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9164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语文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导学案.docx

《语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导学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导学案.docx

语文导学案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2.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3.文体资料: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

“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

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经”,所谓“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类为“史”,即《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第三类为“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菜畦()桑葚()油蛉()蟋蟀()斑蝥()缠络()臃肿()珊瑚()攒成()收敛()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秕谷()渊博()鼎沸()倜傥()书塾()宿儒()蝉蜕()拗()窦()

锡箔()和蔼()厥()淋漓()叵()确凿()

2.解释词语:

确凿:

轻捷:

人迹罕至:

觅食:

渊博:

宿儒:

鼎沸:

高枕而卧:

二、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

可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

并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理由。

 

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4.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5.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

 

8.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9.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总结反思】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三味书屋的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

他20岁那年,考取会稽县的“学生员”(秀才),后因对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舞弊看不惯,不愿再去参加乡试,于是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直至1929年7月30日80高龄去世,整整教了60年学。

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

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

他为人耿直,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

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

鲁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

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先生的家属保持联系。

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

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导学过程】

一、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

略写什么?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二、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

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2.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2.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台湾作家。

主要作品有:

散文集《窗》,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等。

2.《城南旧事》写的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懒duò()dǎn()子lí()歌叮zhǔ()徘huái()

zhà()栏恐jù()花pǔ()玉zān()花pú()公英

2.填空。

(1)本文选自小说《    》,作者_____ ,台湾作家_______________。

(2)“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含义丰富,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还包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意思。

文中关于“迟到”的回忆属于记叙中的    (记叙顺序)。

3.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总结反思】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感悟影响我成长的父爱

2.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得与失

3.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

【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感悟影响我成长的父爱2.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得与失

【导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内容

1.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文中类似这样的伏笔还有哪些

 

5.听了老高的话,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6.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二、精读精炼:

阅读“有一天,下大雨……是她教我跳舞的。

”完成以下习题

1.请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写人的方法很多,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本文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爸爸?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爸爸身上的什么特点?

 

3.你觉得文段中哪个字词句段写的好?

请用“我觉得……因为……”的句式,把你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4.你认为爸爸的教育方法对不对呢?

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

并说说理由。

 

【总结反思】

 

 

丑小鸭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叙述主要情节

3.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了解童话的特点。

【重点难点】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叙述主要情节2.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了解童话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

祖母曾行乞街头,父为鞋匠,母帮人洗衣。

因父早逝,十三岁即出外谋生。

当过商店学徒、剧院杂役。

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

共一百六十余篇。

《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因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多能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

暴露统治阶级的奢侈、残暴和愚蠢,描述劳动人民的贫困与智慧。

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容、简洁而明快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

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

此外,童话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记住以下生字词

讪()笑吐绶()鸡篱笆()()灯芯()草铰()链迸()出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弥()漫

2.本文作者安徒生是(国家)著名的童话作家,童话作品《丑小鸭》是他的自我写照,除此之外,我还读过他还写的《      》和《        》等童话故事。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复述课文。

4.说说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6.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

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

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

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二、思考讨论:

1.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

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

 

2.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

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3.你学了这篇文章一定有话说吧,请试图谈一谈。

对小鸭子说——

对鸭妈妈说——

对猎狗和小鸟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三、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文字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

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

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

’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

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

‘请你们弄死我吧!

’这只可怜的小鸭说。

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

”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3.他感到非常难为情。

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

“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总结反思】

 

四、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阅读“要是只讲他在这严冬所受的困苦和灾难,……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写丑小鸭“认出这些美丽的动物”时,为什么“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2.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美丽的天鹅?

 

3.画出选文第二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4.选文最后画横线的句子充满哲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5.丑小鸭的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总结反思】

 

四诗两首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3.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

“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

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2.关于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

二、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3.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5.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

不要。

【总结反思】

 

(学习《未选择的路》)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对于象征的理解。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绵()

2.理解诗意

(1)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什么是象征?

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全诗共5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4)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6)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按要求默写。

1.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实、拥抱苦难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五伤仲永(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知识链接】

1.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音

隶()扳()谒()邑()矣()泯()

称()卒()焉()耶()

2.掌握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

3.识记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

②未尝识书具尝:

③并自为其名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

⑦环谒于邑人环谒: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⑨泯然众人矣泯然:

⑩受之于天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贤: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1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④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总结反思】

 

五伤仲永(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自主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6.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

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四、合作探究

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总结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