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817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2.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血压用药指南.docx

高血压用药指南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收稿日期:

2015-05-31

Received:

 2015-05-31

1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1.1高血压流行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高血压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万,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46%,其中高血压并发症死亡940万,已成为影响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危险因素。

2011年世界银行《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病流行》报告指出:

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

在每年约1030万例不同原因导致的死亡患者中,慢性病所占比例超过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位居慢性病死因首位,50%~75%的卒中和40%~50%的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

2010~2040年,每年如果能够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相当于每年创造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5%的经济收益(2.34万亿美元),而如果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每年经济收益将达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5.4万亿美元)。

相反,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慢性病,这些疾病势必将加剧可以预见的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人口降低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1959年、1979年、1991年我国分别开展的3次针对1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流行状况的调查,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4~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4次现场调查和2010~201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调查等均获得了大量高血压患病及控制数据。

这些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升高,已由1959年的5.11%升至2002年的17.65%,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估计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约为2.6亿;与2002年相比,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农村地区增长更加迅速。

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仅为46.5%,治疗率为41.1%,控制率为13.8%。

与此同时,高血压危险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高盐和高脂食物摄入、活动不足、超重和肥胖及总胆固醇升高等)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且不断升高或居高不下,成为高血压、心肌梗死和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威胁。

而美国2011~2012年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已分别达到82.7%、75.6%和51.8%。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高血压患病人数多,虽然近年来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控制率地区差异较大,为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带来极大挑战。

为了有效控制慢性病,2013年WHO颁布了《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行动计划(2013~2020)》、我国十五部委联合颁布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旨在通过多领域、多部门合作,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增长,遏制或降低慢性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

因此,为了加强我国居民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应多部门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如制定降低低钠盐的价格、食品添加食盐量限制、增加体育锻炼设施和改善环境等,提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大力提倡通过医疗机构首诊测血压和居民健康体检加强高血压患病的筛查,提高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应充分发挥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作用,规范高血压药物治疗流程,在不断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技术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和规范治疗,提高高血压合理用药水平以及高血压控制率。

1.2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我国高血压控制现状极为严峻。

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仍处于较低水平。

基层社区是高血压防控的主战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改善高血压防治状况意义重大。

通过对2005~2010年纳入项目管理的来自近1000个社区的25万例在社区接受治疗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相关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在9万余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近6万例患者接受联合用药治疗。

就总体用药而言,利尿剂使用比例最高(56.0%),其余依次为中枢性降压药(38.3%)、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channelblockers,CCB,36.8%)、血管扩张剂(26.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24.5%)、β受体阻滞剂(10.4%)、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receptorblocker,ARB,4.1%)。

就单一用药而言,CCB使用比例为54.3%,ACEI为5.3%,β受体阻滞剂为7.7%。

当单药控制血压效果不理想时,患者需要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资料分析显示,二联用药比例最高为利尿剂+中枢性降压药(61.4%),三联用药比例最高为血管扩张剂+中枢性降压药+利尿剂(69.2%)(图1)。

现行高血压防治指南主张,联合用药应避免使用同一类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有1.1%的患者实际上使用的是同一类药物;在三联用药的患者中,有0.9%的患者所用药物中有两种是同一种类。

高血压联合用药的问题还需引起注意。

分析结果还显示,在社区高血压人群中,近50%的患者应用单片复方制剂,其中传统复方制剂使用比例较高(87.2%),ACEI+利尿剂所占比例为12.8%,余不足1%(图2)。

我国传统固定复方制剂是多种降压药物的组合,符合目前关于降压药物理念。

而且这些药物价格低廉,服用方便,在基层有广大的适应人群。

当然,部分药物含有一定的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血平等,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指南指出中枢性降压药和α受体阻滞剂也是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但仍需大规模的研究证实其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以及安全性。

