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8023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ocx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鉴于美国经济形势正不断改善,投资者正对铂金刮目相看,分析师预计,未来数月铂金表现将强于黄金。

B.作为中国首款专业儿童牛奶,蒙牛未来星关爱儿童成长,还将儿童天赋教育及公益慈善事业,视为自身责无旁贷的企业社会责任。

C.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D.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解析:

选D A项,刮目相看: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应该为“另眼相看”。

B项,责无旁贷:

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偏重责任不能推卸。

应该用“义不容辞”。

C项,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人中最勇武的是吕布,马中最好的是赤兔马,比喻人才出众,和前文“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矛盾。

D项,短小精悍:

一是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二是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句中用的是第一个意思,使用完全正确。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通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了解了多媒体的基本概念,________了多媒体技术的操作与运用。

②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认为,如果我们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就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________之道。

③我国三大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全线飘红,这是我国互联网产业步入________并稳定健康发展的体现。

A.熟悉处世正规

B.熟习处世正轨

C.熟悉处事正规

D.熟习处事正轨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乡村旅游正方兴未艾,传统村落破坏较为严重。

为加强保护,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已在全国评选出两批1561个价值较高的传统村落,对其进行重点保护。

B.要修复被损毁的穿越海底的通讯光纤电缆,最困难的不是确定光纤电缆损毁的具体位置,而是能否完好修复,这对技术上的要求极高。

C.当面对恐怖分子的暴力袭击时,我们受害民众应当团结起来,共同制服暴徒,防止昆明火车站恐怖分子持刀砍人这类事件不再发生。

D.中俄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这是中俄加强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重要成果。

解析:

选D A项,“正”与“方兴未艾”语义重复,应删去“正”;B项,“能否完好修复”与“对技术上的要求极高”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C项,“防止……不再发生”否定失当。

4.语言文字运用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人民;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

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在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1)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自强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

C.坚贞不屈生生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生生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

【答案】D

【解析】A项,缺少动词,应在群众前加“提高”;B项,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需要”;C项,句式杂糅,应将“选配了”改为“选配的”。

(2)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比喻排比B.对偶比喻

C.排比夸张D.夸张对偶

【答案】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庆祝大会上,党中央前总书记胡锦涛谈到“水木清华,钟灵毓秀”。

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

②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

③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

④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⑤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

A.⑤④①③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③⑤④②D.⑤④②①③

解析:

选A 按照内在的逻辑及“传统”“校训”“校风”等词语的内涵大小来排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什么”。

不超过25字。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其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

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

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答案】全球化视野追求卓越的意识宽松环境平和心态

7.阅读下面两段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杨振宁分析,中国大学对社会的贡献非常大,大学造就出来的人才对社会的贡献人们时刻都能感觉到,这一点不容置疑。

但他同时坦言,在研究领域,中国大学与世界大学有很大差距,主要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而这不是一两年可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钱学森先生说: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1)杨振宁从      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             。

(2)钱学森从      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             。

参考答案:

(1)科技研究 与世界大学有很大差距

(2)科技创新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8.请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定义。

(5分)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时代先进性。

②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使世界实现持久和平、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持续发展。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思路设计,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④继承国际关系公认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广泛认同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继承国际关系公认原则,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具有时代先进性,能使世界实现持久和平、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持续发展的各方都能接受的思路设计。

【解析】下定义一定要用单句的形式表述,题目已提供了主语和宾语,作答时再补出“定语+宾语”即可。

这段话的主干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思路设计”,其他语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压缩后作为定语,即可。

9.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

 

 

参考答案:

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海报等作业;班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1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参考答案】①“教书”改为“从教”;

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

命题者设计了一封信的主要内容,有意在其中用错部分词语,然后在题干中指出“有五处不得体”,答题时一要注意找出不得体之处,二要注意符合“五处”的要求。

题目切合生活实际,难度不大。

“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的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光临”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也是敬词,不能用于己方,应改为表示尊敬的“敬赠”或“奉上”;“先睹为快”只能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用于对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或“将临”。

11.下面是谢冕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新会上的演讲《富有的是精神》中的一段文字,请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在横线上写出本段的结论句。

北大这所学校出过许多学者,也出过许多革命者。

这些学者中的出色的人物,往往是人的品行高洁,而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

如李大钊,他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来,他呼唤并参与了中国青春的创造;又如鲁迅——北大校徽的设计者,他在这里的身份只是讲师,但却是中国文化的伟人。

