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8449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8课

第三课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

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

“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

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

母亲

结尾句: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

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

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

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

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

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

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

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

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

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

(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

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

“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

“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

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

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

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

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

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懂得母亲

愧疚

怀念

坚强

无私

六、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散步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2.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浓浓的亲情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3.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1.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2.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结合现实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

你们一家人一起散步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唤醒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提出朗读要求;

出示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师生合作,初步发现本文的语言特点.

朗读第一、二两节,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发现文章中“特别”词语或句式、与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这样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

圈划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子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

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分享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

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可以适当引导:

如“免受鲨鱼之吻”.

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语句.

明确:

(1)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

(2)有时举轻若重能使得文章轻松幽默.(3)分场合与对象,轻重得体.

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儿子”,写一写这件事情,感受语言另一种魔力.

课余完成作业.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第四课诗两首·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熟读背诵两首诗歌.

3.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4.学习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朗读训练及诗歌的理解.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歌情感,掌握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2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什么让孩子那么快乐,那么活泼,那么可爱?

是母爱.今天让我们变成一朵金色花,用我们的馨香回报母亲.(板书课题)

二、授新

1、学生介绍泰戈尔情况,教师补充: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著名散文诗集有:

《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小说有《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学生读准并解释以下词语:

祷告、匿笑、沐浴、罗摩衍那.

3、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速、重音、节拍、情感)

(2)教师做朗读技巧提示: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根据情感需要确定语速;根据意境确定轻重音及停顿.

(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作积极性评价.

4、体味诗情,理解诗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一朵怎样的花?

(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愿望:

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4)“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5)“‘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妈妈寻找孩子的焦急和找到孩子后的惊喜心情;“我”为妈妈做好事保密的高兴和调皮.)

(6)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教师板书)

三、小结

教师归结本文写法: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写法.

四、练习

朗诵比赛.

五、作业

感情真挚的背诵这首诗.

板书

金色花

泰戈尔

孩子:

天真调皮、热爱母亲.

母子情深.

母亲:

慈爱善良、喜爱孩子.

第四课诗两首·荷叶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熟读背诵两首诗歌.

3.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4.学习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朗读训练及诗歌的理解.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歌情感,掌握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2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会冰心老人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中的慈母之爱.(板书课题)

二、授新

1、学生介绍冰心情况,教师补充:

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创作风格被称为“爱的哲学”:

母爱、童心和自然.代表诗集《繁星》《春水》.

2、请学生读准并解释以下词语:

并蒂、花瑞、菡萏、敧斜、慈怜、荫蔽

3、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速、重音、节拍、情感)

(2)教师提醒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做朗读技巧提示.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根据情感需要确定语速;根据意境确定轻重音及停顿)

(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作积极性评价.

4、体味诗情,理解诗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

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画面;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

(2)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

(三看红莲:

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教师板书)  

(3)作者三次描写红莲,每次对红莲的描写都不一样,她的情绪也各不相同,请找出来,并思考:

为什么作者的情绪随着花的处境而变化?

(三种情绪: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去.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教师板书)

(4)“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母爱博大无边,“心中的雨”指人生的风雨坎坷,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坎坷磨难的人.)

三、小结

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具体形象而感情真挚.

四、练习

1、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母爱的光辉下,请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的. 

2、有感情的背诵比赛,评出优胜者.

五、作业

用比喻的修辞仿写几句话或者一首小诗,表达我们自己对母亲的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

冰心

三看红莲:

雨前红莲、雨打红莲、叶覆红莲

三种情绪:

烦闷、不适意、不宁心绪散尽

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教学法、朗读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读中感受亲情.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

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

(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尊君在不”中的“不”读音)

2、学生齐读已划出节奏的课文.(出示课件)

3、理解重点词语(出示课件)

4、对照重点词语及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学生查阅工具书,互相交流,并推选代表讲述课文大意)

5、师生交流,共同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出示课件)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2、同学互相评价.

3、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归纳问题:

(1)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

(2)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

(1)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

(2)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友人是无信、无礼但却知错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出示课件)

明确:

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围绕AB中的任何一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着这个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来给故事重新安排情节.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为“我的父亲是‘非人’,你与我父亲为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谅了友人,带着友人去找他父亲去了.

………

三、尝试反馈

1积累成语:

你能说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语吗?

(出示课件)

2积累名言.你能说出关于讲诚信、懂礼貌的名言吗?

(出示课件)

示例: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来源:

学科网]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英)玛·沃·蒙塔古

四、归纳总结:

谈一谈你这堂课的最大收获?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五、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

第二课时

《咏雪》教案

一、创设情境

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一则《咏雪》(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名介绍作品作者.(出示课件)

2、听课文录音,把握节奏,体会语感.

3、根据所听录音及文意给课文断句.

4、理解加横线的重点词语.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二)品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思考问题:

(出示课件)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小组中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明确要点: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此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讨论并归纳:

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

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5、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归纳主旨:

咏雪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