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2293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docx

最新药学中级基础知识精讲讲义

基础知识精讲班第1讲讲义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波形和产生机制

4.肌细胞的收缩:

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骨骼肌收缩的机制和兴奋-收

缩耦联基本过程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它的基本功能包括: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

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选择性地通过细胞膜摄入和排出某些物质。

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根据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认为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的跨膜转运途径有:

1单纯扩散:

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容易通过的物质有Q、CQN2、乙醇、尿素和水分

2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属于被动转运,转运过程本

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易化扩散指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经通道易化扩散指溶液中的Na、ci、cf、k等带电离子,离子通道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3主动转运:

分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膜蛋白为离子泵(钠-钾泵,简称钠泵,也称Na+-K+-ATP酶)。

继发性主动转运:

它是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跨膜信号转导的路径大致分为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类。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稳定的负电位。

机制:

①钠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膜内、外”6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生物电的基础。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是K+通道开放,K受浓度差的驱动向膜外扩散,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质与X隔膜相吸,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差。

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

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锋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和后电位。

产生机制:

①上升支的形成:

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时,引起Na;内流,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的再生性循环,造成膜

的快速去极化,使膜内正电位迅速升高,形成上升支。

当Na内流达

到平衡时,此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即Nh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相当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是Nsf的平衡电位。

②下降支的形成:

钠通道为快反应通道,激活后很快失活,随后膜上的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顺梯度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迅速恢复到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4.骨骼肌细胞的收缩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特殊分化的终板膜构成神经-肌接头。

它主要是Ca2+内流触发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终板膜主要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使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可通过电紧张活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而暴发动作电位,表现为肌细胞的兴奋。

(2)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胞质内ca+浓度升高促使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ca+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造成横桥头部构象的改变,通过横桥的摆动,拖动细肌丝向肌小节中间滑行,肌节缩短,肌肉收缩。

横桥ATP酶分解ATP为肌肉收缩做功提供能量;胞质内ca+浓度升高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Ca2+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中钙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3)兴奋-收缩耦联基本过程:

将肌细胞膜上的电兴奋与胞内机械性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其过程是肌细

胞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激活横管膜上的L型

Ca2+通道,激活连接肌浆网膜上的Ca2+释放通道,释放ca+入胞质;胞质内car浓度升高促使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Ca2+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因子是Ca2+。

例题(单选)逆电位差及化学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是:

A.被动转运B.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D.易

化扩散E.吞噬作用

答案:

B

血液

(二)血液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

1.血细胞的组成:

熟练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功能和生成的调节2.生理性止血:

熟练掌握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和生理性抗凝物质

1.血细胞的组成

(1)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4.5x1012〜5.5x1012/L,女性为3.5x1012〜5.0X1012/L。

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Q和CO,红细胞运输Q的功能是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叶酸和维生素B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Q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

(2)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是4.0x109〜10.0X109/L,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细菌、清除异物、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变态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肝素具有抗凝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的通畅,使吞噬细胞能够到达抗原入侵部位而将其破坏;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反应,T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

(3)血小板生理:

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为100X109〜300X109/L。

血小板主要发挥生理止血作用。

它的止血作用取决于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包括:

①粘附;②释放;③聚集;④收缩;⑤吸附。

2.生理性止血

(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在损伤处释放5-羟色胺、TXA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以达到止血。

(2)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它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分为凝血酶原酶复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

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3.生理性抗凝物质:

它可分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

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三类。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皿和肝素。

例题: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产生抗体B.产生肝素C.参与过敏反应D.吞

噬微生物等E.产生慢反应物质

答案:

D

基础知识精讲班第2讲讲义

血液循环

(3)血液循环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

1.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掌握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及其形成机制2.心脏的泵血功能:

熟练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和心输出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掌握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基本过程和意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来源和作用。

1.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心肌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的明显不同,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为0期、1期、2期、3

期和4期五个成分。

(1)去极化过程:

心室肌细胞的去极化过程又称动作电位的0期。

(2)复极化过程:

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顶峰时,由于Na+通道的失活关闭,立即开始复极化。

复极化过程比较缓慢,历时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2期和3期三个阶段。

①复极1期。

②复极2期:

称为平台期。

这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它区别

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③复极3期:

又称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历时100〜150ms。

3期复极是由于L型Ca2+钙通道失活关闭,内向离子流终止,而外向X流(I0进

一步增加,直到复极化完成。

(3)静息期:

又称复极4期。

心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心肌自律细胞是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特性的细胞,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1)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分为0期、l期、2期、3期和4

期。

除4期外,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态和离子基础与心室肌细胞相似。

其不同点是4期存在

缓慢自动去极化(0.02gV/s)。

(2)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它的特点:

①最大复极电位-70mV,阈电位约-40mV的

绝对值均小于浦肯野细胞;②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约-70mV),时程较长(约7ms),去极化的速率

较慢(约10V/S)。

③无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只有3期;④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约0.1V/S)快于浦肯野细胞(约0.02V/S),主要机制是由于Ik通道的时间依从性的关闭所造成的K+外流的进行

性衰减。

2.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如成年人心率为75次/分钟,则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秒。

(2)心脏的泵血过程:

以左心室为例说明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及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①心室收缩期:

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

②心室舒张期:

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心室

充盈期。

(3)心排出量: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

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常用心排出量作为评定心

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①每搏输岀量: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搏岀量为70ml。

②每分心排岀量:

每分

输岀量=搏岀量X心率。

成人男性安静状态下约为4.5〜6.0L/min,女性的心排岀量比同体重男

性约低10%。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主要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

(2)血管的神经支配:

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受自主神经支配,它们的活动受神经调节。

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两大类,统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称交感缩血管神经,其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舒血管神经纤维主要有: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和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3)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感受血压变化的范围为60〜180mmHg对l00mmHg动脉血压的快速变化最敏感,因此该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对动脉血压快速变化进行精细调节,维持人体正常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4)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的分泌,肾上腺素约占80%,去甲肾上腺

素约占20%①肾上腺素可与a和B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在皮肤、肾脏和胃肠道的血管平滑肌上a肾上腺素能受体被激活时引起血管收缩;在骨骼肌和肝的血管,B2肾上腺素能受体占

优势,这类受体被激活时引起血管舒张。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作为强心剂。

②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的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B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

作为升压药。

例题:

心肌细胞自律性高低主要取决于:

A.0期除极速度B.阈电位水平C.4期自动去极速度D•动作电位幅度E•最大复

极电位水平答案:

C

呼吸

(4)呼吸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

1.肺通气:

掌握呼吸运动的形式和过程,潮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定义和数值2.肺换气:

掌握肺换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呼吸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换气。

1.肺通气:

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1)呼吸运动的形式和过程:

根据参与活动的呼吸肌的主次、多少和用力程度,可将呼吸运动分为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②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2)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肺容积、肺容量以及肺通气量是反映肺的气体量的一些指标,主要包括:

1潮气量:

每次平静呼吸时吸入或呼岀的气量,正常成人为400〜600ml。

2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呼岀的最大气体量。

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00ml,女性约

2500ml。

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3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

用力肺活量(FVC)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岀的

最大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FEV)过去称为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岀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正常人第1秒钟的FEV约为FVC的

80%,是临床反映肺通气功能最常用的指标。

4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肺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或岀肺的气体总量,肺通气量=潮气量X呼吸

频率。

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频率12〜18次,潮气量平均500ml,每分通气量为6000~9000ml,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X呼吸频率。

肺泡通

气量是真正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2.肺换气

肺换气是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扩散的方式进行。

根据物理学原理气体

分子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发生净移动的过程称为气体扩散。

两个区域之间的每种气体分子的分

压差是气体扩散的主要动力。

例题:

肺通气是指:

A.外界Q进入肺内的过程B.外界与气道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C.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D•组织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E•肺泡CQ排岀体外

的过程

答案:

C

(五)消化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

1.胃内消化:

熟练掌握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

2.小肠内消化:

掌握胰液和胆汁的成分和作用,小肠的分节运动和蠕动

1.胃内消化

(1)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胃液的成分除水外,主要有壁细胞分泌的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

的胃蛋白酶原;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和HCQ3-;。

1胃酸的主要作用:

第一、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最适pH为2〜3;

第二、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第三、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第四、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第五、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活化的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生成眎、胨和少量多肽。

3胃黏膜细胞分泌两种类型的黏液。

一是迷走神经兴奋和ACh可刺激颈黏液细胞分泌可溶性黏

液,起润滑胃内食糜的作用;二是胃腺开口处的表面黏液细胞受食物刺激分泌大量黏液和HCQ3-,

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磨擦损伤。

4内因子能与食物中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易被回肠的主动吸收。

(2)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

1胃的容受性舒张是指吞咽食物时,食团刺激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头区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以容纳咽入的食物。

2胃的蠕动始于胃的中部,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

主要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

2.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胰液成分包括水、无机物(Na+、K+、HCO3-、C1-)和多种分解三大营养物

质的消化酶。

蛋白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羧基肽酶;胰脂肪酶主要是胰脂酶、辅酯酶和胆固醇酯水解酶等;还有胰淀粉酶。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胆汁中除97%的水外,还含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色素等有机物及

Na+、C1-、K+、HCO-等无机物,不含消化酶。

1弱碱性的胆汁能中和部分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胃酸。

2胆盐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中起重要作用:

一是乳化脂肪;二是胆盐形成的混合微胶粒;三是利胆作用。

(3)小肠的分节运动和蠕动

1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主要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2蠕动发生在小肠的任何部位,传播速度较慢。

其作用是将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新的肠段再进行分节运动。

例题: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蠕动B.分节运动C.容受性舒张D.集团蠕

动E.紧张性收缩

答案:

B

基础知识精讲班第3讲讲义

本讲主要内容

一、本讲的主要内容

生理学部分:

(六)体温及其调节

1.体温:

熟练掌握体温的定义、正常生理性变异、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

2.体温的调节:

了解温度感受器的类型、体温中枢和调定点学说

(七)尿的生成和排除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熟练掌握肾球滤过的定义、滤过分数和有效滤过压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Na+水和葡萄糖在肾小管的重吸收、渗透性利尿和

水利尿

3.尿的排放:

掌握排尿反射

(八)神经

1.经典的突触传递:

掌握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九)内分泌的调节

1.概述:

熟练掌握激素的概念、作用方式和分类

2.甲状腺激素:

掌握甲状腺激素产热效应、对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3.下丘脑和脑垂体:

掌握主要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的种类和主要作用

病理生理学部分:

(一)总论

1.绪论:

掌握病理生理学概论

2.疾病概论

(1)了解健康与疾病

(2)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机理

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熟练掌握水、钠代谢障碍

(2)掌握钾、镁代谢障碍(3)熟练掌握钙、磷代谢障碍4.酸、碱平衡紊乱

(1)掌握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

(2)掌握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3)掌握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5.缺氧

掌握缺氧的基本概念

6.发热

(1)掌握概述

(2)熟练掌握病因和发病机制

7.应激

(1)掌握概述

(2)掌握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体温及其调节

生理学部分:

(六)体温及其调节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

1.体温:

熟练掌握体温的定义、正常生理性变异、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2.体温的调节:

了解温度感受器的类型、体温中枢和调定点学说

1.体温的定义及正常生理性变异

(1)体温的定义:

它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

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C;口腔温度为36.0〜37.7C;直肠温度为36.9〜37.9C。

(2)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

①昼夜变动:

一般清晨2至6时体温最低,午后1至6时最高,每

天波动不超过1C;②性别差异:

成年女子的体温高于男性0.3C;③年龄:

儿童体温较高,新

生儿和老年人体温较低;④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进食等情况也影响体温。

2.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

(1)产热过程:

体内的热量是由三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分解代谢产生的。

安静时,肝脏是产热量最大;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产热器官。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战栗和代谢产热(非

战栗产热)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

(2)散热过程: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当环境温度低于人的体表体温时,通过以下方式散热。

①辐射散热;②传导散热;③对流散热;④蒸发散热。

3.体温的调节

(1)温度感受器的类型:

分为外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2)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3)调定点学说:

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

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水平。

热敏神经

元对温热感受的一定阈值,正常人一般为37C,称为体温稳定的调定点。

例题(多选):

当环境温度低于人的体表体温时,主要通过哪几种方式散热:

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运动散

热E.蒸发散热

答案:

ABCE

尿的生成和排除

(七)尿的生成和排除同学们应重点掌握: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熟练掌握肾球滤过的定义、滤过分数和有效滤过压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Na+、水和葡萄糖在肾小管的重吸收、渗透性利尿和

水利尿

3•尿的排放:

掌握排尿反射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用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包括重吸收和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指由肾小球滤过形成的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上皮细胞选择性的将物质从肾小管转运到血液中去的过程。

分泌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的过程。

(1)近球小管对Na+、水与葡萄糖的重吸收:

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重吸收肾小球超滤液中65%〜

70%的Na+、水和全部葡萄糖。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8+与水的重吸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约12%滤过的C1-,

重吸收不同量的水。

该部位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可根据机体水和盐的平衡状况进行调节。

Na+

的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调节,水的重吸收主要受血管升压素的调节。

(3)渗透性利尿:

肾小管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果小管液溶质浓度高,则渗透压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结果尿量增多,这种利尿方式称

为渗透性利尿。

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的多尿,以及利用甘露醇达到利尿和消除水肿的目的,都属于渗透性利尿。

(4)水利尿:

大量饮清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血管

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尿液稀释,称水利尿。

3•排尿反射排尿反射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的脊髓反射。

反射过程是膀胱内尿量达一定充盈度(约400〜

500m1)时,膀胱壁感受器受牵拉而兴奋,冲动经盆神经传入到脊髓骶段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

冲动上传到脑干和大脑皮质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产生尿意,引起排尿反应。

例题(单选):

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的正常值是:

A.100ml/minB.125m1/minC.150m1/minD.175ml/minE.200ml/min

答案:

B

神经

八)神经

(EPSP)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

1.经典的突触传递:

掌握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兴奋性突触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