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筑特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0038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建筑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唐朝建筑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唐朝建筑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唐朝建筑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唐朝建筑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唐朝建筑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唐朝建筑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朝建筑特点.docx

《唐朝建筑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建筑特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朝建筑特点.docx

唐朝建筑特点

唐朝建筑特点(公元618年─907年)

㈠、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

为发展农业,推行“均田制”。

唐初发明雕板印刷;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是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雕板的《金刚经》,已被洋人从莫高窟盗走。

张遂(683-727)在地面测得子午线每度长351.27唐里,这是世界历史的第一次。

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贾耽绘成《海内华夷图》,比例是:

1寸=100里,图长三丈三尺,宽三尺;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成《元和郡县图志》,前有郡县域图,后有文字,影响极大;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禹迹图》,就是十二世纪根据《海内华夷图》刻制的。

医学已分出内科(体疗)、外科(疮肿)、小儿科(少小)、五官科(耳目口齿)和针灸科(灸法)。

长安国子学、太学的大学生有八千多人。

与世界亚、非、欧几十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陆路到达埃及和东罗马帝国,海路到达印尼、埃及、日本;日本遣唐使、留唐僧到中国学习;意大利经(景)教传入长安。

㈡、城市:

⒈大兴城与唐长安:

设计人:

宇文恺,在考察了邺城、洛阳之后,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动工,在汉长安东南建造大兴城;先筑城墙,后开干道,再筑里坊,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三月初成。

城规模9721×8651.7m,周围36公里,城墙内8300公顷(84.1km2),城墙厚12m。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方整,皇城居首,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11条,人口百万。

最宽的几条大街是:

宫城前横街宽220m(东西向);

丹凤门大街宽180m(南北向);

朱雀门大街宽150m(南北向);

皇城前大街宽120m(东西向);

其余:

东西向:

75、59、55、45、44、40m不等;

南北向:

68、63、47m不等。

里坊:

108个,朱雀大街两侧的最小;坊内有一条街或十字街,称“曲”;坊墙墙基厚2.5─3.0m,居民宅院开门向曲,只有寺院的山门,或三品以上大员的府门才可开向街道。

有东、西市,西市为国际市场;皇城在北,再北是宫城,城外有西内苑,大明宫等。

含元殿到曲江池(位于城东南角)有专用“夹道”相通。

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存贮梵文经卷,在晋昌坊始建慈恩寺,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建成大雁塔。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为向已逝的高宗献福,在安仁坊修建荐福寺,今只余一塔,即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建成的小雁塔。

⒉东都洛阳:

(教科书51页图2-8)规划设计人是隋宇文恺、封德彝和牛弘,北为邙山,南有龙门;宫城偏踞于城西北角,主轴线偏移;四面城墙长短不一,东墙7312m,西墙67776m,南墙7290m,北墙6183m;西墙无门,其余各向均设三门。

103个坊,一般规模为450×450m;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南市最大,占据二坊,内有120行,3000多肆。

唐长安与洛阳的规划影响到日本和高丽,日本的平安京、平城京的规划均模仿唐长安。

㈢、宫殿建筑:

皇城:

是隋唐两朝官署宗庙所在地,主要建筑有太庙、太社、三省、六部、九寺、一台、五监、十六卫。

其规模2820.3×1843.6m。

南北各三门,东西各二门。

宫城:

距皇城北220m,中为太宫,西为掖庭宫,东为太子的东宫,沿轴线门、殿十数座。

承天门为大朝,太极、两仪二殿为日朝及常朝,两侧又有大吉、百福等若干门、殿。

大明宫: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建,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新宫建成;位予城东北龙首原,居高临下,府瞰全城。

(教科书68页图3-1)

大朝含元殿,以龙首山为殿基,至今高出十米余,殿十一间,前有75m长龙尾道,左有栖风阁,右有翔鸾阁,以曲尺形廊相连,均立于高台之上。

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宫殿,左右殿宇多座,沿轴线到太渡池,中有蓬莱仙岛,环池设亭廊。

