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9590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docx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开发变化规划

 

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11月

 

附件:

宁波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33

 

一、前言

(一)规划背景

把握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应用,有利于城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塑城市发展新优势,对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014年8月,国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国内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等提供政策指导。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城市大数据发展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政府与国家工信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11年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2010年,宁波抢抓时代机遇,在国内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并将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列入宁波市“十二五”期间“六个加快”战略之一。

目前已被列入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城市、“智慧浙江”综合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多个试点。

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推进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宁波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是加快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宁波市率先实现现代化、开辟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宁波市市本级及市区为主,政务、交通、卫生、环保、住建等行业规划范围为宁波全市(含县、市、区)。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

(四)规划依据

1.《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2010年9月)

2.《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

3.《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

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6.《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

7.《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

8.《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

9.《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发改高技〔2013〕266号)

10.《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107号)

1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2〕41号)

二、现有基础

“十二五”期间,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按照“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联动推进”的总体思路,率先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推动作用,以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用信息技术、智慧手段解决城市发展突出问题,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培育,有效破解了“就医难、出行难、就学难”等热点民生问题,让广大市民直接受益,营造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政府、社会、市民共建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合力进一步形成。

宁波获得了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智慧城市领军城市奖、中国智慧城市推进十强、中国十大智慧城市、中国智慧城市示范领先奖等一系列奖项,智慧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宁波新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名片。

(一)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快速提升

“十二五”期间,宁波市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为核心,坚持“基础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专项行动,着力构建泛在、互联、智能的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截至2015年底,全市光网覆盖扩大至334万户,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城区和农村平均接入能力分别达50Mbps和20Mbps,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390万户,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2930Gbps,互联网国际出口专用通道带宽达到140G。

“无线城市”建设以行业应用推广和公共场所免费上网为重点,“iNingbo”市民免费上网项目全面启动,通过以商业养公益的模式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市民免费无线上网服务体系。

至2015年底,全市由各类主体建设的公共场所免费WiFi热点数量达到了1580个,AP接入点12231个,基本实现了县级及以上中心城区的火车(汽车)站、机场、地铁、医疗机构、图书馆、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公园、广场、热点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和区域免费WiFi的广泛覆盖和免费开放。

其中接入iNingbo平台统一运营的热点626个,AP接入点5361个,平台注册用户累计达94万,平均每天访问量超7万。

(二)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深入推进数据共享和大数据应用,形成了集约化建设、一体化管理、拎包式入驻的电子政务建设新格局。

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即服务层已基本完成建设,可提供基础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库管理资源、视频软件服务以及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服务资源,开始为智慧城市项目提供基础支撑服务。

依托政务云平台,以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为支撑,整体推进政务数据架构体系建设,全市已基本形成“政务数据统一部署,基础数据统一集聚,应用数据初步挖掘,主题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的政务数据生态体系。

至2015年底,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已经为全市30家单位的82个大型跨部门的综合信息化系统提供基础支撑服务,共计3000余万条数据进入市政务云计算中心数据架构体系进行共享。

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已开始提供应用层面共享服务,数据开放进入小规模试点。

(三)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十二五”期间,宁波市围绕城市管理服务重难点问题,全面统筹推进智慧城市重大应用体系建设。

智慧健康、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项目先行先试,有效缓解百姓“就医难、出行难、就学难”等热点难点问题。

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完成了县、市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初步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社区,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惠民便民效果显著,自2010年以来,平台服务量累计服务人次超过1000万人次,日服务量高峰突破2万人次。

国内首家云医院共开设云诊室13个,线上注册专科医生375名,注册家庭医生500余名,采用线上线下服务方式,向市民提供网络医疗服务。

智慧物流开展了物流信息公共基础平台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宁波国家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智慧交通统筹推进交通动态感知、资源共享、指挥管理、社会服务等功能,城市公交、地铁、出租、自行车等立体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宁波通”服务功能进一步丰富,总用户量达91万,累计下载量达228万余次,高位视频和智能停车诱导等项目的相继建成,基本形成一体化智慧交通出行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门户与学习平台正式运行,日均点击率近4万,上传优质资源10万余个,初步实现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

智慧城管全大市的统一平台加快推进,系统功能全面提升,实现了行业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2015年智慧城管平台解决(处置)完成769664件城市管理问题,解决(处置)率达99.68%,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整体水平。

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启动海曙区望春街道和镇海区庄市街道两个先期试点建设,按照标准模板的设定基本完成改造,正逐步打通与相关市级业务系统的对接通道。

