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8308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46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docx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集锦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学情分析

一、疑问在增大学生在学习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并参与到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时,就有了一定的疑惑,是不是所有的水都参与到了水循环,是不是水对于植物来说没有其他的作用呢?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问题,是老师希望看到的。

二、实验能力在提高经历了前面的实验的磨砺,学生对于生物实验有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生物实验兴趣小组早早的帮老师准备实验,早就跃跃欲试。

教材分析

教材始终保持一条主线就是被子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由被子植物的种子萌发到不停的从外界吸收水和无机盐,当然仅仅依靠吸收水分是不足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植物一定有另外的方式来进行有机物的制造和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抓住这条主线,到这里学生自然就有这样的意识。

同样的本章内容以实验为主,都是以学生的常识经验作为实验的重要对象,操作简单,学生容易上手。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一堂在实验室上的课,让学生在自由有序的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在严格规范的操作中理解科学的严谨性,在互助合作中收获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情感目标遵守科学的操作规范,理解科学的严谨性。

三、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课前准备

   教师: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各种材料用具;提早栽培好天竺葵;课前1~2天组织学生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学生:

在老师组织下对天竺葵(或蚕豆)进行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几小时;尝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老师指导下按小组分别对叶片进行暗处理和部分遮光照射。

五、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出示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组织讨论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六、反思与小结

1、充分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验前一定要作好安全教育。

2、让学生学会关注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懂得如何分析实验的结果,一切按照实验中的数据说话,不迷信书本。

 

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2)

三、第二课时:

【实验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三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出“没有二氧化碳,绿叶就不能制造出淀粉”的结论。

实验三的实验装置分为甲、乙两套,在甲装置的槽里盛有25%的NaOH溶液(或KOH溶液),由于NaOH(或KOH)可以吸收空气里的二氧化碳,所以甲装置的空气成分中就没有二氧化碳;乙装置作为甲装置的对照,在槽里盛有清水,所以乙装置内的空气成分中仍然有二氧化碳。

为了使对照实验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还可以用KHCO3溶液代替清水盛入槽内,因为KHCO3溶液可以不断逸出二氧化碳,从而增加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实验三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特别要指出在甲装置中放NaOH的目的。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

  

(1)甲、乙两套实验装置有什么主要区别?

  

(2)随着时间的延长,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内的空气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学生初步了解甲、乙两套装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甲、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进行酒精脱色一清水冲洗一滴加碘液一清水漂洗(以上实验操作也可以改为学生动手完成),最后展示实验结果。

摘自甲装置的叶片未被染成蓝色,而摘自乙装置的叶片被染成蓝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出实验三的结论:

必须有二氧化碳参加,绿叶才能在光下制造出淀粉。

  是不是只要有了二氧化碳,植物就能进行光合作用了呢?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栽培植物都需要哪些管理措施?

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说明水对植物的重要性,指出科学实验还证明,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所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四】光合作用产生氧

  实验四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能放出氧气。

实验材料是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或黑藻。

  实验时切取十余株10cm左右的带着顶芽嫩枝的金鱼藻,切口向上,用线缚在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大型号烧杯中。

然后用短颈漏斗倒置在水藻上,使水藻都被罩在漏斗里,而漏斗的短柄应没入水中,取一支细型试管,向其注入清水,水满后用右手大拇指揿住管口倒插入水中,然后套在漏斗柄上(套在漏斗柄上的试管此时不应带有气体)。

  在温度20C左右,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很快可以看到水藻放出一串串小气泡,这些小气泡通过漏斗的收集都汇入到细试管内,并且使试管的水排入到烧杯中。

  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1)这些气泡是金鱼藻在光照下产生的,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2)我们怎样收集和检验这些气体呢?

  简述实验装置,介绍收集气体的方法,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气体进行检验(边讲边演示)。

在 水下,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住,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用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入试管里,卫生香立刻重新燃烧。

  启发学生思考

(1)什么气体能够帮助燃烧?

(2)试管中的氧气从何而来,(3)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植物在阳光下产生氧气。

  光合作用释放氧的实验受温度、阳光、二氧化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可以在烧杯内加入少量NaHCO3(1克/100mL)或用吸管向水中吹气,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当阴天光照不足时,可以用100~200瓦灯光照射代替。

为了使实验更有说服力,教师还应准备一套装置放在暗处,做为对照实验。

(三)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教师可以采取提问与讲述结合,启发思维,师生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

  

(1)光合作用利用了哪些原料?