不论是李大钊,还是鲁迅,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者。

所以,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做人和做学问要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要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分析、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人的品行(做人)”与“学问”的关系,然后根据“学问”与“爱国”的关系,进行分析,概括出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

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

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年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给哲学系一年级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

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

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讲义一反前例。

当时顾颉刚也选了这门课,他后来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

”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

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

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

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

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

“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

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第二学期,北大哲学系三年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

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

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

“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

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

”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的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

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

“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

”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

“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是中国文学史和传记研究……文学史则是一门极叫座的课。

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

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

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

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

“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

”杨亮功说:

“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

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能可贵。

(选自周川《教育家胡适:

行动与思想》,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有删改)

②1916年,胡适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

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

如是而已。

(有删改)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适研究学问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一开始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难以避免的,学校一位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还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大量演讲、讲学。

解析:

选C C项,“就是从头学起”理解错误。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前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了肯定。

D.《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此书作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

E.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这样的课堂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解析:

选BD B项,“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错,此时,学生们对胡适仍是不接受的态度。

D项,“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无中生有。

10.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

请结合材料,对胡适的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答: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牢记十六个字:

审清题干,明确重心,锁定区间,概括文意。

文章中关于胡适讲课讲得好的表述,集中在第四段至结尾处,故分析原因时,从中筛选信息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参考答案:

①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

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

②胡适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

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也有新的方法。

③胡适注重研究学生。

他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④胡适备课认真。

他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在教学工作中“不苟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蔡元培传

张晓唯

20世纪初期的二三十年间,举凡学界中人,几乎无人不知有位“蔡先生”。

这位生长于清代同光年间的浙东商家子弟,凭着博学强记和一手“怪八股”的功夫,数年间,奇迹般地由古城绍兴的布衣寒士而跻身北京的翰林文苑,一时间引来多少寒窗学子的艳羡和敬慕。

然而曾几何时,他却轻抛功名,挂冠而去,回乡兴办新式教育,随即走上反清道路,演出一场“翰林革命”。

继而,又以“不惑之年”,远赴欧洲,在德国苦学4年,一展游学西洋的平生夙愿。

民国肇始,他作为首任教育总长,厉行变革,奠定共和教育根基。

几年后,他出掌北京大学,高擎“学术至上、兼容并包”的办学旗帜,将一个沉闷萎靡的官衙式学堂改造成为焕发勃勃生机的新式学府;由此开创的自由学风,促进了新文化的繁盛,进而激发起“五四”风潮的热情,知识界的一代新人即从中育成。

及至晚年,他将“五四”以来喧腾于世的“科学”口号落实为研究实体,面对种种困难,殚精竭虑,不仅组织起一支汇聚各类人才的科研力量,而且初步确立了我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规模和体系。

他在民国文化教育史上的卓著功业,得到中外知识界的广泛推崇和尊敬。

就清末民初的一代知识分子而言,蔡元培可谓极重道德修养,对自身,对公众,莫不如此。

倾心求索孕育了近世文明的西方观念和文化,并没有使他丢弃早年诚笃信守的传统道德价值。

通常看来,似乎相悖的中西道德伦理,在他那儿,却经由择善而从的筛选,得到浑然一体的自然融合。

有人说:

“他在西洋思想上,把握到自由与理性,在中国文化上,把握着中庸与良心。

”或许正是因为受到来自两种文化精粹的作用,他一生砥砺私德,力求纤尘不染,同时倡行公民道德教育,致力国人内在素质的提高,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境界。

最能反映他这一特点的,莫过于数十年力倡不懈的美育。

尽管世运不济,时人亦大多不以为意,但他初衷不改,我行我素。

他的这种多少有些超然世外的理想追求,常令后人感佩不已。

伟人的“人世楷模”这一赞誉,在他辞世之初,或可视为悼亡的颂词,然而时过境迁,人心非古,却依旧被后世认可,则可视为某种“大德传世”的标识。

蔡元培早年投身反清革命后,即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但本质上,他属“学界中人”。

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虽然不排除必要时偶尔“骤用兴奋剂”的激烈运动,甚至革命,但就其常态而言,应是渐近地改良,要靠教育和文化的恒久作用,这是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百年大计。

