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9980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命之后的生命.docx

生命之后的生命

生命之后的生命(节选)

  美:

雷蒙德·A·穆迪  著

  戴恒晖译

  

雷蒙德·A·穆迪(Raymon(4)A.Moody),已婚,有两个儿子。

主要研究和教授哲学,特别对道德、逻辑和语言哲学感兴趣。

为了在一所医学院教授医学哲学并成为精神分析学家,他研究了医学。

在此期间,他研究了死后续存现象,并对各种医疗团体作演讲。

由于死后续存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穆迪博士并不知道其他医生也在研究此项研究,他在拿到《生命之后的生命》的出版前校样时才认识了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Kubler-Ross),她不仅作了与他同样的研究,而且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序语

  保罗·米斯拉吉

  去年夏末,我的朋友,电影工作者埃坚·贝里耶知道我对一些超自然的、或者说是特异的现象产生了兴趣,当他从纽约旅行回来的时候,给我带回了一本奇特的书——《起死回生后的追忆》,作者是雷蒙德·穆迪。

这部作品在美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刊登在美国《周日新闻》上的一篇有关这方面很长的文章,我已经觉察出这次讨论所引起的震动。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人死了以后还有生命存在吗?

”,文章的开头是对伊丽莎白·库伯莱尔一罗斯博士关于濒死者心里活动的卓越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论和说明。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些事实;用新的技术手段使临床死过已相当长时间(直至12个小时)的患者——他们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大脑功能消失——重新恢复了生命,并且他们往往能够讲述在另一个世界的短暂旅行中,他们可能经受到奇特遭遇。

更有甚者,他们还显露出能够原原本本地讲出他们在意识丧失、生命迹象消失之后,在他们的病房里所发生的一切。

他们能准确地说出参加急救的医护人员的数目,一字不漏地说出他们之间的谈话,描述出急救小组所采用的方法;这些方法他们以前完全没有见到过。

他们的准确程度说明这不可能是梦境,也不是什么幻象。

这说明在人的机体没有生命活动之后,在人的身上还有某种意识形式东西的存在;这种存在可能构成了(用库伯莱尔一罗斯的话说)死亡后生命的第一个根据。

  

  不言而喻,一位权威医生作出了如此的宣布,自然在心理学家、甚至在神经学家中间肯定要引起愤怒和抗议。

神学家们认为灵魂不死(假定存在灵魂的话)也应该是宗教上的事情。

然而它却引起了美国医务界的普遍关注,医务界密切注视着可能出现的新发现。

  

  这是雷蒙德·穆迪的一部研究著作,其中包括50篇从大量讲述材料中精选出的见证材料;这些见证材料有的来源于经历过短暂死亡又复生的人,有的则是来源于一些接近死亡的人。

材料中所讲述的都是一些极其类似的印象。

莫迪博士比他的同行们更加慎重,他不承认在人死后还可能会有生命存在的实证(从该词科学的意义上讲)。

然而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认为也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他努力为叙述的这些现象去寻求科学解释,但并未成功。

例如麻醉药品的作用或者患者的宗教和文化环境所构成的心理条件的影响,其中没有任何一种解释最终能够经得住深入验证的。

于是,人的机体死后还存在某种意识形式的假设不可能被彻底的排除,这种假设从客观角度看应该只是一种可能性,这就是我们目前认识所达到的程度。

我们等待着人类认识新的发展。

  

  雷蒙德·穆迪是一位哲学和医学博士,他很注意如何把自己介绍给读者;在本书的引言中更表现出本书作者的富有逻辑性的见解和严肃公正的态度。

前言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我荣幸地阅读了穆迪博士的《生命之后的生命》的校样。

这位年轻的学者能够将他的研究发现写成此书,使广大读者得以了解这一新的研究,他的这种勇气令我敬佩。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我一直从事晚期病人的治疗工作,我越来越关注死亡现象本身。

我们已经对濒死过程有了许多了解,但我们仍然对有关死亡时间和当病人被宣布临床死亡时的经历存在着许多的疑问。

  穆迪博士书中的研究将会使许多人受到启迪,并印证了两千年来人类世代相传的信仰──这就是死后生命。

虽然他并未宣称他已研究了死亡本身,但他的研究清楚地表明,濒死经验者被宣布临床死亡后继续存在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