(2)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

  (3)光合作用形成了哪些产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教师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然后,教师找一个学生根据光合作用概念中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在黑板上用公式的形式加以表示。

  由于在实验一中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所以学生多数写的也是淀粉。

这时教师应当指出大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是淀粉,但是也有一些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不是淀粉,而是其他一些有机物。

很多植物还可以利用淀粉和其他一些物质进一步制造出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所以光合作用的公式应为           

            光能

       二氧化碳+水——>叶绿体有机物(储能)十氧

  在学生基本掌握光合作用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光合作用公式启发学生思考:

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最后概括总结:

  光合作用把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复杂的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化学能)。

所以从实质上讲,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物质转化:

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能量转化:

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关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在讲述光合作用的概念时,可以借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作比喻。

比如说,马拉车,牛耕田,人劳动都需要气力,这气力就是能量的表现。

汽车的开动,机器的运转都需要动力,动力也是能量的表现。

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是植物的一种生理活动,也需要动力,而动力就来自太阳光,太阳光是一种能量,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他们往往能举出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四)光合作用的意义

  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

学生对此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

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然后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小组的代表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光合作用的三点意义。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通过集体力量提高他们对文字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总结:

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人、动物、植物的营养物质,就没有这些生物的能量来源,也没有足够的氧气来保证这些生物的生存。

所以,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氧气的来源,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五)合理密植

  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少有直接关系。

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又与阳光利用率有直接关系。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太阳能的平均利用率仅为0.5%左右,普通高产田可达2%~3%。

怎样才能提高农作物对阳光的利用率呢?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是比较常用的手段。

  合理密植就是合理的加大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扩大单位面积内叶片总面积,也就是扩大光合作用的总面积,最大限度地利用阳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间作就是在同一块田地上,隔株、隔行或隔畦同时栽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小麦与蚕豆间作,大葱与大自菜间作,充分利用地力与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套种就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上一茬农作物生长后期,将下一茬农作物播种或栽植到上一茬农作物的株间、行间或畦间,如小麦行间套种玉米,水稻行间套种绿肥,这是调解农时季节矛盾、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栽培方式。

小资料

  光合作用实验的改进:

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放出氧气的实验是用一大漏斗罩住金鱼藻的方法进行的。

这里再介绍一种实验方法:

取一个无色透明的酒瓶(或可乐瓶),将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或黑藻放入瓶内,并注满0.1%的NaHCO3溶液,然后把装有排水玻璃管的木塞塞好,并在瓶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气。

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不久就可以看到水草放出一串串的小气泡,气泡聚集在酒瓶的长颈部分,瓶内的水受到氧的排挤从玻璃管中挤出,当气体积累到达瓶颈1/2~2/3时,即可以做实验了。

  这种实验装置收集的氧气不容易跑掉,需要的仪器要求也不高,而且实验效果也不错。

  绿叶在光下吸收CO2实验:

  1.取甲、乙、丙3只大广口瓶,甲、乙瓶内各放入1盆枝叶茂盛的植株,丙瓶内不放植株。

用麦管或吸管分别向各瓶内深吐气十余次,使瓶内含有大量C02。

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并用凡士林封口。

  2.把甲瓶放到黑暗处,把乙、丙二瓶放到阳光下。

2小时后,揭开瓶塞,向甲、乙、丙3个瓶底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

仔细观察各瓶内的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甲、丙瓶内石灰水变混浊,乙瓶内不变)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实验证明,在阳光下,乙瓶内的CO2被绿叶吸收了,所以乙瓶内不产生白色的CaCO3沉淀。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1.取各栽有1株绿色幼苗的甲、乙两个花盆,甲盆幼苗用倒放的花盆套住,盆底孔盖一木块,使幼苗完全避光。

乙盆幼苗不套花盆,暴露在阳光下。

2.一昼夜后,从甲、乙两株幼苗上各采下一片叶片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内。

把小烧杯放在大烧杯里隔水加热,观察叶色的变化。

3.把由绿色转为黄白色的叶片用清水冲洗后,滴上碘液,甲、乙两片叶的颜色各有什么变化?

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合作用和光强度的关系:

  1.把缚有金鱼藻的玻璃棒放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清水中加一点NaHCO3(1克/升)以增加水中的C02,含量。

2.把烧杯放在直射的阳光下,观察有无气泡出现?

数一数每分钟冒出的气泡数,用白纸遮住光线,再计算每分钟释放的气泡数。

二次实验的结果有何不同?

为什么?

说明了什么?

  3.把烧杯分别置于200瓦电灯泡下20、40和60cm处,计算每分钟冒出的气泡数。

有什么不同?

有何规律?

说明了什么?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设计理念

主要通过观察、引导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演示实验中的条件和结果,得出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引导学生从产物分析呼吸作用对于植物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2.描述呼吸作用过程。

3.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学会运用归纳方法归纳知识。

情感目标

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三、教学重点 难点

1.呼吸作用过程。

2.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有机物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四、课前准备

1.自制CAI呼吸作用过程课件。

2.实验材料用具准备:

(1)上课前一天,教师用两个暖水瓶装种子,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

各插入一支温度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过去,我总认为只有人和动物才有呼吸,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是不呼吸的,那你们的观点呢?

如植物也要呼吸,那么它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是否与我们相同?

再就是,我们每天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是为了补充我们生长发育及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

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那么多的有机物,除了供给我们外,对于它自己来说,还有哪些用处呢?

