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8943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x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

A.种群密度最大     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增长速率大于零

解析 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生物个体数量最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等于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答案 A

2.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D错误。

答案 B

3.在实验室中利用定量培养基来培养某蝇类时,其幼虫数目与羽化为成蝇数目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幼虫数量低于或超过30只时,羽化成蝇的比例均小于50%

B.由图可知,幼虫羽化为成虫,不仅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C.当幼虫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加剧,降低了幼虫羽化的比率

D.该现象有利于维持种群数量平衡

解析 据图可知,当幼虫数量小于等于10只时,羽化成蝇的比例均大于等于50%;当幼虫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加剧,幼虫羽化的比率降低,说明幼虫羽化为成虫,不仅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答案 A

4.(2014·宁波六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

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解析 据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K/2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K值为400只,B正确;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防治鼠害时,要在200之前处理,200只左右种群增长率最大,会出现鼠患,D错误。

答案 B

5.(2014·蚌埠联考)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下图)。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c点时罗非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D.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1

解析 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并与外界保持平衡,A错误;c点时罗非鱼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B错误;由于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罗非鱼在c点时达到最大值,所以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使其不能呈J型曲线增长,C正确;一段时间后,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并且在K2附近波动,D错误。

答案 C

6.(2014·文登三模)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Nt=N0·λt

解析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少,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密度基本不变,A正确;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B正确;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猛禽提供更多栖息场所,猛禽的密度会更大,C错误;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是Nt=N0·λt,而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符合J型曲线,D正确。

答案 C

7.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

C.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D.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

解析 鳕鱼属于动物,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根据图示判断,持续捕捞强度45%条件下,鳕鱼捕捞量较小,说明网眼小,捕获较多小型个体,故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减少;捕捞强度33%条件下,鳕鱼捕捞量大,说明网眼大,捕获较多大型个体,故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保持捕捞强度45%条件下,确定适宜的捕捞时间可促进鱼群的增殖。

答案 D

8.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C.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从图示看出,12月时未成熟个体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自然条件下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型增长;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C

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下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开始下降

解析 在该实验中,4个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Ⅲ和试管Ⅱ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K值也不同;试管Ⅳ内起始酵母菌数比试管Ⅱ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的开始下降;这也说明4个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时达到K值。

答案 A

10.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解析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在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e段种群个体数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被过度消耗,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本实验在前后之间形成自身对照。

答案 D

11.(2014·北京海淀模拟)某海域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

若要研究乌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乌鱼的生物学数据是

A.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D.捕获量和捕获率

解析 要研究乌鱼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少,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B正确;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与种群数量无关,C错误;捕获量一般不能超过K值的一半,因为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D正确。

答案 C

1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解析 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气;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每小题17分)

13.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

(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株/m2。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

等级

高度(cm)

数量(株)

a级

h≤10

120

b级

10

62

c级

30

32

d级

100

16

e级

h>300

6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

解析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规方法是取样调查方法,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

从题干提供的表格信息: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较少,可以确定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答案 

(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2)A (3)增长型

14.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种群增长曲线,请回答:

(1)某食草动物侵入一个环境适宜的新地区后,种群数量增长表现为图中的a曲线,如果任其发展不做任何控制,终将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曲线。

(2)根据生态学原理,该种群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该环境对其种群的容纳量(K)为20万,则此地该种群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解析 

(1)a曲线属于“J”型曲线,如果不进行控制,资源减少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会下降,最终将表现为如c曲线所示。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差别源于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数量是种群存活的最适数量。

答案 

(1)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10万

15.(2014·南通调研)微囊藻和颤藻是江苏某湖泊发生水华的主要藻类,其中一种在4月中旬至7月初是优势种,另一种在8月至10月初是优势种。

为揭示湖泊中两种藻类的演替规律,科研人员研究了其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

(1)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的K值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③表明,在0~10天内,种群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湖泊4月中旬至7月初、8月至10月初的优势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两种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

①计数前,可以用注射器反复抽取部分培养液冲击剩下的培养液。

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温度下单独培养微囊藻10天,科研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下图,则该培养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除了争夺资源和空间外,微囊藻还能分泌微囊藻毒素抑制颤藻的生长繁殖。

请写出验证此结论的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 先增加后减少 

(2)微囊藻 颤藻 (3)①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②25℃(4)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