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8791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docx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1植物检疫:

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入和调出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疫和处理,以防止人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扩散的一带有强制性的防治措施。

1.地下害虫:

指活动为害期或主要为害虫态生活在土壤中,主要为害作物种子、地下根、茎等的一类害虫。

2.两查两定:

一般指查害虫发育进度(卵块孵化进度、虫龄或发蛾期等),定防治适期;查虫情(虫量、虫口密度)或苗情,定防治对象田。

3.“虫花”与“双连籽”:

棉红铃虫幼虫为害棉花时,吐丝牵住花瓣,使花瓣不能张开,开成风车状“虫花”(或称“扭曲花”、“玫瑰花”);为害棉籽时,有时吐丝将两个棉籽连在一起,叫“双连籽”。

4.“红砂”与“垮杆”:

朱砂叶螨在棉叶背面吸食,轻者造成红叶,称“红砂”;重者导致落叶形成光杆,称“垮杆”。

5.“花叶”与“排孔”:

玉米螟初孵(1龄)幼虫啃食玉米心叶叶肉,留下表皮,使叶面呈现许多半透明斑,称“花叶”。

2龄后咬穿纵卷的心叶,心叶展开后呈一横排圆孔,称“排孔”。

6.世代交替:

在生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7.“枯心”与“枯鞘”:

水稻螟虫以幼虫蛀入稻株茎杆中取食,在苗期或分蘖期为害造成“枯心”;二化螟和大螟还可在叶鞘内蛀食,形成“枯鞘”。

8.“蚁螟”与“蝗蝻”:

水稻螟虫的初孵幼虫称为蚁螟;蝗虫的若虫称为蝗蝻。

9.“丝囊”与“脱出孔”:

大豆食心虫幼虫多从豆荚边缘合缝附近蛀入,先吐丝后结成细长白色薄丝网,于其中咬破荚皮,穿孔蛀入荚内,荚面丝网痕迹长期留存,可作为调查幼虫入荚数的依据。

荚内幼虫老熟后在荚上咬一长椭圆形孔,从孔中脱荚入土,此孔为“脱出孔”。

10.“麦蚕”与“剃枝虫”:

小麦粘虫幼虫背面有5条彩色纵线,叫五色虫;3龄后蚕食叶片成缺刻,俗称“麦蚕”;高龄幼虫常将叶片吃光,穗部咬断,似给小麦剃头,又叫“剃枝虫”。

11.经济损失水平和经济阈值:

经济阈值(economicthreshold,简称ET)又称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对此密度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害虫达到经济危害水平(economicinjurylevel,简称EIL),即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虫口密度。

12.稻田赶蛾:

稻纵卷叶螟的测报方法之一,每天清晨用竹竿赶蛾,拨动稻株目测起飞蛾的数量,查出发蛾高峰日,结合发育历期,预报防治适期。

13.“杨树枝把诱蛾”:

用来测报和防治棉铃虫、粘虫等的一种方法。

在发蛾期,用70cm左右的半萎蔫的杨树枝条,每10枝捆成一把,倒挂于木棍顶端,竖插在田间,每公顷105~150把,每天清晨用塑料袋套把,计数或捕杀成虫,6~7天更换1次树枝把。

14.“草把诱卵”:

根据粘虫等具有趋向枯黄物产卵的习性,用稻草扎成小把,在成虫产卵盛期前定田定量插好,对粘虫进行发生期预测和防治。

15.“干母”与“干雌”:

棉蚜的越冬卵孵化出的无翅蚜虫,称为“干母”;干母营孤雌胎生产下的1代为“干雌”。

16.“苗蚜”与“伏蚜”:

5~6份棉花上发生的棉蚜称为“苗蚜”;7、8月份发生的小型蚜称为“伏蚜”。

17.“冒穿”:

稻飞虱成、若虫在稻丛下部刺吸汁液,严重时造成水稻成团、成片死杆倒伏,俗称“冒穿”。

得分

评阅人

二大题:

填空题(共X小题,每小题Y分,共Z分)(黑体四号)

