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7987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docx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讲义分解

 

消息写作基础知识

 

主讲:

陈旭(主任记者)

 

学习内容

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体裁

*3.消息写作

4.消息的语言特点

5.消息的结尾

 

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1.1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有数十种,但比较能够接受的定义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要把握住三个关键词——新近发生、事实、报道。

新闻姓“新”,因此,新闻中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

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新近发生的事实,必须报道出去,才是新闻。

这里的报道,除了正规的媒体以外,还有民间传播或社会传播(俗称“小道消息”)。

假如有一个人独自驾驶轿车从悬崖上掉下去,从此音讯全无,没有任何人知情,尽管是新近发生的,也是事实,但无人也无媒体传播或报道,任何都不知道这件事,轿车坠崖这件事这不成其为新闻。

有这样一种情况,是不是新闻?

中央政治局于×月×日作出决定,下半年召开党的十七大。

按照新闻的定义来对照,这是一条新闻,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新闻。

×月×日(新近发生),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事实),媒体对此事也作了报道。

尽管党的十七大要在下半年才召开,这件事还没有发生,但报道的不是召开党的十七大的新闻本身,而是中央政治局现在作出的决定,这是实实在在发生了事实。

例:

春意荡漾中医大厦广场

本报讯1月15日晚,欢呼声、喝彩声、加油声,响成一遍,整个中医广场荡漾在春节联欢晚会的欢乐气氛之中。

今年我院的春节联欢晚会分拔河比赛、广场交谊舞和幸运抽奖三项活动。

晚7时过,院长王厚明致以热情洋溢的新年贺词后,拔河比赛开始。

全院共有8个队参赛,县消防中队组成特邀队应邀参赛。

随着裁判比赛的哨声一响,现场的气氛便高涨起来——双方处于相持阶段时,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比赛获胜时,欢呼声、喝彩声响成一遍。

经过预赛、半决赛和决赛三轮激烈紧张的角逐,由检验科、放射科和儿科组成的联队获得冠军。

尔后,冠军队又与特邀队进行友谊比赛,结果特邀队取胜。

拔河比赛结束,优扬的舞曲响起。

大家尽展优美的舞姿,和着春天的脚步,舞动着对新春的向往。

每曲结束,便是抽奖活动。

在整个抽奖活动的进行中,获奖者惊喜的呼声不断。

这则消息也符合新闻的定义。

1.它是新近发生的(1月15日);2.它是客观发生的事实(举行春节联欢晚会);3.作了报道。

1.2新闻五要素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五个“w”)

何事(what)

何因(why)

(有的还可以加上“怎么样”(即结果)

五要素是新闻写作需要交待清楚的。

但不一定每篇新闻都必须具备五要素。

但至少要具备三要素:

时间、地点、事实。

如在《春意荡漾中医大厦广场》的消息的导语中,就只有三个要素。

1月15日晚(何时),欢呼声、喝彩声、加油声,响成一遍,整个中医大厦广场(何地)荡漾在春节联欢晚会(何事)的欢乐气氛之中。

五要素中的时间要素,一定要准确。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时间要素交待:

“不久前”,“前不久”,“日前”,“最近”,“近几年来”,等等,这些不确指的时间要素,是不可取的。

这种表述,基本上是过了时效的新闻所采取的一种模糊的时间要素的处理方法。

我们县有家报纸,写的4月2日的事,这一天本来是星期一,可笔者把这一天写成了周末,说这一天图书馆的少儿读者“门可罗雀”。

有读者问了:

这一天是星期一,孩子们都上学去了,你说少儿读者“门可罗雀”,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是图书馆的图书少?

是少儿读者读书不踊跃?

让人摸不清头脑。

新闻需要具备五要素,但是否具备了五要素的东西都是新闻?

我们看下面几种情况——

▲造谣新闻

▲严重失实新闻

▲生活琐事

▲文学作品

以上几种情况虽然具备五要素,但不是新闻。

新闻五要素之说原出19世纪中叶的美国新闻界,后传入我国,广泛被我们所接受,但也有不同的意见。

中国新闻界有比较权威的人士提出质疑,其理由就是上面几种情况,虽然五要素俱全,但不能成为新闻。

说明新闻五要素之说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提出了新的新闻五要素之说:

具体性

真实性

新鲜性

重要性

及时传播性

尽管这种新的五要素之说很严密,但还没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1.3新闻写作的几点要求

1.3.1用事实说话

既然新闻是新近事实的报道,就必须用事实说话。

要学会用事实来说出自己要说的话,用事实来表达自己作品的某种目的和观点,用事实来发表意见。

当然,作者表达的观点、意见和要达到的目的,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与党的宣传纪律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保持一致,这是大前提,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不能因为要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不允许的。

