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二规教言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8959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二规教言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A文二规教言论.docx

7A文二规教言论

第十一节课

思考题

48、为什么说忘恩负义的人,绝不会有稳重、智慧等其他功德?

49、希求自利者和希求他利者,其结果会有哪些差别?

50、若欲获得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

51、什么叫做四谛?

佛陀在初转法轮时,如何通过因缘、本体、果位三方面来宣说四谛的?

52、请具体说明真正的信心是什么样的?

你具有这种信心吗?

53、为什么要谨慎取舍因果?

对此,你怎样生起坚定的信解?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

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如果忘恩负义,对别人施予的恩德觉得无所谓,根本没有回报之心,这种人绝不会具有前面所讲的各种功德。

具体而言,有智慧的人,不可能不知恩图报;若有稳重的功德,行为非常可靠,别人帮助他,肯定也会知恩报恩;有惭愧心的话,不报恩德也不行,必然会遭到良心的谴责;不放逸的人懂得羞耻,而不报恩德会招来众人讥讽;如果人公平正直,一定会恩怨分明,别人对自己好的话,定会想方设法报答……所以,一个人若不懂得报恩德,那么其他功德也不具足。

古人非常重视孝顺、感恩等美德,而现在人却弃如敝屣,根本不学这些知识,虽然很多人都想做好人,但不知道从何做起。

所以,麦彭仁波切根据佛经的教言,将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归纳起来,希望每个人能以此对照自己。

说多了也没用,关键看我们自己具不具足,对父母、老师或同行有没有感恩之心?

如果有,世间和出世间功德会自然具足,否则,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也讲了,什么样的功德都不会有。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大家在实际行动中一定要观察自己。

看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也可以用这个标准衡量,倘若这个人知道报恩德,不说别的,他应该不错。

上师如意宝对这方面非常非常重视,我们依止了这么多年,他老人家对哪些功德重视,这一点非常清楚。

在座的传承弟子,我们不敢说具足法王的所有功德,但是部分功德应该效仿,上师怎么样进入光明大道,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地随学!

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

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

一个人若具有知恩报恩的功德,那么他定会圆满世间的人天福报及出世间的圣者功德,由此也可推知,智慧、稳重、不放逸、惭愧、正直、誓言坚定等诸般功德,他全部具足,诸天护法也会时时加以保护。

人如果没有感恩之心,那连旁生都不如。

以前有个人叫薛嵩,他天性仁慈,从不杀生,即便是身上的小虱子,也都慈悲保护。

有天晚上,他梦见被子上有很多虱子,对他说:

“受你恩惠也不是一天了,今天你有急难,正是我们效命的时机。

”于是在他被子上全部死光了。

薛嵩惊醒后,见被子上有血迹,横竖一尺多宽的地方都是死虱子。

原来那晚有刺客来,使用一把很锋利的古剑,不管是什么,只要接触就立即斩破。

刺客见到血,以为他必死无疑,就去回报主人了。

没想到他安然无恙,是小虱子替他死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公案。

所以,对父母也好,儿女也好,不管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有恩,一定要想办法报答。

假如实在报不了,也应该把感恩之情告诉他,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说一声也能起很大作用。

以前法王去美国旧金山时,有一天到了一个花园,我平时接近法王非常害怕,那天有个比较好的机缘,我就上前跟上师说:

“您对我的恩德很大,我原来没有房子,您老人家借我了一个土房,那个房子里面我住了两年。

”当时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也不是为了说好话。

说完以后,上师显现上很高兴,后来好几次都说:

“你是知恩的人,你是很好的人!