麟德殿,为宫廷延宴、杂技、佛事处所。

大空间木构建筑的典型实例;可分为前、中、后三殿,面宽11间,深17间,殿后东西各一楼,楼前各一亭,中央大殿。

(教科书70页图3-3)

宣武门及重玄门,墩台33.6m宽,深16.4m,门道5.2m宽,三重板门;宣武门与重玄门,相距百米。

㈣、住宅:

无实物,参照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物。

院廊、四合院:

建筑对称或不对称。

直棂窗、竹帘。

贵族、住宅与造园相结合,使之有“诗情画意”,如五代绘画高士图。

汉族人的生活习惯是席地而坐,不过,上层会社已有了垂足坐具。

㈤、佛教建筑:

(建筑、绘画、雕塑三结合的艺术)

实物: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佛光寺大殿

⒈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

建于唐建中三(782)年建,小殿,广、深三间,正面明间开门,次间直棂窗,无补间铺座,柱头铺座双抄,单檐歇山,屋顶平缓,彻上露明造;殿前有月台,基本是原物;有唐塑18尊。

⒉佛光寺大殿:

唐大中十一(公元857)年建,后代改动较少。

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面】座东朝西,立于13M高的广台上,大殿台基低矮,七开间,每间成方形,中部五间开板门,两尽间设直凌窗;柱有生起及侧脚,柱上有卷杀;斗栱与柱高比:

1:

2,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柱头铺座出四跳七铺座,双抄双下昂,一、三挑偷心造,批竹昂尾直抵草乳伏下,出檐近4m,单檐四阿顶,坡度平缓,1:

2,正脊长三间,鸱尾落在左、右第二逢梁架上,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透视中看不到屋面,更感到斗栱高大,是唐代建筑的稳健雄丽的风格,尽间减窄。

(教科书101页图4-1)

【平面】总面积677M2,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的“金厢斗府槽”,分内、外二槽,内槽五间佛龛正对正面五门,外槽供人活动,三面围墙,山墙后侧开直棂窗。

(教科书102页图4-2)

【剖面】内、外槽四排柱子的斗栱上安设着平闇天花,天花以上是草架,天花以下是露明架;草架可用粗木,无需斤斧加工,承受屋面重量,再传力于柱;露明架只承受天花的重力,做工精细。

(教科书101页图4-3)

【草架】天花板以上为草架,其中只用人字叉手承托脊槫而无短柱,这可能是唐以前的构造特点,但在现存的古建筑遗迹中这确实是一个孤例;其下的平梁两端承托着上平槫,再下是四椽草栿,支撑在内槽柱头铺作的柱头枋上,同时承托着平梁和中平抟;外槽平谙上的主要构件是草乳栿。

【露明架】天花板以下为露明架,主要构件是栿和铺作,四椽明栿及明乳袱都做成月梁形,由于有内柱上斗栱的承托,其实际跨度都减少了许多;平谙即通过令栱支撑在栿上。

【空间艺术】在简单的矩形平面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变的空间,这就是佛光寺大殿的空间特点。

用列柱与柱上阑额,构成内外两圈柱列,再用柱上的斗栱、明乳袱、明袱,将这两圈柱列连起来,支撑内外槽天花,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空间;外槽进深只一间,高为深的1.7倍,形成狭而高的空间;内槽用柱上连续四跳的全偷心斗栱及其承托着的四椽明袱、驼峰、令栱,划分成五个相同的空间,其宽、深、高的空间比是1:

1:

1,这是最感宽畅的空间关系;同时,用低矮的佛台、高大的佛像、弯曲向上的背光,以及从枋到天花成45度角的过渡构件,都加大了空阔感;成组摆设的佛像强调了五个空间的划分,而佛像的大小又区分了五个空间的主次地位,使内槽空间统一而又富于变化,宽阔而又明亮(正对着五间门),这就巧妙的组织了空间。

【用材】构件无过大的料,也无小料,这是构件标准化的结果。

⑶.构件名称:

【槫】架在两榀屋架顶部承受椽与屋面荷载的构件。

【额枋(阑额)】位于柱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

南北朝以前置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可两根叠用,下边的叫由额,其中间用由额垫板。

【斗栱】为我国古典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挑头(栱端)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栱,或由上向下斜出的昂组成。

用于柱顶、额枋、屋檐和构架间,将屋面的荷载经斗栱传递的柱上。

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

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计心造与偷心造】:

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华栱】:

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令栱】:

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

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栿】:

较大的横木称“栿”;一般,屋架上与屋脊成正交的称栿,在地下的两个方向的都有称栿的,装板墙的上下边框也称栿。

【枋】:

截面一般比袱小,作为联系构件,不考虑其受力情况;并随受力构件而设,中间以垫板相隔。

【露明造、草架、彻上露明造】:

在室内见到的部分屋顶的构件称“露明造”,被天花板遮挡住的屋架称“草架”;若没有天花板,屋架完全暴露的,叫“彻上露明造”。

【人字叉手】支撑脊槫的两根斜木;一般在脊蜀柱两侧,唐之前有些只用人字叉手而不用蜀柱。

【柱的升起】明间二柱不升,其余则每出一间,升高2寸。

【柱的侧脚】为加强屋架整体的相心和稳定,内、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角柱轴线偏8‰,平柱轴线偏1%。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下昂的作用是在出挑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出挑高度。

【批竹昂】自斗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

⒊塔:

⑴、唐代单层塔

僧、尼墓塔为主,平面方形居多。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建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八角形平面,南面为园形栱门,北面是铭石,东西两侧是都假门,另四面为砖雕直棂窗,转角五边形倚柱,下无础,柱头有栏额,无普拍枋;柱头铺作一斗三升,补间铺座为曲脚人字栱;塔下部为一高大台基上砌一层低矮的须弥座;顶上塔刹有须改座、山花蕉叶、仰莲、复钵等。

总高9M多。

【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六角形平面,外观似两层,实属单层塔,上部应视作塔刹的扩大,因为其与一塔顶之间还有须弥座、仰莲等。

【山西运城县泛舟禅师塔】园形平面单层塔。

园柱形基座稍有收分,上为单层须弥座,砖砌园形塔身,石制门框门槛,塔内为六角形塔室;塔檐用砖叠涩,园攒尖顶,顶上是塔刹;塔搽底部为两层大山花蕉叶,上托覆钵,顶冠宝珠。

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山西平顺县海会院明惠大师塔】建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雕石方形单层塔;方形基座上有一单层须弥座,上为单檐塔身,墙面、屋檐、屋顶雕石精细;塔顶是全石雕的塔刹。

⑵、多层塔多为平面四方形

【香积寺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县香积寺内,建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平面方形,底层每边长9.5M,高十一层,残高33M余;砖砌密檐塔,檐间高度较大,收分明确;下有宽大的平台。

【长安唐玄奖墓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县兴教寺内,始建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大和二年(公元828年)重修。

砖砌五层楼阁式塔,高21M,方形平面,第一层每边长5.2M,收分较大,形态稳固;砖砌栱门,塔下台基低矮;塔内供玄奘像,只一层有塔室,二层以上实砌墓塔;叠涩出檐,第一、三层砖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层砖逐层加大出挑,使檐口呈内凹曲线;塔刹为后世重修,原形无考。

【西安荐福寺塔】俗称“小雁塔”,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为向死去百日的高宗荐福而建,位于长安城内安仁坊荐福寺内;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建成;平面方形,每边11.38M,为15层砖构密檐塔,高约46M(今余14层,残高43.3M);五层以下收分较小,六层以上,塔身急剧收杀,使塔的上部呈流畅柔和的外轮廓线,造型优美;塔内空筒,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每层南北向开小窗;叠色出檐,檐口呈内凹曲线。

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一次地震,裂成东西两半,间隔尺许;34年后,明正德元年(公元1521年)的一次地震又完全并拢,人称“天合”。

(教科书28页图1-48、1-49)

