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9969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一、基本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11个单元和三个综合综合活动内容。

其中: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7个单元,包括“认识负数”“认识小数”“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

(一)”“小数乘法和除法

(二)”“找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2个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十单元“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3次活动,包括“面积是多少”“校园的绿化面积”和“了解周围的家庭”。

各个单元主要内容的编排后面结合单元知识分析时再作介绍。

二、编排体例上的一些变化

1.以练习划分单元内部的教学内容。

例如,第三单元“认识小数”一共安排了三个练习(练习五、练习六和练习七)。

其中,练习五配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的教学,包括2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是配合例1、例2安排的,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练习小数的读写方法;第二课时是配合例3、例4安排的,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小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其进率的理解,练习小数的组成及简单应用。

练习六配合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的教学,也包括2课时。

第一课时是配合例5、例6安排的,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练习小数的化简和改写;第二课时是配合例7安排的,主要练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练习七配合用小数表示大数目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教学,也包括2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是配合例8安排的,主要练习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第二课时是配合例9安排的,主要练习求小数的近似值。

上述每一课时的内容通常包括1~2道例题,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若干道练习题。

例题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一般有明确的“知识点”。

“试一试”一般涉及例题学习的概念的变式,数学方法的拓宽、延伸,或应用例题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一些难度较小的新问题。

“练一练”指向例题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起巩固和消化的作用,一般不涉及新的知识点。

练习配合例题的教学,一般应在课堂上完成,主要帮助学生强化认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增强兴趣。

这样的安排主要有两点考虑。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弱化是课改以来不少教师和家长非常担心的事情之一。

而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形成技能的必要手段,是锻炼思维、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意志的基本途径,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之一。

适当增加练习的机会,能为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提供可靠的保障。

第二,由于完成每个练习通常都需要几个课时,这就为教师更加灵活地确定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在一些较大的单元之后安排“整理与练习”。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六个“整理与练习”。

每个“整理与练习”的内容都分为四个板块,即:

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

其中,回顾与整理的关键是唤醒记忆、沟通联系、提升认识;练习与应用以“用”为目标,“练”为主线,练用结合;探索与实践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设计一些探索性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拓宽思路,提高自主获取知识和发现规律的能力;评价与反思重点引导学生反思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与成果,总结得失,改进学法,增强信心。

方式是列出一些评价指标,让学生对照这些指标给☆涂色,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

教材的上述安排,一是为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强根据内容特点选择学习方式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不断进行反思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3.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改进了期末“整理与复习”的编排。

期末的“整理与复习”分成五块编写。

其中,“数的世界”主要引导学生整理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练习相关的计算,并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图形王国”主要引导学生整理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练习相关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统计天地”主要引导学生整理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练习用复式统计图表描述相关的数据,进一步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应用广角”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测量和简单实验,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价值。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整理和复习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体验自己的收获与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也有利于学生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自主完善认知结构,锻炼实践与应用的能力。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认识负数”是根据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安排的一个单元,主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负数,知道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学用正、负数表示气温和海拔高度(包含例1、例2和练习一的第1~6题);

第二段,教学用正、负数表示盈亏情况和不同方向的路程(包含例3、例4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这部分教材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是多少”,为接下来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作些准备。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为什么要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

认识负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主要有两点考虑:

第一,让学生联系认识整数的已有经验,着重在整数范围内初步认识负数,把注意力集中于体会量的相反意义,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建立较为合理的有关数的认知结构。

第二,希望学生随着对小数和分数的进一步认识,逐步丰富对负数的感知,从而为第三学段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好基础。

2.要注意体会教材安排的认识负数的层次。

这部分内容一共安排了四道例题,第一课时教学例1和例2,第二课时教学例3和例4。

那么,例1、例2与例3、例4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例1、例2以及与之配合的练习题,学习素材只涉及气温与海拔高度。

作为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与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都非常直观形象,因而用相应的正数和负数表示每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就显得很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

例3、例4所涉及的盈亏金额、不同方向的路程等相反意义的量,相对来说,稍微抽象一些,理解的难度也相应大一些。

而且,教学例4后的“试一试”中,教材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上的点填出相应的正、负数,从而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此外,与例3、例4相配合练习题中,涉及的素材也更加宽泛,有升降机上升和下降的米数,有评委评分时的加分与扣分,有存折上的存入与取出,有水库水位的上升与下降,有汽车上乘客的上车与下车等。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建立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对负数含义的认识,并不断加深体会。

3.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正、负数与0的关系?

