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0825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docx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实验1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I)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山东省实验中学任杰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权建立的史实;商朝内外服制度的内容。

商朝政治制度的特色。

课前收集资料,通过解读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夏朝的政治制度。

通过学习夏商的政治制度,加强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通过对分封制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因此国家统一是历史的潮流。

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让学生对身边的亲族关系有所了解,明确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一家的观念。

封邦建国

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

分封制实行的原因以及分封制对周朝国家统一的作用。

问题探究,实例体会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和影响。

何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体系下,如何划分继承国家权力,以及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解决宗法制的核心特征,利用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宗法制的内容。

【教材分析】

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历史。

我们的祖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立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政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权。

到了周朝,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创立了宗法分封制度等近乎理性科学的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制度,并且将“国”和“家”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政治统一和国民性组成的一部分。

本节课分为三部分内容“夏商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第一目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夏商政治制度。

第二目则介绍了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明确先秦中国就有了较为科学的巩固国家统一的制度,在分析此目的时候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

第三目则阐明了宗法制,这一目学生掌握起来较有难度,里面涉及到很多新的概念“嫡长子继承”、“大宗小宗”和“贵族等级序列”等概念。

这一目应该作为难点进行处理。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依然是感性思维占主体,这部分内容学生多在平时生活和初中学习中几乎没有接触,因此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去理解先秦的政治制度。

本课能搜集的史料相对较多,也更为生动。

因此,可以多元化的开发各种立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处理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文字资料、图片材料、视频资料等,运用史料分析,回顾历史等方法让学生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

以此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有着历史的渊源的,从而增加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自信心。

难点:

理解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宗小宗的相对关系,以及宗法制对历史的影响。

处理方法:

运动角色扮演、实例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宗法制的运用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1、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学生为中心”的方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情感体验、师生互动。

教师通过创新情景、设疑诱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并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方案,既培养个性,又面向全体。

2、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采用情景设置、设疑诱思、讨论协作、模拟教学、视频直观等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授课过程】

(中外家庭观念对比)

(教师过渡:

同学们,经历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大家一定会走亲访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识到中外家庭观念的不同,提示学生英语中对长辈的称呼。

(展示图片:

中外家庭合影)

 

(西方家庭常见的一幕)(中国家庭中的“全家福”)

教师提问:

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中外家庭观念的不同?

(预期效果:

中国人更加注重家庭观念,在这个观念中也有所不同,比如父亲一系和母亲一系在血缘上虽然是相同的,但是称呼却不同。

比如:

父亲一系叫叔叔、姑姑,而母亲一系要叫舅舅、阿姨。

而西方却没有这样的称呼上的区别。

(教师总结:

这位同学对生活观察的很自习,思考的也很深入。

为什么中国会有这样的区别,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中外的不同,让我们从中国历史的源头去寻找答案。

设计思路:

从学生身边的现实,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让其明白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未来的历史,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授新课】

一、遥远的夏朝:

 

(展示视频:

后羿射日)

教师:

后羿射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后羿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射日的英雄。

其实后羿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夏朝的第六代国君。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夏朝是传说中的朝代,但是自从这个陶俑出土后,让我们可以一窥遥远的夏王朝的模样。

(展示幻灯片:

“小陶俑见证大历史”,出示陶俑的图片)

 

(出土的远古时期的陶俑)

教师提问:

哪位同学可以通过这尊小陶俑来给大家描绘一下夏朝人生活的情形?

(预期效果:

小陶俑带着手铐,说明在当时一定有了监狱这样的机关;而且一定还有类似法庭、军队这样的暴力机关。

由此说明,国家在当时已经出现。

(教师总结:

这尊带着手铐的陶俑说明夏朝已经产生了监狱、法庭这样的机构,我们将这样的机构成为公共权力机关,说明国家已经产生。

并且统治者将自己权力按照血统传给自己的后代。

设计思路:

通过具体文物的展示,把历史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以此初步锻炼学生的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谜一样的商朝:

(展示视频:

《封神演义》)

 

(视频:

封神演义)

教师提问:

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商朝人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预期效果:

商朝人迷信鬼神,认为一切都是由鬼神决定的。

(教师总结:

商朝人在政治制度上也体现了鬼神决定一切的特点,并且将对鬼神的迷信和国家政治制度进行了结合。

教师提问:

商朝政治制度有怎样的特点?

(预期效果:

商朝对疆域的统治采取的是内外服制度,并且利用神权来强化王权。

设计思路:

从学生熟知的神话切入,将遥远的历史带到学生的现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陶俑让学生学会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由浅及深,让学生体会商朝人的思想世界的概貌,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

三、礼制天下的周朝:

1、西周分封制:

(展示图片:

古代书籍中“武王伐纣”)

 

教师提问:

图片中展示的情景源自于哪段历史?

(预期效果:

武王伐纣)

(教师总结:

武王伐纣后,西周建立,疆域远远超过商朝,在当时刚刚结束战乱,没有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情况下,你该如何对你的国土来进行统治?

有何作用?

