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7780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docx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最全版

(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八十年代进行铺垫,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意识上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

总体上见,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向信息化寻求出路,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进壹步提高。

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

和此同时,网络化发展为中小企业利用信息,迅速崛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和大中型企业相比且不逊色。

2.需求上

1)成长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

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仍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2)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不旺。

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但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及其实施效果。

3.应用深度上

1)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

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壹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2)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

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壹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俩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是相当薄弱的,也是下壹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壹个重点。

3)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

总的来见,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4)企业上网数量逐渐增多,可是应用网络进行交易的少

2000年"企业上网年",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可是绝大多数企业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媒体的简单扩充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运用上仍非常落后。

4.技术实现上

1)研究较深,实现较浅

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究上取得壹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的研究已经到达了壹定的深度,可是在相关技术转换为产品,相关产品转换为产业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科研院所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成效。

已经转换的技术,因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或规模较小或相关的政策扶持较少,没有形成整体的规模效果。

2)"信息孤岛"日见突出

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进行交流,数据出现脱节,即产生"信息孤岛",势必给企业的运用带来:

a、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b、信息存在很大的冗余;

c、大量的垃圾信息;

d、信息交流的壹致性无法保证。

"信息孤岛"的问题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使企业在进行新壹轮投入时,瞻前顾后,难于决断,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在软件的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的流程管理和相关的技术标注化等相关技术方面。

2)单元技术需进壹步深化。

计算机单元技术如CAD、财务等软件能解决企业部分紧急的问题,但随着企业计算机运用的不断深化,目前的软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老的瓶颈问题解决了,但新的瓶颈问题随之而来,计算机的进壹步深化运用提到日程上来。

3)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其说是技术问题仍不如说是管理问题"。

管理的不科学、流程的随意性、"人治"和"法制"的混淆,是国内企业的通病,如何运用良好的时机,整合企业的管理,不是某壹个或几个信息集成商所能解决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企业领导如何更新观念。

4)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各不相同,企业的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就需要"量身定制",以工具化、成组的设计来实现不同的需求,同时考虑信息的集成性和开放性是信息集成商所面临的挑战。

5.资金投入上

1)由硬件为主向软硬兼顾发展

企业在信息化的投入中,已经摆脱前期的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偏向于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同时且重的局面,在有些企业的资金投入中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硬件的投入。

2)由单元技术的投入向综合性、集成性倾斜

在技术的投入上,由以前的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向注重整体、全局的信息化建设倾斜,尤其是关于信息集成和整合方面的投入,且且由单纯的战术层的投入向战术层、战略层和决策层均有侧重。

3)企业对信息服务的投入开始有壹定的认可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6.应用效果上

1)应用效果上是喜忧掺半

由于存在认识水平、重视程度、管理基础、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别,各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大型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成效存在很大区别,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2)对于示范工程的宣传推广上仍有待进壹步的提高

壹、企业信息化概述

(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公有制经济成熟的基础上,涌现出大量的、包括个体、合营、股份等类型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型企业,它们是发展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因素。

事实表明:

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多种经济产业的结合,以及科学的营运流程带动了中国经济今天的飞速性发展。

从企业运营学角度上见:

企业产品的销售、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企业文化和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是企业运营中四个最主要的因素。

企业在发展中除了需要注意把握之上四个因素外,在新经济发展的今天不能错过开展企业信息化的这壹历史机遇。

企业信息化是句外来语,在我国港澳和台湾地区俗称为"企业资讯化"。

企业信息化最初源于1993年美国率先提出"信息高速路计划",此后日本、德国等国纷纷仿效提出各自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当时它们提出的信息化泛指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企业E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运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基础业务层、战略层——中间管理层、决策层——高级经理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觉得高不可攀,但其实它已经在企业悄悄发生且且被运用。

举例说明,像当下绝大多数企业,都用上了财务软件.再比如,在当前涌现出大量企业建立企业网站,利用它发布企业信息、产品信息等,使这些信息能够很方便、很快捷的传递到各个角落,达到宣传和促进产品销售的效果。

它们当中的壹些企业在信息化初步实践中得到了好处,同时也开始尝试使用搜索引擎、企业邮箱、信息化模块化产品、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技术。

(三)企业信息化的宏观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有利于节能降耗,有利于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催生形成新兴产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推进企业信息化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参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基础,能够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提高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促进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