这与我自己的研究发现极为相似。

  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死而复活的病人的陈述与我们所想象的正好相反,并且经常使一些博学的、知名的和有成就的医生惊讶不已。

  所有这些病人都有飘浮出他们的身体、同时有一种极其宁静并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经历。

大多数人感觉到有另一个人帮助他们转入另一种存在状态。

他们大多受到自己所爱的在他们之前去世的人、或是他们宗教信仰中的宗教人物的迎接。

当我准备将我的研究写成文字时,我读到了穆迪博士的这本书,这使我受益非浅。

  穆迪博士将不得不准备面对许多的批评。

它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任何敢于在被视作禁区的领域中进行研究的人总会激怒一些教士。

某个教派的一些宗教人士已经对象这样的研究进行指责。

有一位教士将它说成“兜售廉价的恩典”。

另一些宗教人士只是觉得死后生命的问题仍应作为一个盲目的信仰,无需任何人对其置疑。

第二类对穆迪博士的书作出反应的人是科学家和医生。

他们会认为这种研究是“不科学的”。

  我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发生巨变的时代。

我们必须有勇气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必须承认我们现有的科学工具对这些新的研究已经不适用了。

我想这本书将会给思想开放的读者以启迪,并使他们获得希望和勇气去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他们将知道穆迪博士的发现是真实的,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诚实的研究者。

这也得到了我自己的研究和其他极其严肃的科学家、学者和一些教士的证实。

他们勇于进入这一新领域,他们希望自己所做的努力对那些需要了解而不是相信的人们有所帮助。

  我愿将此书推荐给任何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并对穆迪博士发表此书的勇气表示祝贺。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自序

  作者:

雷蒙德·穆迪

  由于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人,自然它会反映出作者的背景、观点和个人偏见,所以,尽管我已试图尽可能的客观和正直,然而有关我个人的一些情况也许会在你判断书中一些非同一般的陈述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从未有过濒死经验,所以我并非是在将我自己的经历的第一手材料呈现给读者。

同时,在此基础上,我无法绝对客观地陈述这些材料,因为我个人的情感已融入这一研究工作。

在我调查如此众多的有关奇妙的濒死经验的案例时,我几乎觉得我自己在经历这些奇妙的经验。

我只能希望这一态度并未削弱我的研究的理性和公允。

  其次,我并不十分广泛了解各种有关超常和神秘现象的材料。

我这么说并不是想贬低它们,我相信对此更广泛的了解会增进我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了解。

事实上,我现在正试图更加仔细地研究这些材料,以便了解其他人对我的发现的研究有何进展。

  第三、有关我的宗教信仰需要作些说明。

我的家庭属于长老会教派,但我的父母从不将他们的宗教信仰或观念强加给孩子们。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总是试图鼓励我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为我提供各种机会。

所以,我长大后所信仰的“宗教”并不是一套固定的信条,而是对精神的和宗教的信条、教义和问题的关注。

我相信人类所有伟大的宗教都告诉我们许多真理,我也相信我们之中没有人能对宗教论述的深奥而基本的真理作出全部回答。

就教派组织而言,我属于卫理会教派。

  第四、我的教育和职业背景有些繁杂。

我在弗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哲学,于1969年获哲学博士。

我在哲学领域中特别感兴趣的是道德、逻辑和语言哲学。

在北卡洛莱纳东部的一所大学教授三年哲学之后,我决定去医学院,我想成为精神分析学家,并在一所医学院里教授医学哲学。

所有这些职业和经历都有助于我进行这项研究。

  我对这本书的希望是它有助于人们对一个一时之间广为人知而又十分神秘的现象产生兴趣,同时有助于产生一种对此表示进一步接受的公众态度。

因为我坚信这一现象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不仅对于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尤其是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医学、哲学、神学和宗教界──而且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如此。