下面我们进入“我是周王,我做主”。

(展示图片:

西周疆域)

 

(西周疆域示意图)

(预期效果:

如果我是周王,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我最能信任的就是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人,我会把他们安排的距离我近点的地方以保卫我的安全,再有就是会让他们去一些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

如果亲属分配完了,我会让那些跟着我一起伐纣的人去地方做管理者。

(教师总结:

西周为了巩固自己的疆域,按照血缘亲疏远近对自己的亲戚进行分封,构成分封的主体,除此之外还会分封一些有功之臣。

教师:

分封制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预期效果:

通过分封可以使周王达到天下共主的地位,以此巩固他的统治。

(教师总结:

通过分封,使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扩大了周人势力范围,并确定了贵族等级序列。

设计思路:

通过创设新情景——“我是周王,我做主”环节,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初步角色扮演,由此获得分享学习的乐趣。

2、西周宗法制:

教师:

新的问题又摆在周王面前,面对众多的国土,面对众多的亲属,周王该如何协调他们之间在权力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呢?

(角色扮演):

一个周代贵族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死去,于是他的子女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你的依据是什么制度?

(预期效果:

学生1:

应该判给这个贵族最大的儿子,因为他是长子

学生2:

应该判给第二个儿子,因为他是正室妻子所生。

(教师总结:

上面两位同学的答案符合中国两种继承原则“立娣”和“立长”,按照西周的宗法制,我们选择“立娣”,贵族的遗产均有嫡长子来继承。

教师:

由此可见,宗法制实行的目的是巩固分封制的秩序和解决贵族在土地,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多媒体展示:

西周大宗小宗示意图)

教师提问:

那没有获得继承权的贵族子弟会怎样呢?

(预期效果:

那些没有获得继承权的贵族子弟就只能做下一级别的贵族,比如周王的庶子只能做诸侯了。

(教师总结:

由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来,周王和诸侯之间,他们既是政治上的上下级,也是血缘上的嫡和庶。

因此宗法制是一种将政治和血缘结合的制度。

教师提问:

这样的制度有什么影响?

(预期效果:

保证了贵族世袭特权,防止贵族间的纷争,有利于巩固政权。

设计思路: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把抽象的宗法制度,变成现实财产继承问题,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3、西周礼乐制:

教师:

仅仅有制度的规定还不足以体现等级的森严,于是周朝有创制了礼乐制度,把抽线的宗法制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展示:

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故事。

(预期效果:

学生由此能够体会到礼乐制度对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的束缚。

讲授新课环节,比较简单,素材(课程资源开发)太少,有的只是怎么做,但在设计中体现不出来。

设计思路:

由近及远从学生经常说的古语,引出历史知识。

教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对于中国民间称呼和我们身边的传统习俗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

中华文化的源头由此开始发源,一步步成为影响世界的伟大文化。

【板书设计】

一、最遥远的夏朝:

1、公共权力产生

2、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

二、谜一样的商朝:

1、内外服制度

2、神权强化王权

三、礼制天下的周:

1、分封制:

(1)目的: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贵族分封到各地,广建子国,拱卫王室。

(2)范围:

周王本人、同姓亲族、异姓贵族

(3)内容:

周王——授图授民

诸侯——承认权威

(4)作用:

①扩大周人势力范围

②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形成贵族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

①巩固分封制的秩序

②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

(2)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3)体系:

大宗小宗

(4)作用:

①保障贵族享受世卿世禄

②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

板书设计比较传统,不新颖

【课后练习】

1.下列君王中,每日必占卜,遇事必占卜的君王最有可能是

A.夏王B.商王

C.周王D.秦王

解析:

选B。

商朝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在以上四项中,商王最符合题干要求,他既是王朝元首,又是群巫之长,靠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下列各项不符合商朝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商王控制着内服的实际权力

B.商王无权干预各附属国的事务

C.商朝政治充满神权色彩

D.商代神权服务于王权

解析:

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全面、准确地再认再现商朝政治制度特点的能力。

商王是商朝的最高统治者,虽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但具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3.吕思勉先生曾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西周B.秦朝

C.西汉D.宋代

解析:

选A。

这里的所谓“封建”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封建的含义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

4.“晋人”、“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追溯政治制度渊源的话应该是西周的

A.分封制B.宗法制

C.内外服制度D.礼乐制度

解析:

选A。

“晋人”、“齐人”等表述即“晋国人”、“齐国人”等,晋国、齐国的出现源自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是强调的继承关系,内外服制度是商朝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A.商朝甲骨文记载B.西周分封制

C.春秋战国诸侯国D.秦朝郡县制

5.《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西周社会特征。

在分封中,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扩大西周的势力范围。

耕牛和铁犁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周王不光是对同姓亲族“授土”“授民”,对其他受封对象也是这样。

6.西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纯粹的原始家族等级关系

B.单纯的古代政治隶属关系

C.严格的家庭上下等级关系

D.既有家族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解析:

选D。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这就决定了宗法制的实质就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A、B、C三项都是只看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故大、小宗在宗法制中是家族等级关系,在分封制下又是政治隶属关系,D项概括最全面。

7.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新情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抓住关键词寻找突破点,本题“祠”一字即为突破点。

我们从“支祠”就可判断出这与宗法制有关。

8.《说文解字》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我国宗法制纽带是(  )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掌握。

“宗,尊祖庙”,意为祭祀祖先,故应该与血缘有关系。

9、“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

A.分封制B.井田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

选A。

“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10、在央视二套《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

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

这一“改姓”现象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解析:

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成龙的讲述“近年来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可以得出这一制度必定和血缘关系有关,又通过“认祖归宗才改姓房”可以得出是宗法制。

【参考资料】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科书

岳麓版历史教师用书

历史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