由于a和b既定,消费支出取决于可支配收入Y(引致性消费)

(4)平均消费倾向APC=C/Y=a/Y+b(随着Y增加,APC递减,且MPC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储蓄倾向)S

储蓄是指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消费的部分,即收入与消费之差。

S=S(Y)

2、平均储蓄倾向(APS)

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APS=S/Y

3、边际储蓄倾向(MPS)

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储蓄;或最后一单位收入中所形成的储蓄。

MPS=△S/△Y

4、线性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补,二者之和等于总收入。

C=a+bY

S=-a+(1-b)Y

C+S=Y

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为1,即:

APC+APS=1

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为1,即:

MPC+MPS=1

2、投资、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投资函数

(一)投资及投资函数:

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资本品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品的增加,是指企业对资本品的实际购买。

1、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2、投资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投资)和净投资。

Ig(总投资)=Is(更新投资)+It(净投资)

It=△Kt=Kt-Kt-1

Ig=Is+It=Is+△Kt=Is+(Kt-Kt-1)

3、投资函数

企业是否投资,取决于利率与预期利润率的比较。

投资量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即投资函数。

投资决策考虑因素:

(1)、投资的预期收益率;

(2)资本市场的利率;

投资的基本准则:

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高于资本市场利率;

投资函数:

I=e-dr,e为自发投资,d为投资对利率的弹性。

(二)资本边际效率:

1、企业投资收益的贴现不是按照银行利率来贴现,而是按照投资预期收益率来贴现。

2、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指一项贴现率,恰使该资产的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总和等于该资产的供给价格(投资品购价)。

即满足:

(该贴现率r为资本边际效率;投资品购价Pk(资产供给价格V))

3、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

MEC所反映的是个别厂商的投资需求状况,若各厂商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P会提高,在相同的预期收益R下,r将会下降,这个下降的r即为投资边际效率MEI。

在说明投资量与利息率的关系时,一般采用MEI。

3、各项乘数的含义及计算(投资、政府购买、税收、转移支付、平衡预算等乘数)

乘数:

所谓乘数是指收入增量与引起收入增加的自发支出增量的比率或倍数。

也是指自发支出增量所引起的收入增量的倍数。

1、投资乘数

投资增量所引起收入增量按倍数变化的关系。

k=ΔY/ΔI,ΔY=ΔIx1/(1-mpc))

由于1-mpc=mps,乘数公式也是:

k=1/mps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变动所引起的收入变动的倍数(或收入变动对引起收入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即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公式:

kg=ΔY/ΔG=1/(1-mpc)

3、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是指税收变动所引起收入变动的倍数(或收入变动对引起收入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公式:

kt=ΔY/ΔT=-mpc/(1-mpc)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政府转移支付变动所引起的收入变动的倍数,或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由于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可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引起消费支出增加以及总支出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公式:

ktr=mpc/(1-mpc)

5、平衡预算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同时同量变化所引起的收入变化。

Kb=kg+kt=1

16章:

现代国民收入决定:

计算及图形

一、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i=s

二、IS-LM模型:

图形及计算(IS曲线的含义、推导及曲线的变动;LM曲线的含义、推导及曲线的变动;货币需求动机(3个)及凯恩斯陷阱;IS-LM模型的含义、均衡收入的计算、变动及图形、非均衡区域分析)

(一)IS曲线

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I=S

I=I0-dr(I0自主投资,dr引致投资,d为投资的利率系数)

S=-a+(1-b)Y

解得:

IS曲线是表明产品市场均衡下的利率(r)与收入(Y)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含义:

曲线上任一点(即任一给定的利率相对应的收入)都符合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投资等于储蓄)

2、IS曲线的推导(利用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推导)

3、IS曲线的经济含义

在产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即商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

反之,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即商品市场没有实现宏观均衡。

IS曲线的右边,I<S,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

IS曲线的左边,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4、IS曲线的移动

由于IS曲线是由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推导出来的,所以,当投资或储蓄发生变动时,IS曲线会随之变动。

投资增加(减少),投资曲线向右(向左)移动,IS曲线也向右(向左)移动;储蓄增加(减少),储蓄曲线向左(向右)移动,IS曲线也向左(向右)移动。

5、IS曲线的转动

b:

边际消费倾向d:

投资的利率系数

(1)IS曲线斜率的经济意义:

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反之,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2)决定IS曲线斜率的因素:

Y的系数(1-b)/d

如果d不变,边际消费倾向b与IS曲线的斜率成反比。

如果b不变,投资系数d与IS曲线的斜率成反比。

(1)b变大,在Y轴的截距变大,均衡产出由Y0到Y1,同时斜率变小,曲线变平坦。

(2)d变大,r轴截距变小,均衡产出由Y0到Y1,同时斜率变小,曲线变平坦

(二)LM曲线

1、货币的需求

交易动机:

公众为应付正常情况下的交易(即购买支出)而持有货币。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预防动机:

公众为应付非正常情况下交易(即购买支出)而持有货币。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是收入的增函数。

L1=L1(Y)=kY;(k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总和占总产出的比例)

投机动机:

出于能及时利用市场可能出现的有利时机从事交易来获利而保留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息率的减函数。

L2=L2(r)=-hr(r为利息率,h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因此,社会对货币的需求:

2、流动性偏好与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偏好:

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保留

货币资产的心理倾向,称为“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陷阱:

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降低,持币的机会成本降低,货币的投机需

求增大,从而货币L2(r)需求量扩大。

当利率降到某一水平时,这时人们所以更愿意持币是因为利率太低,今后不会再降低;人们所以愿意持币而又不购买有价证券是预期证券价格不会再升并有可能下降。

货币的投机需求无限大,即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导致利率降低。

这种现象就叫“流动性陷阱”,又叫“凯恩斯陷阱”。

3、货币的供给

M0=流通中的现金(现钞和铸币)

M1=M0+活期存款(能开支票)

M2=M1+定期存款(不能开支票)

M3=M2+货币近似物(债券等)

其中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通常讲的货币指M1,

且为名义货币量,实际货币量m=M/P(实际货币量分为两部分,一是为满足交易动机

和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量m1,二是为满足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量m2,即m=m1+m2)

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取决于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利率无关,货币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

4、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均衡条件:

5、LM曲线的推导

6、LM曲线的经济含义

在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

趋于增加,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

处于LM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L=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

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LM曲线的右边(B),L>M,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应。

LM曲线的左边(A),L<M,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应。

7、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和交易需求。

从投机需求看,h越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大,k/h就越小,LM曲线越平缓。

若没有货币的交易需求,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斜率为零。

从交易需求看,k越大,即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k/h就越大,LM曲线越陡峭。

若没有货币的投机需求,LM曲线为一条垂直线,斜率无穷大。

8、LM曲线的移动

①货币交易需求变动引起LM曲线同方向移动

②货币投机需求变动引起LM曲线成相反方向移动

③货币供给量变动使LM曲线同方向移动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

1、两个市场的均衡

E点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r0为既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又使投

资等于储蓄的利率水平。

2、两个市场的不均衡状态

*一个市场均衡,另一个市场不均衡

A点I=SL<M

B点I<SL=M

C点I>SL=M

D点I=SL>M

IS不均衡引起收入变动,I>S引起收入上升,I<S引起收入下降。

LM不均衡引起利率变动,L>M利率上升,L<M利率下降。

*两个市场都不均衡

A点I<SL<M

B点I<SL>M

C点I>SL>M

D点I>SL<M

3、两个市场均衡的变动

3、AD-AS模型:

图形(总需求曲线的含义、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推导过程、及变动;总供给曲线的三种类型;AD-AS模型的应用(解释萧条、通胀、滞胀))

(1)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

总需求:

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这里的需求总量是有效需求总量。

所谓有效需求,从宏观角度讲,是指与总产出一致的总需求。

Y=C+I+G+(X-M)

总需求函数:

指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全社会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

AD=AD(P)表明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代数法:

同时满足两个市场的均衡条件【S(Y)=I(r);M/P=L1(Y)+L2(r)】消去r即可得Y与P的函数关系。

*几何法:

从IS-LM推导AD曲线

由于物价下降(从P1到P2),LM曲线右移,使实际GDP总需求从Y1移动到Y2。

P1下降到P2,货币需求减少,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LM向右移动,使利息率下降,投资水平提高,国民收入提高。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水平取决于投资等总支出水平,社会总支出的变化,会导致AD曲线移动。

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1)政策因素

货币政策:

扩张性政策(m供给增加)会使利率下降并改善贷款条件,从而增加投资和

消费,LM右移——AD右移,紧缩性政策使AD左移。

财政政策:

政府支出增加、减税或增加转移支付(扩张性)会使消费增加,IS右移——AD右移,紧缩性政策使AD左移。

(2)外部变量

外国产出:

增长会导致净出口增加,AD右移。

资产价值:

股票、房产等价格上升会导致家庭财富增加,从而消费增加,还会引起企业投资增加,AD右移。

(2)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

总供给:

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供应总量。

由于生产是供应的第一源泉,因此总供给就是总产出。

总供给函数:

是指总供给(实际GDP)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

总供给是价格水平的增函数

2、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1)、潜在产出(PotentialOutput):

经济的产出超过潜在产出水平,价格不断上涨,若产出水平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则出现失业和生产能力过剩。

潜在产出水平增加而生产成本不变时,AS向右移动。

(2)、生产成本:

成本上升时,只有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企业才愿意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出。

生产成本增加而潜在产出水平不变时,AS向上移动。

(三)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

1、短期分析

(1)、总供求平衡

(2)、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Y1经济萧条,Y0经济均衡,Y2经济繁荣。

经济萧条时采取刺激总需求政策(减税、增支等)使AD向右移动,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的宏观均衡,总需求过度的增长则会导致超过均衡水平的宏观经济过热。

(3)、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Y2经济滞胀,Y0经济均衡。

AS可能会由于某种因素影响到投入的生产要素价格发生变化而发生移动,农业歉收、外汇市场波动、石油价格上涨等使SAS1移动到SAS2,技术进步或新材料的发现等则会发生AS相反的移动。

3、长期分析

长期中,总供给曲线处于充分就业水平,AD的移动只能影响物价水平,并不能增加就业与产量。

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失业的含义、衡量及类型;自然失业类型;奥肯定律内容

(一)失业的定义与衡量

1、就业与失业

失业率:

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百分比。

反映失业的严重程度。

2、失业的种类

(1)、摩擦性失业:

主要由工作变动引起,短期性、局部性

(2)、结构性失业:

由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引起,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

(3)、周期性失业:

由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减少引起,普遍性、周期性

其他分类:

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求职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显性失业、隐性失业、古典失业等。

3、自然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

实现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

是经济中难以克服的因素引起的无

法避免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属自然失业。

其大小用自然失业率表示。

自然失业率:

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

(通货膨胀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让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

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也就是一个国家实现了潜在国民收入水平时

的失业率,亦称充分就业失业率或称长期均衡失业率。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W0为劳动市场均衡的工资率,市场出清。

L1为充分就业,L1L0为自愿失业。

W1为非均衡工资率,市场不出清。

L2为就业人数,L2L3为非自愿失业,L3L0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的存在,说明经济可能在效率水平上运行,同时又有一定数量的失业,作为劳动储备。

非自愿失业的原因在于工资的非灵活性。

工资对于经济震荡的反映通常是迟钝的。

如果工资不能灵活地作出变动以出清劳动市场,寻找工作的人与职位的空缺的不协调就可能发生。

在工人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在分配就业机会时,就会对工人提出严格的技能要求,使一部分人失业。

(三)失业的影响

1、经济影响:

高失业大大降低实际产出,造成资源浪费,是现代经济中最大的损失。

失业的损失比垄断引起的无效率或关税、配额等引起的浪费大许多倍。

2、社会影响:

家庭收入和消费减少,形成心理创伤,心脏病、酗酒、自杀。

如果在6年内,失业率持续比以前高1%,将使37000美国人早逝,心理研究表明,被解雇造成的创伤同亲友去世、大学落榜的创伤一样严重。

3、反失业措施(失业的治理)

(1)刺激总需求可缓解周期性失业损失

(2)调控工资水平,降低真实工资,有利于缓解古典型失业,同时刺激总需求使产出水平不致降低

(3)改进劳动力市场,增加人力投资,提供完善的信息,有利于缓解摩擦性、技术性、结构性等失业

(4)政府培训。

大多数失业者是无技术或半技术工人

(四)奥肯定律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则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个百分点;反之。

实际GDP增长=潜在GDP增长-2×失业率变化率

(y-yf)/yf=-a(u-u*)

2.通货膨胀的概念、成因及影响(效应)

(1)概念

通货膨胀:

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概念的分歧

物价派,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用物价水平变动来解释通货膨胀。

“当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

货币派,主要是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数量的过度增长导致了物价普遍上涨。

(2)通货膨胀的衡量

用价格指数(物价指数)衡量一般物价水平。

价格指数是用基期平均物价水平的百分比来衡量某一时期的平均物价水平。

基期是统计当局选择的在比较物价水平时与现期相对应的某个时期,基期的物价指数为100。

目前国家统计部门编制的价格指数主要有: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商品批发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口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

1、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

 

假设,2000年家庭每月购买一组商品和服务的费用是857元,2007年购买同样一组商品的费用是11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