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8242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7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互助县总规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

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

1、《互助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

2、青海省建设厅《关于青海省小县城总体规划的通知》;

3、青海海东地区关于互助县总体规划的要求;

4、《互助土族自治县农牧业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汇集》(1983);

5、《互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9);

6、《互助县“十五”规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的通知”(1996·

18号文件);

8、其他有关的文件资料、规划、计划、谈话等。

第一章概述

一、县域

1、地理位置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6︒30'

~37︒9'

,东经101︒46'

~102︒45'

之间,北依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与平安县为界,西邻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

境内有省道宁互公路、民门公路、机场专用公路。

2、政区建制

互助县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合513.6万亩),占海东地区总面积的18.85%,占青海省总面积的0.47%,辖1镇(威远镇),20个乡,288个行政村。

1999年末县域总人口368106人,其中土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7%。

3、气候

互助县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热量资源水平分布不均衡,垂直地带差异十分明显,全县年平均气温3.4℃,各地均以夏季(6—8月)气温最高,17—10℃,冬季(12—2月)最低,-5℃—-12℃。

全县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空气干洁,透明度好,云量少,太阳辐射光能资源较丰富,年日照率为57%,年辐射量134—1474卡/平方厘米,互助县地处内陆,一般降水不足,南部高丘陵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50mm左右,中部浅山区,在400—500mm之间,脑山、半脑山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在550mm以上,高山区一般在650mm左右。

降水由南向北随海拔增高而增加。

全县年平均蒸发量为1235.6mm,年平均相对湿度65%,气候比较干燥,全县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其次是西南风,平均风速1.4m/s。

4、地形地貌

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为巴扎藏族乡的北沟脑岭,海拔4484米,最低点在高寨回族乡的曹家堡村,海拔2200米,县境地势起伏,高差悬殊,“三横三纵”的平行岭谷纵横交错。

县域地貌可分为高山地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3%,中山地带(俗称脑山地区)占7.2%,低山丘陵地带(俗称浅山地区)占227%,沙谷地带(谷称川水地区)占7%。

5、水资源

县境内除流经县域的湟水与大通河以外,其他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

全县地表水总径流量2亿立方米(不含湟水和大通河),水能资源有一定的潜力,巴扎、加定建有6座小水电站,年发电量170万瓦小时,全县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共1.06亿立方米,总储量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0.77亿立方米。

6、生物资源

互助地区地形复杂,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植物有柴胡、猪苓、大黄等二十余种药材,野菜有野葱、苦苦菜、厥菜等,菌类有地衣、发菜、磨菇等,天然林木、花卉几十种;

动物有石羊、鹿、猞猁等兽类,雀、鹊、野鸡等禽类及各种虫类。

7、矿产资源

县内有煤炭、芒硝、硫铁、铁金、磷石膏、磷、油矾岩、白云岩、粘土、石灰岩、大理石、玉石、水晶等10多种,其中石膏储量约1.3亿吨,石灰石储量约1亿吨,芒硝储量约6亿多吨,硫铁5000万吨。

这些矿藏主要分布于红崖子沟、西山、五峰、南门峡、沙塘川、边滩、东和、东沟等乡。

8、社会经济

互助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934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39500万元,占42.29%,第二产业26500万元,占28.37%,第三产业27400万元,占29.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37.3元。

全县工业现已形成酿造、建材、冶炼、轻纺、农副产品加工五大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原煤、碳化硅、水泥、搪瓷制品、硫铁矿石、机制纸、混合饲料、食用植物油、白酒、砖等。

1999年有工业企业单位2157个,现价总产值42845.8万元,其中国有企业13个,现价产值18849.3万元,集体企业42个,现价产值5635.9万元,其它企业22个,现价总产值4360.6万元,重工业企业42个,现价产值6936万元,轻工业企业26个,现价产值21909.8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00万元,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346万元,餐饮业1700万元,制造业2758万元,农业生产者890万元,其他行业零售额406万元。

互助县是国家和青海商品粮基地建设县。

1999年农业总产值(现价)54236.9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55.99%,林业产值占3.85%,牧业产值占40.16%。

