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0009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四川省威远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2020届第五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先确认条形码信息,然后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次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答主观题时,用0.5mm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答题区域。

写在规定答题区域之外或写在本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试题卷由考生自己保管,以备评讲之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我们见证了艺术与世界从“不即不离”到“拉开距离”,再到“距离消蚀”的过程。

②在古典的艺术话语体系中,如何借助线条、光影、色彩等手段,创造出如其所见、所知、所感的视觉真实,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

所谓视觉真实,是指在接受者的观看模式中,造型艺术的符号与它所再现的世界之间具有“似真性”。

之所以说“似真”,是因为艺术符号再现的不是实在的世界,而是表象的世界。

③艺术与世界的关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不即不离,既贴近生活,又融合了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

艺术的世界虽是幻象,但具有接受效果上的真实感。

说它是幻象,一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艺术效果取决于再现的媒介、对象与技艺;二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再现什么、如何再现,取决于艺术家观察自然的眼光或图式。

说它是真实,一是因为造型符号与所指涉的事物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指涉关系;二是因为它并不记录时空中偶然的事态或个别的事实,而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④因此,作为幻想的制造者,艺术家不仅呈现表象的世界,而且建构视觉的真实。

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古典大师,用完美的技艺不仅把自然的微妙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赋予他所创造的形象以情感和生命。

在古典的艺术世界,艺术家总是在所知与所见之间作出妥协和选择,从而使古典艺术处于相对和谐的境界。

⑤与古典的和谐不同,现代的艺术话语具有鲜明的断裂感。

没有传统的延续和确定的规范,现代艺术转而强调“绝对的现代”,强调流动、变化和偶然,以及对艺术陈规的质疑。

现代艺术家抛弃了对外部自然和现实世界的真诚,转而痴迷于视觉印象的真实和转瞬即逝的美。

尤其从塞尚、高更、梵高以来,在对视觉现象的重估中,他们抛弃了三维空间的幻觉,“越来越大胆地切断艺术中的再现因素,以便越来越坚定地在至为简洁、至为抽象的要素中,确立其表现形式的根本法则”。

⑥现代艺术以自我塑造为核心,它鼓励独立自主和表现的自由,给予自我探索以重要地位。

一方面,它对艺术价值的评价是以个人兴趣为衡量尺度;另一方面,它又是反体制的、批判的。

它以放荡不羁的形式表达了拒绝媚俗的精英意识,无形中拉大了精英与大众的距离。

因而,现代艺术与大众格格不入,注定无法通俗。

⑦如果说现代艺术以艺术的自主性为前提,刻意拉大艺术与世界、精英与大众、雅与俗的距离,那么后现代艺术则产生了“距离的消蚀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即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

⑧在艺术风格上,雅俗艺术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已经失去了泾渭分明的界限,艺术家们沉溺于折中主义与符号拼贴的混杂风格之中,现代美学一本正经的精英意识已经被戏谑的、嘲讽的审美立场取代。

在后现代艺术中,伴随着雅俗文化的融合以及不同风格艺术的混杂,各种距离感消失了。

人们片面地强调直观性、轰动性、新奇和刺激,消解了时空感受的审美距离。

⑨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对过去符号的拼贴、挪用、解构与重组来消解信息与娱乐、现实与影像、精英与大众、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差异性。

因此,后现代艺术往往不像现代艺术那样给人很强的距离感,与此同时,它的批判性也相对减弱了。

(摘编自周计武《微博橙子辅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现代艺术采取折中主义,通过符号拼贴、重组等方式来获得同步感及煽动性、批判性等效果。

B.与强调偶然的现代艺术不同,古典艺术并不记录偶然和个别,而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C.现代艺术的精英意识被新的审美立场取代后,雅俗融合,风格混杂,出现了“距离的消蚀现象”。

D.视觉真实强调造型艺术符号与客观世界在表象上的相似性,强调把自然的微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本论部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以时间为序层层推进,论述清晰。

B.文章从艺术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和“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两方面来论证艺术世界是一种幻象。