【西安慈恩寺塔】:

俗称“大雁塔”,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建于唐长安城内晋昌坊慈恩寺内,原为五层土心砖塔,高180尺;因塌毁,于武周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拆建,改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高64m;平面方形;每层向内显著收分,形如方锥,非常稳固。

明朝时曾包砌低层外墙,唐代外形有所改变。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相传法王寺始件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比白马寺晚三年;今只余寺院残址与这座唐代早期的密檐塔。

塔平面方形,面宽7M,塔壁厚2M;底层高大,十五层密檐,高约40M;自第七层起塔身急剧收缩,使塔身外轮廓呈园和的抛物线形,塔刹已残。

【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以后的大理国时期,立于两层高大台基上的2.07M高的砖砌须弥座上,平面方形,每面宽9.85M;高16层,69.13M,密檐塔,塔内中空;叠涩出檐,其作法是:

先从塔壁叠涩一层,上作菱角牙子一层,再叠涩12-15层,叠时逐层加宽,使成反凹曲线,曲势圆和,是唐塔的做法;整个塔的外形也呈一优美的弧线轮廓,塔顶卷杀圆和。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相传始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五代时重建,现存的塔是南唐(公元937-975年)所建;全部石砌,八角五层密檐塔,高15M;八角形基座周围有栏杆,双重台基上用复莲、须弥座、仰莲承受塔身,出檐甚远,有楼阁式塔的意味。

全塔的雕刻有:

基座上的海水和鱼、虾、蟹等;须弥座束腰部分的释迦八像佛传图,以及塔身上的金刚力士、小佛、檐椽、瓦垄、脊饰和塔刹上的花纹均极精美。

【经幢】幢,是佛事仪仗中的一种执事;唐时出现石幢,仿丝织经幢的做法,有伞盖、围幔,幢身呈八棱形;经文渐少,花纹日增。

一般建于殿前。

⒋石窟:

开凿石窟,在唐时达到高峰,主要在:

敦煌、龙门及四川,著名的敦煌469石窟中,唐时凿有202窟,唐以后又有149窟;龙门石窟中60%是唐及其以后开凿的。

(龙门总计有1352窟)

窟型:

隋朝时还有石窟外廊,唐时已无;隋尚有中心柱,有些已改为佛座,唐不用中心柱;唐初期,分内外二室,后室供佛;盛唐以后改为单座的大厅堂,并开凿大佛;著名的乐山大佛高71M,堪称世界第一,自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开凿,到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开光,历时73年。

于唐时大佛的还有敦煌、龙门奉先寺、陕西彬县、河南浚县、四川的江津、潼南、荣县等地。

㈥、陵墓

⒈唐乾陵,为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北6KM的梁山上;高宗在位34年(公元650─683年),于唐光宅元年葬于此;武则天又执政21年(公元684─704年),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合葬);充分利用地形是这一建筑群的主要特点。

梁山三峰耸立,北峰高大,僻为地下墓室,墓道入口位于南坡;南面二峰东西对峙,上立双阙,成为天然门户;原有两重围墙,并有门、殿等378间,今已无存。

但仍有布置在从阙到墓长达4KM的石相生:

华表一对;飞马一对;朱雀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述圣记碑,无字碑各一;外国使者石刻像61尊。

(教科书92页图3-20)

⒉永泰公主墓:

位于乾陵东南2.5km,陵台55×55m,高11.3m,夯土为冢。

外有神墙,东西214m×南北267m;地下墓室总长87.5M,深入地下16m;前后室均绘人物壁画,穹顶上绘天相图。

⒊成都前蜀(五代)王建墓:

(907─918在位),永陵,半球形封土,直经约80m,高15m;墓室为沙石栱卷,前中后三室,结构相同。

平面为长方形,约23×6M;(前中后三室进深分别为:

5.70M、12.10M、5.70M。

中室较大,中置棺床,床上置棺椁;床脚有12尊金刚力士,床侧有24幅乐伎浮雕图,均雕刻生动精致。

(教科书93页图3-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