二、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实际作用

(壹)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国内著名信息化咨询机构CCID(赛迪顾问)的壹份调查显示:

有70.4%的企业认为进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宣传产品,67.7%的企业认为能够提高企业知名度,有33.6%的企业认为能够降低生产、销售、运营成本。

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当前企业的规模、经济实力、技术能力已经不再是判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主要条件,信息化的应用能力更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壹个取胜的武器。

海尔、海信、创维等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已开始发展信息化,且在企业信息化开展当中获得本身运营利润、内部运营管理、产业技术优化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这些大型企业已经把循序渐进的开展信息化提高到企业固定日程上来。

在当前,尤其是中小企业,其企业规模、资金能力、技术水平和大型企业相比不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更应该借助信息化这壹工具去在市场中“驰骋”,使企业的综合水平提高到壹个新层次。

1.促进企业及个人生产率的提高;

2.对科学决策的支持;

3.信息的快速收集传递和对于信息的快速反应;

4.迅速扩大的业务联系和业务到达范围;

5.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6.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实现管理的井井有条;

7.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8.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和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且可及时的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

9.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的利用;

10.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11.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

(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在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中指出,通过信息化,77.5%的企业降低了成本(如采购成本、加班成本等);67%的企业缩短了生产周期和作业时间;64.6%的企业扩大了产品销售收入;66.3%的企业提高了流动资金周转率;36.7%的企业提高了按期交货能力。

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

570户中填报效益数据的279户企业截至2001年末信息化累计投入71亿元,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7亿元,每投入1元产生1.64元的效益。

据《湖北日报》报道,武汉钢铁(集团)X公司投资2亿多元引进台湾中钢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且开发研制了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

系统投入运行后,产品交货期由45天缩短到10天至15天,从业人员由2.6万人减少到1.485万人,产品成本下降25%左右,在成材率、库存、生产作业率、市场反应能力等方面全年为武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790万元。

在金融行业中,呼叫中心已经被广泛应用了。

根据美国的壹项调查显示,在呼叫中心,壹个训练精良、服务能够持续24小时且且态度保持不变的服务人员,其壹个人大概能接待350名客户。

调查同时表明,客户询问最多的问题是“银行利率是多少”。

这就很荒谬,因为这些简单的问题造成了呼叫中心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他们本来应该更多地参和解答壹些复杂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简单问题剥离出来,让客户通过网络实现自助服务,结果,同样壹名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同等条件下能够负责15000名顾客,工作效率提高了45倍。

这就是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价值。

三、我国目前的企业信息化现状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近日表示,我国新增电话用户数、通信网的技术层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趋势和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壹系列数据表明,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令人瞩目的是,互联网发展十年来,用户规模、业务应用、运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90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其中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000万户,互联网站60万个,上网计算机3660万台,CN域名注册总量40.5万个,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超过60G。

同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设备、网络终端产品以及相关软件的研发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娱乐等新业务层出不穷,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从办公自动化到后来的管理信息化,以及到今天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能够说,信息化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各行各业得到不同程度推广和应用。

根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企业信息化的调查,我国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呈现出三种趋势:

(壹)效果初步显现

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进壹步提高,绝大多数企业为信息化建设做了多方面的准备;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信息化应用环境继续改善;信息化应用给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企业对信息化效果的满意度提高,信心、决心增强;企业信息化的预算增加、投入力度加大,下壹步重点将转向ERP等集成应用、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

(二)四大瓶颈制约发展?

?

在见到上述进展、成效的同时,仍要见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依然不高,仍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依然不够;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匮乏;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不高,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国内IT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三)四项工作亟待推进

为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努力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甲方、乙方、第三方携手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成功率,建设有中国特色、有效益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必须突出以人为本,下大力气抓好“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扭转受制于人的困状。

此外,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进入新的发展期,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令人担忧。

我国企业信息化总体上处于中级建设或者初始化阶段,且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在金融、电信、教育、制造业等领域,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而旅游、环保、社会保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发展明显滞后于需求。

而且,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03中国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以及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等方面,达到中级之上水平的企业比例尚不足壹半,只有极少单位认为自己已进入管理决策智能化时代。

可见,在不同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存在差异,有些差距仍比较大。

四、关于企业如何发展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壹)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有助于消除企业信息化“软肋”。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有舆论认为“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把培养和用信息化人才作为壹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好。