 在《春意荡漾中医大厦广场》的新闻中,完全是用春节晚会的现场实录,没有套话,没有空泛议论,给读者的印象是:

县中医院的春节晚会简朴、热烈,体现了中医院的团结向上、协作友好的团队精神。

这正是作者要达到的用事实证明这一观点的目的。

1.3.2写新鲜事实

写新鲜的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姓“新”,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新的信息。

新闻的“新”在于事实新、材料新。

要尽可能报道“第一次”发生的,“第一个”出现的事情。

不是“第一次”或者不是“第一个”发生的事情,也要找出新的东西,寻找一个新的报道角度。

比如:

县中医院引进的进口设备,是不是铜梁县唯一的?

县中医院做的断肢再植手术,是不是全国县级中医院的第一家?

如果不是这样,又是不是铜梁县第一家?

如果是第一家,这样新闻就具有新鲜性,新闻价值就高。

《羊城晚报》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

《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

本来当时不吃大锅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对于大锅饭时全国农业红极一时的一面旗帜,在别的很多地方都不吃“大锅饭”的情况下,大寨大队的“大锅饭”再也坚持不住了。

这条消息的导语称:

山西省大寨大队也不吃大锅饭了,今天,他们将860亩耕地全部分给了130户农民承包……

这条新闻的角度很新,使人感到新鲜。

这里的一个“也”字,证明首先不吃大锅饭的并不是大寨大队(最早的安徽的凤阳。

凤阳出名得早,报道的新闻价值最大),但它报道的是大寨大队这样的具有特殊背景的事件,仍然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当然,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没有那么多的“第一”,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第一次”或“第一个”。

这就没有那么多的新闻可写了吗?

不是的。

这就要去寻找新的新闻角度,挖掘新的新闻素材。

1.3.3迅速及时

新闻姓“新”,除了内容的新之外,还有时效的要求。

新闻要及时传播信息。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时效仍然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易碎品”,错过时机,时过境迁,新闻变旧闻,有的新闻就会贬值或者完全失去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具备时效性的新闻,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新闻。

传统的平面媒体,现代的视听媒体,特别是现在的网络媒体,在时效上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以前主张的最好是“今日新闻”或“昨日新闻”的观念,现在只适用于平面媒体,因为这种媒体有一个印刷过程。

但现在的平面媒体,一般都用网络版予以弥补。

因此,对于新闻的时效性而言,现在需要彻底改变理念了。

过去我们常用的诸如“最近”、“近日来”、“不久前”、“日前”等一些时效不强的新闻报道,已不适应新闻时效的需要,应该尽快得到改进。

1983年2月6日,香港有家报纸载文--《华罗庚学位消息北京官方报迟五十天》,这反映了当时我们的官方媒体的新闻时效理念。

这么重大的消息,居然迟报了50天!

还能被读者所容忍。

现在恐怕不行了。

现在重大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国际上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各国的通讯社互相之间在时间上的竞争,是以分或秒为单位来对比的。

人家比你早一两分钟或一两秒钟把同一件事情报道出去,就比你占上风,人家的通讯社就比你的影响大。

 

2.新闻体裁

简讯

短消息

消息长消息

(狭义新闻)综合消息

特写

速写

通讯旅行日记

访问记

小故事(金字塔结构消息)

人物通讯

新闻(广义新闻)记事通讯工作通讯

事件通讯

新闻综述

新闻述评

记者述评

述评性新闻采访札记

记者来信

调查报告

工作研究

报告文学(尚有争议)

纪实文学(尚有争议)

目前,对于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划分,意见不统一。

这两种体裁有报告和纪实的成分,有人主张把它归入新闻体裁。

但这两种体裁又有文学的成分,有人不主张把它们归为新闻体裁。

※2.4消息(狭义新闻)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体裁。

消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最新鲜的事实,及时加以报道,文字洗炼,主题突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

通常在的消息开头冠以“本报讯”或“本报××电”字样。

2.4.1简讯

消息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报道动态性、突发性事件。

对事实内容不作具体交待。

篇幅几十个字。

如“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

2.4.2短消息

消息的基本体裁。

一般三五百字。

是报道事件性新闻最合适的体裁,新闻媒体刊载的消息大都是这种形式。

通常是报道一件事实,作者对事实不作详细述说。

2.4.3长消息

这种体裁除了较系统详细地叙述事实本身以外,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社会意义和发展趋向。