此外,智能电网、智慧环保、公共安全、信用服务等领域智慧应用效应逐步显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取得积极进展。

(四)智慧产业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宁波市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发展壮大信息产业,注重培育电子商务、云服务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全市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48.7亿元;全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80.8亿,同比增长26%,已初步形成以高新区、鄞州区核心区域发展为主,其他地区特色错位发展为辅的“两翼联动、多点跟进”的发展格局。

全面实施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涌现出镇海炼化等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2015年宁波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80.95,居同类城市前列。

按照“一城两区一中心”布局,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国家试点建设,电子商务高速发展。

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610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703.9亿元,同比增长59.7%,跨境电商交易额81.4亿元人民币,在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中名列前茅。

面向重点行业的新型工业云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推广,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市纺织服装创新云平台、市物联网家电产业创新云平台等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已有宁波本地及全国各地的1000多家企业使用平台服务或加入合作伙伴计划。

(五)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宁波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建设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形成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机制,重大项目统筹设计和协调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机制和科学管理机制得到确立,决策咨询、政策扶持、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等一系列配套机制逐步健全,工作合力日益增强。

根据《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精神,2011年出台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创建智慧城市战略成为全市“十二五”期间“六个加快”战略之一。

《关于加快推进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波市政务云计算中心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和《关于促进宁波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意见陆续出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不同领域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取得突破,加强政府投资引导、鼓励多方参与,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广开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五届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成功举办,累计签约大型合作项目118个,签约总额超过420亿元。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跨部门综合应用和政务协同还不足,信息化体制机制和标准规范建设滞后于信息化发展需要,建设运维模式有待创新和完善,专业化运营团队缺乏,产业带动不够强和要素支撑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三、发展形势

(一)新型城镇化赋予智慧城市发展新动力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并明确了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六个建设方向,发展智慧城市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在2015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对智慧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动力。

(二)大数据助推智慧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标志着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了大数据发展的要求、目标和主要任务。

随着智慧城市的持续建设,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数据成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城市竞争优势的新机遇、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

智慧城市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分析处理、辅助决策。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综合应用,将有助于促进智慧城市创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助力智慧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

(三)“互联网+”带来智慧城市发展新机遇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交融形成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互联网+”形态,借助软件平台化、参与泛在化、整合便捷化的优势,推动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塑造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崭新创新空间,创造城市公共价值与市民独特价值,形成创新创业涌现的智慧城市新生态。

宁波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先行城市之一,创新基因优越,创新土壤肥沃,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深入推进,将不断催生智慧产业新业态和智慧应用新形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

(四)新政策指明智慧城市发展新方向

2014年8月,国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目标,提出了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完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等5项重点任务。

2015年,在国家有关部委办的支持下,我国开展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主要内容为构建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共性基础“一张网”(天地一体化的城市信息服务栅格网)、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一个数据体系、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行中心、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等。

这些新政策将对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积极影响。

四、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和《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八八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我市“一圈三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深化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决策部署,增强创新意识和社会协同意识,加快“互联网+”跨界融合,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全面深度融合。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城市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智慧应用与智慧产业并举发展为主要路径,以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为保障,加快实施城市大数据战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运营中心、综合应用体系、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标准、信息安全等“六位一体”的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宁波智慧城市的品牌价值,继续保持全国的领先地位。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领,市场主体。

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试点示范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坚持市场主体地位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坚持智慧应用服务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组织社会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合力推进的格局。

资源整合,统筹协同。

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和平台,加快政务数据集聚、开放共享和大数据应用,充分释放信息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能。

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促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统筹协同和跨部门跨层级政务协同,科学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发展。

改革创新,开放合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营造城市智慧发展新生态,持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交流,凝聚全球智慧和资源,更好地服务智慧城市发展。

强化安全,健康发展。

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核心自主技术产品在关键信息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强化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完善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智慧城市全流程、全领域安全可控,保障宁波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打造成“数据驱动、业务协同、产业融合、应用升级、信息安全”的新型智慧城市。

力争到2020年,全面构建起以城市大数据发展为核心,以涵盖城市规划、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智慧城市综合应用体系为导向,以智慧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引擎,以泛在智能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发展体系框架。

争创大数据国家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率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2.具体目标

(1)建立共享、开放、安全的政务大数据生态体系。

基础数据库充分整合共享,政务数据统一架构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共享开放服务机制基本建立,政务大数据挖掘应用和服务成效全国领先,为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应用、社会开发和利用开放数据的能力大幅提升提供支撑。

