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1316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docx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

2015年百色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

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公告|报名入口|海量免费笔试复习资料:

2015年广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课程推荐:

  教综习题演练班

1、采用以习题循环练习为主,教师串讲大纲知识点,给学员进行习题演练与讲解。

2、包含测评模块。

针对学员进行习题解析,结合学员的一个自身答题的思路,给予建设性的一个方向和建议。

3、名师授课,指点迷津。

随堂习题巩固知识,课堂上教师根据章节知识点,精简章节重点习题进行测验,帮助学员解决课堂所学知识疑惑点。

4、大纲为出发点,真题为核心。

海量真题练习,老师悉心点评。

上课地点:

南宁市

班次及班别:

TBGXJS01514教综习题演练班

科目: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上课时间:

2015年4月15-16日(2天,上午+下午)

学时:

16

学费:

980

【考情追踪】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专题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不大,知识观和教学观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应注意概念的理解。

学生观的变革主要以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考生在复习时注意灵活运用知识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知识导图】

  第一讲知识观的变革

  【知识概览】

  本讲主要讲述了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

知识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不涉及知识问题的课程是不存在的。

知识观变革的方向:

从本体论的知识观转向主体论的知识观;从静态的知识观转向动态的知识观。

  【名师课堂】

  考点·梳理·拓展

  知识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不涉及知识问题的课程是不存在的。

可以说,知识问题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经典问题,历史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严肃认真地对待了课程知识观问题。

因此,理解和把握新课程背景下知识观的转向,是认识、理解、实践甚至反思、批判新课程的重要前提之一。

  我国新课程背景下的知识本质观的转向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从本体论的知识观转向主体论的知识观★

  从本体论的知识观转向主体论的知识观,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要求。

  所谓本体论的知识观,就是从知识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来讨论知识,把“知识”作为研究对象,就知识论知识。

其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便是哲学认识论,其研究目的是揭示人类的知识产生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

这种本体论的知识观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供了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难以作为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直接拿来并加以应用的知识观,因为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不以“知识”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和活动目的,而以“学生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和活动目的。

因此,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知识观的建构需要从本体论视野转向主体论视野。

  所谓主体论知识观,就是超越一般认识论的本体论视野,不是就知识论知识,不是从知识的产生过程与产生结果来论知识,而是从学生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来理解知识。

从主体论的角度看,知识的产生问题不是一种普遍性的、一般性的人类知识生产过程,而是一种“知识再生产”的过程。

主体论的知识观强调学生作为知识再生产的主体,知识再生产的过程、方式、目的和价值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相比较,具有其独特性。

  本体论的知识观对解决主体论视野里的知识再生产问题的局限性在于,“知识”总是外在于学生的发展历程,没有促成知识与人(学生)的发展“相遇”。

知识与学生的相遇,最根本的标志是一切进入学生发展历程的知识都应具有人文意义,此时,知识对作为知识再生产主体的学生而言,不完全是“真理问题”,还是“幸福问题”。

这正表明了新课程强调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义的合理性。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崇尚主体论的知识观,注重知识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其所要改革的正是“知识本位主义”“知识授受主义”和“知识功利主义”的知识观及其教育行为方式,倡导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力,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由静态的知识观转向动态的知识观

  传统的哲学认识论所阐述的知识观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观,它认为,知识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它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终极性、中立性、实证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一致性等性质。

可见,静态的知识观试图揭示的是知识的真理性,它没有揭示知识的多重属性,而把知识视为一种结果、一种定论、一种工具、一种产品、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排斥了知识具有的“真”以外的其他意蕴。

  这种静态的知识观一旦为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所认同并占有,便在教育活动中隐含着这样的两个基本假定:

第一,客观性的知识、确定性的知识和普遍性的知识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且传递的越多越好。

“传统教学派”和“百科全书派”便是典型代表,夸美纽斯就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百科全书派也主张把当时所有的学科知识都传递给学生。

第二,知识的掌握是至高无上的,知识占有量的增长实现着人的发展。

这种静态的知识观支配下的教学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的众矢之的。

站在静态知识观的立场上评论新课程,只会对一线的课程实施带来观念的混乱。

静态知识观导致的种种局限性正是新课程试图克服的。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静态知识观在教育上的一系列局限性,开始用辩证性思维、复杂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的观点方法,超越静态的知识观来看待教育中的知识本质和性质,认为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基本性质,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性质。

  动态的知识观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把握知识的本质和性质,一方面,不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注重把握知识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不再把知识完全抽象为某种“符号表征”,尤其注重把握知识的文化性和价值性,超越单一的“工具理性”观念,把知识与人类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关联起来。

  动态的知识观要求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打破“知识授受主义”“知识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藩篱,确立“以人为本”的信念,克服死记硬背、机械传授、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弊端,注重过程的价值,反对“去情景”的“知识加工”式的教学行为,凸现“情景”中的体验与意义生成,完整地实现“知识教育”的整体价值。