”所以,在对自己有恩的人面前,说一声还是有必要的。

不管这个人现在是什么身份,有没有高的地位,在他面前说一声,也算是表达了自己内心中的感激。

而不知道报恩的人,就像《释尊广传》中日日野兽救的那个人一样,别人救了他的命,他不但不报答恩德,反而找人杀害它。

这是人、非人、天尊都会唾弃的对境,我们以后千万不要变成那种人,一定要学习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完美人格。

八、利他

这个内容也非常关键。

在座的道友,即使你们不懂其他法,那也可以在床头画一棵树,把树根、树叶、树茎等功德一个一个标出来,每天早上起来时,看自己具不具足利他心、具不具足坚定誓言、具不具足正直……每个功德都是非常珍贵的如意宝,对今生来世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大家务必要经常串习。

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多功德没有讲清楚,但你们都有发挥能力、理解能力,应该能够深入体会其中的含义。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若对众生精勤饶益,此人今生来世的功德和事业都会圆满,因为广大财富与胜妙功德皆从利他中产生。

这也是《入行论》从开头到结尾的内容。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什么?

是利他心。

最贵重的财物是什么?

也是利他心。

有了这颗心,就具足了一切功德。

世人常说好人坏人不好分,难看的应该是坏人。

其实也不一定,有些人表面上很难看,但是利他心完全成熟,所以好坏的界限应该用利他心来分。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说,善知识的法相很多,但只要具足利他的菩提心,那肯定是好上师。

阿底峡尊者离开任何法友时,都祝愿他产生利他心,平时问安也是说:

“生起利他心了吗?

”有一次尊者感到手痛,就把手放在弟子仲敦巴的怀里说:

“请给我加持一下,因为你有一颗利他的心。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真正有利他心,就具备了一切功德的来源。

这个我不广说,《入行论》中比较多。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

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恒常自私自利的人,初时因为偶尔的机会,可能会获得比较高的地位,但以后定会趋向衰落,就像陡山泻水一样势不可挡。

天天为自己奋斗的人,暂时有点名声财富,很多方面比较不错,但好景绝不会持久,他一定会走向衰败。

具备利他心的上师,事业越来越广大,但如果没有利他心,虽然暂时会得到一些恭敬供养,最终不一定那么风光。

同样,任何一个部门、团体的人,乃至高级领导人,利他心比较强的话,人人都会尊重他;如果自私自利特别严重,那迟早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犯错误。

所以,位置的高低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全心全意地想到众生。

倘若一味地想着自己,暂时可能会积聚一些名闻利养,但最后会像陡山泻水般下堕,根本没法加以阻挡。

当然,凡夫人完全断掉自私自利,这也是不现实的,但这个心可以慢慢转变,不管在什么场合中,尽量串习去利益他人。

我们有些发心人员,如果自私心非常重,就会经常与人发生矛盾,自己很苦恼,发心也不能圆满。

但若没有自私自利,那你说的话别人会认可,你讲的道理别人也会赞同,即使有人一下子接受不了,逐渐也会承认的。

所以,在任何一个场合中,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也讲过:

“舍弃爱自如毒食。

”一定要断掉毒药般的自私心,想办法生起利他心。

尽管我讲了很多次,这部论的文字不多、内容不难,但意义就像黄金一样,一个偈颂也可以让我们一生回味无穷。

既然得到了这样的如意宝,大家就应该尽量去享用,不要白白浪费掉了。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

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反过来说,持之以恒精进利他的人,最初可能种姓卑劣、没有智慧、受人蔑视,但因为具有珍贵的利他心,日后定会升至高位,犹如苍龙腾于空中。

在古代,舜出生于贫困的家庭,虽然是一介农民,但因其常能利益他众,后来成为统治天下的帝王。

我们周围也不乏这种人,如果具有利他之心,任何时候都不为自己,那他所做的事情非常圆满,地位也会提升起来,犹如苍龙腾空一样快速。

(据可靠古籍中记载,苍龙每年春天都会从龙宫里出来,一跃便直入高空。

我们以后应该这样观察自己,也观察别人,如果谁具有利他心,就应该把他用上,否则的话很可惜。

然而,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了金钱社会,许多领导根本不观察办事的人有没有利他心,只是看他有没有钱、有没有势力,有的话,就把他当作君主一样对待,这种现象非常颠倒。

按理来说,选人要看对大家有没有利益。

我经常这样想:

“不管别人有什么看法,我选一个管家或者法师时,首先是看他具不具足利他心,如果具足,智慧等不圆满也不要紧,倘若不具足的话,能力再大也不行。

”当然,我有时候选得对,有时候选得不对,凡夫人的判断毕竟有限,但总的原则应该是这样。

千万不能因为跟我的关系不错、对我的态度很恭敬,就把他选上。

世间上很多人是这样的,但这对大家都不利。

所以,你们以后选人为集体做事时,应该以利他为标准。

当然,跟自己关系好的人,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帮助,以你私人的角度来报恩,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但绝对不能以权谋私,给他提供一些方便,这是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总之,具足利他心的人,即使原来是低贱的仆人,最后也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像西方国家的某些总统,本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后来却能变成整个国家的君主。

回顾历史,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

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愚笨的人只贪图自利,始终都是为自己而精勤谋利,可是这样的话,不要说众生的利益,连自己的利益也很难成办。

在赚钱搞生意、做事情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结果要么是事情办不成,要么虽然办得成,但利益非常微小。

我们的这个世界,很需要有利他心的人,如果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奋斗,整个社会很快就崩溃了。

当然,百分之百做到利他,除了佛菩萨以外,凡夫人确实有一点困难,但我们毕竟是学习大乘佛法、发了菩提心的人,平时的所作所为假如都是自私自利,那是值得惭愧的。

大家应该反复观察自己的相续,看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为众生做了多少事,为自己做了多少事?

大城市里面的人,二十四小时当中,为众生的有没有一两个小时?

有的话,恐怕这一两个小时中,也掺有许许多多自我的成分。

贪图自己利益的人,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即使办了一点,效果也很低劣。

因此,大家不要一味都是为了“我”,为了我的亲朋好友、为了我的什么什么……无始以来就是因为贪执“我”,我们一直沉溺在轮回中,至今还没有解脱,而佛陀发心为利他,早就已经成佛了。

这些关键的教义,大家务必要掌握,这是任何一个高等院校也学不到的。

去年我给附近的藏文学校印一些《二规教言论》,免费送给他们,并问老师们可不可以讲,现在个别学校正在开这个课。

倘若这些道理融入到孩子的心里,让他们知道人生的方向,那么对一生都有极大利益。

否则,就像我们这里个别的老年人,已经来到人间五六十年了,以前学的都是怎么样杀生、搞生意,现在才明白这些道理,有时候看来真的有点可怜。

虽然这些是属于世间知识,但在世间知识中,如法的行为还是值得提倡的。

《中观宝鬘论》中也说,办学校、开商店、建花园等,对国王也好、大乘修行人也好,都是允许的,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全部剃头,统统到寺院里面去。

有些人太极端了,到处宣传:

“你马上出家,把家庭舍弃,儿女舍弃,丈夫舍弃,跟我来!

”这是不现实的。

现在的在家人那么多,他们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能强迫他们马上出家。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

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智者虽对自利也有贪执,凡夫人完全断掉自私自利是不可能的,但他们的心主要放在利他上。

其实,如果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他众,那么自己的事情也会间接圆满的。

我们平时也是这样讲:

对来世有利的大事得以圆满,即生中的小事也会圆满;利他的大事得以圆满,利己的小事也会圆满。

上师如意宝说过:

“生火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也会自然产生。

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故意去勤作,自己的饮食住宿也没有任何问题。

”世间上有些人特别苦恼,整天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奔波,其实若有非常强的利他心,这方面根本不会有困难。

大乘论典中再三告诫,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为众生。

这一点不仅是佛教承认,天主教也有类似的教义:

以前一个人来到上帝那里,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

“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都饥饿而且绝望,原来他们都拿着一个比手臂还长的汤勺,没办法把汤送到嘴里。

上帝又对那个人说:

“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那里的一切,和前面房间的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唯一不同的是:

大家都在高兴地唱歌跳舞,特别开心。

那个人问:

“我不懂,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痛苦?

”上帝回答:

“这很简单!