我国社区医疗机构高血压控制率仅为25%,较低的控制率与基层医生的用药习惯、药物选择等也有一定关系。

提示,国家和行业组织应进一步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基层医生开展培训,使基层医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现行指南,提升高血压防治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治技能。

1.3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近10余年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我国不同城市的等级医院高血压或伴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现状以及用药状况的调研,其中包括TRIP研究、CONSIDER研究等,结果显示,高血压确实是一种多种因素并存的疾病,血压控制不良及控制率较低在某种程度上与临床药物治疗有关。

CONSIDER研究发现,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及糖代谢异常者占23.6%,4.5%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年发病风险高于20%。

医保患者血压控制率为53.9%。

药物使用包含CCB、ACEI、ARB以及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5类,联合治疗比例仅为23%。

TRIP研究纳入32004例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低危及中危高血压患者占16.0%,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分别占48%及36%。

其中50.0%的患者伴不同程度的靶器官损伤,49%的患者伴高血压相关临床疾病。

以血压<140/90mmHg为高血压患者的靶目标,全部高血压患者的达标率仅为26.8%,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及卒中的控制率分别为27.7%、30.0%、25.4%及21.3%。

总体血压控制率不足30%,调查发现,在这些高血压患者中,11.7%未接受治疗,69.3%使用单药治疗,30.7%采用联合治疗,其中CCB、ARB是单药治疗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但在未达标的单药治疗中增加剂量的很少,联合治疗的比例不足40%,这些都限制了血压的达标率,因此,合理和规范化使用降压药物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指南撰写的主要目的。

图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合用药的组成   下载原图

注:

A:

二联用药的组合;B:

三联用药的组合;CAD:

中枢;VASO:

血管扩张剂;DIU:

利尿剂;CTM:

中药制剂;CCB:

钙通道阻滞剂;BB:

β受体阻滞剂;ACEI:

血管紧张素转;ARB: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OTH:

其他

图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片复方制剂降压药物的主要构成   下载原图

注:

CAD:

中枢性降压药;VASO:

血管扩张剂;HCTZ:

氢;ACEI: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

血管紧张素受;CTM:

中药制剂

2高血压药物分类

抗高血压药物作用于血压调节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而发挥作用,故可根据药物主要作用部位的不同进行药理学分类,此外还包括具有协同降压机制的固定复方制剂。

2.1利尿剂肾小管是利尿剂作用的重要部位,可根据药物作用的不同部位分为以下4类:

(1)碳酸酐酶抑制剂:

乙酰唑胺可通过抑制碳酸酐酶,减少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H的生成,抑制H-Na交换,促进Na排出而产生利尿作用。

但由于受近曲小管以下各段肾小管代偿性重吸收增加的影响,该类利尿剂作用弱,现已少作利尿药使用。

(2)噻嗪类利尿剂:

主要抑制远曲小管的NaCl共同转运载体,影响尿液的稀释过程,产生中等强度的利尿作用。

根据分子结构又可分为噻嗪型(thiazide-type)利尿剂(如吲达帕胺、氯噻酮)和噻嗪样(thiazide-like)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苄氟噻嗪)。

这两类药物除了均具有磺胺基团可抑制碳酸酐酶活性外,其他框架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3)髓袢类利尿剂:

选择性地阻断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l共同转运载体,抑制肾对尿液的浓缩过程,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

(4)保钾利尿剂:

螺内酯通过拮抗醛固酮,间接抑制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段的钠通道的KNa交换,排钠保钾而产生低效利尿作用;氨苯蝶啶则直接抑制该段的钠通道而利尿。

阿米洛利可抑制该段的H-Na交换而排Na。

2.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RAAS)抑制剂主要包括ACEI、ARB和肾素抑制剂3类药物。

ACEI降低循环中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Ⅱ水平,消除其直接的缩血管作用;此外,其降压作用还可能与抑制缓激肽降解、促进Ang1-7的产生有关。

