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356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9免疫调节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九)

                   

一、选择题

1.(2015·齐鲁名校调研)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在清除体内埃博拉病毒的过程中,不一定参与的是(  )

A.记忆细胞B.吞噬细胞

C.浆细胞D.效应T细胞

[解析]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二次免疫,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及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难度较小。

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引发体液免疫,入侵到细胞内的病毒引发细胞免疫,需要相应免疫细胞发挥作用。

记忆细胞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挥主要作用,第一次免疫时不参与免疫反应,A项正确。

[答案] A

2.(2015·齐鲁名校调研)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三道防线的概念及作用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在识记理解方面的能力,难度较小。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项错误。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C项错误。

发挥免疫功能时,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顺序依次是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D项错误。

[答案] B

3.(2015·唐山一模)下列关于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比较,错误的是(  )

A.两种淋巴细胞表面都有能识别抗原的专一性受体

B.两种淋巴细胞的抗原专一性受体都能直接与任一病原体上的抗原结合

C.B细胞活化后会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可使病原体失去致病力

D.病毒感染时,T细胞会分化为效应T细胞而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解析] 两种免疫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这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有关,A项正确。

一种抗原只能由一种相应的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识别,B项错误。

B细胞活化后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其失去致病力,C项正确。

病毒感染机体细胞后,机体主要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D项正确。

[答案] B

4.(2015·福州期末)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如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产生细胞免疫

B.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

C.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B细胞

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转换能力,难度中等。

由于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的抗体,所以甲组小鼠存活,A错误;免疫血清中的抗体可与甲组小鼠体内的外毒素结合,外毒素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B错误;给乙组小鼠注射类毒素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C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二次免疫中抗原作用于记忆B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D错误。

[答案] C

5.(2015·石家庄质检)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和b都属于免疫细胞

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d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D.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解析] 根据图中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来源可知e、f为记忆细胞,c、d分别为B细胞和T细胞,b为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人体内各种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e、f会迅速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使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答案] D

6.(2015·南京模拟)下面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能分化出细胞①的只有B细胞

B.抗体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来自人体自身

D.细胞②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解析] 能分泌抗体的细胞①是浆细胞,该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抗原可来自外界如衰老、损伤、癌变的细胞;吞噬细胞(细胞②)在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答案] A

7.(2015·长春模拟)下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所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垂体细胞的代谢,但是甲状腺激素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相同受体,故推断抗体可能和激素B一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甲分泌抗体,使该病的病情得到缓解。

[答案] B

8.(2015·河北五校联考)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会发生两次选择:

在骨髓中分化时经历第一次选择,凡是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B淋巴细胞会凋亡,保留下来的B淋巴细胞一般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外周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性外来抗原后发生第二次选择,凡是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其余的几天后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B.B淋巴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浆细胞

C.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则可能患自身免疫病

D.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受环境影响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难度中等、根据题干信息,分化后B淋巴细胞有的能够识别抗原,而细胞膜表面具有识别作用的是糖蛋白,故推测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浆细胞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而题干中第二次选择后保留的是能表达抗原识别受体的细胞,即具有识别能力,因此不可能是浆细胞;若自身细胞抗原性改变,则可能被第一次选择保留下来的B淋巴细胞当做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从而患自身免疫病;细胞凋亡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

[答案] B

9.(2015·合肥一模)成人T细胞白血病是由于感染HTLV-Ⅰ引起的,HTLV-Ⅰ的HBZ基因通过抑制T细胞的免疫功能形成有利于病毒生存的环境,并促使T细胞恶性增殖。

以下分析完全错误的组合是(  )

①成人T细胞白血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②HBZ是一种原癌基因 ③去除HBZ基因的HTL-Ⅰ将失去对人体的侵染能力 ④HBZ基因在人体内表达可以间接影响体液免疫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难度中等。

成人T细胞白血病是T细胞恶性增殖以及免疫功能被抑制均是病毒引起,并非自身产生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引起,并非自身免疫病。

原癌基因是位于正常人体细胞内的基因,HBZ基因来自病毒。

去除HBZ基因的病毒不再抑制T细胞的免疫功能,但仍可以侵染人体细胞。

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故HBZ基因在人体内表达可间接影响体液免疫。

[答案] C

10.(2015·绵阳二诊)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难度中等。

分析过程图可知:

细胞甲是B细胞或者记忆细胞、细胞乙是浆细胞、细胞丙是吞噬细胞。

细胞乙(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不能接受抗原刺激;吞噬细胞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乙分泌抗体,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发达,细胞丙的溶酶体比细胞乙发达;细胞内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如氨基酸等可被细胞核利用。

[答案] D

11.(2015·株洲一模)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难度中等。

人体的皮肤、黏膜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选择本人的干细胞,可以避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膜片“释放”的细胞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效应T细胞,而抗体识别抗原属于体液免疫。

[答案] D

1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溶菌酶等杀菌物质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构成

D.人体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析] 人体的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构成,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13.(2015·福州期末)临床上发现,原本生育能力正常的青年男子因外伤导致输精管和附睾断裂,少量精子进入血液,外伤治愈后,发现精液中精子数量正常,但均不能存活,其原因最可能与下列哪种免疫现象的机理相同(  )

A.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

B.接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

C.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具有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

