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1299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4 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docx

64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

XX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课题(项目)

6.4云南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

授课时间

2020-2021学年第2学期

周次

1周2次

授课地点

D406

班级

2020旅游管理

3.启发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展示、讨论、点评等环节,及时发现学生行为、思想、观念不当的地方,并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与启发,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4.合作讨论法。

通过

授课教师

教学资源

课件、微课、学习通APP、微信等。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华北各省市自治区基本概况和主要文旅资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理、历史、人口、区划、交通、旅游资源、文化艺术、民族风情、特产美食,以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地理、气候、人口、区划、交通等概况;

熟悉这五个省(区、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产地景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遗产项目,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生态旅游区;汉族及主要少数民族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掌握各地有代表性的饮食特点、主要美食和风物特产;国内知名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

(2020新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生态旅游区;汉族及主要少数民族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代表性的饮食特点、主要美食和风物特产;国内知名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

教法学法

教法

1.问题教学法:

教师设置思考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法:

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度。

3.“启发引导”教学方法

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再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

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4.“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来解释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并推动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完善。

5.理论讲授法

学法

1.小组探究法:

通过组内讨论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并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

学生在课前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自主学习微课、完成课前测试等,为课堂学习储备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类型

活动描述

 

课前

导入

学习

(10分钟)

1.通过学习通APP考勤。

2.点评上次课程的课后小测和历年真题中错误率高的题目。

3.回顾上节重点内容。

1.登录学习通APP进行签到。

2.通过学习通APP完成课前小测。

3.反思不足。

根据自己课前测试的错误,反思自己课前学习的不足,重新思考测试错误问题的答案,回答教师提问。

(70

分钟)

教师理论讲解:

知识点1:

地理与气候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部紧邻西藏自治区,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

云南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省府驻地昆明。

云南简称“云”,别称“滇”。

云南属山地高原地形,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在滇藏交界处德钦县境内怒山山脉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为海拔最高点。

云南省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系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江,自北向南相间排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南部为横断山脉,山地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等;在南部、西南部边境,地势渐趋和缓,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海拔800-1000米,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省河川纵横,湖泊众多。

全省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89条,分属长江(金沙江)、珠江(南盘江)、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大盈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

除金沙江、南盘江外,均为跨国河流,这些河流分别流入南中国海和印度洋。

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流量变化大的特点。

全省有高原湖泊40多个,多数为断陷型湖泊,多数在高原区内。

湖泊中数滇池面积最大,洱海次之;抚仙湖深度全省第一,泸沽湖次之。

云南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

在一个省区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象别具特色。

全省平均气温,最热(7月)月均温在19℃~22℃,最冷(1月)月均温在6℃~8℃。

全省降水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干湿季节分明,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全省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

【历年真题】:

【2020年真题·多选】云南省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通过陆路接壤的国家有()。

A.泰国B.柬埔寨C.越南D.老挝E.缅甸

【2019年真题·多选】与我国云南接壤的国家有()。

A.缅甸B.越南C.束埔寨D.泰国E.老挝

【2018年真题·多选】云南省有众多河流,其中是跨国河流的有()。

A.金沙江B.澜沧江

C.怒江D.红河E.伊洛瓦底江

【2018年真题·单选】三江“并流而不交汇”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地理景观,“三江”是指()、澜沧江和怒江。

A.金沙江B.长江

C.珠江D.漓江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分,回答错误0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让学生进行真题训练,从而加深对知识点掌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教师理论讲解:

知识点2:

历史沿革

元谋猿人。

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

“元谋”一词,出自傣语,意为“骏马”。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

在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

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

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

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

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的少量石质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

秦朝以前,曾出现古滇王国。

秦汉之际,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过郡县制。

西晋时期,云南改设为宁州,是全国十九州之一。

唐宋时期,曾建立过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

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

1382年,明朝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

1949年,全省分设1个省辖市、1个行政督察区、112个县、17个设治局、2个对汛督办区。

1950年2月24日,云南全境解放。

2013年,设置现行政区划。

【历年真题】: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分,回答错误0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让学生进行真题训练,从而加深对知识点掌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教师理论讲解:

知识点3:

区划与人口

云南省现辖16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

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2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16个市辖区、15个县级市、69个县、29个自治县。

云南省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

2019年全省总人口为4858.3万。

【历年真题】: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分,回答错误0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让学生进行真题训练,从而加深对知识点掌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教师理论讲解:

