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9245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docx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整版

论文编码:

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作者:

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4

学号: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日期: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

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论文题目: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论文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尤其是他的田园诗,反映出丰富真实

而意趣高远的田园隐居生活:

优美静穆的景,辛勤劳苦的事,闲适自得的情,

人生理性的思考等,开辟了田园诗新的艺术境界。

首先,陶诗内容丰富。

其次,

诗风平淡自然。

第三,陶诗意境开阔、意趣高远。

第四,陶诗影响深远。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内容丰富平淡自然意境开阔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王立群、张进德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喻斌、李桂奎、刘廷乾、程继红主编《新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陶渊明(365?

——427),字元亮,又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

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

一个新的境界,给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他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

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

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少怀高洁之趣,颖脱不羁,博学善文。

他“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

其十五),诵读儒家经书培养了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其五)的人

生志向。

然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十二首》其二),官场的虚伪污浊,

社会的危机四伏,使他对现实彻底失望了。

他“质性自然”,与“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

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于是,“和风不洽,翻翮求心”(《归鸟》),他决意远离虚伪的恶浊

社会,追求返朴归真的理想人生,最终走上了归隐田园的道路,实现了超然自得的人生理想。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锄归”,,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千古传诵。

正是陶渊明,最先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了

诗歌创作中:

优美静穆的景,辛勤劳苦的事,闲适自得的情,人生理性的思考!

正是陶渊明,

开辟了田园诗新的艺术境界!

一、陶诗内容丰富。

澄净的山色、淡远的村落、轻柔的和风、阴凉的竹林,一派和美静穆;田间劳作、酌酒饮

食、读书作诗、游观遐想,全然平凡实在,,诗人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娓娓道来——

(一)优美静穆的景。

陶渊明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

1、乡村图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

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如此淡然地白描,却勾勒出了一幅简朴、

恬静、优美、祥和、真实而又让人倍感亲切的乡村图景:

这里有足以养生的土地,有环境优

美的居所,淡远宁静的村落,安居乐业的人家。

正如后人所评:

“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

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雅。

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

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

是啊,“极平常之景”,却“各

生趣味”。

2、田园四季。

“鸟弄欢时节,泠风送余善。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二首》)、“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描绘的是新春季节,鸟儿欢鸣,和风送

暖,新苗摆动;“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其

一),描绘的是暑夏时节,阵风送爽,,诗人就是在这样优美的生活环境中耕读、饮酒,品

尝着恬淡闲适的人生。

3、恬淡生活。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所有托,吾亦爱吾庐”,“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疏”,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其一)耕田、读书、饮酒,再加上欣欣向荣

的夏天,这里没有俗世的喧嚣浮华,而是一种宁静淡远、悠然自得的生活。

它以平淡充实的

特色给人以称心如意的人生感受,难怪诗人要为此而“聊用忘华簪”了。

(二)躬耕生活乐与苦。

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

始终不渝。

诗人在用笔,更用心抒写着他的躬耕生活、亲身体验:

先听他的“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皓月当空,巍巍南山,豆田一片,而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

乡村小路旁的野露沾湿

了他的衣裳,而诗人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真切地道出了其怡然自得之乐!

他也有“苦”的感受: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

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突起的大火把他的家烧为灰烬,诗

人生活陷入困顿不堪的境地。

在“旧俗既没,新谷未登”的青黄不接时期,日子更是雪上加

霜,他的内心也时常产生矛盾和苦闷。

(三)忧农村的凋敝。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知。

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

”(《归园田居》其四)

这不正是农村破败、萧条、荒凉的真实写照吗?

诗人徘徊在丘垄间,内心的酸楚、同情

感已不言而喻。

他在用一颗真诚的心透视着这一切,关注着这一切,同时,又深深地担忧着

这一切。

(四)心之憧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良田美池,男耕女织,没有剥削,没有压

迫,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其乐融融。

这不正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世界吗?

“桃花源”在哪里?

它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

神里。

它是陶渊明心灵和精神的一种寄托。

正如沈德潜《说诗谇语》评价说:

“晋人多放达语,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

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反映

了田园隐居的各个方面,写出了真实的现实,真实的自己,写出了乡村优美的环境以及自己

无限的憧憬。

二、诗风平淡自然。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他“质性自然”,也更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的诗是感情的真实抒写,是他率真个性的自然流露,既无矫情也无矫饰。

他说:

“常著文章

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又说:

“既醉之后,辄题数

句自娱,纸墨遂多。

”(《饮酒序》)

陈模《怀古录》也指出:

“陶渊明人品素高,胸次洒落,信笔而成,不过写胸中之妙尔。

然而,透过其诗平实浅直的描述,却呈现出诗人胸中的一片天地。

他的诗一般不写惊心动魄

的重大事件,少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波动,没有华丽炫目的文采,没有曲折复杂的结构,极为朴

素,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读之使人“心平累消”。

(一)意象平淡自然中见优美。

陶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皆农村常见不奇之景、田园日常生活:

自由的飞鸟、悠然的炊烟、

迎风的新苗、皎洁的明月,一派和美静穆;或读书,或耕作,或登高,或春游,全然平凡实在;

其心境是愉悦满足、闲适淡泊,真个洒脱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

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

然。

(《归园田居》其一)。

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看似不经意的不奇之景,却渲染出一幅农

村恬淡秀美的风景画,让人心驰神往。

榆柳、桃李、村落、炊烟,诗人眼之所见,鸡鸣、狗

吠,诗人耳之所闻,眼见耳闻融为一体。

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平和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

园风光水乳交融。

这里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美——自然的优美,意境的恬美,心境的平和美,难怪诗人像“池

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

炊烟、新苗、飞鸟、游鱼、浊酒、清涧,走进了他的视野,更走进了他的心中。

他不像

别人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把自己化入自然,成为其中的一员,心境与物境融为一体。

(二)语言自然天成中见真挚。

陶诗的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其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他性情

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全是他内在的感情力量。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这

是因为他的诗语言平淡之中有无限的风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

王圻《稗史》中也说:

正是“大匠运斤,不见斧凿痕”。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写得明白如话;“我有旨酒,

与汝乐之”、“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情深意挚,而用语朴素无华;“今日天气佳”、

“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只是用白描,朴朴素素,平淡如话。

但细细品来,却另

有一番惹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又如: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

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合》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字里行间展现着诗

人超俗的人格和恬淡的心境。

陶诗的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正如元好问所

说: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三)表现手法于平实中见自然。

陶诗的表现手法极为平实,没有过多的夸饰渲染,不事雕琢,质朴自然。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农村中常见之景,经过看

似随意的点染,却编织出一幅淡远宁静的图景;“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

田父有好坏”,直写日常邻里往来,平实地道出当时情景。

《唐子西文录》也曾举一例,“唐

人有诗云: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及观陶元亮诗云:

‘虽无纪历志,四时

自成岁。

’便觉唐人费力。

”○1陶诗描绘世外桃源宁静淳朴的社会景象,没有刻意的修饰,

而是平平实实写来,所以显得毫不费力。

难怪贺裳《载酒田园诗话又编》言:

“诗之乱头粗服而好者,千载一渊明耳。

(四)平淡自然中见真淳丰厚。

他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都是直写其物其事,粗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而

神更似。

可谓是“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正如沈德潜《说诗谇语》所言:

“陶诗胸次浩然,

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朱熹曾言: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然而,其“胸中自然

流出”,透露出的却是诗人高尚的人格和旷远的情韵。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

网中,一去三十年”,看似不经意的道出,却用意颇深。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

素心人,乐于数晨夕。

”如实地叙说中,潜藏着真挚之情。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日常的饮酒行为,蕴含的却是绝俗放旷的高远境界。

真情、真意、真景尽在陶诗中,自然天成。

正是由于对描写的田园风物观察之细,体验

之深,感情之真,所以才有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的一种真实而贴切的礼赞。

一切如

实说来,真率而自然,自然就是诗人最高的美学思想,然而在平淡自然中又有瑰奇之处。

三、陶诗意境开阔、意趣高远。

(一)意境开阔。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宗白华先生指出:

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

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2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家来说,虚、空、远等意境始终是其创作的

核心目标,不为象滞,“境生象外”,也始终是其终极追求。

而陶诗是写意的,它重在写心,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就以陶

诗为例,提出“境界说”。

他认为陶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

与之相对的是“有我之境”。

他的解释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不知何

者为我,何者为物。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

”(温汝能《陶

诗汇评》)“起四句言地非偏僻,而吾心既远则地随之。

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则

不能领其真意味。

既心领岂待言。

”(方东树《昭昧詹言》)

是啊,身处人境却能获得一份宁静,是内心高远而自然障隔了尘世俗情;采菊见山之际,

心灵与自然已是不期而然地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秋色黄昏中的山气与归鸟显出

万物的自由自在,而诗人于飞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中悟出真意,各得其所;真意既得,又

何必言说?

这样的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

就这样,于有限的自然景观中,诗人勾勒出一幅独具特色的绘画意象,用无言的载体托

起无限的生命体,无一丝一毫勉强之处,这也就从实在走向了无言的虚空境界,这样的意境

也就自然地与人生联系在一起了。

这就是陶渊明,这正是陶陶诗!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

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荷锄归”之月、“蔼蔼堂前林”、“依

依墟里烟”,这新苗,这明月,这竹林,这炊烟,都已不再是寻常之物,客观存在,它们已

走进了诗人的心中,与诗人的主观感情与个性融为一体。

它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这不

正是陶诗的意境之美吗?