  让我在一开始就说,基于我在后面将要解释的理由,我并不试图证明存在死后生命。

我也不认为现在有提供这样的证据的可能性。

部分由于这个原因,我在书中避免使用真实姓名,并且略去了陈述中的某些具体细节,但并不更改内容。

这是必要的,不仅为了保护有关个人的隐私,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首先是为了征得有关个人将其经历出版的同意。

  有许多人将会发现,本书中有许多陈述是难以置信的,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将书随手扔掉。

我没有任何理由责备他们;几年前我也会这样做。

我并不要求任何人仅仅因为我个人的权威而接受并相信这本书的内容。

的确,作为一个逻辑学家,我尤其不愿要求别人这么做。

我所要求的只是持怀疑态度的人自己通过思考作出判断。

我多次反复提出这一要求。

在愿意接受我的观点的人中,有许多人最初也持怀疑态度。

  另一方面,一定会有许多人读完此书后会感到极其欣慰,因为他们明白了自己并非是唯一有此经历的人。

象大多数濒死经验者一样,他们只对少数几个信得过的人讲过,而向其他人隐瞒他们的经历。

我只能对他们这么说:

我的希望是,这本书也许能给你更自由讲话的勇气,因此,有关人类灵魂的问题的一个极其令人感兴趣的方面会得到更清晰的阐明。

第一章:

死亡现象

  死亡是怎么回事?

  自从人类诞生,人类就不断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

在过去几年中,我曾有机会在众多的听众之前提出这个问题。

这些听众包括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的学生、宗教人士、电视观众、市民俱乐部和医学界的名人。

这一话题激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

  尽管人们对此感兴趣,然而,我们还是很难谈论死亡。

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根本的心理学和文化的原因:

死亡被认为是禁忌。

我们感到,也许只是潜意识地,以任何方式接触死亡,甚至是非直接的,都会使我们面对我们自身的死亡,使我们与自己的死亡靠得更近,使它显得更真切更容易想象。

比如,大多数医学院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进入医学院,第一次参观解剖实验室时,与死亡遥遥相对,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

拿我自己来说,产生这种反应的原因现在看来很显然。

回忆当时的情景使我想起这种反应完全不是对我在那里看到的人体标本的那个死者的关心,虽然这种想法也出现过。

我在桌上看到的是我自己必然死亡的一个象征。

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只是在潜意识中,在我头脑里有过这种想法:

“这也会发生在我身上。

  同样,谈论死亡可以看作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另一种间接的接触死亡的方式。

无疑许多人觉得谈论死亡实际上是在头脑里想象死,以此使它离我们更近,使人不得不面对自己最终毁灭的必然性。

因此,为了避免我们遭受心理创伤,我们就设法尽可能地躲避这个话题。

  第二个难以讨论死亡的原因更复杂,它是由语言本身的特性造成的。

总的说来,人类语言的词汇与我们由自己的生理感觉经历过的事物相对应。

但死亡,它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意识经验之外,因为我们中大多数人从未经历过死亡。

  如果我们要谈论死亡,那么,我们必须抛开社会禁忌和由我们自身的无知造成的根深蒂固的语言困境。

我们常常最多只能用委婉的比喻来谈论它。

我们将死亡或濒死比作我们经验中较为愉快的事物和我们所熟悉的事物。

  也许这类比喻中最普遍的是将死亡比作睡眠。

濒死,我们告诉自己,就象入睡。

这种说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和语言中随处可见,在各个时代、各种文化的记载中也是如此。

甚至在古希腊人时代,它也极为常见。

比如在《伊里亚德》中,荷马把睡眠称作“死亡的姐妹”,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申辩篇》中,借他的老师、刚被雅典陪审团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之口,说出了以下的话:

‘现在,如果死亡只是一种无梦的睡眠,’它就一定是一种奇妙的收获。

我想如果让任何人将沉睡无梦的夜晚挑出来,然后将它与他一生中所有其他的日日夜夜相比,在经过考虑之后说出,他的一生中有多少日日夜夜比这一夜更美好、更愉快,我想……[任何人]会发现比起那一夜来,这些日日夜夜寥寥可数。