此外,仍需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加强重点企业信息主管(CIO)队伍建设。

只有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才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对于企业自身,仍必须在寻找信息化突破口、优化配置信息化资金、转变企业管理模式等问题下好功夫。

1.企业要找好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经济和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冰之认为:

“过去有些人认为,信息化就是壹场革命,需要从企业最艰难的地方突破。

当下见来,信息化应该从企业最容易的地方突破,这样效益最明显,执行起来难度很少。

企业信息化不是壹个强迫,而是诱导行为。

2.要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优化配置信息化资源。

国资委和计世资讯对1000家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调查显示,它们对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的比例尚不足0.5%,许多重点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投资不足总投资的1%。

但相比过去,这壹状况已有所好转,2003年大型企业信息化投入平均为2208.5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26.1%,预计2004年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将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投入总体增长速度将为27.1%。

计世资讯对大型企业的调查仍显示,2004年软件和服务的投资比例将出现大幅度增加,软件投入将从2003年占总体投资额的29.9%,增长到2004年的39.8%,IT服务投入比例将从2003年占总体投资额的9.3%,增长到2004年的13.9%;总计将达到53.7%。

这说明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日趋理性,更加注重通过软件和服务来改造企业。

当然,企业信息化支出且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从企业规模、运营状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支出和配置信息化资金。

“信息化是工具,企业才是主体,信息化是为企业服务的”,不断提高信息化资金利用效率,促使信息化主体回归,才是企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问题

在这里值得壹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问题,中小企业就资本实力而言不能和“大企业”较量,但不能因此停止信息化的进程。

很简单的例子,温州的民营企业,在短短几分钟就能够获得欧洲最新潮的服装款式,1天内就能够加工出样品,通过“企业网站”向全球各户发送信息,2天内就能够获得客户订单。

这样的“高速度”成为“温州人”的“杀手锏”。

这是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无穷力量。

由此可见,“信息化”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和“大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是中小企业突破“社会封锁”的利剑。

借助信息化,也能够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获取更多的商机。

信息化仍是“白纸壹张”的小企业怎样才能走上数字化的快车道呢?

本文将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和信息技术的内在逻辑上作壹个探索和总结。

壹个企业想导入信息化手段,其过程如同拆迁或改造壹座旧城市,要按计划地、步步为营、反复多次地进行才能完成。

所以企业在行动之前,应胸有成竹,统观全局,不能走壹步见壹步。

壹、小企业初恋数字化的八个步骤

回顾壹下大多数企业的电脑化过程吧。

1.电脑扫盲办公

办公室中开始使电脑,

企业文字和图表处理电脑化,

拨号或宽带,上网收集信息,收发E-MAIL

2.财务管理信息化

单机应用

联网应用,报账和税务申报。

3.部门管理电脑化,内部数据共享

4.搭建企业局域网

5.开通外网的窗口网站

6.开始业务的集成应用

7.升级硬/软件系统

8.抛弃老系统,再投巨资,重新规划应用

从之上见,这种信息化过程是“第壹次吃螃蟹”的原始方式,是壹个被动的过程,企业投入大,效果差,隐蔽的成本高,信息化发展比较缓慢。

二、为什么管理软件应用是从财务会计开始的?

这个问题揭示了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区别:

信息是泛指,数字化也是电脑数据化。

数字化的前提是具有“信息”的形式。

1.信息的形式的多元化。

2.信息作为独特的表现形式,能够是壹种管理方法。

3.信息的载体能够承载任何内容的质量特征。

首先,财务会计的方法,其本身在企业管理中早先应用了“信息”方法和技术,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数字化”的信息形式来支持。

信息化,首先就需要对管理对象(人/财/物/事件/无形资产等)的在各种情形下进行定义、分类、总括、检索和计算。

这些分别体现为会计的科目、记账、立帐、核算和报表方法。

这些原始的业务模型,能够被软件完全模拟。

其次,财会信息之间的规范对应和反映关系,也是“数字化”之前提,被约定成俗的东西。

所以无论是对管理当局,仍是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最先规范化的管理领域便是—财务管理。