全县在东沟、丹麻、五十、威远镇、台子、东和六个乡建立了杂交油菜万亩示范乡。

在川水、浅山、半浅半脑、脑山四个生态类型区共建立地膜洋芋、小麦统包、沟插等重点技术示范区,示范田25个,累计示范面积8600亩,威远镇、双树、蔡家堡、沙塘川、东山、哈拉直沟、红崖子沟、五十、丹麻、东沟、西山、五峰、台子十三个乡镇生猪基地,南门峡、林川、边滩、东和、台子、五十、丹麻七个乡绵羊毛肉基地和加定、巴扎、松多三个乡绒山羊基地建设已有成效。

现有北山、南门峡、松多、实验4个国有林场和双树、李丰两个国有苗圃。

1999年全县干线公路里程达到187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有公路0.67km。

1999年,县域城市化水平为6.51%,远低于海东地区及青海省。

二、县城

互助县城威远镇位于县境内中部,地理位置为北纬36︒47'

—36︒52'

,东经101︒54'

—102︒02'

东接东沟乡,南邻双树乡,西与五峰乡接壤,北与台子乡、东和乡相望。

总面积7960万平方米。

威远镇四面环山,地形为东北高,西南略低,属半浅半川地区。

年平均降雨量为480—550m,年平均气温3—3.5℃。

1999年末县城总人口3420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75人,农业人口12910人,暂住及其它人口3000余人。

县城工业、商业相对较发达,工业以建材、造纸、食品等为主,互助县城主要工业企业基本情况如下:

1、青海青稞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职工1823人,用地30万m2,总产值12,401.24万元,利税7,155.12万元,市场以青海为主,甘肃、宁夏、山东、东北、内蒙原材料青稞(省内为主)。

2、青海海威鳗用饲料有限公司

职工110人,用地200亩,总产值1000万元,利税40万元左右,产品:

鳗鱼饲料,市场:

广州、南京、河南、陕西、天津、甘肃等地。

3、互助县碳化硅厂

职工40人,用地14000m2,产品碳化硅,总产值1000多万,利税49万,市场:

出口(省外贸)。

4、青海省特种水泥厂

职工630人,用地124亩,总产值2800万元,利税500万元,市场:

西宁为主,面向全省。

5、青海省白水泥厂

职工380人,用地54669m2,总产值1015万元,利税130万元,市场:

西宁、互助、面向全省。

6、青海省互助县造纸厂

职工430人,用地150亩,总产值2000万元,利税170~180万元,市场:

面向西北,以西宁、兰州、拉萨、乌鲁木齐为主。

7、青海省威乐木业有限公司

职工39人,用地17710m2,年产值100万元,利税4万元左右,市场:

县内。

产品:

家用家具系列、办公用品。

第二章规划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年限

近期:

2000年—2005年

远期:

2006年—2020年

二、规划范围

1、规划控制区范围

东至卓杂滩村:

北至白崖子村北;

西至西侧山体,自山脚含500m山体;

南至沙塘川河与安定河交汇口;

东至殡仪馆东侧;

东面与东南面山体自山脚含500m山体划入城市规划区。

规划控制区范围为47.5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现状约为3.79平方公里

远期约为18.14平方公里

三、规划指导思想

1、根据青海省、互助县周边地区及所在地区的城市与社会发展现状和特点,将城市的建设发展纳入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来考虑。

2、根据互助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一轮总体规划以及目前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未来互助县的发展。

3、充分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后对互助带来的影响,抓住机遇,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4、注意对城市及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尽可能充分利用城市四周的山体、水系等地形地貌特色,扬长避短,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形成互助城市独有的特色。

5、根据现状实际情况,在合理的前提下控制规划人均用地指标,最大限度地少占耕地,节约农田。

6、在满足目前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的前提下,探索既能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又能体现城市动态与持续发展的方法与手段。

四、规划目标

1、通过对互助所在地区城镇体系的分析研究与规划,进一步明确互助在海东地区城市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2、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腾飞提供可能性。

3、依托老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使互助城市成为既具有历史传统,又包含民族特色,同时富于时代风貌的文明、整洁的现代化城市。

4、为互助城市建设提供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5、注重城市环境及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一个集“山、水、林、城”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城市,给城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现状

截止1999年末,互助县辖21个乡镇(威远镇和20个集镇);

县域总人口3681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981人,农业人口344125人;

县域人口密度110人/km2,城镇密度为1个/3424km2;