篇幅一般800~1000字。

2.4.4综合消息

将同一事物多方面加以综合,以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一事件。

全年工作总体报道属于这种体裁。

如中医院2006年全年工作情况的报道,包括外科的情况、骨科的情况、内科的情况、护理部的情况等等,综合起来进行报道,读者看后对中医院2006年中医院的工作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3.消息写作

3.1消息结构的三种类型

消息结构有三种基本类型:

倒金字塔结构、并列结构或双塔结构、金字塔结构。

※3.1.1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写作的结构,大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界称其为“新华体”,因为新华社刊发的新闻,大都是这种体裁。

它的特点是将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前面,按重要性来安排段落层次。

重要的居前,次要的继之。

再次要的置于末尾。

这种“虎头蛇尾”的结构,优点是一下子就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使他们一段一段地往下看。

倒金字塔结构示意图

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再次事实

这种体裁的优点:

一、快:

围绕重要事实组织材料,容易成篇。

新:

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前面,体现了新闻的“新”。

短:

一般篇幅较短。

二、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

把最新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前面,可以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吸引读者。

三、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设计版面。

编辑一看导语就知道新闻的重要程度,可以很快提炼新闻的主题和标题制作。

由于重要的事实都在前面,编辑可以很快地压缩和删改稿件。

可以从后往前成段删减,剩下导语就是简讯,就是最后只剩下标题仍然是一条消息(标题新闻)。

3.1.2金字塔结构

完全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消息,事件开头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结束就是消息的结尾。

这种写法可以给读者悬念,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有的把这种结构称作“新闻故事”,有的叫“趣闻”。

这种新闻素材,比较适合金字塔这种结构。

开头就给读者一种悬念,直到最后才知道谜底:

“死”野猪是怎样被打活的!

如果把这种素材用来写成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一开头便把“死”野猪打活的事写出来,也就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了。

3.1.3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也叫双塔式结构,消息报道的内容是几个方面处在并列位置,或一个单位取得几点经验,写作时把这些内容并列地摆在一起,没有重要和次要之分。

这种结构具有具体、细致、完整的特点,可以容纳较多的新闻事实和内容。

前段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到非洲几国访问的报道就属于这种情况。

总书记到几个国家访问都同等重要,在报道的时候只有时间的先后之分,对总书记的非洲之行的综合报道,也就是并列式的。

3.2消息标题

消息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尾。

在这五个成分中,作者在写作时,可以不做标题,而由编辑来提炼标题。

标题的作用:

1.概括和提示内容;

2.揭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3.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分主题、引题(也叫肩题、眉题)和副题。

有的消息这三种标题都用,用的只有两个或者一个。

只有一个标题的话,那就是主题。

▲主题——用以点明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概括说明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引题(肩题、眉题)——主要是说明新闻事实的意义,或者交待背景、原因,以引出主题。

▲副题——用以报道事实的结果或提要

例1:

具备主题、引题、副题的消息标题

江总书记连声夸赞防水隔热粉好………………………引题

(说明新闻事实的意义)

防水隔热粉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金奖……主题

(点明消息的主要事实)

中顾委副主任李德生指示要好好推广…………………副题

(报道事实的提要)

(《铜梁报》1991年一版刊发的消息标题)

例2:

具备引题、主题的消息标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十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审验收结果……………引题

(交待消息的背景和原因)

我院骨伤科成为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主题

(点明消息的主要事实)

(《铜梁中医院报》2007年3月15日)

例3:

只有主题的消息标题

春意荡漾中医大厦广场……………主题

(点明消息的主要事实)

(《铜梁中医院报》2007年3月15日)

消息标题的基本要求:

1.准确朱建华成为今年世界上跳得最高的人(《体育报》)

2.标新边防战士的喜事直升飞机代替了马拉爬犁(《解放军报》)

3.鲜明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

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繁荣昌盛(《人民日报》)

4.简练言简意赅精练明快。

萨马兰奇称赞开幕式:

精彩(《人民日报》)

5.生动芭蕉一条根军民一条心(《人民日报》)

“金凤凰”飞进光棍堂(《人民日报》)

说孩子话为孩子说话让孩子说话

中国少年报40岁童颜可掬(《人民日报》)

3.3消息导语

消息的开头部分,通常是第一个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导语以极简短的文字介绍消息的主要内容,概括新闻事件,揭示新闻的主题,引起读者的注意。

导语在写作上,要求凝炼、醒目、明快、生动,突出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也可以提出问题或制造悬念,以吸引读者。

导语分叙述式、描写式和议论式等。

叙述式:

用叙述的方法,扼要地写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

在山西文水县,一个叫云周村的村子里,上个月十二号,有一个十七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被阎锡山杀害了。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闻稿)

描写式:

用描写的手法,渲染出人物和事实的特点,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1月15日晚,欢呼声、喝彩声、加油声,响成一遍,整个中医广场荡漾在春节联欢晚会的欢乐气氛之中。

(《铜梁中医院报》)

灯火辉煌,流光溢彩,蠕龙、火龙、荷花龙,龙龙风采;歌声、掌声、欢呼声,声声舒心。

铜梁县运动场沸腾了。

上级领导、海内外宾朋和两万多名观众,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历史记住了这一天:

2000年10月21日,国家级艺术节——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在这里隆重开幕!

“龙之魂”大型歌舞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铜梁报》)

议论式:

用提问、结论、评论等手法,提出问题或引出新闻报道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常言道,上面千条“线”都要从村干部这根“针”穿过。

但村干部工作重,待遇低,时常还要挨骂受批评。

有人曾忧虑明天谁当村干部?

铜梁县旧县镇也在寻找答案,他们努力探索一条调动村干部积极性的新路。

(《铜梁报》)

3.4消息主体

消息的主体是指导语之后的主要部分。

主体是对导语中已披露的要素作进一步的解释、补充和叙述。

导语只是一种梗概,而主体则更详细、更具体。

消息主体的结构顺序一般有三种:

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与逻辑顺序

一、时间顺序——顺叙、倒叙

顺叙:

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进行叙述。

金字塔结构的消息就是顺叙。

前面讲到的《“死”野猪被打活》就是顺叙结构的消息。

倒叙:

先叙述现在的最新情况,再简要介绍以前这方面的情况。

《大寨大队也不吃大锅饭了》的消息,就是采用的倒叙方法。

先写他们现在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情况,再写他们以前“干不干两块半”的往事。

二、逻辑顺序——主次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

主次关系:

把主要的、重要的写在前面。

如报道领导的讲话,要以领导讲话的主次程度安排次序。

而不能以领导讲话的顺序来组织稿件。

因果关系:

先叙述结果,后叙述原因。

现在农村发展了,新农村建设高潮迭起,这是一种结果,原因来自于党的农村政策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是20多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

这其中就是一种因果关系。

并列关系:

消息主体各层次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因果关系。

一个单位的经验介绍、工作总结、领导在不同地点的考察活动等,就属于并列关系。

三、时间与逻辑关系

对党和国家领导出访活动的报道,多采用这种写法。

当领导人出访几个国家时,先把领导人的最新的动态报道出来以后,再回过头去报道前面的一些访问活动。

就是从新闻的“新”的角度,也就是新闻的重要性和时间的顺序加以进行报道。

3.5消息背景

消息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它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表达新闻主题服务。

消息背景分人物背景、历史背景、地理背景和事物背景四种。

人物背景——当消息中出现不为读者所熟悉的人物时,应加人物的背景材料,介绍人物的概况。

上半年,不少媒体在炒作陈晓旭削发为尼的事情。

前不久,又在报道陈晓旭病逝的消息。

一提起陈晓旭,演艺圈的人比较熟悉,但对于一般的受众来说,就不一定知晓了。

这就需要对陈晓旭的背景作一个交待:

她是主演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林黛玉的演员。

这样一交待,新闻的价值就增色不少。

历史背景——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一步阐明事件的重要意义。

毛主席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的历史背景材料是这样写的: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由此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以此说明南阳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地理背景——消息中涉及国内外有关城市、地区,需要介绍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背景材料。

如果报道我国与某一个国家新建立外交关系的消息,就要介绍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口状况、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等。

以便受众对这个国家有一个梗概的了解。

在我国领导人出访某个国家的报道中,经常会在报道中介绍被访国的一些地理背景资料。

事物背景——介绍一些新事物、新成就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事物的意义及其政治、经济价值。

在《龙乡铜梁》刊载的《县中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的消息中,就对三级医院作了这样的介绍:

三级医院是跨地区、省、市以及向全国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院,是具有全面医疗、教学、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这样,读者看了就明白了三级医院的概念,对县中医院这种高起点的创建工作予以关注。

背景材料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运用背景材料时,特别是对事物的过去和现在、正面与反面作对比时,不要偏激,不要片面,不要极端。

尤其是不能用贬损“那”个人去抬高“这”个人,也不能把过去的事情说得怎么怎么糟糕,来证明现在的事情如何如何的好。

2.要同新闻事实有关,紧扣主题,能够说明和衬托新闻主题。

3.要简明扼要,详略适宜。

不要暄宾夺主,背景材料一定不要比消息主体的篇幅长

4.要灵活运用,力求生动活泼。

 