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城市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放目录体系,基本完成市级部门和县(市)区政府信息平台向市级整合,重点领域的政务数据开放率达到80%以上,90%以上的市级应用系统入驻市政务云,数据资源成为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2)建成优质、高效、综合的智慧城市综合应用体系。

城市规划、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综合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大数据在提升城市规划、服务公共决策、改善民生服务中发挥明显作用,重点行业大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应用示范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管理与服务实现精细化和智能化,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到2020年,形成智慧城市应用领域标准体系,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或参与制修订20个以上,完成国家级或省级标准示范项目3个以上。

(3)形成融合、创新、多元的智慧产业发展体系。

智慧应用产业化和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取得快速发展,到2020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智慧产业平台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建成工业、服务业和“三农”服务的重点大数据平台,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智慧产业平台,到2020年,建成12个以上国际化产业园区(基地),8个以上信息经济特色小镇,5个以上众创空间。

“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到2020年,建成一批行业电商平台、智慧物流平台、互联网金融交易服务平台、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和“互联网+”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4)建成泛在、互联、智能的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至2020年,全市光纤网络全覆盖,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达到1000Mbps以上。

4G载波聚合(4G+)深度覆盖范围继续扩大,覆盖主要热点区域,5G商用试验网建成,IPv6技术深度应用于商业、政务网络和物联网系统,演进核心网络关键技术,实现向下一代互联网升级。

全市主要公共服务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互联网城域出口达到5000Gbps,国际互联网出口专用通道进一步拓展;覆盖城乡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基本建成。

工业无线网络在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各类开发区(园区)以及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面向不同的应用领域,打造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的智能泛在城市基础IP网络。

(5)建成自主、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基本建成,形成纵深的城市信息安全防御体系。

城市网络安全审核和技术产品安全检测标准规范逐步健全,关键领域安全监控与预警、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

同城数据灾备中心和异地数据灾备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信息安全运维保障能力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水平大幅提高。

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蓬勃有序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能力和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普遍提高。

五、重点任务

(一)完善“海天地”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通信服务能级

按照“基础先进、集约建设、融合共享、规范管理、适度超前”要求,充分发挥电信、广电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等主力军作用,促进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等各方资源,持续推进宽带扩容,深入推进光纤网络覆盖,综合提升网络容量和多业务承载能力,进一步拓宽城域网出口带宽和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带宽,提升城市通信网络设施水平,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提升网络功能和性能,实现主干网、接入网等设施的主要设备全面支持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在航运、教育、医疗、交通、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开展IPv6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推动4G和4G+(载波聚合)网络优化和深度覆盖,加速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应用部署,争创国家5G试点城市,推动5G在工业、交通、环境监测、流媒体等领域的商用建设。

市、县(市)区合力推进iNingbo免费WiFi在重点服务场所全覆盖。

强化工业无线网络建设,引导工业园区等各类开发区(园区)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构建工业无线网络环境,全面支撑智能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发展。

加快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深入实施“三网融合”工程。

试点建设量子通信城域网络,在政府、银行、重要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宁波专用量子通信专网试点建设。

扩大电子政务有线、无线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政务内外网框架体系,形成覆盖乡镇街道以上党政部门和重要企事业单位的内外信息支撑网络。

2.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

在城市规划、建设、改造过程中,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力度,统筹部署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化改造,完善管廊建设和抗震防灾等标准。

加快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利用建设,对城市部件广泛部署自动感知终端,形成基础设施物联网络,实现全市“地下、地上、空中”基础公共设施“一网感知”的三位一体新型数据采集模式,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智能化水平。

加快卫星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兼容北斗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加快海洋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海上网络基础设施,以宽带卫星为载体,搭建卫星通信网络和卫星运营平台,开发海陆通信服务应用,建立和完善海洋基础数据库,为宁波舟山港和海洋相关部门、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支撑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一体化发展。

(二)建设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形成城市大数据生态体系

按照“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业务协同、服务决策”的要求,完善信息资源采集机制,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施政务数据的社会化利用,支持业务协同和政府决策,加快形成城市大数据生态体系。

1.建设统一的智慧城市数据采集平台

优化源头数据采集机制,开展全市基层社会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统筹规划建设,完善社区综合信息统一采集平台与机制,建立统一的基层数据采集共享目录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市-县两级基层社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集成城市人防、能源、电力、环保、卫生、交通、城管、水利、通信、安监、气象、地震等行业数据资源,从源头上丰富城市基层社会数据资源。

统一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体系,搭建公共设施物联网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消息分发和协同处理系统一体化建设,全面实现对全市道路设施、水电气设施、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管控。

2.建设政务数据资源统一共享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