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26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docx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模板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_模板

初读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选入的鲁迅杂文《灯下漫笔》,心中有些惴惴,惟恐学生们难以领会,又陷入“鲁迅文章难读”之怪圈;再读《灯下漫笔》耳旁秋虫唧唧,窗外已是灯火阑珊,眼前却柳暗花明,一幅幅画面开始不断地闪现……

一、体察国势——风雨如磐暗故园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

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

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他在《灯下漫笔》中指出: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尖锐地批判了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所言的“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的观点。

指出他们所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而生于“乱世”,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劳动人民只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中轮回。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变乱纷乘,黑暗异常的社会,军阀混战,人民遭殃,老百姓已沦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地步,在这“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鲁迅先生审时笃势,创作了《灯下漫笔》这篇奇文,提出了要对社会“彻底革新,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年代”的观点。

这是推陈出新的观点,这是与历来中国的正统历史截然不同的观点,以第三只眼看中国历史,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这是在教学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解决了这一问题,自然跳出了“鲁迅文章难读”的怪圈。

二、灯下漫笔——心事浩茫连广宇

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1925年4月29日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而“漫笔”之意如何呢?

“漫”既是.写作的内容的“漫”无边际,随意自由,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

鲁迅说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总像断线的风筝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指.写作时想象思维的发散。

所以,“漫笔”乃解作“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之意。

此写法,可作为作文教学时思维发散的一个例子。

至此,可否这样解读《灯下漫笔》,灯下漫笔,即以“夜的眼”对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老百姓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也做不成。

中国历史总是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这是鲁迅先生面对中国历史的沉重思考之后,在《灯下漫笔》中得出结论。

这是开启《灯下漫笔》一文的钥匙。

三、赤子丹心——我以我血荐轩辕

常常以为鲁迅的文章是血性的,它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国家、民族的赤子丹心。

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年代,作为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鲁迅已开始大声呐喊,以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灯下漫笔》正是这有血性的代表作之一。

鲁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在文章中写道:

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乱世时,官兵杀,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治世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重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命运。

《灯下漫笔》一文,鲁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老百姓,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尖锐地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而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正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得以延续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一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就是一部奴隶史的大胆见解,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洞察力,它将千百年来神圣得不容置疑的正史观点摧而毁之。

这是鲁迅在深味国家和民族多限的命运后发出的血性的呐喊。

“灵台无计逃神矢,我以我血荐轩辕”。

四、重读鲁迅——穿越时空民族魂

中学语文课本,鲁迅文章选入不少,但没有哪一篇文章能像《灯下漫笔》一样强烈震撼我心。

鲁迅的文章是要常读的,只有常读,才会常新。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65周年。

暑假期间,到上海特地去拜谒了鲁迅纪念馆、鲁迅墓。

难得炎夏之中一个凉快日子,天空中细雨霏霏,给鲁迅公园平添几分静穆的色彩。

灰白黑的色调,曲折有致的展室设计,鲁迅纪念馆不大,设计大方而紧凑,庄重而朴素。

看来设计者深谙鲁迅,眼前的一切和我心目中的设想惊人的相似……

鲁迅墓四周绿树环绕,藤萝森森,恰好那天游人不多,气氛安谧,我想,先生是需要这样一个安静的环境来长眠的,他在临终前一句: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正是鲁迅先生不张扬个性的写照。

很难想象先生若是被如织的游人、大呼小叫的旅游团队包围,会是什么样子。

1936年10月19日,先生故世,“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当我在先生纪念馆、墓地旁徘徊,挥之不去的是对先生无限的敬仰和怀念,尽管先生生前身后遭到很多人的骂名,但作为思想之先驱,精神之领袖,这是再正常不过了,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这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评价的根本原因在于鲁迅的精神素质,这就是彻底摆脱传统的奴隶性格,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这也就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一文,所讲到的“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争到做“人”的资格的全新境界。

今天,当纷忧的尘世生活掩盖了那一颗颗封冻的灵魂。

我们在卡通、漫画、网络的包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日趋丰富的物质生活却面对浮躁、迷茫的心灵世界,以及灵魂之中潜藏的自私、冷漠。

这样的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时间已推进到二十一世纪,可我们的国民素质是否与时代同步?

加入WTO以后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在教育,而阻挠我们民族进步的“劣根性”依然存在,所以,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重提鲁迅,学习他的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这才是教育者的和受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鲁迅曾说: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而今振兴华夏,强大民族的重任将落在我们下辈人的肩上,面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教育工作尚未完成,今天这个任务又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得勇敢地迎上前去,完成先生未竟之志。

鲁迅先生走了已经半个多世纪,今天,读鲁迅的《灯下漫笔》,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激越,热血的沸腾,使我们迷惘的大脑得以清醒,浮躁的灵魂得以安静;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似乎看到这位“荆天舞干戚”的战士,我们无法忘却鲁迅,回避鲁迅,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我们的下一代走近鲁迅,了解鲁迅,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满怀信心走向国际舞台的今天,鲁迅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觉醒与崛起,鲁迅将是我们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大旗。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试验课本》第三册

《中国青年报》2001.9.23

《语文月刊》2001,11期

《鲁迅全集》

[1]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

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

(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

(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

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

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

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

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

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

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

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

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

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

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

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

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

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

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六、布置作业

    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

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

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

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

(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

其实质是什么?

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

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明确:

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

何为之?

见注释。

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怎样?

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

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

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

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

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

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

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

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

“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

”下联是李的: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

”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

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画     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

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

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

自诩是太阳

◆自读导言

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自读程序

一、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二、学生自行研讨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

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

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三、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人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

“我愿意”“只要”。

2、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

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3、讨论:

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明确:

例如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次对照。

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

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巢”“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

但“只要”爱人的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等。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4、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

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

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5、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

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

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6、口头表达训练: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

7、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

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意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

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1]

[1]

我愿意是激流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

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

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

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

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

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

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

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

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

……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下桃源县,过洞庭湖。

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

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

”朦胧中渴望着爱情。

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

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

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

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

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

天真而幼稚。

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

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

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

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

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

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

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

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

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

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

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

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

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

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

“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

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

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

”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

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

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

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

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