4.消息的语言特点

消息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事实的逻辑的最完善的表达,要求消息语言优美生动。

4.1具体

按照鲁迅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把新闻写得具体,新闻的可信度就高。

人物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王进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王进喜痛得昏过去。

等他醒过来一看,井架还没有放下,几个工人在围着抢救他。

王进喜急了,对大家说:

“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

”说完,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继续指挥放井架,鲜血从他的裤腿里和鞋袜里渗了出来。

4.2准确

(1)新闻必须真实。

新闻内容不能弄虚作假,要求新闻的语言要准确。

(2)时间要准确。

新闻中常见的“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最好不要出现在新闻中。

(3)指标要准确。

“大概“、“差不多”、“许多”、“无数”等不能用。

一般要用比较准确的绝对数(多少多少人、多少多少公斤等)相对数(××%)来表述。

指标中阿拉伯数字与汉字配合用有一种特例:

汉字中的“万”和“亿”可以与阿拉伯数字配合起来用。

如10.5万吨煤、13.1亿人口。

其它汉字与阿拉伯数字配合使用就不符合规范。

如10万5千吨煤、13亿1千万人口。

但不少的电视媒体经常出现这样不规范的用法。

在我们进行消息写作中应当避免类似的不规范的指标出现。

(4)计量单位要准确。

消息中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重量单位用公斤、千克、克(不能用斤、两);长度单位用米、厘米等(不能用公尺、公分、);面积单位用公顷、平方米等(不能用亩)等。

这些计量单位在新闻中最容易出错。

有些计量单位被人们经常用,已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但又不是法定计量单位,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如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的温度的度(习惯口语)与摄氏度(法定计量单位)之间的矛盾,中央台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个报北京的温度时,用的是“摄氏××度”,而其它的则直接用“××度”(实质意义仍然是摄氏度),仍是可以被观众接受的。

从规范上讲也说得过去。

面积的法定计量单位是“公顷”或“平方米”等,而习惯用“亩”。

我们在新闻中,特别是在消息报道中涉及到口语的话,如果用“公顷”就显得虚假了。

比较好的办法是,在消息中仍用“亩”,然后在亩的后面加个括号,再将亩折合成公顷或平方米予以注明。

×××在承包地上种了1亩地(667平方米)的蔬菜。

(5)人名、地名等要准确。

不能把张三说成是李四,不能把陈庄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刘庄发生的事情。

在写消息时,凡涉及到写消息中的人的时候,特别是作者不熟悉的人,一定要问清楚你要报道的人的姓名,有时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问,有时为了避免同音字的混淆,要用笔把要报道的人的姓名写出来,让其确认,做到万无一失。

(6)职务及职务称谓要准确。

地方上对领导职务的称谓,不管正副职都叫×主任,×局长,×院长等。

在消息中,是副职的就要加上副字。

当然,如果是口语,在消息中加上一个“副”字,反而觉得不可信。

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在职务前补上“副”字,然后加一个括号。

说明是作者补充完整的。

例:

“×(副)县长,我院于今年正式启动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工作……”如果不这样操作,我们就会去“任命”一些领导人的职务。

在这方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有的职务具有法定意义,称谓上不能出差错。

如对于村民委员会主任的称谓,简称可以叫村主任,但不能叫村长。

村长这一职务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是没有的。

这种错误经常在不少的视听媒体中见到或听到。

甚至在中央一级的有影响的电视媒体的音频和字幕中出现。

比较标准的职务称谓:

职务+姓名(+职称)。

如院长王厚明主任医师。

以前的习惯性用法是:

职务+姓名+同志。

现在的习惯用法,一般情况不冠“同志”二字。

当消息中第一次出现职务以后,再次出现时就直呼其名,不再写明职务。

4.3简练

总的要求:

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短小精悍。

毛泽东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消息中,写我军渡江时的环境、气势、规模时,语言就非常简练: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般齐放,直取对岸……

写国民党军队狼狈逃窜的情景是这样的:

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逃……

19期的《铜梁中医院报》一版的《春意荡漾中医大厦广场》消息的导语只有短短40个字:

1月15日晚,欢呼声、喝彩声、加油声,响成一遍,整个中医广场荡漾在春节联欢晚会的欢乐气氛之中。

怎样才能把消息写得简练?

要做到三点:

第一、一条消息只写一件事或一个人物。

不要把无关紧要的人和事都搅和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