如果死亡也是如此,那么我想把它叫做收获,因为如果你这么来看待整个时间,你可以将它看成不过是一夜的时间。

  这种相同的比喻在我们现代语言中也可以找到。

比如“让它安眠”这个词。

如果你将你的狗送给兽医,告诉他让它安眠,一般在这里的意思和你把你妻子或丈夫送到麻醉师那里说同样的话的意思截然不同。

有些人更喜欢另一个不同的但有关联的比喻。

他们说,临死就象遗忘。

当一个人死了,他就忘了他所有的悲哀;所有的痛苦和烦恼的记忆都被抹去了。

  虽然这些比喻古老而又随处可见,但“睡眠”和“遗忘”的比喻一点都不能使我们得到安慰。

每一种比喻都是同一论断的不同表述。

尽管它们以更婉转的方式告诉我们,但事实上都告诉我们死亡就是意识经验的永远的终结。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死亡真是一点都没有令人感兴趣的睡眠和遗忘的性质。

睡眠是一种生活中积极的、人们所需要的经历,因为睡眠之后人们将醒来。

一夜安恬的睡眠使人们在白天更愉快、更精力充沛。

如果睡眠之后不再醒来,睡眠就不可能再有什么益处。

同样,意识的终结不仅意味着所有的痛苦记忆的终结,而且意味着所有愉快记忆的结束。

所以,分析的结论是这两种比喻都不能在我们面对死亡时给我们任何真正的安慰或希望。

  然而,还有一种观点,它并不认为死亡是意识的终结。

根据这种观点,也许更具古老传统,人类的某些方面在躯体失去功能、最终毁灭之后幸存下来。

这种不灭的部分有许多称谓,如精灵、灵魂、思想、心灵、精神、自我、存在和意识。

不管它叫什么名称,这种人在死后进入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观念是最为古老的人类信仰之一。

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发现了十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坟墓。

考古学家发现,尼安德特人将死者埋在花棺中,这表明他们也许将死亡视作一种庆祝的情形──死者从这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转移。

事实上,全世界早期坟墓遗址都表明,古人具有死后续存的信仰。

  简而言之,对于死亡性质的问题我们面前有两个相反的回答。

这两种观念自古代就已出现,但时至今日这两种观念依旧广泛地为人接受。

有人说死是意识的终结;也有人同样相信死亡是灵魂或心灵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在下面我不希望以任何方式否认任何一种回答。

我只希望对我个人进行的研究作一个报告。

在过去几年中,我遇到了众多的经历过我所谓的“濒死经验”的人。

最初是由于巧合。

在1965年,那时我在佛吉尼亚大学学习哲学,我遇到了一个医学院的精神分析学教授。

起初,我为他的热情、善良和幽默所打动。

后来我听说了他的独特经历时,我大吃一惊。

那就是他曾经死过──而且不止一回,他死过两回,前后相隔十分钟──他讲述了当他“死了时”所发生的极为奇妙的经历。

他曾对一些感兴趣的学生讲过他的故事,我就是那时听到的。

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由于我对有关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无从对这种经历作出判断。

