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1088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docx

腰痛优势病种精编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0年

腰痛病是由于肝肾亏虚不能濡养筋骨而致筋骨退变,兼有感受寒湿等外邪侵袭,并有扭闪挫伤或慢性劳损等外因,从而导致经络痹阻,出现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腰痛病包括西医多种疾病,本诊疗方案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制定。

其主要机理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与后方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重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

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

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

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

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阻络证:

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

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

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

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

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辩证用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

身痛逐淤汤加减。

川芎,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膝,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等。

中成药:

红花注射液

(2)寒湿痹阻证

治法:

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

渗湿汤加减。

干姜、甘草、丁香、苍术、白术、橘红、茯苓等。

中成药:

天麻素注射液

(3)湿热阻络证

治法:

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

加味二妙散。

黄柏、苍术等。

中成药:

二妙散

(4)肝肾亏虚证

治法:

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阳虚证推荐方药:

右归丸加减。

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桂枝,枸杞子,鹿角胶,当归,川芎,狗脊,牛膝,川断,桑寄生,菟丝子等。

阴虚证推荐方药:

左归丸加减。

熟地,枸杞、山茱萸、龟扳、莵丝子、牛膝、鹿角胶等。

中成药:

独活寄生胶囊

(二)、推拿治疗

1.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2.整复类手法:

包括牵引按压法、腰椎斜板法等。

3.调理类手法:

适用于治疗性手法后的调理。

手法时用拇指或手掌小鱼际混合施用上述各法,或按揉或滚推,或捏或拉,以调理气血,舒顺肌筋。

4.推拿治疗注意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推拿治疗:

(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

(2)年龄较大,体质较弱,以及孕妇等;

(3)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脏等疾病患者;

(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5)骨质增生明显,合并严重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6)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患者。

(三)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主穴:

腰俞、夹脊穴、环跳、秩边、肾俞、阳陵泉

刺法

(1)横刺腰俞,针尖透向命门穴。

(2)若病变部位在L3/4、L4/5则肾俞先直刺0.3寸,再横刺透向关元肾,再直刺环跳3-5寸,使针感放射至足外侧;病变部位在L5/S1,则取秩边直刺3-5寸,使针感放射至大趾。

(3)选取突出平面的夹脊穴及下一节段相对应的夹脊穴,直刺1-1.5寸,使其针感传导。

(4)阳陵泉直刺,平补平泻。

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并加以电针刺激,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血瘀证于压痛处刺络拔罐,针刺配以膈俞穴,用泻法。

寒湿证于腰部病变部位加盒灸,或肾俞、命门、腰俞、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行温针灸。

湿热证加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针刺用泻法。

肝肾亏虚偏肾阳虚手足不温畏寒者加灸命门、关元穴;偏肾阴虚咽干失眠加太溪、三阴交等,针刺用泻法。

(四)物理治疗:

TDP、电脑消炎止痛治疗机、红外线照射

(五)穴位注射治疗

根据临床的中医辨证选择不同药物如:

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方法:

根据病情的临床特点可选择劳损点、硬结点、小关节及棘间隙作为注射点,每2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六)其他治法

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加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

临床控制:

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

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

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

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

评分项目

评分

结果

下腰痛

1

3

2

偶尔轻度疼痛

2

3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1

4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

0

腿部的疼痛和/或者麻木感

1

3

2

偶尔轻度疼痛

2

3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1

4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

0

步态

1

正常

3

2

尽管出现疼痛,麻木或无力,仍能行走超过500米

2

3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无力,不能行走超过500米

1

4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无力,不能行走超过500米

0

直腿抬高试验

1

阴性

2

2

30—70度

1

3

小于30度

0

感觉障碍

1

2

2

轻度障碍(非主观)

1

3

明显障碍

0

运动障碍

1

正常(肌力5级)

2

2

轻度力弱(肌力4级)

1

3

明显减弱(肌力0—3级)

0

膀胱功能

1

正常

0

2

轻度排尿困难

—3

3

严重排尿困难(尿失禁或者尿潴留)

—6

项目

严重受限

中等受限

无受限

1

卧床翻身

0

1

2

2

站立

0

1

2

3

洗澡

0

1

2

4

弯腰

0

1

2

5

坐(约1小时)

0

1

2

6

举或拿物

0

1

2

7

行走

0

1

2

总分

四、临床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临床混合证型病情复杂,缠绵难愈。

中医治疗腰痛,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通过运用口服中药,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力求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010年腰痛病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情况