1.我国目前的植保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昆虫的田间分布型常分为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两大类。

3.利用发育进度预测害虫发生期时,当某虫态数量出现百分率达到16%时称为该虫态始盛期,达到50%时为高峰期,达到84%为盛末期。

4.“IPM”的三个基本观点是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观点。

5.根据杀虫剂的作用机理,可以将它们划分为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和熏蒸剂。

6.目前防治地下害虫蝼蛄和蛴螬效果较好的药剂有辛硫磷、甲基异硫磷、呋喃丹、毒死蜱等,常用的施药方法是施毒饵、撒毒土、药液灌根、种子处理(药剂拌种)。

7.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以下优点:

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不会引起害虫产生抗性。

8.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主要途径有天敌昆虫保护利用、繁殖释放、引进移殖。

9.作物抗虫性机制包括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10.蝼蛄是典型地下害虫,其为害方式包括直接取食为害作物根部和钻成隧道,使作物根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

11.蛴螬是金龟子幼虫总称,其中植食性种类幼虫为害作物下部的根,成虫为害作物上部的茎叶。

12.影响三化螟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栽培制度(食料),推广中稻,三化螟为害严重的原因是为转移为害提供了桥梁田。

13.在三化螟综合防治中,常用的农业措施有处理稻桩,调整水稻栽培布局,设置诱集田。

14.有利于三化螟为害的水稻生育期是分蘖期和孕穗期,水稻受害表现症状不一样,前者形成枯心,后者形成白穗。

15.水稻螟虫的初孵幼虫称为蚁螟;蝗虫的若虫称为蝗蝻。

16.引起稻纵卷叶螟迁飞的生态因素:

春夏季北迁主要是由于逐渐上升的高温,秋季南迁主要是由于秋季光照逐渐缩短,温度逐渐降低。

17.稻纵卷叶螟迁飞性害虫,可以通过蛾同期突增,空中、海面捕,迁飞生殖滞育,蛾源同型区分析,染色标放回收等试验加以证实。

18.在我国每年春末夏初,稻纵卷叶螟的迁飞方向是由南向北,而到秋天,它的迁飞方向是由北向南。

19.水稻不同生育期对褐飞虱影响不同,其中孕穗到开花期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为有利。

20.稻飞虱成、若虫在稻丛下部刺吸汁液,严重时造成水稻成团、成片死杆倒伏,俗称“冒穿”。

21.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主要因素是营养条件(食料中水溶性蛋白质尤其是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和虫口密度。

在水稻上出现短翅型较多的生育期是孕穗至开花期。

22.棉花苗期害虫主要有蚜虫、蓟马、棉叶螨等;蕾铃期害虫主要有棉铃虫、棉红铃虫、金刚钻等。

23.棉蚜的越冬卵孵化出的无翅蚜虫,称为“干母”;7、8月份发生的小型棉蚜称为“伏蚜”。

24.为害小麦的麦蜘蛛主要有麦叶爪螨和麦岩螨。

25.小麦吸浆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夏、越冬。

26.蝗区可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滨湖蝗区、沿海蝗区、河泛蝗区、内涝蝗区。

27.飞蝗调查中搞好“三查”,明确蝗情中的“三查”,是指查残、查孵化和查蝻。

28.玉米螟对玉米集中为害有三个时期,分别是心叶期、抽雄初盛期、雌穗抽丝吐露期。

29.写出下列害虫的越冬虫态和场所:

暗黑鳃金龟多以3龄老熟幼虫少数以成虫在土中、大黑鳃金龟以成虫或幼虫为主交替越冬、铜绿丽金龟以幼虫越冬单刺蝼蛄、东方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小地老虎幼虫和蛹、三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二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及杂草、大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及杂草、稻蓟马以成虫在麦类及禾本科杂草的心叶中或叶鞘间、金针虫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麦红吸浆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麦长管蚜以成、若蚜在麦田、麦岩螨以成螨和卵在麦田土块下或枯枝烂叶中、棉蚜以卵在木槿等植物上、棉铃虫以蛹在土中、红铃虫以幼虫在籽棉中、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寄主的茎秆和穗轴中、东亚飞蝗以卵在土中、大豆食心虫老熟幼虫在豆田或晒场及附近土内。