  几年之后,在我获得哲学博士之后,我在北卡罗莱纳东部的一所大学教书。

在一堂课上,我让我的学生阅读柏拉图的《斐多篇》,其中论述了永生问题。

在我的讲课中,我强调了柏拉图阐述的其他信条,但并未着重于死后生命的讨论。

一天,有一个学生下课之后留下来,他问我是否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永生的问题。

他对此很感兴趣,因为他的祖母在一次手术中“死过”,并经历了一次非常奇妙的经验。

我要他讲给我听。

使我吃惊的是,他所说的几乎和几年前那位精神分析学教授描述的经历完全一样。

  这时,我对这样的案例的寻找开始变得更为主动。

我开始在我的哲学课上提及有关人生理死亡后续存的书籍。

但我小心地不提及这两例死亡经验。

事实上,我采取了一种等待观望的态度。

如果这样的经历极为普遍,我想要是我在哲学课讨论中提起这两个死后复活的话题,对这一问题表示出兴趣、并且等待的话,我大概会听到更多的这样的经历。

使我惊讶的是,我发现每个大约三十个人的班级中至少有一个学生课后会来找我,告诉我他所知道的濒死经验。

  自从我对此发生兴趣,使我惊讶的是,这些经历极为相似,尽管这些人的宗教信仰、社会阶层和受教育程度截然不同。

到我1972年去医学院时为止,我已经收集到了数量可观的有关这种经历的材料,并且我开始向我医学界的熟人透露我正在从事非正式的研究。

最后,我的一个朋友说动我向一个医学协会做一次报告,随后是公开的讲座。

我又一次发现,每回作完报告就会有人来告诉我他自己的濒死经验。

  随着我对此感兴趣更广为人知,医生们开始把我介绍给那些死而复生的人,他们告诉我自己非同寻常的经历。

还有一些人在读了有关我从事的研究的报道之后写信给我,向我描述他们的濒死经验。

现在,我知道大约150例这样的案例。

我研究过的濒死经验分为三种明确的类型:

  被医生认为、断定或宣布为临床死亡之后又复活的人的经历。

  因发生事故、或严重受伤或疾病而极其临近生理死亡的人的经历。

  现已去世、但在死前曾向如今依然活着的人讲述过,再由这些在世者向我描述的濒死经验。

  当然我已从150个案例中的大量材料中作出选择。

有些选择是有目的的。

比如,虽然我发现第三类报告与前两类的报告相吻合,但我还是出于两个原因将其中大部分舍去了。

首先是因为这样可以将众多案例减少到有助于进行研究的数量,其次是这能使我尽可能地仔细研究第一手的报告。

因此,我对大约五十个濒死经验者进行了详细的访问。

其中,第一类案例(确实发生过临床死亡)当然比第二类案例(死亡只是一掠而过)更具有戏剧性。

事实上,无论什么时候我给公众做有关这一现象的报告,“死亡”的经历总是使人产生极大兴趣。

出版物上有关这一现象的报道有时指出它们是我研究的案例的唯一类型。

  然而,在选择此书所用的案例时,我试图避免仅根据是否发生过“死亡”事件来选择案例。

因为,第二类的案例并不是与第一类案例有所不同,而是第一类的延续,这在下面你将会读到。

并且,虽然濒死经验本身极为相似,但濒死现象发生的环境和描述它们的人极为不同,因此,我试图举出一个适当反映出这种不同的例子。

当心中有了这些标准,让我们开始了解就我所发现的濒死经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

第二章濒死经验

  作者:

雷蒙德·穆迪尽

  

  尽管濒死经验发生的环境和经历濒死经验的人极为不同,但对这些经历的描述本身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事实上,在我所收集到的材料中相似之处是如此之多,以致任何人都能轻易发现十五条左右的重复发生的共同之处。

在这些相似之处的基础上,我想介绍一个简明的、理论上的“理想”或“完整”的经历,它包括按典型顺序发生的所有的共同要素。

  一个人正濒临死亡,当他达到生理衰竭的极限时,他听到医生正在宣布他死亡。

他开始听到一种巨大的刺耳的噪音、铃声或嗡嗡声,同时感到自己正在迅速地通过一条长长的隧道。

过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处在身体之外,但仍在相同的现实环境中。

他从远处看着自己的身体,仿佛自己是一个旁观者。

他在这个奇特的角度看着医生正在对他进行抢救。

他处于动荡不定的情绪中。

  过了一会儿,他镇定下来,逐渐习惯了自己奇特的处境。

他开始注意到他仍然有一个“身体”,但性质完全不同,并且,与他已离开的身体相比,有一种极为不同的力量。

很快其他事情开始发生,有人来迎接和帮助他。

他看见已死去的亲友的灵魂,和一个他以前从未见过的爱和温暖的灵魂──一种光的存在──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个存在不通过语言地向他提问,让他评价自己的一生,并在他面前展现他一生中重大事件的全景的、瞬间的回放,以帮助他回忆。