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我科于2010年开展了腰痛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现对实施诊疗方案的情况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1.总结:

1.评价标准

参加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具体见《腰痛病诊疗方案》

近一年来共收治腰痛患者腰痛120例,寒湿腰痛40,瘀血腰痛50例,肾虚腰痛20例,湿热腰痛10例,严格按诊疗常规操作,其中寒湿腰痛治愈30例,显效4例,无效6例,瘀血腰痛治愈40例,显效9例,无效1例;湿热腰痛治愈8例,显效2例,肾虚腰痛治愈17例,显效2例,无效1例。

2.分析评估:

腰痛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的治疗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优势。

临床混合证型病情复杂,缠绵难愈。

中医治疗腰痛,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通过运用口服中药、针灸、推拿、理疗,运用中医特色疗法,以求得较好临床效果。

3.优化方案:

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运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疗,针灸、推拿、理疗、口服中药以提高疗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1年

腰痛病是由于肝肾亏虚不能濡养筋骨而致筋骨退变,兼有感受寒湿等外邪侵袭,并有扭闪挫伤或慢性劳损等外因,从而导致经络痹阻,出现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腰痛病包括西医多种疾病,本诊疗方案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制定。

其主要机理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与后方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重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

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

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

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

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阻络证:

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

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

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

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

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辩证用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

身痛逐淤汤加减。

川芎,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膝,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等。

中成药:

红花注射液

(2)寒湿痹阻证

治法:

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

渗湿汤加减。

干姜、甘草、丁香、苍术、白术、橘红、茯苓等。

中成药:

天麻素注射液

(3)湿热阻络证

治法:

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

加味二妙散。

黄柏、苍术等。

中成药:

二妙散

(4)肝肾亏虚证

治法:

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阳虚证推荐方药:

右归丸加减。

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桂枝,枸杞子,鹿角胶,当归,川芎,狗脊,牛膝,川断,桑寄生,菟丝子等。

阴虚证推荐方药:

左归丸加减。

熟地,枸杞、山茱萸、龟扳、莵丝子、牛膝、鹿角胶等。

中成药:

独活寄生胶囊

(二)、推拿治疗

1.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2.整复类手法:

包括牵引按压法、腰椎斜板法等。

3.调理类手法:

适用于治疗性手法后的调理。

手法时用拇指或手掌小鱼际混合施用上述各法,或按揉或滚推,或捏或拉,以调理气血,舒顺肌筋。

4.推拿治疗注意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推拿治疗:

(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

(2)年龄较大,体质较弱,以及孕妇等;

(3)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脏等疾病患者;

(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5)骨质增生明显,合并严重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6)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患者。

(三)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主穴:

腰俞、夹脊穴、环跳、秩边、肾俞、阳陵泉

刺法

(1)横刺腰俞,针尖透向命门穴。

(2)若病变部位在L3/4、L4/5则肾俞先直刺0.3寸,再横刺透向关元肾,再直刺环跳3-5寸,使针感放射至足外侧;病变部位在L5/S1,则取秩边直刺3-5寸,使针感放射至大趾。

(3)选取突出平面的夹脊穴及下一节段相对应的夹脊穴,直刺1-1.5寸,使其针感传导。

(4)阳陵泉直刺,平补平泻。

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并加以电针刺激,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血瘀证于压痛处刺络拔罐,针刺配以膈俞穴,用泻法。

寒湿证于腰部病变部位加盒灸,或肾俞、命门、腰俞、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行温针灸。

湿热证加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针刺用泻法。

肝肾亏虚偏肾阳虚手足不温畏寒者加灸命门、关元穴;偏肾阴虚咽干失眠加太溪、三阴交等,针刺用泻法。

(四)物理治疗:

TDP、电脑消炎止痛治疗机、红外线照射

(五)穴位注射治疗

根据临床的中医辨证选择不同药物如:

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方法:

根据病情的临床特点可选择劳损点、硬结点、小关节及棘间隙作为注射点,每2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六)其他治法

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加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

临床控制:

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

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

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

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

评分项目

评分

结果

下腰痛

1

3

2

偶尔轻度疼痛

2

3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1

4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

0

腿部的疼痛和/或者麻木感

1

3

2

偶尔轻度疼痛

2

3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1

4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

0

步态

1

正常

3

2

尽管出现疼痛,麻木或无力,仍能行走超过500米

2

3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无力,不能行走超过500米

1

4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无力,不能行走超过500米

0

直腿抬高试验

1

阴性

2

2

30—70度

1

3

小于30度

0

感觉障碍

1

2

2

轻度障碍(非主观)