  【真题精解】

  (单选)“传统教学派”和“百科全书派”是()的典型代表。

  A.本体论的知识观B.主体论的知识观

  C.静态的知识观D.动态的知识观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两种学派都认为客观性的知识、确定性的知识和普遍性的知识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且传递的越多越好,可知它们是静态的知识观的典型代表。

  第二讲学生观的变革

  【知识概览】

  本讲主要介绍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学生观的变革。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学生观有很多弊端,造成学生独立性的丧失。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名师课堂】

  考点·梳理·拓展

  一、树立正确学生观的意义★

  学生观是关于学生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关系到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等重要问题,有什么样的学生观,便会有什么样的教育。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学生观是其职业活动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

尤其是在全国普遍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我们改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绝对的、客观的,是完全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客观事物。

新时期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的正确的解释,故教师不应用科学家、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接受这些知识,而要让学生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这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新型人才的需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即: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者互为一体。

为了适应由知识经济带来的关于教育观、知识观和学习观的种种变化,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学生观,以有效地迎接这些挑战。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科学育人的前提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科学地培养人首先要求科学地认识人,科学地认识学生,形成科学的学生观。

错误的学生观往往导致错误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

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正确的学生观是教育者做好科学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地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新课程改革真正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其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

可见,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益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又会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要在学生获得“双基”的同时,注重以下几点:

在课程结构上,强调整体设置,并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设置综合课程,以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课程管理上,强调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设置三级课程。

  二、我国传统学生观的弊端及反思

  

(一)造成学生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脱离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现代人的两个精神家园,其中,生活世界是学生最根本的生长家园,生活世界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源和基础。

但是,传统的学生观却忽视了这一点,使得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科学世界、书本世界中,丧失了应有的完整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而事实上,“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生活世界”不仅指“生活环境”“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还包括对人生有意义并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生活世界”对课程的意义在于:

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活的动态过程。

因此,新课改情境下的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的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使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桥梁。

  

(二)师生关系的不民主,体罚等错误教育方法的滥用

  传统的学生观存在着师道尊严的弊病。

这一弊病直接导致了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盛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追求师生间的和谐之美、创新之美和自我解放。

如果师生之间能够真正建立“自由联盟”,即师生双方为达到教和学的共同目的,在自主自愿、自尊自立的基础上缔结心灵联盟,那么课堂上,师生双方就会互相尊重,进行平等交流。

  (三)学生独特个性的丧失

  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绝不会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学生。

而传统的学生观则把学生视为千人一面,追求“统一”,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压抑了学生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相信学生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要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个人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将其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和思想基础、思想和行动规律。

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吸收精神营养。

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

  【真题精解】

  (单选)把学生视为千人一面,追求“统一”,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压抑了学生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说明要树立正确的()。

  A.知识观B.教学观

  C.学生观D.教师观

  【答案】C

  【解析】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看作独特的人,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题干中说明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三讲教学观的变革

  【知识概览】

  本讲主要讲述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教学观的变革。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提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不但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且应关注人的发展。

  【名师课堂】

  考点·梳理·拓展

  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过程。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

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学生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就难以获得结论,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结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三、教学应关注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

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习学科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

学生对学习学科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

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新课程改革中,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反思和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真题精解】

  (单选)“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说明教学应该关注()。

  A.每一位学生B.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D.学生的认知发展

  【答案】C

  【解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说明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必做必会题】

  单项选择题

  1.从知识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来讨论知识,把“知识”作为研究对象指的是()。

  A.本体论的知识观B.主体论的知识观

  C.静态的知识观D.动态的知识观

  2.强调学生作为知识再生产的主体,从学生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来理解知识的是()。

  A.本体论的知识观B.主体论的知识观

  C.静态的知识观D.动态的知识观

  3.认为客观性的知识、确定性的知识和普遍性的知识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且传递的越多越好的是()。

  A.本体论的知识观B.主体论的知识观

  C.静态的知识观D.动态的知识观

  4.新课程改革真正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是树立正确的()。

  A.知识观B.教学观

  C.学生观D.教师观

  5.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说明学生是()。

  A.具有独立意义的人B.发展的人

  C.独特的人D.有思想的人

  6.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说明教学应该关注()。

  A.每一位学生B.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D.学生的认知发展

  参考答案及解析

  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本体论知识观的含义。

本体论知识观的“本体”就是指知识本身,就知识论知识。

因此本题选A。

  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体论知识观的含义。

主体论知识观强调学生作为知识再生产的主体。

由题干可知答案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对静态的知识观的理解。

静态的知识观认为可以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知识的掌握是至高无上的,知识占有量的增长实现着人的发展。

  4.C[解析]要评价课程改革目标是否实现,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促进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新课程改革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5.A[解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6.B[解析]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