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2304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docx

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环境问题精准培优专练

A.甲          B.乙

C.丙D.丁

(2)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的季节是(  )

A.春季和秋季B.春季和夏季

C.夏季和秋季D.秋季和冬季

(3)不能缓解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的做法是(  )

A.地膜覆盖B.增施熟石灰

C.农田开挖排水沟D.喷灌和滴灌

【解析】第

(1)题,甲区域位于渤海沿岸,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易形成渍涝,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

乙、丙、丁区域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较好,土壤盐渍化程度比甲区域的低。

(2)题,华北平原春季、秋季降水少,气温较高,蒸发旺盛。

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在土壤表层累积,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夏季降水多,土壤表层盐分易被雨水淋洗,土壤盐渍化程度减轻。

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土壤中盐分相对稳定。

第(3)题,地膜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控制耕作层的盐分含量;农田开挖排水沟,可减少上升到地表的盐水,并有利于利用雨水的淋盐作用;喷灌和滴灌,可减少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土壤表层的盐水量。

熟石灰呈碱性,增施熟石灰会使土壤盐渍化加重。

【答案】

(1)A

(2)A(3)B 

典例2近年来大量的学校升级改造,使用塑胶替代原有操场材料,但是由于缺乏监管体制,塑胶跑道的质量堪忧,一些不良商家采用有毒材料施工,给使用跑道的师生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

废旧轮胎、废弃的电缆以及各种橡胶垃圾,经过简单的粉碎、黏合之后,就成了学校塑胶跑道的主要原料,废旧轮胎是国际上公认的有害垃圾,有着“黑色污染”之称。

据此完成

(1)~

(2)题。

(1)学校“毒跑道”,毒在(  )

A.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B.污染学校的地下水,影响学校饮用水

C.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

D.阳光照射,产生放射性污染

(2)下列废旧轮胎无害化处理的措施最不合理的是(  )

A.放置野外,焚烧处理

B.旧胎翻新,延长轮胎使用寿命

C.制作轮胎墙,治理沙漠化

D.破碎分解,再生胶粉

【解析】第

(1)题,塑胶跑道在太阳光照射下,容易挥发出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物质,影响人体健康。

选C。

(2)题,废旧轮胎放置野外占用大量的土地,焚烧后容易产生有毒气体,形成二次污染。

选A。

【答案】

(1)C

(2)A

【培优指南】

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了解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

②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经济效益

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②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生态效益

①防止生态环境恶化;②降低污染,净化环境;③保护土地,提高土壤肥力

社会效益

①改善农民生活环境;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发展清洁生产的意义

经济效益

①延长生产链,增加收入;②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少污染治理费用

生态效益

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社会效益

①改善了人们生存环境;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典例3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读我国某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意图,完成

(1)~(3)题。

(1)该模式适用于(  )

A.东北平原       B.滇南谷地

C.湟水谷地D.河西走廊

(2)影响图中主导工业部门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原料B.市场

C.技术D.劳动力

(3)此模式(  )

A.提供了居民生活所需的全部能源

B.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各部门之间均有生产联系

D.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

【解析】第

(1)题,甘蔗是亚热带和热带农作物,四个选项中甘蔗适宜种植在纬度较低、热量充足的滇南谷地。

(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制糖工业是该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产业,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第(3)题,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该模式体现了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的特点,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该模式中造纸厂排放的污水会污染水源;由材料并不能得出该模式提供了居民生活所需的全部能源;各部门之间也不是都有生产联系,如“酒厂”和“水泥厂”之间就没有生产联系。

【答案】

(1)B

(2)A(3)D

典例4《人民日报》2017年3月3日报道,湖北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取得良好效益。

如图为蕲春县清水河村秸秆不同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下列省(区)中,适宜推广该秸秆利用方式的是(  )

A.藏B.新

C.青D.皖

(2)推广新型秸秆利用方式的意义主要有(  )

①优化农村产业结构②彻底解决农业污染问题③提高农田土壤肥力④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第

(1)题,适宜推广图示秸秆利用方式的地区要有丰富的生物秸秆,即种植业发达,故选D。

(2)题,推广新型秸秆利用方式,修建了生物质电厂,增加了第二产业比重,优化了产业结构,①对;减少了大气及水体污染,但不能彻底解决污染,②错;新的利用方式主要为农业提供电力,而没有提高农田肥力,③错;电厂的修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增加了岗位,④对,故选C。

【答案】

(1)D

(2)C 

【培优指南】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

区域特征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2.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原因

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

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典例5如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

(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D.自然演化

【解析】第

(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答案】

(1)C

(2)B(3)D 

一、选择题

读某农业生态园生态链循环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效益最优化原则

2.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②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④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不少农民将沼液、沼渣直接在田间填埋,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不利于农村能源结构调整B.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

C.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D.增加牧草产量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持续性、公平性和共同性三方面,该产业链中的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等方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第2题,注意生态效益的要求,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属于经济效益而不属于生态效益。

②③④正确,B选项正确。

第3题,沼液、沼渣处理对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没有关系,A错;合理利用沼气可以改善农村燃料问题,农民将沼液、沼渣直接在田间填埋,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B对;将沼液、沼渣直接在田间填埋还会造成土壤、水等环境污染,C错;不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不是为了种植牧草而在田间填埋沼液、沼渣,D错。