0是区分正、负数的标准,正确把握正、负数与0的关系,不仅关乎学生对正、负数含义的直观认识,而且决定学生能否建立有关数的合理的认知结构,并形成相应的数感。

教学例1、例2后,先要引导学生对例题所涉及的正、负数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形成对正、负数的初步认识。

但分类时最好不涉及0,以免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学生分类后,提出:

0是正数,还是负数?

让学生借助直观和交流,认识到:

0作为正、负数的分界,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例3、例4后,要通过在数轴上填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0的独特性,并明确: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要重视发挥两种不同特点的练习的作用。

为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教材在练习一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练习。

从教学功能来看,这些练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理解正、负数所表示的意义。

如第2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正、负数判断里海水面和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第二种,是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

如第9题,让学生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一个水库的水位变化情况。

这两种类型的练习,前者属于理解知识,后者属于应用知识,它们的作用相辅相成。

教学中应注意恰当把握。

5.不要涉及负数的大小比较及相关的计算。

概括地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两条:

第一,使学生联系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的含义;第二,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因此,教学时,应注意不要涉及负数的大小比较及相关的计算,更不能提相关的教学要求。

但是,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对负数的大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意义有所体会。

例如,教学例4后的“试一试”,可以先分步出示数轴:

第一步,画出带箭头的直线后,标出表示0的点;第二步,向右等距地标出1、2等点;第三步,向左等距地标出-1、-2等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填出图中方框里的数,并讨论:

-2接近2,还是接近0?

4在3的左边,还是右边?

-4在-3的左边,还是右边?

-4接近-3,还是接近-1?

等等。

再如,练习一的第10题,除了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正数和负数回答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说说:

中间哪几站上车的人多,哪几站下车的人多?

中间第1站上车比下车的多几人?

中间第二站下车的比上车的多几人?

等等。

6.要准确理解“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功能。

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安排“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其目的主要有两个:

第一,突出图形变换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第二,让学生初步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

组织前两个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数出有关多边形的面积,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适时揭示新的矛盾:

图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怎么办?

启发学生把图中不满整格的都看作半格来计算,或通过平移把有关图形进行转化。

最后,比较用不同方法算出的结果,体会不同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合理性。

组织后两个活动时,一要引导学生把在此前活动中初步掌握的方法加以类推,明确可以把不满整格的都看作半格来计算;二要指导学生分类计数。

可以先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涂上不同颜色,再分别数出各有多少格,最后把半格数转化为整格数,并进行求和计算。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会解决一些有关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启发学生自觉积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经验,以便为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一、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此外,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校园的绿化面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稍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进一步体会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还没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公式”的意识,相关的学习经验比较少,所以既要有宏观的策略指导,也要有具体的方法点拨。

即,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通过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

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化成相对简单的图形。

例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具体方法。

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材着重指导“怎样转化”。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道例题。

例4通过计算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领悟到:

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例5则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个过程,不仅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空间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领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

因此,要把吸引学生参与推导过程作为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

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例4的教学得以实现。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公式或数方格算出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直观判断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

使学生在判断以及表达判断理由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

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由此,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此前的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

如果给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明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而为下面的操作活动提供思考的基础。

教学例5时,可以先让学生从附页中任选一个三角形剪下来,并提问:

你选的这个三角形可以与例5中的哪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学生操作后,要求算出每个三角形以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把相关数据填在例题的表格中,从而建立初步猜想:

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计算吗?

然后,引导学生综合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据,验证上面的猜想,并初步归纳出结论。

最后,组织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使学生在合乎逻辑的推理中,进一步确认公式是正确的,并感受数学思考的严密性。

3.要充分发挥方格图(点子图)的作用。

教材利用方格图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在方格图上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与它面积相等的其他图形。

如,第14页第1题,第23页第4题。

第二,在方格图上给出一组图形,要求学生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关系。

如,第17页第5题,第21页第2题,第22页第1题。

第三,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上自主设计图形。

如第17页第6题等。

这些练习的优点在于:

第一,有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图形相互关系的思考上,从而避免一些具体测量活动对数学思考本身的干扰;第二,有利于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在不断的调整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便于学生直观地验证操作和思考的结果。

教学时,一要让学生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方格纸,以便随时开展此类活动;二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自觉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例如,第23页第4题,图中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15;要使画出的三角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要使画出的梯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梯形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

4.怎样处理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方法?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多样的。

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此有所体会,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

首先,可以通过教学第16页的“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不是惟一的。

具体教学时,可以先演示“以盈补虚”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要使‘盈’和‘虚’相等,就先要找到三角形相应边的中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三角形底、高的关系,明确: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因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半广以乘正从”,即等于底×高÷2。