最后,仍因为,它和准确计算有天然的联系,数字之间互相反射和对应,又要求壹定的实时性,固“财软”在中外企业界和纵向管理应用上都排在了前位。

三、中小企业成熟的信息化方法

而今,企业管理已从“清冷的珠算时代”步入了“散热式的计算机时代”,企业家们完全能够有“前车之鉴”,免去“趟河溺水之苦”。

信息化的工作可繁可简,但却是壹项严肃的系统工程。

企业家们对自己的企业来说,就是父母和之孩儿。

大人对小孩从小到大,从吃饭穿衣到职业选择都有壹些计划、预测和安排。

换成信息化来说,就是要使初始的和后续间断性的投资,互相兼容和促进,实现投资效益1+i>2的目标。

信息化工作又如“写文章”,不能想到哪就写到哪,必须要纲目清晰,统筹安排。

因为投资工作不是“软件代码”,可删除、复制、插入、粘贴,失误就要付出代价。

因此,做信息化,就先要用“信息化”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1.全息决策。

即从壹开始就要考虑到壹个比较长的周期,壹个能覆盖多业务领域,最好也能跨越运营周期的壹个“数字化计划”。

2.断点决策。

由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企业实力和外部环境都要几经更新和升级,这些轨迹且非是“连续的函数”,适应于不同阶段的做法就是这类决策。

减少壹些“完成取代性”的决策内容是考虑的重点。

3.柔性化。

在不同的发展期间,预留“接口”,保证在没开通“电梯”时,能走楼梯。

4.定义好基础信息。

企管中的实证、记录、法律、交易、计量、过程、特征等信息都是构成将来“服务器”处理、保存和重用的重要资源,必须事先重视。

5.分布性和组件化。

工作站点和应用领域,都应从可独立、可分拆、可组合的方式上进行设计。

四、首推IT规划

俗话说,人是从小见大,三岁见老。

这说明,壹些基因(包括性格)在起了长远的作用。

IT规划,就是要找到你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基因”。

壹个站在“信息化”彼岸的企业,如何涉足信息化呢?

壹个成熟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后来的企业在开始前都应该规划进去。

1.环境认知(内部和外部)

2.企业宪法

3.战略构思

4.发展要素

5.目标管理

6.管理变革

7.运营变革

8.IT要素(网络和融合、通讯、安全、技术架构、数据结构、平台和中间件、各种系统)

9.系统匹配

10.商业智能

上述基本的“十大纲要”,是壹个企业信息的“基因工程”。

无论如何,基因的抽取工作是前期的,全局性的,决定性的。

五、引入第三方咨询

不管是实施成熟软件系统,或是新开发自用系统,或是安排IT投资,都需要抽象需求、规范业务流程和控制,这时引入第三方的咨询是必要的。

1.中立的第三方既是参谋,也是医生。

他们和企业项目组壹起对企业进行事先的诊断和分析,开出性价比好的"药方",对今后的发展和实施是最为有利的。

2.企业若是自己充当咨询角色,由于专业和资源的限制,对信息化的规律性缺乏深刻理解,会出现知识、经验的盲点及失误,常导致多次的“否定之否定”或是前后矛盾的需求,到头来会得不偿失。

3.由“IT提供方”充当医生,他们常常由于利益驱动而做出有"倾向"的决定,误导企业多花钱或是"货不对路",以至于引出法律纠分。

4.壹些"IT和咨询"联盟的咨询机构也多暗藏玄机,会增加企业的信息化成本。

六、导入数字化的时机

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数字化可能对目前的运营管理仍不能有明显的短期"疗效"。

因为主要是壹些基础性工作。

但选择了正确的"入口",却能有"特效"。

1.优先数字化对当前经管有重大意义的业务。

选择标准是---数据量和实时性要求。

2.产生原始数据,且对今后运营有基础性影响的业务领域。

这些资料需要准确和连续性。

3.在导入壹项新的计划或运营壹项新的业务时。

这时可壹步到位,以免事后返工。

4.集成应用的项目,应及早统筹。

防止"以新除旧"带来的浪费。

5.能够单点应用的业务环节,在可扩展和集成的条件下,亦可先行。

6.信息化知识条件比较好的部门,如市场信息、综合办公、财务和标准化销售部门等都可先走壹步。

小结

信息化的真正优势在于"集成效益",然而对小企业来说,这仍是数字化远期目标。

随着业务规模和运行规范化的发展,必然要过渡到"集成"阶段。

因此,信息化不能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