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9526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docx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

2014年11月30日制作

1、安富尊荣:

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语出《孟子·尽心上》:

“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

”注:

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

谓守门者及警夜者。

皆位卑禄薄之吏。

语出《孟子·万章下》:

“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注:

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

柝,门关之也。

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

疏:

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

《荀子·荣辱》:

“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

”集辞:

抱关,门卒也。

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

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语出《孟子·告子》: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容斋三笔》卷第十五:

“孟子曰:

‘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

’予读文子,其书有云:

‘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

’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

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注:

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

集疏:

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

此一时,为孟子之时。

《汉书·东方朔传》: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

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

怍,惭愧。

语出《孟子·尽心上》:

“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

”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

“诗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于人曰:

‘近体我薄为之,作诗庶几拟古。

’”

6、不为已甚:

谓不做过分的事。

为,做。

已甚,过分。

语出《孟子·离娄下》:

“仲尼不为已甚者。

”宋·邵雍《寒夜吟》:

“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7、不违农时:

谓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8、不屑教诲:

谓不愿意去教导。

语出《孟子·告子下》: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

谓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浅显者,不待言释已可晓悟。

语出《孟子·尽心上》: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

”《晋书·应贞传》:

“贻宴好会,不常厥数。

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誉:

谓所得名誉初非意料所及。

语出《孟子·离娄》: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注:

不度其将有名誉而得者,若尾生本与妇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信之誉。

11、曾经沧海:

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

曾,曾经。

经,经历。

语出《孟子·尽心上》: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唐·元稹《离思五首》: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成仁取义:

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仁,仁爱。

义,正义。

《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宋史·文天祥传》:

“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3、赤子之心:

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

赤子,初生的婴儿。

语出《孟子·离娄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

“移其孝于裴氏之门,而以睦于冢妇介妇,必敬必亲,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归厚,率由是也。

14、出尔反尔:

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尔,你。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宋·范仲淹《窦谏议录》:

“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15、春风化雨:

指宜于万物生长的和风及适时的雨。

语出《孟子·尽心上》:

“有如时雨化之者。

”汉·刘向《说苑·贵德》: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后喻良好的教育。

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

16、寸木岑楼:

指差别很大。

岑楼,高而尖的楼。

语出《孟子·告子下》: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意为如果不考虑基础是否一样平,只让顶端齐一,那么一寸见方的木头也可高出高而尖的楼。

明·胡应麟《诗薮·唐下》:

“况以甲所独工,形乙所不经意,何异寸木岑楼,钩金与羽哉!

17、大而化之:

语出《孟子·尽心下》: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

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

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

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

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

《孟子·梁惠王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

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

“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

‘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

’”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

20、箪豆见色:

谓计较小利。

语出《孟子·尽心下》:

“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

语出《孟子·尽心上》: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后指以当前的重要任务当作紧要的事。

《礼记·大学六章》宋·朱熹集注:

“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恕之也。

”也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

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

道义;寡:

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元·陈草庵《山坡羊》曲:

“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话,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

23、地利人和:

地利:

地理的优势;人和:

得人心。

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国志·吴书·董袭传》:

“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

”《晋书·孙楚传》:

“莫不借地利人和以建功业,贵能以义平暴,因而抚之。

24、独善其身:

独:

唯独;善:

好,维护。

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语出《孟子·尽心上》: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旧唐书·牛仙客传》:

“仙客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

25、阿其所好:

阿:

曲从;其:

他的;好:

爱好。

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26、翻然改进:

翻然:

变动的样子。

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

语出《孟子·万章下》: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

‘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

27、反求诸己:

求:

追究,寻求;诸:

“之于”的合成词。

反过来追究自己。

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二程全书·伊川易品三》:

“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28、饭糗茹草:

饭、茹,吃。

糗,干粮。

草,野菜。

吃干粮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

语出《孟子·尽心上》:

“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

”清·顾炎武《日知录·饭糗茹草》:

“大舜之圣也,而饭糗茹草;禹之圣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此其所以道济天下,而为万世帝王之祖也。

29、孤臣孽子:

孤臣:

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

妾所生的庶子。

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语出《孟子·尽心上》: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30、寡不敌众:

寡:

少;敌:

抵挡;众:

多。

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寡固不可以敌众。

”《韩非子·难三》:

“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31、寡人之疾:

寡人:

古代君主的自称;疾:

病,毛病。

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

“王曰: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后以“寡人之疾”喻人之好色。

32、鳏寡孤独:

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其实此成语最早应出自《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33、好为人师:

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形容人不够谦虚,好以教导者自居。

语出《孟子·离娄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明·李贽《续焚书·答马历山》:

“虽各各著书立言,欲以垂训后世,此不知下堕在好为人师之病上。

34、浩然之气:

指正大刚直的精神。

浩然,盛大的样子。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5、岌岌可危:

岌岌,危险的样子。

形容地位或状况十分危险,将要垮台或灭亡。

语出《孟子·万章下》:

“天下殆哉,岌岌乎!