ARB阻断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和其他旁路途径参与生成的AngⅡ与AngⅠ型受体相结合,发挥降压作用。

肾素抑制剂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原分解产生AngⅠ,降压疗效与ACEI、ARB比较无优势,应用受限。

直接肾素抑制剂是通过抑制肾素的活性发挥降压作用,但目前尚未在我国上市。

2.3钙通道阻滞剂根据其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可分为两大类:

1二氢吡啶类CCB:

主要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L型钙通道,发挥舒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2非二氢吡啶类CCB:

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处的钙通道具有选择性,其扩张血管强度弱于二氢吡啶类CCB,但是负性变时、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作用是二氢吡啶类CCB不具备的。

不同制剂的二氢吡啶类CCB作用持续时间、对不同血管的选择性及药代动力学不同,其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差异。

2.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2.4.1β受体阻滞剂通过选择性地与β受体结合产生多种降压效应,如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肾素释放及中枢交感神经冲动等。

根据对β1受体的相对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分为:

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2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3非选择性、作用于β和α1受体的阻滞剂。

还可分为脂溶性或水溶性,以及具有或不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等类型。

各种β受体阻滞剂在药理和药代动力学方面相差较大。

2.4.2α1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选择性阻滞血液循环或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的儿茶酚胺与突触后α1受体相结合,通过扩张血管产生降压效应。

2.5交感神经抑制剂

2.5.1中枢性降压药以可乐定和甲基多巴为代表,激活延脑中枢α2受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交感神经冲动而降压;因降低压力感受器的活性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2.5.2交感神经末梢抑制药利血平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向其储存囊泡的转运,减少交感神经冲动传递,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消耗脑内儿茶酚胺。

2.6直接血管扩张剂代表药物为肼屈嗪,直接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及肾血流量,但有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作用,由于新的血管扩张剂的出现已很少使用。

3用药原则及规范

3.1利尿剂利尿剂用于降压治疗已逾半个世纪。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此类药物降压效果好,价格低廉,且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

因此,国内外相关指南均充分肯定了利尿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

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噻嗪类利尿剂。

以此为基础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有助于提高降压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改善依从性,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3.1.1分类鉴于碳酸酐酶抑制剂在临床应用非常少见,本指南中没有涉及。

本指南仅对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以及保钾利尿剂进行阐述。

3.1.1.1袢利尿剂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抑制NaCl的主动重吸收,导致外髓部的渗透梯度难以形成,影响尿液的浓缩过程。

其利尿作用强大,属于强效利尿剂。

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

3.1.1.2噻嗪类利尿剂该类药物作用于远曲小管始端,减少NaCl和水的重吸收,属于中效利尿剂。

根据化学结构不同又分为噻嗪型利尿剂和噻嗪样利尿剂两类,后者持续作用时间更长。

噻嗪型利尿剂的基本化学结构由苯并噻二嗪环和磺酰胺基组成,包括氢氯噻嗪和苄氟噻嗪。

噻嗪样利尿剂化学结构不同于噻嗪型利尿剂,但含有磺酰胺基,包括氯噻酮、吲达帕胺和美托拉宗。

噻嗪样利尿剂具有扩张血管作用,且为降压的主要作用,参阅《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中国专家共识》,其中明确指出。

3.1.1.3保钾利尿剂分为两类,一类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H共同转运体,抑制Na重吸收并减少K分泌,其作用不依赖醛固酮。

代表药物包括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

另一类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与醛固酮受体结合,竞争性拮抗醛固酮的排钾保钠作用,代表药物包括螺内酯和依普利酮。

该两类药物利尿作用弱,属于弱效利尿剂。

3.1.2用药原则

3.1.2.1主要适应人群利尿剂适用于大多数无禁忌证的高血压患者的初始和维持治疗,尤其适合老年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等。

(1)老年高血压: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SHEP,主要采用氯噻酮)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安慰剂对照试验。