(二)意趣高远。

钟惺《古诗归》卷九中曾指出:

“即从作息勤历中,写景观物,讨出一段快乐。

高人性情,

细民职业,不作二义看,惟真旷远人知之。

”是啊,士大夫躬耕自资,并用诗抒写下亲身体验

的,陶渊明当为第一位,他也因此成为高洁人士人格的理想和楷模。

他没有选择山林,遁入虚空寂灭之境,而是选择了田园,在切切实实的劳动生活中,抒

写了与田园农事相关的各种生活体验:

景物的优美,劳作的辛勤,农人的淳朴,稼穑的艰难,

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但他也不同于一般的只为稻梁谋的“田父”,他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田园生活的种种乐趣,

以满怀哲意的心灵来体验田园生活的自然境界,在平凡充实的农村生活中,体悟着宁静安乐、

闲适自得的放旷人生,从而忘怀得失,淡泊自持,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自由,这不正充分体

现出“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吗?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

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

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

叹。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相对于空谈玄虚而“耻于农桑”的文士来说,陶渊明的人生价值取向要充实高远得多;

这也同样使传统的“谋道不谋食”观念显出某种程度上的狭隘、虚泛。

陶渊明就是从田园耕

凿的忧勤中,讨出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从而获得了精神世界的超脱。

四、陶诗影响深远。

陶渊明的田园诗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

习和借鉴的源泉。

唐代诗人尤其是田园诗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陶渊明的影响。

如李白说:

“何时到彭

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说: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白居易也说:

“常

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宋代以后的作家,为了与雕琢华丽之文风相对抗,也常以陶渊明为旗帜。

如晏殊和梅圣

俞反对生硬怪僻之风,就“宁从陶令野,不取孟郊新”。

陆游说: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

微”,也有“学诗当学陶”之语。

而苏轼曾自称“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其所作和陶之

诗竟多达109首。

清代沈德潜也说:

“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唐人祖述者,王右

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

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近代的黄遵宪把自己的诗集称为《人境庐诗草》,主张“我手写我口”,显然是受到陶

诗朴素文风的启发。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的《论诗绝句》道出了陶诗的美感特质。

平淡自然,醇美有味,深刻地启迪了后代的诗风。

纵观陶田园诗作,优美和崇高这两种原本相对的美学范畴,却是如此和谐地统一在陶诗

其中。

其优美——

柔柔的春风、萋萋的芳草、澄净的山色、潺潺的溪流、依依的杨柳、幽幽的曲径、皎洁

的月、飘洒的雪、舒缓的云,,这是自然风光的优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诗人心灵与自然融而为一的和谐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众鸟所有托,吾亦爱吾庐”、“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是隐居田园生活

恬淡宁静的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但愿常如

此,躬耕非所叹”,这是躬耕自资,田间劳作的平和美,,

优美的自然,祥和的田园,辛勤的劳作,恬淡的生活,这不正是陶诗的优美吗?

其崇高——

在《论崇高》中,朗吉诺斯认为:

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

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

而从根本上说,崇高

的作品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而透过陶诗,我们看到的不正是诗人

伟大的心灵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不愿违背内心,向现实妥协,

在俗世的尘网中淹没自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从而最

终走上了归隐田园的道路,亲事农桑虽说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艰辛,但“衣沾

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返朴归真,超脱旷达,而没有“当世士”一般“冰炭满怀抱”的人格

扭曲,从而保持了一个率性自然的真淳自我。

陶渊明就是通过归耕田园的生活捕捉到了超然自得的人生真意。

他是“把玄学虚远的理

想和切实的耕稼生活结合了起来,一方面委心于玄学之所谓‘自然’的运化中,另一方面又

委身于有着景候之喜和淳朴的邻里之交的田园‘自然’中”。

○4

总而言之,陶诗的美独树一帜,蕴含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平淡自然、真淳深

厚的艺术风格,与诗人质性自然、高洁脱俗的伟大人格水乳交融,深刻地影响着后人。

陶诗

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陶渊明不正是一首诗吗?

诗人与其作品,千

古传诵,魅力永恒!

学院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审阅表

学生姓名

曹彦娜学号1450020426

论文题目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选题理由(该学科的研究现状,已研读的有关文献资料、查找的资料和选题的意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第一人。

陶渊明是第一个将田园景色、田园

生活添加到诗歌创作中的伟大诗人,也成就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被历代诗人欣赏的新

派别即田园诗派。

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

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

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

色。

对本题目较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写作思路:

论文按陶渊明的诗词分为三个部分:

不同时期,陶渊明的词作都有不同的意境。

过剖析陶渊明的作品意象来描写他的内心世界,呈现他诗词的意境。

先写诗的内容亲切

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然后写诗风平淡自然,不仅是

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他“质性自然”,也更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再写陶渊明的诗

重在写心,与景物融合为一;最后写陶渊明的诗影响深远,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

珍品,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源泉。

整篇论文蕴含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平淡自然、真淳深厚的艺术风格,与

诗人质性自然、高洁脱俗的伟大人格水乳交融,深刻地影响着后人。

学生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登记表

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指导记录: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

问题1:

2:

3:

4:

记录人签名:

年月日

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

指导教师建议论文成绩为: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答辩日期答辩地点

答辩小组意见:

答辩小组成员签名(不少于3人):

答辩小组组长签名:

日期:

年月日

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论文成绩为:

组长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