30.写出下列害虫的主要调查方法:

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棉铃虫、小麦粘虫、小地老虎。

31.稻田赶蛾和白瓷盘拍查法的调查对象分别是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

32.杨树枝把诱蛾可诱杀粘虫、棉铃虫等,糖醋液诱蛾可诱杀粘虫、小地老虎

33.写出下列害虫的主要产卵场所:

棉红铃虫棉花嫩头、嫩叶和青铃萼片内侧、褐飞虱水稻叶鞘肥厚部分的中肋、小麦粘虫在枯黄的叶尖处、单刺蝼蛄在土中做窝产卵

34.写出下列害虫的主要为害状或为害方式(1-3种)蛴螬切口整齐、作物黄萎、蝼蛄将根咬成麻丝样、在土中打洞挖隧道、三化螟枯心、白穗、二化螟枯心、枯鞘、白穗、麦红吸浆虫麦穗成“毛笔状”瘪粒、麦长管蚜黄萎、瘪粒、麦岩螨“黄叶塘”以至整片枯死、棉蚜棉叶反卷、棉铃虫缺刻、孔洞、落蕾、落花、落铃和烂铃等、红铃虫风车状虫花、烂铃、僵瓣、双连籽、玉米螟花叶、排孔、风折枝、大豆食心虫节咬食豆粒成免嘴状缺刻

35.写出下列害虫在我国每年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暗黑鳃金龟1代、华北大黑鳃金龟0.5~1代、单刺蝼蛄0.3代、东方蝼蛄0.5~1代、小地老虎1~7代、三化螟2~7代、二化螟2~5代、大螟3~7代、褐飞虱1~12代(安徽3~5代)、白背飞虱2~11代、灰飞虱3~8代、麦红吸浆虫1代、麦长管蚜20~30代、麦叶爪螨2~3代、麦岩螨3~4代、粘虫1~8代、棉蚜10~30代、棉铃虫3~8代(安徽3~4代)、红铃虫2~7代(安徽2~3代)、朱砂叶螨12~20代、玉米螟1~6代(安徽3代)、东亚飞蝗1~4代(安徽2代)、大豆食心虫1代、豆荚螟3~8代、中华稻蝗1~2代。

36.写出下列害虫的药剂防治适期:

暗黑鳃金龟成虫出土高峰至产卵始盛期、大黑鳃金龟成虫出土高峰(5月上、中旬)、华北蝼蛄、东方蝼蛄春季蝼蛄上升至表土层20cm左右时、沟金针虫春季幼虫上升至表土层2~3cm时、小地老虎幼虫3龄盛发前、三化螟防治枯心在螟卵孵化高峰前1~2天,防治白穗在螟卵盛孵期内破口5%~10%、二化螟防治枯鞘、枯心应在卵孵化高峰后至枯心形成前、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高峰期、稻飞虱2、3龄若虫高峰期、麦红吸浆虫化蛹盛期和成虫盛期(抽穗扬花前)、小麦粘虫2、3龄幼虫盛期、麦长管蚜抽穗前百茎蚜量1500头,抽穗后1000~1200头、麦岩螨每33cm麦垄有成螨200头,上部叶10%以上叶面有被害斑点时、棉蚜播种期、苗期、蕾铃期、棉铃虫卵期和初孵幼虫期、红铃虫成虫尚未大量产卵或卵高峰期至幼虫孵化尚未侵入蕾铃时、棉红蜘蛛5月中、下旬和6月中、下旬两次扩散期、1代玉米螟春玉米心叶末期和抽雄吐丝盛期、东亚飞蝗蝗蝻3龄盛期、大豆食心虫(8月中旬)成虫始盛期。

37.写出下列害虫的科名:

玉米螟螟蛾科、大螟夜蛾科、小麦粘虫夜蛾科、小地老虎夜蛾科、棉小造桥虫夜蛾科、棉红蜘蛛叶螨科。

1.蛴螬主要为害大田作物和蔬菜、果树、林木的幼苗,成虫不为害任何作物和林木。

(×)

2.蝼蛄为害的典型症状是幼苗根茎部切口整齐。

(×)

3.蝼蛄可将植物根咬成纤维状,并且在地下打洞挖隧道。

(√)

4.大螟产卵具有明显的趋边习性。

(√)

5.三化螟和褐飞虱都是单食性害虫。

(√)

6.灰飞虱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等多种病害。

(√)

7.稻田内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为褐飞虱虫量迅速增加的预兆。

(√)

8.棉铃虫为兼性滞育昆虫,食物和湿度是影响其滞育的两个重要条件。

(×)

9.稻象甲和稻水象甲均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的水稻产区。

(×)

10.一般说来,施肥水平较高,长势好的棉田,受棉花朱砂叶螨的为害会重些。

(×)

11.绿盲蝽的越冬卵主要产在棉田内,而中黑盲蝽的卵主要产在棉田外的寄主如杞柳的茎髓内等。

(×)

12.玉米螟是多食性的昆虫,能为害玉米、高粱、黍、棉花、麻等,为害时均能在寄主叶片上形成整齐的横排圆孔。

(×)

13.东亚飞蝗种群中,有的能作远距离飞行,有的则不能,翅型分化为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

14.粘虫在我国东半部地区的越冬北界为1月份4℃等温线,在越冬线以南的地区,冬季粘虫以蛹和幼虫越冬。

(×)

15.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它寄主单一,以幼虫蛀茎为害,形成枯心、枯孕穗和白穗等症状。

(×)

16.田间调查当短翅型白背飞虱比例较大时,种群数量将增大。

(√)

17.粘虫的成、幼虫都具有趋化性。

(×)

18.小地老虎幼虫主要取食为害作物根部。

(×)

19.对玉米螟来说,玉米中抗生素含量生育前期低于生育后期。

(×)

20.经济阈值与防治指标含义相同。

(√)

21.稻纵卷叶螟产卵量的大小仅取决于补充营养,与温湿度无关。

(×)

22.三化螟中、长期预测使用平均期距预测法和相似年份同期期距预测法。

(√)

23.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必然也抗白背飞虱。

(×)

24.药剂拌土是防治地下害虫的一种常用方法。

(√)

25.玉米生育后期对玉米螟抗性比前期强。

(×)

26.白背飞虱可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繁殖后代。

(√)

27.蝼蛄的虫口密度与土壤类型有关,盐碱地虫口密度大,壤土次之,粘土最小。

(√)

28.地老虎和蛴螬都是夜出性的,它们的为害部位是相同的。

(×)

29.玉米螟卵是块产,大多产在玉米茎秆上。

(×)

30.褐飞虱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繁殖后代。

(×)

31.影响飞蝗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

(×)

32.三化螟防治适期是卵盛孵期。

(√)

1.东方蝼蛄GryllotalpaorientalisBurmeister

2.华北蝼蛄(单刺蝼蛄)G.unispinaSaussure

3.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parallelaMotschulsky

4.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oblita(Faldermann)

5.PleonomuscanaliculatusFaldermann沟金针虫

6.AgriotessubvittatusMotschulsky细胸金针虫

7.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ttemberg

8.三化螟Scirpophagaincertulas(Walker)

9.Chilosuppressalis(Walker)二化螟

10.Sesamiainferens(Walker)大螟

11.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ée稻纵卷叶螟

12.Nilaparvatalugens(St?

l)褐飞虱

13.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白背飞虱

14.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én)

15.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麦红吸浆虫

16.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

17.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

18.Pecti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棉红铃虫

19.Tetranychuscinnabarinus(Boisduval)朱砂叶螨

20.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

21.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

22.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glycinivorella(Matsumura)

得分

评阅人

五大题:

简答题(共X小题,每小题Y分,共Z分)(黑体四号)

1.简述IPM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分析其理论和实践依据。

实践依据:

早期,人们对有害生物采取自然防治和农业防治的方法,但防治水平较低。

19世纪末,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的成功,促进了生物防治的大量研究和应用,但成功的例子并不很多。

到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由于其高效、快速、广谱、使用方便等优点,而成为防治害虫的主要手段。

但经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如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造成公害,害虫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导致害虫的再猖獗和将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等。

人们终于从害虫防治的实践中得出结论:

每一种防治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依赖任何单一方法都不能解决复杂的害虫防治问题,必须进行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简称IPM)

理论依据: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IPM的定义为:

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依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一切适当的技术和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

基本原理和观点:

IPM的基本哲学是容忍哲学,共存哲学。

认为没有必要彻底消灭害虫,只要把害虫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就行。

保留一点害虫可以作为天敌的食料,维持生物多样性,以达到利用自然因素调节害虫数量的目的。

IPM包含三个基本观点:

即生态学观点,要建立最优的农业生态系统;经济学观点,防治措施要节省成本,经济、有效;环境保护观点,必须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

2.图示小麦吸浆虫的生活史并简述其特点。

生活史:

3/中、10℃4/中、15℃4/下~5/上、20℃

小麦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小麦黄熟

幼虫蛹成虫卵幼虫幼虫老熟

(8~12d)(6~7d)(3~5d)(15~20d)

破茧上升至表土茧越冬茧越夏幼虫离穗入土结茧

(以上每一环节0.5分,共5分)

特点:

小麦吸浆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夏、越冬,第二年随气温上升而上升到表土层化蛹、羽化。

其发生期与小麦生育期具有密切的物候关系。

(2分)

3.从玉米螟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简述植物与害虫的关系。

从玉米螟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和玉米品种的关系中看出,植物与害虫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植物为害虫提供食料和发育场所,供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食料充足,则害虫发生量大,对植物为害重;反之害虫死亡率高,发生为害轻。

另一方面,植物在与害虫长期相互作用相互进化中,在植物体内产生了一定量的抗虫素,会使害虫表现出厌食、生长发育受抑制,甚至死亡,即对害虫产生了一定的抗性,但作物的抗性的抗虫性会因品种和生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4.为害棉花蕾铃的害虫主要有哪几种?

其为害各有何特点?

为害棉花蕾铃的害虫主要有:

棉铃虫、红铃虫、金刚钻、棉盲蝽。

(1分)

为害特点:

棉铃虫:

初孵幼虫先食叶形成缺刻、孔洞,2龄后钻蛀蕾铃,蛀孔大,孔外有粪,造成蕾、花、铃脱落和烂铃。

(2分)

红铃虫:

初孵幼虫即蛀食花蕾,幼蕾受害后不久脱落;幼虫常吐丝缀合花瓣形成“风车”状虫害花,青铃受害,造成烂铃或僵瓣,棉籽受害,造成空壳或“双连籽”。

(2分)

金刚钻:

初孵幼虫取食嫩头,造成枯萎折断;稍大后蛀食蕾铃,造成脱落、烂铃或僵瓣。

(1分)棉盲蝽:

刺吸为害蕾铃,造成褐斑或脱落僵桃。

(1分)

5.迁飞性害虫的验证方法(稻飞虱迁飞的主要依据)主要有哪些?

写出你所学的主要迁飞性害虫。

同期突增、突减,高空网捕,标记释放回收,卵巢发育进度分析,异地虫源同质分析等。

小地老虎、东亚飞蝗、小麦粘虫、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

6.图示棉蚜的生活史并简述其特点。

棉蚜生活史与习性的特点:

(1)多寄主(多食性):

寄主多达74科258种。

常见越冬寄主(第一寄主)有花椒、木槿、石榴、夏枯草、月季、菊花等;夏季寄主(第二寄主)有棉花、瓜类、麻类、菊科、茄科、豆科等。

(2)多型性:

如雌蚜有有翅型和无翅型的。

(3)趋黄性:

有翅雌蚜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

(4)迁飞性:

有两次棉田内扩散和两次大迁移(春季由越冬寄主迁移到夏寄主,晚秋由夏寄主迁回到越冬寄主)。

(5)繁殖快:

夏季5天可繁殖1代,1年可繁殖20~30代。

在越冬寄主上

交配

––––––––––––––––

在夏季寄主上

 

7.农作物虫害形成的条件有哪3个?