该研究旨在评价氯噻酮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卒中及其他重要临床事件的预防作用。

结果发现氯噻酮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高龄老年高血压研究(HYVET,主要采用吲达帕胺)也发现,8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接受以吲达帕胺缓释片为基础、必要时加用培哚普利的降压方案显著降低了全因死亡率和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并显著减少了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盐更敏感,且常表现为低肾素活性,因此利尿剂更适合老年人。

(2)难治性高血压:

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心脏终点试验-降压支(ASCOT-BPLA)是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在高血压且至少合并其他3项危险因素人群中评价不同降压治疗方案长期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其难治性高血压亚组分析包括1411例患者,在已有3种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平均剂量为25mg),中位治疗时间为1.3年,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血压降低21.9/9.5mmHg,并显著提高达标率。

美国心脏协会(AHA)2008年发表的难治性高血压诊断、评估和治疗的声明指出:

未应用利尿剂或利尿剂剂量不足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增加利尿剂剂量是控制难治性高血压的主要手段,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液体容量负荷重,利尿剂尤其是长效利尿剂对血压控制至关重要。

(3)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

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不论是急性心力衰竭还是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期均伴有水钠潴留,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具有利尿排钠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因而心力衰竭是利尿剂的强适应证。

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特别是轻微液体潴留的患者,各国指南均推荐噻嗪类利尿剂作为治疗首选。

如单独使用噻嗪类利尿剂不能控制液体潴留,则改用或加用袢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和袢利尿剂作用部位不同,合用可以增加利尿效果。

(4)高盐摄入人群的高血压:

我国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显著高于WHO建议的标准,并且我国人群中盐敏感者更多,占15%~42%。

高血压人群中50%~60%为盐敏感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成人中盐敏感者为65%,青少年中盐敏感者为45%。

黑人、老年人、停经女性、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盐敏感者比例较高。

盐敏感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难治性高血压。

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与食盐摄入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更应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

对于此类患者,利尿剂、CCB可作为首选药物,盐摄入>12g/d的高血压人群可以考虑优先使用低至中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由于高盐饮食可激活局部组织RAAS,因此也可联合应用ACEI或ARB。

(5)其他适用人群:

低肾素型高血压、黑人高血压、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利尿剂也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3.1.2.2临床用药注意事项禁忌证:

痛风患者禁用噻嗪类利尿剂,高血钾与肾衰竭患者禁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此外,长期大剂量应用利尿剂单药治疗时还需注意其导致电解质紊乱、糖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利尿剂较少单独使用,常作为联合用药的基本药物使用。

由于单药治疗往往仅能使一小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

研究表明,联合应用小剂量利尿剂与其他降压药物(如ACEI、ARB或CCB)较足量单药治疗降压效果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小,临床获益多。

利尿剂能够加强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疗效,优势互补。

这种强化作用依赖于利尿剂减少体液容量以及预防其他降压药物应用后液体潴留作用。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可能增加糖尿病易感人群的新发糖尿病风险,因此应尽量避免该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如两种药物联用时血压仍不达标,则需换用另外两种药物或联用3种药物,此时推荐选用有效剂量的ACEI或ARB、CCB及利尿剂联用。

严重肾功能不全,特别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治疗时降压效果差,此时可选用呋塞米等袢利尿剂。

利尿剂单药大剂量长期应用时不良反应(特别是电解质紊乱与血糖、血脂、嘌呤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故一般不建议采取这种用药方式。

单药治疗推荐使用中小剂量。

小剂量利尿剂与ACEI/ARB或CCB联用可改善降压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3.1.3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对于适于利尿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一般以中小剂量(如氢氯噻嗪12.5~25mg或吲达帕胺1.25或1.5mg)作为初始治疗。

若中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治疗不能使血压达标,不建议继续增加剂量,应在此基础上加用ACEI/ARB或CCB。