【答案】1.A2.B3.B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

如图为某地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图。

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B.生态混合型农业

C.河西走廊可大面积推广D.自给自足型农业

5.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

指的是(  )

①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②过度垦荒导致荒漠化加剧③小农经营使得粮食单产降低④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6.关于我国发展有机农业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②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③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④科技发达,便于农业技术推广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第4题,结合图可知,该农户既发展种植业,又发展养殖业,而且实现了秸秆还田和废弃物处理,提高了环境质量,属于生态混合型农业类型。

第5题,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是建立在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过度利用化肥、农药基础之上的。

第6题,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等都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答案】4.B5.D6.C 

如图示意1981~2006年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

其中Ⅰ、Ⅲ为植被指数上升区,Ⅱ为植被指数稳定区,Ⅳ为植被指数下降区。

据此完成7~8题。

7.Ⅱ区域主要植被类型是(  )

A.荒漠、草原B.森林、草原

C.山地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

8.Ⅲ区域植被增加主要因为(  )

A.生态退耕B.人口外迁

C.冰雪融水增加D.降水显著增加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图示为青藏高原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形成高原气候区,缺少高大植被,没有森林分布,B、C、D错。

Ⅱ区域主要植被类型是荒漠、草原,A对。

第8题,Ⅲ区域植被增加主要因为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C对。

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该区域没有生态退耕,A错。

与人口外迁无关,B错。

降水没有明显变化,D错。

【答案】7.A8.C 

宁夏南部山区地处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后虽然加快了发展速度,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依然不到全国平均的1/5,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农村人口迁移比例很高。

下图示意宁夏南部山区1980-2015年农作物种植类型空间分布变化。

据此完成9~11题。

9.宁夏南部山区脱贫道路上最大的阻碍是()

A.远离东部地区,受辐射带动弱B.自然灾害频繁,洪涝灾害突出

C.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D.土层浅薄贫瘠,作物无法生存

10.1980—2015年,宁夏南部山区农作物种植类型空间分布变化特点及其原因,判断不正确的是()

A.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政府统一规划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价值较高

C.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缩小——粮食单产提高

D.薯类种植面积增加——马铃薯主粮化政策

11.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人口高迁移率对当地的影响是()

A.降低老龄化水平B.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乏力

C.大量耕地被撂荒D.加剧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解析】第9题,结合材料“宁夏南部山区地处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和图示信息可推知,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大量超载人口的存在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成为其脱贫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宁夏南部山区自然灾害频繁,旱灾尤为突出;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作物无法生存不符合实际;虽远离东部地区,受辐射带动弱,但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才是其脱贫的主要障碍。

故选C。

第10题,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宁夏南部山区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薯类种植面积增加,主要是受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政策的影响;综上所述可知,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政府统一规划。

故选A。

第11题,宁夏南部山区人口迁出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会导致大量耕地被撂荒;人口迁出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减少水土流失;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迁,会加剧当地老龄化程度;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不可能有高新技术产业。

故选C。

【答案】9.C10.A11.C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湟鱼是溯河洄游性鱼类,每年6月上旬到8月中旬,湟鱼会离开青海湖,沿着湖泊周围的河流逆流而上,进入到河流淡水区域产卵,出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

湟鱼以水生生物刚毛藻和无隔藻为食,一条幼鱼长到1斤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

湟鱼是迁徙候鸟的主要食物来源。

沿青海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国营农场和新兴城镇相继出现。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2002年之前青海湟鱼的数量一度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

近十几年来,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使湟鱼的数量逐渐上升。

下图示意青海图的水系。

(1)分析青海湟鱼生长速度慢的原因。

 

(2)分析湟鱼资源减少的原因。

 

(3)青海湟鱼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

(1)青海湖海拔高,冰封期长,水温低;青海湖属于咸水湖,湖中浮游生物数量少,饵料不足

(2)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湖泊水域萎缩;人类活动加强,用水量加大,河流水位下降,阻碍湟鱼徊游;在河流上修建的水坝,成为湟鱼徊游的障碍;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污水排放。

(3)制定封湖育鱼政策,禁止捕捞;修建洄游通道;人工投放鱼苗;逐步拆除拦水河坝;制定保护措施;加大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全年风季漫长。

年降水量达1000mm左右,但干燥度(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较高。

注入沿海的河流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附近海域大陆架平缓且多上升流,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

自历史时期海岛西部逐渐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单一的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该树种喜光热,耐干旱、贫瘠,抗风力强,生长快,30~50年即衰老,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

下图示意海南岛西部沙漠地区。

(1)推测并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沙物质的主要来源。

 

(2)试从气候与地形方面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是否继续采用传统的栽种单一木麻黄的治沙方式引发了当地广泛的讨论,请你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地表植被破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出露;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床大量泥沙出露;近海上升流携带泥沙向海岸输送;沿海土壤受风蚀作用逐渐沙化。

(2)降水季节差异大,冬半年降水稀少;纬度低,全年气温高,蒸发强;地处夏季风背风坡,晴天多,且易产生焚风效应,气温较高,蒸发强。

(3)是。

理由:

木麻黄适应当地炎热干旱,沙土贫瘠的自然条件;木麻黄生长快,抗风力强,防风固沙生态效益显著;种植历史悠久,经验技术成熟,治沙成本低,(否。

理由:

木麻黄寿命短,衰老快;树种单一,生态结构不完善,抵御病虫害能力弱;经济效益低,人地矛盾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