D.注射天花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难度中等。

根据题干可知,该机体内可能含有精子的抗体,导致精子不能存活,属于自身免疫病。

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接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防止对外来组织和器官的免疫排斥作用,B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为自身免疫病,体内具有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C正确;注射天花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D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4.(2015·沈阳一模)流感是由病毒感染细胞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其促使机体产生的物质作用于下丘脑的________,该结构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分泌的________作用于骨骼肌等,同时________分泌相应激素,该激素促进机体增加产热。

同时机体减少散热,体温升高。

(2)人体对流感病毒具有免疫作用。

T细胞在接受流感病毒抗原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________细胞,该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________。

病毒失去了寄生的基础,而被吞噬、消灭。

(3)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除引起

(2)中提到的过程外,也能通过吞噬细胞摄取和________流感病毒,暴露出这些病毒的特有分子,并将这些分子传递给________细胞,该细胞产生的________能引起受到某种刺激的B细胞分化为________细胞,B细胞分化的这种细胞分泌的________能与病毒上相应的化合物结合,并使病毒凝集或沉淀。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免疫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1)本小题分析的是体温调节过程,因此涉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病毒入侵机体促使机体产生的物质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末梢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等,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可使产热增多。

(2)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凝集或沉淀。

[答案] 

(1)体温调节中枢 神经递质 甲状腺(肾上腺)

(2)效应T 裂解死亡

(3)处理 T 淋巴因子 浆 抗体

15.(2015·海淀期末)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癌发生。

科研人员将HPV外壳L1蛋白基因与在人体中不能复制但能有效表达外源基因的痘苗病毒重组,制备新型疫苗。

(1)用痘苗病毒感染鸡胚细胞,一段时间后洗去吸附的病毒,将鸡胚细胞转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抗生素以避免________。

在培养基中加入L1蛋白基因与质粒连接构建重组质粒,使L1蛋白基因与________在鸡胚细胞内发生DNA重组,得到重组病毒疫苗。

依据L1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重组病毒DNA,以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重组疫苗的保护作用,将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小鼠随机均分为三组,1组注射用PBS缓冲液配制的重组病毒疫苗100μL,2组注射________作为对照,3组注射________作为空白对照。

(3)给上述三组小鼠皮下注射C3细胞(含有HPV基因的癌细胞),观察、记录小鼠成瘤情况,结果如下。

组别

各组平均瘤重(g)

1

0.192

2

0.347

3

0.916

据实验结果分析,尽管各组小鼠都可成瘤,但实验组小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重组病毒疫苗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接种重组病毒疫苗的小鼠体内表达________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皮下注射C3细胞时,HPV引起________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根据免疫学知识,注射疫苗后,只有诱发出机体的________免疫,才能有效清除癌细胞。

(4)若欲检验重组病毒疫苗是否有治疗作用,对小鼠进行的处理最恰当的是_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

A.先注射HPV病毒,一段时间后注射重组病毒疫苗

B.先注射重组病毒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注射HPV病毒

C.先注射C3细胞,一段时间后注射重组病毒疫苗

D.先注射重组病毒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注射C3细胞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与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难度中等。

(1)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即避免杂菌污染。

要得到重组病毒疫苗,应将目的基因即L1蛋白基因与痘苗病毒DNA重组。

依据L1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重组病毒DNA,可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

(2)实验组为PBS缓冲液配制的重组病毒疫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重组疫苗的作用,为了排除痘苗病毒的干扰,需要设置一组对照,注射等量的用PBS缓冲液配制的痘苗病毒。

为了排除PBS缓冲液的干扰,需要设置注射等量的PBS缓冲液的空白对照组。

(3)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小鼠都能成瘤,但实验组小鼠平均瘤重轻,成瘤百分率低且成瘤时间晚,说明重组病毒疫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重组病毒疫苗含有目的基因即L1蛋白基因,表达后形成的L1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由于实验组小鼠已经注射过疫苗,注射C3细胞,引起二次免疫,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效应。

癌细胞的清除需依靠细胞免疫。

(4)要检验重组病毒疫苗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基本思路是先让小鼠生病,再注射重组病毒疫苗,看病情是否好转或治愈,所以选C。

[答案] 

(1)杂菌污染 痘苗病毒DNA 重组病毒DNA中是否含有L1蛋白基因

(2)100μLPBS缓冲液配制的痘苗病毒 100μLPBS缓冲液

(3)平均瘤重较小,成瘤小鼠百分率较低,成瘤时间较晚 L1蛋白记忆 细胞

(4)C

16.(2015·河北南宫测试)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参与人体的免疫过程(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与T细胞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_______。

(3)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4)艾滋病病毒(HIV)通过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CD4受体识别T淋巴细胞并侵染,从而破坏人类免疫系统。

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

其研究思路是:

利用HIV可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

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可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是:

摄取处理抗原、呈递抗原给T细胞。

(2)DC细胞与T细胞通过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3)免疫调节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体现防卫功能,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4)让人体“陷阱”细胞具有CD4受体,被HIV识别入侵,而“陷阱”细胞没有细胞核、核糖体和核苷酸、氨基酸等HIV增殖需要的场所和原料,为成熟红细胞。

[答案] 

(1)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2)信息交流

(3)防卫、监控和清除

(4)CD4受体修饰的成熟的红细胞(只答“成熟的红细胞”不可)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无法扩增,其蛋白质也无法合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