知识点4:

交通与资源

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接合部,拥有国家一类口岸16个、二类口岸7个,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一湄公河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国邻近,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

历史上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就经过云南境内。

近年来,云南在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新形势下,云南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网络日趋完善,初步形成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三条便捷的国际大通道:

一是西路通道,沿滇缅(昆畹)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和昆明至大理的铁路西进,有多个出境口岸,可分别到达缅甸密支那、八莫、腊戍等地,并直达仰光。

二是中路通道,由澜沧江一湄公河航运、昆明至打洛公路、昆明至曼谷公路和西双版纳机场构成,通往缅甸、老挝、泰国并延伸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2008年,昆明至曼谷国际大通道中国路段全线贯通。

三是东路通道,以现有滇越铁路、昆河公路及待开发的红河水运为基础,通往越南河内、海防及其南部各地。

200年,中越双方联合设计建造的中越红河公路大桥正式通车。

红河公路大桥将与中越铁路大桥、南溪河公路大桥一起,中越红河公路大桥与新河高速、蒙新高速相连接,构成连接中越两国交通网络的重要枢纽。

云南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

有61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铅、锌、锡、磷、铜、银等25种矿产含量分别居全国前3位。

云南能源资源得天独厚,尤以水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开发条件优越;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云南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3位。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居全国第9位,煤种也较齐全,烟煤、无烟煤、褐煤都有。

地热资源以滇西腾冲地区的分布最为集中,全省有出露地面的天然温热泉约有700处,居全国之冠,水温最低的为25℃,高的在100℃以上。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古老的、衍生的、外来的植物种类和类群很多。

分别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树种有150多种。

云南森林面积为1817.73万公顷,居全国第3位。

树种繁多,类型多样,优良速生、珍贵树种多,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品种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故云南还有“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之称。

云南动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

脊椎动物达1737种,古全国58.9%;云南珍稀保护动物较多,许多动物在国内仅分布在云南。

珍禽异兽,如蜂猴、滇金丝猴、野象等46种均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猕猴、穿山甲等154种均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历年真题】: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分,回答错误0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让学生进行真题训练,从而加深对知识点掌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教师理论讲解:

知识点5:

旅游资源

云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经建成一批以高山峡谷、现代冰川、高原湖泊等为特色的旅游景区。

全省有景区、景点200多个,拥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云南石林、红河哈尼梯田、澄江化石遗址5处世界遗产地;拥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会泽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12处:

云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腾冲地热火山、瑞丽江一大盈江、宜良九乡、建水、丘北普者黑、泸西阿庐古洞;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8家:

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风景区、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雪山景区、丽江市古城区丽江古城景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腊县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普达措国家公园、昆明市盘龙区昆明世博园景区、保山市腾冲县火山热海旅游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处;拥有阳宗海、西双版纳和玉溪抚仙湖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还有禄丰县黑井镇、会泽县娜姑镇白雾街村等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截至2016年1月,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4处:

西双版纳自治州野象谷、玉溪市玉溪庄园、昆明市石林景区、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

有石林、澄江动物群、腾冲火山等6处国家地质公园。

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的梯田景观,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哈尼族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进行开垦。

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上百公顷。

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13平方千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是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

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

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份。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川藏茶马古道,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4000多千米,已有1300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6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

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历年真题】:

【2020年真题·多选】下列选项中,属于《世界遗产名录》“文化景观遗产”的有()。

A.左江花山岩画B.红河哈尼梯田

C.元上都遗址D.大足石刻E.福建土楼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分,回答错误0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让学生进行真题训练,从而加深对知识点掌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教师理论讲解:

知识点6:

文化艺术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云南各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

各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先后改进和创制了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壮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白族、瑶族、独龙族13种民族文字;现在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

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

其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记录典藏。

东巴文源于纳西族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

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

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族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

纳西古乐最具欣赏性的地方是其“稀世三宝”。

第一件宝贝是古老的曲子;第二就是古老的乐器,乐师们手上所持乐器,皆有上百年历史;第三就是古老的艺人。

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滇剧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90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主要是一些反映白、傣、佤、哈尼等少数民族斗争生活的剧目,如《蝴蝶泉》《望夫云》《版纳风光》《独手英雄》《佤山前哨》《牛皋扯旨》《闯宫》《送京娘》和已摄制成影片的《借亲配》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培养起来的知名演员有万象贞、周惠依、李廉森、邱云苏、李少虞、王玉珍等。

