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7400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

课题申报范本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课题名称:

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

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

申报级别: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

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

其他

研究类型:

其他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课题设计论证

 课题设计论证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微课,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Northernl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A.McGrew在1993年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之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JuanCollege)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微课资源平台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如广州佛山的微课网、浙江微课网、中国微课,学校自建的微课网等。

佛山市教育局曾开展了“佛山市中小学微课征集评选活动”及“中小学教师微课作品大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已成经佛山教育信息化的口牌项目,佛山微课建设与应用模式对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育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的适用对象没有限制,微课的发展是面向社会的,它服务于任何想要学习或者了解某科知识或某类技能的人。

微课的开发主要由技术人员和各学科的教师人员或优秀技能人员共同完成。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研究价值微课与微视频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突破时间、空间、地点、学科等的限制,正好迎合现代学习者的需求。

在网络时代,微课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Youku等)一样,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成为学习者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教职成司函〔2014〕25号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南>中提出鼓励和支持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构建起国家、省、学校三级,互为补充、使用广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系统,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通过微课资源建设逐步满足中高职网络化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

第一,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不可取代的跨越时空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好资源,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是解决我院学生多教师少、实训室面积相对较小等阻碍有效开展实训教学活动这一瓶颈的最佳途径。

第二,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建设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将信息技术和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医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满足医疗机构对高职人才培养需求,为医疗领域中高职毕业生、在岗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满足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进行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前的相关培训的需求,从而提高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医疗行业的能力。

第四,创新资源库建设。

微课,将会变革资源库建设理念。

通过儿科学微课的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微课资源的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平民化,推动教育终身化和大众化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完成以下目标:

(1)开发区域层面基于师生互动的儿科学微课资源平台;

(2)探索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策略;(3)逐步提供资源应用的儿科学微课集。

(二)研究内容师生互动的儿科学微课资源平台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微课资源中心、课程中心、在线练习、社会服务等。

微课资源类型主要包括:

实训课微课、理论课微课等。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第一,将信息技术和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医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第二,辅教辅学、边建设边使用。

强化微课资源的“辅教辅学”功能设计,方便教师个性化搭建课程、组织教学,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完善线上与线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服务,便捷师生自主学习、支持个性化学习。

充分运用需求导向、应用激励的策略,边建设边使用,把微课资源使用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促进教师率先使用,引导学生全面使用。

第三,服务社会。

微课资源建设充分考虑到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继续教育、技能提升需求,鼓励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使用资源库进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支持医疗机构员工广泛使用;发挥资源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学习者使用。

第四,不断更新完善功能。

切实强化平台的资源存储、资源评价、资源关联以及资源再生等作用,强化针对不同使用者的资源检索、学习方案推送、在线学习、讨论互动、监测评价等功能,把微课资源逐步建设成为智能化、开放性学习平台,满足“终身性、全民性、泛在性、灵活性”的学习型社会要求。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本课题从引导教师们认识微课,厘清微课概念,走出传统录像课例误区出发,进而开始微课的设计制作,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在课题研究前将制定研究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初步预计有如下工作:

专题讲座,问卷设计、调查、回收、分析,微课环节设计交流探讨,微课制作技术培训,微课资源、师生互交式资源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等等。

(二)研究方法:

坚持以引领性与普适性相结合,建设省内先进、实用、开放、持续更新的微课教学资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以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信息化为载体构建学习平台。

1.文献资料法:

了解国内省内儿科学微课资源建设的最新发展,借鉴国内省内微课资源建设的经验和标准,对较为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汲取精华,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重视其建设的使用价值,把研究工作建立在坚实基础上。

2.调研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按照循证设计、分步实施、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以“辅教辅学”为基本定位,以服务于专业领域教师、学生、在职人员学习、培训的需求为出发点,依据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建设教学资源。

3.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教学资源。

着眼于建设实施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既使用其他兄弟学校做得好的微课,也期望我院教师能够为微课发展添砖加瓦,能够有我院的优质微课辐射到其他兄弟学校去。

4.行动研究法:

边建边创新、不断更新资源。

在确定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的基础上,院校结合发挥合作医院、社区医疗机构资源优势,不断创新素材,共同开发和建设微课资源。

5.逐步进行子课题研究。

(三)微课开发过程见附件图表。

微课制作和资源共享课相近,只是很微小。

(四)课题实施步骤:

时间:

2015.10~2018.41.课题准备阶段:

2015.10~2015.12

(1)对课题目标进行讨论并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明确人员工作任务分工职责。

(3)学习相关微课知识,提高课对微课的认识,利于课题的顺利实施。

2.课题实施阶段:

2016.1~2016.11

(1)与学院数字化网络平台和学院微信平台连接建立微课学习平台。

(2)对教师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3)完善素材,完成微课制作,形成儿科学微课集。

(4)对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充分交流、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3.课题总结阶段:

2016.12~2018.4形式:

整理教师微课作品;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论文等。

课题可行性分析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1.论文: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分析,任玉录,袁宁.卫生职业教育.2015(3)2.论文:

《实用医学信息学》课程入校方案实施经验,袁宁.中国数字医学.2008(8)3.论文: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季芙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4.论文:

浅谈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校本教材的开发,季芙红,索生红,朱青芝,马丽英.基层医学论坛.2015(7)5.论文:

台湾护理教育对我院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启示,李保存,朱青芝,袁宁,周玉琴,任玉录.卫生职业教育.2014(23)6.论文:

多种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季芙红.2009年8月获第七届全国优秀职教文章优秀奖。

7.《儿童保健及疾病诊疗》,2011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季芙红,副主编。

8.《儿科学》,2013年7月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季芙红,第二主编。

9.《临床综合技能实训指南》,2015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季芙红,副主编10.《儿科学》,2015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季芙红,副主编。

11.《儿科护理学》,2015年6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季芙红,副主编

(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1]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05]35号[2]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3]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4]胡铁生“.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62-63[5]严均平,曾娅琴.高校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资源需求调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

30[6]胡铁生,周晓清.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24

(2):

5-13[7]梁玲.微课程开发与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J].黑龙江科学,2014,5(3):

268.[8]匡贵秋,冯立国.高职高专网上教学及其网上资源建设的现状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l1,10:

28-35.[9]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15-18.[10]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15[11]张中兴.微课与微课程研究发展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

586-589.[12]韦嘉嘉.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初探[J].高教论坛,2015,2

(2):

122-125.[13]肖东玲.浅析微课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5):

97-98.[14]于淑娟.学校微课建设的问题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5(3):

33-35.[15]张雪雨.我国微课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9):

263-265.[16]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

68.[17]王伟.微课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

9-12[18]曹苏.微课如何走进职业院校课堂[J].教学实践研究,2014,25

(1):

145-146.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课题负责人,儿科学副教授,双师型教师,儿科学院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委员。

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国家规划教材8部,主持、参与完成多项省级、院级课题,正在主持院级课题“儿科学微课设计与制作”。

院级儿科精品课程建设中。

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微课培训。

课题组为一支教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研究团队,课题组成员由大学专业研究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组成,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

成员大部分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精力充沛,正处于研究的黄金时期,他们均参加过省级以上不同形式的新课程改革和专业成长培训。

进行过多项省级、院级课题,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科研水平,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知识、专业、热情、精力、能力的有力保障。

青海省教育厅和学院在各方面鼓励和支持相关资源的建设,多次组织微课比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推动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2013年青海省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董建伟老师的“office信息化办公应用”微课作品荣获三等奖;第二届微课教学比赛董建伟老师的微课作品夺得一等奖;马丽英老师的微课视频《婴儿抚触》、《新生儿窒息复苏》在学院教师微课比赛中均获得三等奖。

董建伟老师参加了全国微课比赛。

董建伟老师、袁宁院长、韩君芳副院长、李鸿鸽老师等一直参与完成学院息化数字校园网建设、精品课程《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1.人员保证:

科研团队教研力量强,参加者中6人为高级职称。

他们多数参加过省级以上不同形式的新课程改革和专业成长培训,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经验,完成了多项省级、院级课题。

参编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知识、专业、热情、精力、能力的有力保障。

2.经验积累:

息化数字校园网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中老师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资源平台建设的相关经验。

多名课题组成员已经在线上线下参加相关微课培训班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学习。

课题组成员基于自身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反思;基于对微课理论与现状的了解;基于对儿科微课设计制作研究的兴趣;并与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共同做这次课题研究。

课题组已经制作完成了部分儿科学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也具有前期制作经验,为资源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积累。

3.制度保证:

学院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科研有足够的认识、重视和支持,在设备、经费、时间等方面均能做到足够保证。

成立课题组,分工明确,对活动安排都做出规定。

4.设施保证:

学院013年投资969万元信息化数字校园网建设,清华大学提供共享与运营支持。

每个教室安装有网络点触教学一体机。

拥有100M校园网(免费wife)、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系统。

现有省级临床综合实训基地、计算机信息中心、录播室、多媒体实训室、快乐育婴学校等。

这些为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经费保证:

央财、省财及学院在经费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保障课题能够顺利完成。

6.时间保障:

本课题研究过程贯穿于实际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微课的设计开发与教学进行同步进行,研究时间有保障。

同时我们将健全研究制度,采用定期成果展示的方式,促进研究计划的落实。

预期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