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虽然这是天主教的一种说法,但有些道理我们佛教也可以借鉴。

如果我们佛教徒只愿意花钱帮助自己及亲朋好友,这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而对其他众生的痛苦,却袖手旁观、置之不理,这是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有些人总是用蔑视的眼光看外道,说一些他们的过失,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奉献精神,恐怕有些佛教徒根本做不到。

这些人整天修风脉明点、念佛参禅,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成就,这样的发心,真不如一个有利他心的外道徒。

不管是什么宗教,如果存在利他心,都是非常珍贵的。

世间领导有利他心的话,他所管辖的民众都会感到温暖;一个上师有利他心的话,跟他接触的众生都会获得快乐。

如果自己的利他心不太强,那一定要通过大乘佛法来调伏相续,因为心是可以改变的,无法改变的话,佛陀也不会让我们修学佛法。

所以,大家应当多训练舍弃自己、帮助他人,这样一来,自己的利益也能日臻圆满。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若想即生获得财产名声,闻思修行非常圆满,来世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成办如是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众生,这也是六度四摄中的四摄法,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菩萨所赞叹的殊胜妙道。

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亦云: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大家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一定要尽量具足里面的功德。

前面讲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意义非常重要,我们必须用这些教言来观察自己。

若能具足《二规教言论》的所有功德,那你说自己是开悟者、成就者都可以。

因为一个人若圆满具足稳重、智慧、不放逸、惭愧、正直、誓言坚定、报恩、利他、布施的功德,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已经成了世间的庄严、世间的应供处。

否则,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非常傲慢,这除了会毁坏自他之外,没有任何实义。

如此殊胜的教言,大家务必要牢记于心。

我这次传讲《二规教言论》,时间非常短暂,如果你们没有长期串习,将之与自相续结合起来,受益不一定非常大。

以前法王如意宝特别强调这部论典,当时我只认为这肯定很好,此外也感觉不出来什么特别之处。

而现在到了这种年龄,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在希求解脱的道路上,确实体会到其不共的殊胜。

麦彭仁波切将诸佛菩萨的教言归纳于此,假如没有这样的归纳,我们用短暂的人生去学浩如烟海的经论,哪有这个精力和时间?

但是如果精通了本论,那一生中的修行方向和做人标准已经定下来了。

昨天,一个小女孩从很远的城市来到这里,声称要寻找开悟者,甚至跑到我的院子里来。

我当时心想:

“开悟者不是很重要,最好是学一学《二规教言论》。

”可是我对她说了半天,也没办法沟通,她一直说自己要解脱,需要真正的开悟者。

实际上如果你没有信心、不稳重、没智慧、不正直、不报恩,开悟者也没办法做什么加持。

现在很多人喜欢找开悟者,但找开悟者不是很重要,没有开悟也不要紧。

要找的话,应该找这样的论典,自己先做一个好人,然后尽心尽力地学习佛法,倘若人生以这种方式而结束,那么一点遗憾都没有,因为自己做人非常圆满。

否则,要求太高了,自己一定要长个翅膀,飞到空中去看看美国,能不能实现也不好说,毕竟长翅膀还是需要一些因缘,强求恐怕会有点困难。

九、信心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

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若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与无欺的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这就是信心。

世间上的有些人,信心和欢喜心分不清楚,其实信心的对境一定不能搞错,真正的信心,是对三宝有信心、对四谛有信心、对因果有信心。

比如释迦牟尼佛是无比尊贵的佛宝,他的教法和证法是法宝,大小乘的圣者和出家人是僧众,三宝具足五种功德,是一切世间的庄严,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就叫做信心。

同时,对四谛法门也要起信心。

一般来讲,四谛法门乃第一转法轮的教义,佛陀在经典中是通过因缘、本体、果位三方面来宣说的。

1、因缘方面:

明白此乃苦谛,此乃集谛,此乃灭谛,此乃道谛;2、本体方面:

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依止道谛,现前灭谛;3、果位方面:

了知苦谛无所了知,断除集谛无所断除,依止道谛无所依止,现前灭谛无所现前。

苦谛,是指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其本体皆由三大痛苦所摄;集谛,指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业和烦恼,众生以善恶业而流转轮回,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与业形成结生的关系;道谛,有些论师说真正的道谛是见道和修道,而我们自宗认为五道都可以安立为道谛;灭谛,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通过五道遣除相续中所有垢染的离戏部分,二是真如法界的清净部分。