以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县域城市化水平为6.51%。

从城镇规模看(按非农业人口衡量),威远镇规模最大,非农业人口为18275人,其余乡镇非农业人口在200~500人之间。

从职能分工上看,威远镇是互助县行政所在地,经济基础好,产业门类比较齐全,是互助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城镇现状分布来看,威远镇位于县域西南部。

由此可见,互助县城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城镇数量少,规模小

首位城镇(威远镇)规模不大,但城镇发展不平衡(首位度接近40,四城市指数接近14),故互助县仍处于区域开发初期的城镇规模体系。

除县城(威远镇)非农业人口接近1.9万人,其余集镇的非农业人口仅在200~500之间,城市化水平低。

(2)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

目前县域内的主要城镇(威远镇),缘由其地理位置(处于县域西南部)、交通网络(宁互东路)及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而决定了威远镇的吸引范围是偏心态势,难以伸入到县域内各乡镇,且除威远镇外,县域中又无其它乡镇作为二级中心,导致了城镇空间分布的不均衡。

二、城市化指标预测

1、县域总人口预测

截止1999年末,互助县总人口为3681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981人,占总人口的6.51‰。

同年人口出生率为11.80‰。

死亡率6.28%,自然增长率5.53‰。

根据互助县城1996~1999年人口增长趋势,考虑到现状人口的年龄构成及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机械迁移情况,综合确定全县的人口增长率(表3—1):

表3—1互助县人口增长率单位:

年份

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率

综合增长率

2000~2005年

≤6

≤5

≤11

2006~2015年

≤10

≤15

2016~2020年

≤4

≤9

表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确定参照互助县及全国自然增长率水平与变动情况而确定,机械增长率参照1996~1999年机械增长率(2.16~0.68‰)以及互助县经济社会发展而确定。

据此,可预测互助县域人口发展规模:

2005年末县域最大可能人口为:

368106×

(1+11‰)6=393079(人)≈39万(人)

2010年末县域最大可能人口为:

393079×

(1+15‰)5=423458(人)≈42万(人)

2015年末县域最大可能人口为:

393079×

(1+15‰)10=456184(人)≈46万(人)

2020年末县域最大可能人口为:

456184×

(1+9‰)5=477085(人)≈48万(人)

2、城市化水平预测

城市化水平确定时所参照的几个标准:

(1)区域平均水平及城市化速度平均值:

青海省1999年城市化水平为34.6%,海东地区1999年城市化水平为9.9%。

(2)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比较:

工业化水平可用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值来表示。

一般地,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是高度正相关的,双向互动式推进发展的,互为推动力、互为制约因素、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的。

(3)本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历史进程考察。

现状的城镇化水平是规划与发展的起点,不能盲目加速城镇化水平提高,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过程曲线规律(稍被拉平的“S”曲线,≤30%的初期阶段;

30~70%的加速阶段;

≥70%的后期阶段。

(4)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关关系分析:

Y=a+blnx

[Y——市镇人口比重(%);

X——人均GDP或人均GNP值(元/人)]例如依据1993年可比价格和1983~1993年我国市镇人口比重与人均GDP值回归得到的相关分析方程为:

Y=-50.5341+10.1034lnx

据此式,在已知未来各年人均GDP值(一般参照当地的五年计划和远景目标可得到)的前提下,可预测得到规划期末的城镇化合理水平值,做为规划参照值。

(5)考虑到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互助县抓住大开发的机遇,超常规发展。

(6)城镇户籍政策改革

综合以上因素,可确定城市化速度值为1%~2%,据此,预测互助县2005年城市化水平为12%,2010年为25%,2015年为35%,2020年为40%。

三、城镇体系规划

1、职能分工

规划期城镇职能分工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1)区域及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充分利用城镇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以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城镇及区域间经济发展上的合理分工协作,体现城镇间职能上的有机联系;

(3)体现城镇对区域的带动影响作用。

在分析互助县各乡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参照互助县“十五”规划,对各乡镇作了发展潜力综合评判。

在评判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影响城镇发展的多方面因素,选取了七个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评价体系(表3—2)。