1

3

明显障碍

0

运动障碍

1

正常(肌力5级)

2

2

轻度力弱(肌力4级)

1

3

明显减弱(肌力0—3级)

0

膀胱功能

1

正常

0

2

轻度排尿困难

—3

3

严重排尿困难(尿失禁或者尿潴留)

—6

项目

严重受限

中等受限

无受限

1

卧床翻身

0

1

2

2

站立

0

1

2

3

洗澡

0

1

2

4

弯腰

0

1

2

5

坐(约1小时)

0

1

2

6

举或拿物

0

1

2

7

行走

0

1

2

总分

四、临床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寒湿腰痛的患者疗效欠佳,应进一步结合中药熏蒸治疗。

 

2011年腰痛病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情况

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2011年我科对腰痛病诊疗方案进行部分优化,并引入了新的治疗方法,进一步优势病种建设,现对2011年腰痛病实施诊疗方案的情况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一.总结:

1.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参加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具体见《腰痛病诊疗方案》

近一年来共收治腰痛患者腰痛180例,寒湿腰痛80,瘀血腰痛70例,肾虚腰痛15例,湿热腰痛15例,严格按诊疗常规操作,其中寒湿腰痛治愈60例,显效10例,无效10例,瘀血腰痛治愈60例,显效8例,无效2例;湿热腰痛治愈13例,显效2例,肾虚腰痛治愈12例,显效2例,无效1例。

2.分析评估:

寒湿腰痛患者疗效欠佳,应开展中药的熏蒸治疗。

4.优化方案:

对于寒湿型腰痛应用中药熏蒸疗法,局部使用中药熏蒸疗法可以起到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又有热疗作用,从而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水肿充血消退。

组成:

透骨草30g伸筋草30g五加皮15g木瓜15g

红花15g花椒10g红花15g

用法:

1、将中药袋用水浸泡,置于蒸锅内蒸20分钟(或置于塑料袋中放入微波炉,中火3分钟即可),

2、当温度被皮肤难受时直接置患处热敷20分钟即可,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

3、每袋中药可以反复应用5天,受累部位皮肤敏感度较低,注意不要烫伤。

根据病人耐受情况、体质强弱调整治疗时间和局部温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发布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方案,要认真学习,修定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

腰痛病是由于肝肾亏虚不能濡养筋骨而致筋骨退变,兼有感受寒湿等外邪侵袭,并有扭闪挫伤或慢性劳损等外因,从而导致经络痹阻,出现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腰痛病包括西医多种疾病,本诊疗方案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制定。

其主要机理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与后方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重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

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

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

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

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阻络证:

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

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

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

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

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辩证用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

身痛逐淤汤加减。

川芎,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膝,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等。

中成药:

七厘胶囊、红花注射液

(2)寒湿痹阻证

治法:

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桂枝,茯苓,细辛,防风,秦艽,蜈蚣,乌梢蛇等。

中成药:

小活络丹、天麻素注射液

(3)湿热阻络证

治法:

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

大秦艽汤加减。

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

中成药:

二妙散

(4)肝肾亏虚证

治法:

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阳虚证推荐方药:

右归丸加减。

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桂枝,枸杞子,鹿角胶,当归,川芎,狗脊,牛膝,川断,桑寄生,菟丝子等。

阴虚证推荐方药:

虎潜丸加减。

熟地,枸杞、山茱萸、龟扳、莵丝子、牛膝、鹿角胶等。

中成药:

独活寄生胶囊

(二)、推拿治疗

1.松解手法:

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2.整复类手法:

包括牵引按压法、腰椎斜板法、腰椎旋转扳法等。

3.调理法

适用于治疗性手法后的调理。

手法时用拇指或手掌小鱼际混合施用上述各法,或按揉或滚推,或捏或拉,以调理气血,舒顺肌筋。

4.推拿治疗注意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推拿治疗:

(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

(2)年龄较大,体质较弱,以及孕妇等;

(3)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脏等疾病患者;

(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5)骨质增生明显,合并严重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6)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患者。

(三)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主穴:

腰俞、夹脊穴、环跳、秩边、肾俞、阳陵泉

刺法

(1)横刺腰俞,针尖透向命门穴。

(2)若病变部位在L3/4、L4/5则肾俞先直刺0.3寸,再横刺透向关元肾,再直刺环跳3-5寸,使针感放射至足外侧;病变部位在L5/S1,则取秩边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