你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利用自己的感受、想法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首先从植物的器官和细胞水平引导学生对植物本身离不开有机物的思考,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交流和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以“有机物对于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来说,有哪些作用呢?

”引出有机物的作用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向学生质疑,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也同样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来自哪呢?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一,并同时思考:

为什么甲、乙两瓶中的温度不一样?

甲瓶中的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怎样变化?

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步步深入,得出: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而这些能量来自于种子中贮藏的有机物的分解,有机物分解后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种子萌发,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从而使甲瓶温度升高的结论。

教师质疑:

1.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证据是什么?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什么气体?

3.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生:

仔细观察实验,并能描述实验现象,同时分组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组1: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变化,证据是甲瓶中的温度升高,证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热量散失。

组2: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因为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组3:

因为甲瓶中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

所以甲瓶中的蜡烛熄灭。

教师简要评价学生结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的萌发,另一部分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这个过程就是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生理过程——呼吸作用。

并引导学生总结呼吸作用概念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照应引言顺理成章地推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植物也要呼吸,而且和我们的呼吸一样,也是吸进氧,呼出二氧化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所有的生物都要呼吸。

说明: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

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师通过CAI课件展示呼吸作用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动画中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六、反思与小结

学生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引导方法的应用很成功,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以至用,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各种材料用具;提早栽培好天竺葵(或蚕豆、彩叶草,南方地区可用江胜蓟);课前1~2天组织学生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课前培训实验小组长;对学生进行用火的安全教育。

   学生:

在老师组织下对天竺葵(或蚕豆)进行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几小时;尝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老师指导下按小组分别对叶片进行暗处理和部分遮光照射。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

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

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

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出示指导学生实验的分组表格。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

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

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

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

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出示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组织讨论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

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3.4.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课题名称

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周次

16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的方法

教育目标

绿色植物为生物圈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情感

重点、难点

绿色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

策略和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媒体

投影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1、 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2、 蒸腾作用是如何进行的?

3、 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

思考回答

引言

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

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通过实验,您会自己找到答案。

新授课

实验探究: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一、提出问题

二、做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

 

 

 

四、实施计划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六、交流讨论

 

启发引导:

一、就此题目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根据生活经验,例如植物的生活环境;地瓜、土豆、小麦里所含的营养成分;

三、1、如何检验出淀粉?

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所用方法;

2、找出变量(光),设计对照实验

3、对照课本的实验指导,找出自己设计实验的不足;

四、指导学生实验

五、指导学生比较观察:

不同部分的颜色反应有什么不同?

各自说明什么问题?

六、在实验中有什么得失?

遮光情况;制造淀粉情况;颜色对比是否明显;叶绿素溶解情况;等等。

 

小结:

什么是光合作用

一、1、检验有机物是不是淀粉;2、探究光是不是必要条件

二、1、假设是淀粉;2、假设是必要条件

三、1、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了解实验原理

四、注意操作中相互合作;注意实验安全;注意岁观察变化;

五、现象:

叶片见光部分变成蓝色;被黑纸遮盖部分没有变成蓝色;

结论:

1、叶片见光部分产生淀粉;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

阅读课文,

总结归纳光合作用概念

课堂小结

总结实验原理及现象结论

自己归纳

课堂巩固

答疑、纠错

做目标P77-79

作业

课后P122、2

查资料,写短文

课后记

本节课的实验是个关键,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有充分的实验机会,有了学习积极性,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师在实验重要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可以增加一些其他实验设计方案。

 

第三节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2)

三、第二课时:

【实验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三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出“没有二氧化碳,绿叶就不能制造出淀粉”的结论。

实验三的实验装置分为甲、乙两套,在甲装置的槽里盛有25%的NaOH溶液(或KOH溶液),由于NaOH(或KOH)可以吸收空气里的二氧化碳,所以甲装置的空气成分中就没有二氧化碳;乙装置作为甲装置的对照,在槽里盛有清水,所以乙装置内的空气成分中仍然有二氧化碳。

为了使对照实验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还可以用KHCO3溶液代替清水盛入槽内,因为KHCO3溶液可以不断逸出二氧化碳,从而增加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实验三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特别要指出在甲装置中放NaOH的目的。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

  

(1)甲、乙两套实验装置有什么主要区别?

  

(2)随着时间的延长,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内的空气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学生初步了解甲、乙两套装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甲、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进行酒精脱色一清水冲洗一滴加碘液一清水漂洗(以上实验操作也可以改为学生动手完成),最后展示实验结果。

摘自甲装置的叶片未被染成蓝色,而摘自乙装置的叶片被染成蓝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出实验三的结论:

必须有二氧化碳参加,绿叶才能在光下制造出淀粉。

  是不是只要有了二氧化碳,植物就能进行光合作用了呢?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栽培植物都需要哪些管理措施?

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说明水对植物的重要性,指出科学实验还证明,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所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

碳和水。

【实验四】光合作用产生氧

  实验四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能放出氧气。

实验材料是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或黑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