由于少数患者接受噻嗪类利尿剂治疗时可能发生低血钾,故需注意监测血钾水平的变化,可在开始用药2~4周后检测血液电解质。

若患者无低血钾表现,此后每年复查1~2次即可。

联合应用利尿剂与ACEI/ARB治疗可降低低血钾发生率。

痛风是噻嗪类利尿剂治疗的禁忌证。

对于无痛风病史的单纯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虽然不是利尿剂治疗的绝对禁忌证,但不建议将利尿剂作为首选药物,可作为其他种类药物治疗后血压不能达标时的二线或三线治疗药物。

2013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ESC指南指出,利尿剂与ACEI、ARB或CCB联用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利尿剂与CCB联合方案更适于低肾素型高血压如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

2014年美国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JNC8)、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科学建议和美国高血压学会(ASH)/国际高血压学会(ISH)指南均认为噻嗪类利尿剂与ACEI/ARB及CCB所组成的联合方案是合理的,而前者应作为顽固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

常用利尿剂的单药应用见表1。

表1常用利尿剂的单药应用   下载原表

3.2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是细胞膜上对Ca具有高度选择性通透能力的亲水性孔道。

Ca通过钙通道进入细胞内,参与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介导兴奋-收缩耦联和兴奋-分泌耦联,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完整性、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等。

一旦细胞内钙超载,将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如高血压等。

CCB作为抗高血压治疗药物已用于临床多年,其卓越的降压疗效、广泛的联合降压潜能、优越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使其在当今的抗高血压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3.2.1分类

3.2.1.1根据与血管及心脏的亲和力分类根据CCB与动脉血管及心脏的亲和力和作用将其分为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其中二氢吡啶类CCB主要作用于动脉,而非二氢吡啶类CCB苯烷胺类(如维拉帕米)和苯噻嗪类(如地尔硫

 )则血管选择性差,对心脏具有包括负性变时、负性传导和负性变力作用。

3.2.1.2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根据CCB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不同将其分为L型、L/N型或L/T型(双通道)、及L/N/T型(三通道)。

(1)L型CCB:

L型钙通道大量存在于心肌细胞、窦房结、房室结、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神经元等组织中,介导长时间的Ca内流并且失活缓慢,L型钙通道在心脏兴奋-收缩耦联及冲动传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影响血管平滑肌的紧张度。

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和苯噻嗪类CCB均能抑制L型钙通道的开放,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动脉血压。

(2)T型CCB:

T型钙通道控制自主活性细胞(如心脏起搏细胞或丘脑神经元)的激活、激素分泌的调节及组织生长和发育,T型钙通道在肾小球出/入球小动脉上均有分布,故具有T型钙通道阻滞的CCB可以同时扩张出/入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力,作用类似于RAAS抑制剂。

(3)N型CCB:

N型钙通道主要分布于交感神经系统,可以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有学者研究发现能够选择性阻滞N型钙通道的二氢吡啶类CCB可以在控制血压的同时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不增加心率,甚至对伴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后对左室舒张功能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另外,N型钙通道也同时分布于出/入球小动脉,通过阻断N型钙通道同时扩张出/入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力。

(4)多通道阻滞剂:

同时能阻断L型钙通道与T型钙通道的马尼地平和同时能阻断L、N型钙通道的西尼地平均为双通道CCB,而同时能阻断L、T、N型钙通道的贝尼地平为三通道CCB。

3.2.1.3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根据CCB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将每一亚型的药物分为第一、二、三代。

(1)第一代CCB由于生物利用度低且波动大,药物血浆浓度波动大,用药后快速导致血管扩张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心悸和头痛;由于此类药物半衰期短、清除率高、作用持续时间短,使其对血压控制时间短,很难实现24小时的有效覆盖。

(2)第二代CCB通过改革剂型为缓释或控释剂型使药代动力学特性有了明显改善,也有部分具有新的化学结构。

(3)第三代CCB克服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多数缺点。

包括氨氯地平和拉西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