虫害是害虫取食或产卵等行为,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的受害。

造成农作物虫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一定的虫源: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虫源基数越多,发生为害的可能性越大;二是必须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和适于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条件适宜时,虫口密度就大。

三是必须具备适宜的寄主植物和生育阶段,如寄主植物易受害生育期等。

8.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何在?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各有何利弊?

)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的优缺点:

优点:

1、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2、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3、对害虫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4、易于被群众接受,防治规模大。

缺点:

1、有些措施与丰产要求有矛盾,或与耕作制度有矛盾。

2、一些措施地哉性、季节性较强,限制其大面积推广;3防治效果慢,特别是在大面积发生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生物防治法:

优点:

对人畜及农作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往往能收到长期的控制效果,天敌资源丰富,一般费用较低。

缺点:

杀虫作用效果慢,杀虫范围较窄,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一般不容易批量生产,贮存运输也受限制。

物理机械防治法:

有些能杀死隐蔽性害虫;无化学防治所产生的副作用;费力、费时,有时对天敌也有影响。

化学防治法:

优点:

收效快,防治效果显着。

可预防,可急救;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的限制较小;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杀虫范围广;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且可长期保存。

缺点:

常会造成人畜中毒,植物药害。

杀伤有益生物以及污染环境,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9.小麦上主要发生哪两种害螨?

麦岩螨的发生条件与其他叶螨相比有何特点?

麦叶爪螨和麦岩螨。

麦岩螨喜温暖干燥,能耐夏季的高温、多湿和冬季的干旱严寒,有多年滞育习性。

故秋雨少、春暖干旱及砂壤土麦田发生重。

10.小麦吸浆虫的危害特点、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措施,并指出其化学防治的两个关键时期和方法。

以幼虫为害花器和麦粒,被害麦穗后期形成“毛笔状”,籽粒瘪瘦。

1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夏、越冬。

害虫发生期与小麦生育期有密切的物候关系。

幼虫3龄,最后一龄不食不动。

成虫怕强光和高温,故早晨和18~20时活动最盛,于18~21时选择抽穗而示扬花的麦穗产卵。

栽培措施:

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荐,避免小麦连作,麦荐翻耕暴晒。

推广抗虫品种:

如徐州211等。

药剂防治两个关键时期是化蛹盛期和成虫盛期。

蛹盛期以撒毒土为主,选用50%辛硫磷EC、或40%甲基异柳磷EC、或80%敌敌畏EC、或48%乐斯本EC,每公顷1500ml,加水15~30kg,喷拌于300kg细土中制成毒土,16时以后均匀撒于麦田。

成虫期防治除可撒毒土外,也可喷雾和熏蒸。

喷雾可用50%辛硫磷EC、或40%乐果EC、或80%敌敌畏EC、或48%乐斯本EC等1500~2000倍液;2.5%敌杀死EC3000~4000倍液等。

熏蒸可用80%敌敌畏EC拌麦糠撒施或堆于田间。

11.如何进行棉蚜的药剂防治?

棉蚜的药剂防治:

1、播种期防治

(1)药剂拌种:

可用70%吡虫啉拌种剂3~4.5kg与碑帖粒子90kg拌种;

(2)颗粒剂盖种:

可用3%呋喃丹GR2.5kg/667m2,与一定量的细土拌和,播种时先开沟溜种,后溜施颗粒剂,再盖土。

2、苗期防治

(1)内吸剂涂茎:

用40%氧乐果EC1份、聚乙烯醇0.1份,水5~6份,先将水烧开,加入聚乙烯醇,搅动使之溶化,冷至30~40℃倒入空瓶中,再按量倒入原液,摇匀即成涂茎剂。

用毛笔涂刷于棉苗红绿交界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