36、疾首蹙额:

疾首,头疼。

蹙额,皱眉头。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后以此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宋·陆九渊《与徐子宜》其二:

“良民善士,疾道蹙额,饮恨吞声,而地所控诉。

37、摩顶放踵:

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

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语出《孟子·尽心上》: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38、牛山濯濯:

牛山,在齐国临淄之南。

濯濯,本谓山之无树木,今或用喻人秃顶无法。

语出《孟子·告子上》: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39、被发缨冠:

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

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语出《孟子·离娄下》: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40、妻离子散: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馁,兄弟妻子离散。

”形容妻子儿女都被迫四散分离。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致勇》:

“不幸而死,妻离子散,香火萧然,万事瓦解。

41、齐东野语:

齐东,古齐国东部。

野语,乡下人的话。

语出《孟子·万章上》: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后比喻道听途说而来的无稽之言。

42、弃甲曳兵:

甲,铠甲。

曳,拖着。

兵,兵器。

丢掉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战败逃跑的狼狈相。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43、弃如敝屣:

谓像扔掉破鞋子一样。

敝,破旧。

屣,鞋子。

语出《孟子·尽心上》: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后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44、舍生取义:

语出《孟子·告子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原指生命和道义二者不能兼得时,就选择道义而舍弃生命。

后用“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晋书·梁王彤传》:

“形位为宰相,……当危事,不能舍生取义。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

“君子舍生取义,小人则舍生为利。

45、舍我其谁:

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谓人以忧患谋处而生,以安乐怠忽而死。

语出《孟子·告子下》: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7、食前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吃饭时,面前摆满了一丈见方的食物。

形容生活极其奢侈。

语出《孟子·尽心下》: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

48、始作俑者:

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49、事半功倍:

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

功,功效。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

《六韬·军势》:

“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

故事半而功自倍。

50、天下无敌:

天下没有敌手。

形容力量强大或本领高超。

语出《孟子·离娄上》: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51、通功易事:

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步;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52、同流合污:

语出《孟子·尽心下》: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

宋·朱熹《与陈丞相书》:

“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

”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53、枉己正人:

枉,弯曲,不正。

语出《孟子·万章上》: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54、威武不屈:

威武,权势,武力。

屈,屈服。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谓权势武力不能使之屈服。

后以此指人有骨气,坚贞顽强。

55、为富不仁:

为富,追求发财致富。

语出《孟子·滕文公上》:

“阳虎曰: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意为致富与行仁义难以并存。

后以此指富人唯利是图,不讲仁义。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

“山谷诗云: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为富不仁者可以警。

56、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语出《孟子·离娄上》: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爵”同“雀”。

替深水潭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武赶来人民的是桀纣。

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57、闻过则喜:

过,过错。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后用此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宋·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

“伏遇陛下即位以来,日慎一日,闻过则喜,从谏如流。

58、五十步笑百步: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意为逃跑五十步的士兵讥笑逃跑一百步的,其本质一样。

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

南朝梁·释道佑《何承天〈答宗居士书〉》:

“昔之所谓道者,于形为无形,于事为无事,恬漠冲淡,养智益神。

岂独爱欲未除,宿缘是畏,唯见其有,岂复是过,以此嗤齐侯,犹五十步笑百步耳。

59、习焉不察:

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语出《孟子·尽心上》: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

”后用此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宋·张淏《云谷杂记·取进止》:

“当栖楚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

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

”也作“习而不察”。

60、先知先觉:

语出《孟子·万章上》: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后指认识事理早于一般的人。

61、胁肩谄笑:

胁肩,把两肩收拢起来。

谄,奉承人。

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

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曾子曰: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

62、心悦诚服:

悦,高兴,愉快。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后用此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

宋·陈亮《与王季海丞相》:

“独亮之于门下,心悦诚服而未尝自言,丞相亦不得而知之。

63、言近旨远:

旨,意旨。

语出《孟子·尽心下》: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指,同“旨”。

后指话语浅显通俗,而含义却很深远。

64、揠苗助长:

揠,挺拔之欲亟长也。

喻急躁妄为,欲益反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后以之喻人之情,子邀福者必有害,若欲急长苗而反使之枯死矣。

65、先务之急:

最急迫而需要先做的事情。

语出《孟子·尽心上》:

“尧舜之知,而不偏物,先急之务也。

66、恶湿居下:

谓明知其不可,而不能改。

语出《孟子·公孙丑》: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注:

行仁政则国昌而民安,得其荣乐;行不仁则国破民残,蒙其耻辱,恶辱而不行仁,譬犹恶湿而居埤下近水泉之地也。

67、掩鼻而过:

谓臭不可耐,用手遮鼻而过。

语出《孟子·离娄下》: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68、仰事俯畜:

谓上事父母,下畜妻子的责任,今用以为家庭生计语。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注:

事,以孝事亲;畜,以慈培育。

69、仰不愧天:

谓心正则无愧于天。

语出《孟子·尽心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疏:

存诚于己,而仰无以有羞愧于天,俯无以有怍于人。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

70、夜以继日:

日夜不停地做某事。

多形容十分勤奋、勤恳、忙碌。

语出《孟子·离娄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东周列国志》八十回:

“句践迫欲复仇,乃苦身劳心,夜以继日。

目倦欲合,败攻之以蓼;足寒欲缩,则渍之以水。

”也作“夜以接日”。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一》:

“今齐国丈夫耕,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

71、一傅众咻:

傅,教。

咻,吵。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

后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明·陈确《答张考夫书》:

“譬之与释之非佛教,与婆子言无阎王,一傅众咻,只自取困耳。

72、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后形容十分自私吝啬。

73、以邻为壑:

壑,深沟。

语出《孟子·告子下》: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意为把邻国当成排洪水的沟壑。

后比喻把困难、灾祸推给别人。

74、以力服人:

力,强制的力量。

服,使人服从。

用强制的方法使人服从。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75、易地而处:

易地,交换位置。

语出《孟子·离娄下》:

“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后指交换所处的位置。

三国魏·曹髦《少康、汉高祖论》:

“若与少康易地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也。

76、易如反掌:

反掌,把手翻过来。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以齐王,由反手也。

”让齐国称王天下,犹如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

后形容事情很容易办到。

《北史·裴佗传》:

“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蒙汜而扬旌,越昆仑而跃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

77、引而不发:

引,拉弓。

发,射箭。

语出《孟子·尽心上》: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比喻善于启发引导。

也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78、与人为善:

跟别人一同做好事。

后多指善意助人。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9、缘木求鱼:

缘木,爬树。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意为按照你的做法而要得到你所希望的,就像爬到树上捉鱼一样不可能。

后比喻方向、方法都不对,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后汉书·刘玄传》:

“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80、再作冯妇:

语出《孟子·尽心下》: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

虎负隅,莫之敢撄。

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

”后比喻重操旧业。

81、知人论世:

语出《孟子·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意为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作者。

后指了解人物,评论世事。

82、专心致志:

致,尽。

志,志向,志趣。

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集中。

语出《孟子·告子上》: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宋·陆游《答王樵秀才书》:

“官以考试名,当日夜专心致志以去取士,不可兼莅他事。

83、自暴自弃:

暴,损害。

弃,抛弃。

语出《孟子·离娄上》: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后指自己糟蹋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甘心于落后。

宋·朱熹《朱子语类·朱子十五》:

“即此可见其无志,甘于自暴自弃,过孰大焉!

84、自以为是:

以为,认为。

是,正确。

认为自己是对的。

形容主观、不虚心。

语出《孟子·尽心下》:

“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85、自怨自艾:

自怨,悔恨自己的错误。

自艾,改正自己的错误。

原指悔恨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后多指悔恨。

语出《孟子·万章上》:

“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86、左右逢源:

源,水源。

也作“原”。

语出《孟子·离娄下》: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原指做学问如果有丰富的知识积累,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取之不尽。

后比喻做事很顺利。

宋·卫宗武《张石山戏笔序》:

“方其好之也,则其为物所戏,久之而心与手应,手与物忘,出奇入神,左右逢原,而物反为我所戏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