  过后他发现自己正在接近某种障碍或界限,显然代表着今世生命和死后生命之间的分界,但他发现他必须回到今生,他的死期还未来临。

他试图抗拒,由于他正被死后生命的经历所占据,他并不想回去。

他被强烈的欢乐、爱与和平的感觉所征服。

尽管如此,他还是与他的身体合而为一,又重新活过来。

  事后,他试图将他的经历告诉他人,但他很难做到。

首先他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描述这种非人间的经历。

他发觉别人在嘲笑他,于是他沉默了。

然而,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尤其影响了他对死亡及其与生命的关系的看法。

  以上描述并非是某个个人的经历的陈述,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它是一个“模式”,一个许许多多经历中的共同要素的合成。

我在这里介绍它只是为了给出一个濒死经验者可能会经历的基本的、总的概念。

由于这是一个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陈述,在本章中,我将详细讨论每一个共同要素,并给出许多例子。

  但在此之前,为了将我对濒死经验的探讨纳入一个适当的框架,必须说明一些事实。

      1:

尽管不同的陈述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中并没有两个案例绝对一样(虽然有几个案例几乎相同)。

      2:

我还未发现有人描述过以上“模式”的每一个共同要素。

很多人描述了其中大部分(十五个组成要素中有八个或更多),一些人描述了十二个要素之多。

      3:

以上的合成经历中没有一个组成要素在每个案例中都出现。

然而,有一些组成要素相当具有普遍性。

      4:

在我的抽象的模式中,没有一个组成要素仅在一个案例中出现。

每个组成要素都在不同的陈述中出现。

      5:

以下描述的一些濒死经验者的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次序可能会与我给出的“理论化的模式”有所不同。

例如,有不同的人说他们看见“光的存在”是在他们离开身体的同时或之前,并非象在“模式”中所描述的在此之后。

然而,模式中的不同阶段的次序具有典型性,很少会有与之发生重大差异的情况发生。

      6:

一个濒死者对于假设的完整的濒死经验能经历到何种程度似乎取决于濒死者是否真正经历了临床死亡,如果经历了临床死亡,那就取决于他处于这种状态的时间的长短。

总之,“死过”的人的经历比那些仅仅接近死亡的人的经历要更丰富、更完整。

“死去”的时间长的人的经历比“死去”的时间短的人更长。

      7:

我曾与一些被宣布死亡之后又复活的人交谈过。

他们说未曾经历过濒死经验的任何要素。

事实上,他们对自己的“死亡”什么也不记得。

极为有趣的是,我遇到过几个人,在其间相隔数年的不同场合实际发生过临床死亡,他们其中一次并没有任何濒死经验,而另一次却有较完整的濒死经验。

      8:

必须强调,这是我对报告、叙述或陈述的记录,这是在访问时别人口头告诉我的。

因此,当我谈到抽象的、“完整的”濒死经验的某一要素并未在某一陈述中出现时,并不一定就是说这个人并未经历这一阶段。

我只是说,这个人没有告诉我它发生过,或者它并未在他对自己经历的陈述中出现。

那么,在这一框架之内,让我们来看一下濒死经验的一些共同阶段和濒死经验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第三章  类似现象

  作者:

雷蒙德·穆迪

  濒死经验各个阶段所发生的事至少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

但我在这些年中所遇到的为数众多的与之类似的现象使我更加震惊。

这些类似现象常常出现在属于许多极为不同的文明、文化和时代的书籍中。

  《生命之后的生命》第四章问题

  现在,读者一定会有许多疑问和不同的见解。

在这几年中我公开或私下地谈论过这一题目,人们总是向我提出许多问题。

总的说来,在大多数场合,提出的问题大致相同,因此我列出这些最频繁被问及的问题,在这一章和下一章中我将作答。

  这些是不是都是你编造出来的?

  不,我非常愿意从事心理学和医学哲学教学工作,编造这种骗局对我毫无益处。

  并且,我的经验是,任何一个人要是勤于向他的熟人和亲友询问有关这种经历的情况,他一定会很快解开心中的疑团。

  但你是否不太现实?

这种经验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呢?

  我首先承认,由于我所收集的案例具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我无法对这种现象给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发生率或普遍程度。

但我十分愿意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率要比任何未对它们进行研究的人所估计的要高的多。

我曾多次就这一题目做过公开讲座,这些听众数量不等,但每次讲座之后都会有人来告诉我他自己的濒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