其次,在教学第25页的思考题时,适当提示不同的转化方法。

5.“校园的绿化面积”要重视实际测量方法的指导。

“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二是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并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多边形的面积,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较起来,前者的目标相对容易实现,因为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关键是把原图形进行转化,而这个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因此,真正实现后一个教学目标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难点。

教学时,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帮助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要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第二,要选择合适的、便于测量的地块;第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通常可选择卷尺或米尺;第四,要具体指导图形高的测量方法;第五,要提醒学生适当地取近似值,以便于计算。

第三单元 认识小数

“认识小数”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一位小数,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读写、数位名称及顺序、计数单位及进率、基本性质和大小比较,以及大数目的改写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等等。

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掌握数概念的重要一环,又是学生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

这部分内容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包括例1、例2、例3、例4和练习五;

第二段,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包括例5、例6、例7和练习六;

第三段,     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包括例8、例9和练习七;

第四段,     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认真分析教材中认识小数意义的活动安排。

对小数意义的认识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

第一,小数与相关十进分数的关系;第二,小数的读、写方法;第三,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第四,小数的数位名称及其顺序;第五,纯小数和带小数。

如此繁杂的内容,教材是怎样有序而合理地进行安排的?

这需要老师认真分析、细心体会。

这部分内容一共安排了四道例题。

例1和例2重点让学生认识小数与相关十进分数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自主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例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一位小数的已有认识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题中几件用小数标出的物品的价钱,引导他们认识到:

两位小数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几个百分之一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例2让学生把1厘米、4厘米、9厘米,以及1毫米、7毫米、15毫米改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通过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例3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认识到:

不同数位上的数,其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例4通过让学生说出一个带小数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数值,引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沟通小数与整数的内在联系,突出小数与整数在计数方法上的一致性。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新知。

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角、分作单位说出题中几种物品的价钱,再讨论“为什么5分可以写作0.05元,4角8分可以写作0.48元?

”在讨论中相机明确“5分是1元的

,可以写成0.05元,4角8分是1元的

,可以写成0.48元”,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到:

几个百分之一都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第二,抓住机会引导类推,让学生在类推中逐步完善认识。

知道两位小数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后,可以引导学生类推:

三位小数表示几个千分之一、四位小数表示几个万分之一……;讨论多少个0.01是0.1后,可以引导学生类推出其他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纯小数的含义和组成后,可以引导学生类推出带小数的含义和组成。

第三,结合认识小数含义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如,结合例1的教学让学生读、写两位小数,结合例2的教学让学生读、写三位小数,结合例4的教学让学生读、写带小数。

2.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小数的性质,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例5时,可以按下列步骤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观察场景图,自主收集信息,引起“比较”的心理需求,再提出:

“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

为什么?

”第二步,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说明橡皮和铅笔的单价是相等的。

可以启发学生分别把0.3元和0.30元改成3角和30分,再进行比较;也可以启发学生画正方形图分别表示出0.3和0.30,再进行比较。

第三步,引导学生对照数位顺序表分别写出0.3和0.30,认识到:

0.3是3个十分之一,0.30是3个十分之一和0个百分之一,或0.3是3个十分之一,0.30是30个百分之一。

从而更为抽象地把握其大小。

第四步,组织观察、比较:

这两个小数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它们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你能得出什么初步的结论?

教学例7时,在提出“三角尺和练习簿,哪个贵一些”这个问题后,也要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用不同方法去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再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每个小数所包含的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作出判断。

学生积累一定的比较小数大小的经验后,再对比较方法作进一步抽象,即:

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

3.具体指导大数目的改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本质上就是把同一个数用不同的单位记录下来。

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简单情形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讨论下面几组填空题:

通过填空和相应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

把一个数改成以“十”作单位的数,只要在原数的十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并在得到的数后面添上“十”;把一个数改成以“百”作单位的数,只要在原数的百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并在得到的数后面添上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类推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

此外,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大数目改写与求大数目的近似数的方法。

例如,324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小数是32.4万,把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则是32万。

其方法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4.组织本单元的“回顾与整理”时,要着重讨论小数与分数、小数与整数的内在联系。

从本质上说,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对这一点,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是非常明确的。

另一方面,从相似性来说,小数更像整数。

这是因为:

第一,小数和整数一样,都采用十进制计数法,其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

第二,小数和整数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

也正因为如此,小数的写法与整数是相似的。

第三,除小数点的定位法则外,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四则运算都可以像整数一样进行。

理解小数的上述本质特征,并体会到小数与整数的上述相似性,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小数的重要标志。

第四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