表3—2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因子表

指标

得分

1.地形地貌条件

(1)川水地区

1.00

(2)半川水浅山地区

0.80

(3)浅山地区

0.60

(4)半浅山半脑山地区

0.40

(5)脑山地区

0.20

2.矿产资源的种类、规模和开发可能性

(1)有计划上马的大型煤、石灰石、石膏、硫铁矿

(2)有部、省、县属的大型煤、铁矿山和有开发条件的大型非金属矿(石灰石、石膏、硫铁等)

0.75

(3)有乡、镇、村办煤、铁矿

0.50

(4)有开发潜力的矿产资源

0.25

(5)缺乏有价值的矿产资源

3.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潜力

(1)富水区且适宜规划扩大开发(小水电、矿泉水等)

(2)富水区较适宜扩大规划开发小水电

(3)富水区较适宜扩大规划开发矿泉水、纯净水

(4)富水区较适宜扩大规划开发

(5)富水区但需控制开采

(6)水资源贫乏区

4.农、畜资源价值、丰富程度和开发潜力

(1)有特色的农业、畜牧业产品

(2)有计划开发的特色农业、畜牧业产品

0.70

(3)有一定开发潜力的特色农业、畜牧业产品

0.30

(4)缺乏特色农业、畜牧业产品

(5)风景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开发可能性

5.旅游资源价值和开发潜力

(1)有国家级旅游地

(2)景点集中、质量较高、近期有开发计划

(3)景点单一,但质量较好,并有开发计划

(4)景点单一,但质量较好,有一定开发潜力

(5)无景点或远期才有开发可能的一般景点

6.交通条件

(1)铁路四等站及以下,每一个方向;

飞机场

(2)省道

0.15

(3)县级以下通公路

0.05

(4)等外公路

7.县城的现状基础(以驻地非农业人口计划)

(1)0.05~2万人乡镇

(2)0.03~0.05万人乡镇

(3)0.02~0.03万人乡镇

(4)001~0.02万人乡镇

(5)0.01万人以下乡镇

表3—3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结果

镇/乡名

地形

地貌

矿产

资源

水资源

农畜

旅游

交通

条件

非农业人口

得分

威远镇

5.85

南门峡乡

3.90

五峰乡

0.35

3.70

沙塘川乡

0.00

3.60

五十乡

3.45

红崖子沟乡

3.35

加定乡

3.30

高寨乡

0.55

2.85

边滩

0.10

2.55

双树乡

0.45

2.50

丹麻乡

2.00

通过综合评价可确定互助县城镇发展的职能分工(表3—4):

表3—4互助城镇发展的职能分工(2020年)

互助县城

互助县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青海重要的旅游景区,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商贸服务基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镇。

五十镇

县域东片经济中心,从旅游商贸和矿产资源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五峰镇

县域西片经济中心,以旅游商贸和矿产资源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

南门峡镇

县域北部经贸强镇,以农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商贸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沙塘川镇

县域南部经贸强镇,以农畜产品深精加工为主导产业方向

红崖子沟镇

县域东南片经贸强镇,以农畜产品深精加工和矿产资源加工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加定镇

县域东北片经贸强镇,以农畜产品深精加工和旅游商贸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高寨镇

县域南片外围经贸强镇,以现代城郊型农业和商贸服务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2、等级规模

主要依据:

(1)城镇等级分布规模;

(2)乡镇人口规模(据自增过程);

(3)规划目标;

(4)乡镇域总人口规模;

(5)互助县小城镇建设规划;

(6)村镇规划标准(中心镇/建制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来进行城镇等级规模规划。

2005年共计:

建制镇3个(威远、五峰、五十),其中新设2个(五峰、五十);

中心集镇4个(南门峡、沙塘川、红崖子沟、加定);

2020年共计:

建制镇11个(威远、五十、南门峡、沙塘川、红崖子沟、加定、高寨、边滩、双树、丹麻)。

表3—5县域乡镇现状规模

城镇

镇乡域总人口(人)

镇乡域非农业人口(人)

1999年

县城

50731

18275

五峰

22927

361

五十

18289

344

南门峡

20832

337

沙塘川

19861

418

加定

7853

282

红崖子沟

19213

496

高寨

12324

430

14267

315

双树

19048

374

丹麻

22226

294

表3—6县域城镇规划规模

城镇

城镇镇域总人口(人)

城镇非农业人口(人)

备注

2005年

60000

28800

建制镇

24500

2400

撤乡建镇

20000

16000

22000

1200

中心集镇

21000

10000

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