C.文章以达·芬奇等艺术家为例,论证了古典艺术的和谐是他们在所知与所见之间妥协和选择的结果。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多种手法,阐释了“古典”“现代”“后现代”在艺术语境下的丰富含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都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关系,说明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B.现代艺术割裂传统,丢掉规范而以自我塑造为核心,表达精英意识,必然使其远离大众。

C.塞尚、高更以前的现代艺术家因依赖三维空间幻觉和再现因素,而使作品失去了批判性。

D.在艺术风格上,古典艺术强调通俗,现代艺术强调高雅,而后现代艺术则强调雅俗融合。

(2)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6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

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

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

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

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

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

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难题,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

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团队工程,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

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

“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

”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

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C.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D.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B.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C.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时代。

6.“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

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

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

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

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

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

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作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

如甪直(Lùzhí,镇名,在江苏苏州吴中区东,与昆山市交界处)、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wù)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

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

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

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

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屋头青瓦是谁家?

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有改动)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D.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的乡愁等等。

8.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5分)

答:

9.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简要分析。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

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

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

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

僚吏郑陶、饶奭(shì)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

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

奭造飞语曰:

“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概不答。

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

加直集贤院。

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

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

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

逾岁,概始代之。

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

“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①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

”不报。

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

“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乃止。

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擢枢密使、参知政事。

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

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神宗赐诏曰:

“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

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

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

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

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

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

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

①觖(jué):

因不满意而怨恨。

②抗章:

向皇上上奏章。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B.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C.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D.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

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

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C.薨,是诸侯“死”的一种避讳的说法。

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

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彰其功绩,称为谥或谥号。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概,年少时勤奋学习能自力,器量见识宏远。

秉性和平,与人没有怨仇。

考中进士后,因才干突出,得到皇帝的赏赐。

B.赵概在洪州任上,解除了章江的水患,果断地处理了把持郡里事务,行不法之事的属官郑陶、饶奭,终因渑池县令张诰的过失受牵连而被免职。

 

C.赵概对朝廷忠耿尽职,即使退居在家,一改一些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的做法,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因张诰被贬职六年,但他对张诰念念不忘,张诰死后,赵概对他的家人照顾非常周到。

连一向对他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

(5分)

译:

⑵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

(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14.(3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发端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B.三、四两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C.颈联实写友人过黄牛峡时和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D.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15.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锦瑟》一诗中用表现的那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来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的句子是:

▲   ,   ▲   。

(2)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是还有局限的,这两句是:

    ▲  ,   ▲  。

(3)《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进入网络时代,听书软件、读书软件使传统阅读受到▲,这影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不断被压缩读书时间的问题。

读书需要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只有纸质书可以提供。

听书犹如灌书,当然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和要义听进去,但是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这样的浅层次阅读,经不起反复咀嚼、消化。

只有注重读书的仪式感,边读书边提笔写笔记,将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以便将来查找时▲  ,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精读。

(▲  )。

读书不可以改变容颜,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抢时间、挤时间阅读,与时间赛跑是唯一的办法。

比如,新年▲  ,我们可以按当年的计划列出书目,只要年末能读完一半,就是初步胜利。

三、五年过去,自然与之前的自己有所不同,谈吐、眼界、格局一定▲。

17、(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冲击有章可循伊始略胜一筹

B.冲突有据可依开始更胜一筹

C.冲突有章可循开始略胜一筹

D.冲击有据可依伊始更胜一筹

18、(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传统阅读,是读书软件难以替代的

B.这种人工程序,是读书软件难以替代的

C.这种读书软件,难以替代人工程序

D.这种读书软件,是难以替代传统阅读的

19、(3分)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折射出当下节奏过快的生活,使人们不断压缩读书时间的问题。

B.这影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问题。

C.这折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问题。

D.这影射出当下节奏过快的生活,不断压缩人们读书时间的问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水质是水生态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修复水生态①▲,还需要重建生物群落。

自然水体孕育着各类动物、植物、微生物,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驱使物质循环,②▲。

具备这种能力的水体才具有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自然景观,即使在季节更替中有个别水质指标短暂超过水质评级范围,之后也会自行恢复。

相反,一些靠人为手段维持水质的水体,③▲,实际上不具备良好的自我净化能力。

因此,对水体的评价需要引入生态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21、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