因此,他的活动重心始终不曾偏离文化教育界,而政治上的地位适足用来保障其文教兴革活动的展开。

这就使他虽置身宦海,却不失书生本色。

作为一种个人追求,他对中西学术具有浓厚兴趣,曾先后整理编次中国伦理学史,疏证《红楼梦》而成一家之言,介绍西方近代哲学和美学成果,传播民族学知识并确定该学科的定义和名称……这些工作及其文字成果,倘用严格的学术眼光加以审视,或许算不上第一流的学术成就,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却带有学科开创的性质,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伦理学和民族学才得以立足于学林。

人们普遍注意到他涉足学术领域的广博性,公认其为学界的“通人”。

“他在学问上虽不是一个专家,却是一位通儒,通儒不是样样都懂,而是能通过事理,明辨是非,不固执,无偏见,胸襟豁达而又虚心的读书人。

”论者的这一论述,可谓契合蔡元培的实际。

正是这种“通人”的特性,使他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形成大气候。

对此,梁漱溟发表过很精彩的评论:

蔡先生“天性上具有多方面的爱好,极广博的兴趣”,“他的器局,他的识见,为人所不及……因其器局大,识见远,所以对于主张不同、才品不同的种种人物,都能兼容并包,左引右援,盛极一时。

后来其一种风气的开出,一大潮流的酿成,亦正孕育在此了”。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谈及蔡先生时,十分肯定地认为:

“论著作,北大很多教授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

蔡先生的人生辉煌无疑是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那段时间,他将欧洲的大学理念、办学模式成功运用于东方古国,通过北大的教育革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确定了航标。

而这些,在蔡先生那里,似乎是一种文化性情的自然伸展,并非如同后来想象中的“励精图治”。

时代的风云际会,已经将他推上了中国“大学之魂”的高度,人们抚今追昔,愈加感受到“蔡元培”的长久生命力之所在。

4.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梳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培虽然出身于商家,但家道衰落,他凭着博学强记,发愤图强,从一名布衣寒士而跻身北京的翰林文苑。

B.蔡元培在文化方面,编写了中国伦理学史,疏证《红楼梦》,介绍西方近代哲学和美学成果,传播民族学知识并确定该学科的定义和名称。

C.蔡元培晚年将“五四”以来喧腾于世的“科学”口号落实为研究实体,初步确立了我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规模和体系。

D.蔡元培被誉为“人世楷模”,本文展现了蔡先生对理想执着不懈的追求、不畏困难勇于开拓、胸襟豁达而又虚心、兼容并包的博大气魄等优秀的品质。

解析B项,“编写了中国伦理学史”有误,根据材料不是编写,而是“整理编次”。

答案B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年轻的蔡元培抛弃功名,回乡兴办教育。

之后,他又远赴德国游学。

回国后将其所学用于教育之上,引得许多寒窗学子的艳羡和敬慕。

B.北京大学由一个沉闷萎靡的官衙式学堂转变成一所焕发生机、充满着自由学风的学校,是蔡元培对于教育的一大贡献。

C.蔡元培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他来看,中国的政治改革应该由教育和文化慢慢影响促成。

因此蔡元培的活动中心从不偏离教育文化界。

D.蔡元培的夙愿是游学西方,去求索近世文明的西方文化,因此,他那自由理性的西方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结合,为其辉煌的人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E.蔡元培被誉为学界中的“通人”,这种特性,使他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形成大气候。

他以独到的眼光创设了许多学科,是我国伦理学和民族学的奠基者。

解析A项,许多寒窗学子艳羡的是蔡元培由古城绍兴的布衣寒士而跻身北京的翰林文苑。

D项,因果关系文中没有体现。

E项,文中没有提到他开创了伦理学和民族学。

答案BC

6.蔡元培出掌北京大学,在他高擎的办学旗帜上有“兼容并包”四字,依据传记内容探究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请简要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首先搜索有关“兼容并包”的语句,进行归纳整理,从办学方面、道德修养方面、学问方面、用人方面等介绍,最后概括即可。

答案观点:

“兼容并包”是“大学之魂”。

①办学方面,主张自由的学风,促进了新文化的繁盛和新人的培养;将欧洲大学理念、办学模式成功运用于我国。

②道德修养方面,将中西道德伦理择善则从,浑然融合。

③学问方面,古今中外,多方爱好,做学术“通人”。

④用人方面,对主张不同、才品各异的各种人才,广泛吸纳,发挥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