这样的四谛,包括在因果两个方面,或者轮涅两个方面,轮回的因和果分别是集谛和苦谛,涅槃的因和果分别是道谛和灭谛。

这样的道理,是佛陀宣讲的究竟真理,我们对此应坚信不疑。

其实四谛法门非常重要,以前慈诚罗珠堪布也讲过,相关论典中这方面的道理比较多,格鲁派的一些格西到西方国家时也经常介绍四谛法门。

除了三宝、四谛之外,对《百业经》所阐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深信不疑,明白自己所造的业不会成熟于外界的地水火风,而是成熟于自己的蕴界处上,这也是信心。

你们观察自己有没有信心时,应当从以上这三方面来衡量。

信心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诸衰损,信心即为如意宝,

若具殊胜之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

信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宝积经》、《华严经》再三宣说了信心的功德,如“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舍利子,胜义谛亦依信心而证悟”……有许许多多的教证可陈。

依靠信心能增长福德资粮。

《中观宝鬘论》专门讲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其中讲福德资粮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它的因缘。

没有信心的人,什么福德都没办法积累,有了信心才会有福德,有了福德以后,行为将变得越来越如法,自然具足高尚的德行。

信心还能遣除各种违缘障碍,所知障和烦恼障也能直接或间接得以灭除。

所以信心是真正的如意宝,圣者七财中也有信心,我们没有其他财产不要紧,只要有一颗非常纯洁的信心,即使没有大智慧、大能力,也会变成非常好的修行人。

具有殊胜信心的人,必定能成就一切所欲。

佛宝法宝及僧宝,始终无欺皈依境,

彼具无量之胜德,故当恒时起敬信。

在整个世间中,释迦牟尼佛等十方诸佛之佛宝,他们的证法和教法之法宝,行持佛法的出家人或一地菩萨以上的圣众之僧宝,叫做三宝。

三宝对我们始终不会有任何欺惑,是最值得信赖的皈依境。

皈依境就是依靠处,比如孩子以父母为皈依;人到一定年龄时,以丈夫或妻子为皈依,有些人认为若没有一个皈依的对象,好像没办法生存下去;而单位的员工,以领导为皈依……世间上有各种皈依境,但他们都是有条件、具欺惑性的,如果他对你不满意或者有些事情你没有做好,那他什么样的承诺都会变化。

包括有些世间护法神,假如你对他作广大供养,他就会暂时保护你,一旦你没有好好供养,那他马上会惩罚你。

而永远不会欺惑我们的,唯一就是三宝。

若对三宝有不共的敬信,不管你处于什么境地,三宝都会以不可思议的加持来保护你。

因此,平时我们遇到违缘、身患疾病、心绪不安时,千万不要忘记祈祷三宝。

以前的老修行人,这方面的习惯很不错,但新一代的修行人,尤其是21世纪的人,越来越没有这种概念了。

现在有些出家人,既没有在山上修行的机会,佛教的知识也比较欠缺,每天都是看一些新闻,脑子里装满乱七八糟的知识,而以前的修行人绝对不是这样,他们对三宝的虔诚信心毫无动摇,杂乱事物也基本上不多。

虽然我们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但是一定要明白,三宝永远都不会欺惑,不管佛宝、法宝、僧宝,只要对其恭敬祈祷,必定会有无形的力量和加持。

这一点,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我有一个老乡,他是在家人,对三宝的信心非常大,他始终都说:

“只不过是我们没有信心而已,真心祈祷三宝的话,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永远都不会欺惑我们。

”作为一个出家多年的人,我有时候听到这些在家人的教言,也会感到收益匪浅。

确实如他所说,只是我们的信心不够、定解不够,对三宝的加持半信半疑,若能一心一意地祈祷,三宝不加持是不可能的。

当然,有些特殊的业力现前时,三宝也是爱莫能助、没办法改变,这是经典里也讲过的。

所以,大家遇到违缘痛苦时,不要忘记恒时祈祷三宝。

早上起来祈祷三宝,晚上睡觉也祈祷三宝,心念始终住于祈祷三宝的状态中,这才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