丽江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它的绘制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300多年。

其中的大宝积宫,现存壁画558幅,是丽江壁画收藏最多的地方。

壁画融汉、藏、纳西文化一体,众教合一,展示了藏传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

白沙壁画对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独树帜。

绘画布局周密,用笔严谨,色彩艳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明显吸取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比强烈、线条均匀、笔法洗练等特点。

丽江壁画中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对奔跑的骏马、盛开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鸟草虫等自然风光都有描绘,这些画都明显展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感。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产生于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已发现崖画地点11处,分布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省、曼帕、丁来、吴良等10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

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红色颜料绘成。

颜料可能是用动物血调和赤铁矿粉制作的。

崖画主要是狩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及娱神等宗教活动的场面。

还有战争凯旋图,上绘干栏式房屋建筑及手持兵器、驱赶猪羊胜利而归的人们。

所画粗犷古朴,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朝著名航海家、外交家郑和,是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1405~1433年,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云南籍音乐家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他创作了《毕业歌》《大路歌》《卖报歌》等数十首革命歌曲。

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历年真题】:

【2020年真题·单选】“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

是由()。

A.哈尼族B.纳西族C.傈傈族D.景颇族

【2017年真题·单选】《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聂耳是()籍音乐家。

A.上海B.贵州

C.广东D.云南

【2020年真题·单选】“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

是由()。

A.哈尼族B.纳西族C.傈傈族D.景颇族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分,回答错误0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让学生进行真题训练,从而加深对知识点掌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教师理论讲解:

知识点7:

民族与宗教

[民族与宗教]

云南是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等25个。

其中(按人口数多少为序),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共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

云南少数民族交错分布,表现为大杂居与小聚居,彝族、回族在全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

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分布最广、宗教信仰颇具特色的省份,有信徒340余万人(不包含汉传佛教和原始宗教信徒),其中少数民族信徒达90%以上,有宗教活动场所489座(处),宗教教职人员9000余人,爱国宗教团体96个。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多元的宗教文化,其内容和形式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除回族只信仰伊斯兰教外,云南其他民族分另信仰两种或多种宗教。

各民族信奉的宗教种类有佛教、基督教、道教和原始宗教等。

[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历史上多次迁徙,现集中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主要聚居在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现有人口约32.6万。

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也有发展。

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产粮区,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的品种较丰富。

山区畜牧业比重大,“丽江马”盖声海内。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纳西文原有东巴象形文字和哥巴音节文字,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奉藏传佛教。

此外,道教、天主教、新教都曾传入,但信奉者不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民族交往中,纳西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著名的《创世纪》是一部歌颂劳动、反映男女忠贞爱情的长篇史诗。

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纳西族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融合纳西族、汉族与藏族三个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丽江古城从选址到建筑风格均融会了汉、藏、白等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并有所创新。

丽江壁画,笔法既有藏画的洗练和匀称,又具唐代道释画的风格。

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画谱》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而长达15米的《神路图》堪称稀世瑰宝。

相传为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

纳西族因居住地区不同,婚姻习俗有所区别:

丽江地区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

例如,居住在泸沽湖畔的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阿夏”“阿注”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形式。

“阿夏”“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伴侣”“情人”的意思。

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双方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

男女双方在生产劳动中建立了感情,确定了关系后,男子夜间到女家过偶居生活,天亮前回到母家,所以也称“走婚”。

他们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男方没有义务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则由女方家的兄弟抚养。

在农忙季节,如果女方家需要,男方也可以前去帮忙。

“阿注”的关系,没有法律保障,一旦不和,就可以自行解除。

如今“阿注”婚姻已在减少,随之而来的将是母系家庭的逐步解体,“阿注”婚姻将成为历史。

摩梭人的“阿注婚姻”被民族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其家庭组织和婚姻形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关注,同时也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纳西族的房屋多系土木瓦结构,普遍采用“三坊一照壁”的形式,正房较高,偏房略低。

摩梭人的民居称为木楞房,是一种井干式建筑,一般有正房、祖母房、经房、花楼等几个主要部分。

纳西族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穿黑色。

纳西族妇女喜欢穿红、蓝、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色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

腰束为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

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缀以圆形花片,双肩各有一个大的,背上并列七个小的,分别象征日、月、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恶鬼不敢近前。

男子的服装与当地汉族大体相似。

纳西族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为主食;在宁蒗地区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