是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一切恶业善业之果,始终不会虚耗,如《百业经》云:

“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

”众生所造之业,过了百劫也不会消失,只要因缘成熟,果报一定会现前。

只不过有些业即生成熟,有些是下世成熟,有些是来世成熟,犹如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时间发芽一样,我们所造的黑业白业,迟早会在不同的生世成熟。

造了善业,不可能不感善果;造了恶业,不可能不受痛苦。

所以凡是爱惜自己的人,应当谨慎取舍因果。

自己偷一点东西、说一句妄语或者杀一个小众生,表面上看来只是小事,好像不算什么,但实际上你相续中已种下了这个种子,将来在生死轮回中必定会成熟果报。

作为一个修行人,务必在因果概念上再三下功夫,令自己真正生起因果正见,否则,没有因果正见的人,就会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来世的果报非常可怕。

佛陀在世时,一位尊者的妹妹是公主,她不幸患了麻风病,皮肤全部糜烂。

尊者劝她多做善事,变卖珠宝首饰为僧众建一殿堂,并在建筑期间,每天到工地去打水、扫地。

公主依教奉行后,病情果然有所好转。

当殿堂竣工之时,佛陀及其眷属被请来接受供养,佛陀告诉她为什么会得这种可怕的病:

原来她前世是一名王后,因国王宠爱一名舞妓,她非常嫉妒,便命人把痒粉撒在舞妓的身上和床上,使她痛苦万分,以此恶行今生得了麻风病。

佛陀给她作了开示后,公主以此得证初果,同时麻风病也好了,皮肤变得又白又滑、非常动人。

其实,医院无法治疗的很多皮肤病,应该都跟因果有关。

我看到汉地有个佛教徒,得了皮肤病后特别伤心,她财力还不错,就买很多高级药天天敷在脸上,但是越敷越难看,原因是什么呢?

肯定是她前世以嫉妒或其他烦恼造业的果报。

所以,你们有些病实在没法治的话,最好是做些善事,如转绕佛塔、供养僧众,有些业是今生做了今生成熟,前世的恶业若全部清净了,马上就会感得善果。

因果的这些道理,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应该铭记于心。

要知道,外在的形象不重要,穿得好不好看也不要紧,关键是内心对因果是否坚信不疑。

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爱自己,对自己很执著,如果不希望自己生生世世受苦,千万千万不要造恶业。

现在很多人因为受教育的影响,从小就在愚昧的环境里长大,觉得造恶业无所谓。

以前没有因果概念尚且情有可原,但现在遇到大乘佛法以后,你们有生之年不要再造恶业了,造了恶业一定要尽快忏悔,如果来不及忏悔就死了,来世必定会非常痛苦,这是佛陀的教言。

现今即是业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

故今自由自在时,应播善法之种子。

如今我们所处的南赡部洲为业世界,从此以后则为果世界。

也就是说,现在造善业,将来得到人天福报及解脱;现在造恶业,将来堕入三恶趣中受痛苦。

果世界的快乐和痛苦,就掌握在我们现在的手里。

所以,能自由自在的时候,应在相续中努力播下善法的种子。

很多人抱怨自己学佛没自由,在单位里没自由,在家里也没自由。

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没自由,如果你对佛法有信心,只要悄悄地学习,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

原来在文革期间,藏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念一句观音心咒或手上拿着念珠,马上就要判死刑,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僧大德和虔诚修行人,内心的修持从来没有间断过,在监狱里、在放牧时,乘机念了几亿遍观音心咒,行持的善法非常多。

有些人说:

“单位领导坏得很,不让我学佛。

家人也坏得很,只有等他们睡了,我才偷偷出去看书、看光碟……”说了很多很多苦处。

但不管怎么样,这还是有自由的,真正的没有自由就是堕落恶趣,旁生连一句观音心咒也念不来。

月称论师说:

“趁现在自由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