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治风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267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1治风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171治风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1治风剂.docx

《171治风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1治风剂.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1治风剂.docx

171治风剂

第十七章治风剂

凡用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治疗风病

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

外风是指风

邪外袭,侵入人体,病变在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

由于寒、湿、热诸邪常与风邪结合

为患,故其证型又有风寒、风湿、风热等区别。

其他如风邪毒气,从皮肤破伤之处侵袭人体而

致的破伤风,亦属外风范围。

外风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

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症。

内风是内生之风,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

风病,其发病机理,有肝风上扰、热盛动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

内风的临床表现,常有

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塞涩、足废不用,甚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

症。

风病的治疗,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熄。

因此,本类方剂相应地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

风两类。

治风剂的运用,首先应辨别风病的属内、局外。

若属外风,治宜疏散,而不宜平熄;居于

内风,则宜平熄,而忌用辛散。

其次应分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适当的配伍,

如风邪兼寒、兼湿、兼热,或夹痰、夹瘀者,则应与扶寒、祛湿、清热、祛痰、活血祛瘀等法配合

应用,才能切合病情。

此外,外风与内风之风亦可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而内风又

可兼夹外风,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立法用方,应该分清主次全面照顾。

第一节疏散外风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诸病。

《灵枢·五变篇》说:

“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

风。

”说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则易感受外界风邪,导致风病。

由于风为六淫之首,百病

之长,因而风邪多与其他病邪结合为患,且病变范围亦较广泛。

外感风邪,病在肌表以表证

为主者,已在解表剂中论述。

本节所述外风诸病,是指风邪外袭,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

等处而设。

常用辛散祛风的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白芷、荆芥、白附子等为主组成

方剂。

在配伍用药方面,常因病人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病邪的兼夹等不同,而分别配合

清热、祛湿、祛寒、养血、活血之品。

代表方如川芎茶调散、独活寄生汤、小活络丹、牵正散、消

风散等。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g)细辛一两

(3g)防风去芦一两半(4.5g)薄荷不见火八两(12g)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g),食后用茶清调下。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方解]头痛的原因甚多,本方所治者,为外感风邪所致。

头为诸阳之会,风邪外袭,循

经上犯头部,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

《素问*太阳阳明论》说: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即是

此意。

风邪袭表,邪正相争,故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脉浮等症。

若风邪稽留不解,头痛久

而不愈者,其痛或偏或正,或牵引眉棱骨痛,休作无时即为头风。

外风以疏散为法,治宜散

风邪,止头痛。

方中川芎性味辛温,用量较重,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

头痛(头顶或两侧痛),并为“诸经头痛之要药”’《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为君药。

荷、荆芥轻而上行,善能疏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为臣药。

羌活、白芷均能疏风止痛其中羌

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牵连项病);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心痛),李 谓“头

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

细辛散寒止痛,并长于治少阴经头

痛;防风辛散上部风邪。

上述诸药协助君、医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效,均为佐药。

灸甘草益气

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服时以清茶调下,取其苦凉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的过

于温燥与升散。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运用}

1.本方为主治风邪头痛的常用方剂。

以头痛鼻塞,脉浮为证治要点。

对于气虚、血

虚,或因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均非所宜。

2.方中药物以辛温之品为多,故主要适用于风寒头痛,但对于风热头痛亦可加减应用。

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用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属风热者,去羌活、

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

若头痛久而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

血止痛。

3.对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属风邪为患者均可应用。

{附方}

菊花茶调散(银海精微》)菊花、川芎、荆芥、细辛、甘草、防风、白芷、薄荷、羌

活、僵蚕、蝉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食后茶清调服。

功用:

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

风热上扰头目。

倔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

本方在川芎茶调散的基础上加菊花、僵蚕、蝉蜕以疏散风热清头明目,故对头痛及眩晕

而偏于风热者较为适合。

[文献摘要]

《医方案解}“此足三阳药也。

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治阳明头痛,川芎治少阳头痛,细

辛治少阴头痛,防风为风药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风热在上,宜于升散也。

头痛必用风药

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

薄荷、荆芥并能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故以为君,同诸药上行,

以升清阳而散郁火。

加甘草者,以缓中也。

用茶调者,茶能上演头目也。

临床报道:

应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3例,其中典型偏头痛15例

(34.9%),不典型偏头痛19例(44.2%),丛集性头痛9例(20.9%)。

每日服1剂,连用30

天为1疗程,停药后仍有症状者,过16—30天后再用1疗程,个别病人用3个疗程。

结果痊

愈11例(25.6%),观察9年,头痛未再发作;显著好转14例(32.6%),偶有轻微头痛,间歇

期明显延长,睡眠正常;好转12例(27,9%),头痛减轻,间歇延长,睡眠改善;无效6例

(13.6%)。

本组无恶化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中医杂志1981;9:

36)。

[方歌}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正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三两(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

穷、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各6g)

{用法}上药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

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本方证为风寒湿时久不愈,以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

肾主骨,因为肾之

府。

肝主筋,膝为筋之会。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肢节屈伸不利。

风寒湿邪客于腰

膝筋骨,故腰膝疼痛,或麻木不仁。

《素问·痹论》说: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素问·逆调论》又说: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

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治宜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祛邪与扶正兼顾。

方中独活辛

苦微温,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痹止痛,为君药。

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祛寒,通利

血脉;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均为臣药。

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当归、

芍药、地黄、川芎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

又为使药。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流邪正兼顾,有祛邪

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

诸药相伍,使风寒湿邪俱除,气血充足,肝肾强健,痹痛得以缓解。

[运用}

1.本方为治疗痹证时久,而正气不足者。

以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

苔白,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若痹证属于湿热实证者,非其所宜。

2.对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

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

湿消肿;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3.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风湿性坐骨神经浦等,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者,均可应用。

[附方}

鸟头汤(《金匮要略}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各9g}甘草灸三两(9g)川乌五枚

(6g) 咀 以蜜二升(50g}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前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

更煎之。

每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功用:

温经祛湿,散寒止痛。

主治:

寒湿痹证。

关节剧痛,

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

本方为寒湿痹痛证而设,与独活寄生汤相比组成药物虽少,但方中川乌与麻黄相配,祛

痹止痛之力较著;黄芪与芍药、甘草合用,益气养血,和营缓急并能制约乌、麻之峻烈。

温经

止痛作用优于独活寄生汤,但补虚之力较弱。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

“此亦肝肾虚而三气乘袭也。

故以熟地、牛膝、杜仲、寄生补肝益肾壮骨强

筋。

归、芍、川芎和营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参、苓、甘草益气扶脾,又所谓

祛邪先补正,正胜则邪自除也。

然病因肝肾先虚,其邪必乘虚深入,故以独活、细辛之入肾

经,能搜伏风,使之外出,桂心能入肝肾血分而祛寒,秦艽、防风为风药卒徒,周行肌表,且又

风能胜湿耳。

[方歌]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秦艽三两(9g}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各二两{各6g)羌活

防风白芷黄芪白术茯苓生地熟地各一两(各3g)细辛半两(2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一两(30g),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

一经者‘

[方解}本方适用于中风中经络之证,《医方集解》称之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

风每多正气亏虚,而后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络脉不通,因而口眼歪斜,加之“血弱不能养

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宜祛风通络为主,配伍益

气、养血、活血之品以调其里,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筋脉得养,则口眼复常,舌本柔和手

足强健。

方中以秦艽为君,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均为辛温之

品能祛风散邪,俱为臣药。

语言和手足运动的障碍,与血虚不能养筋有关,且风药多燥,故

配以当归、白芍、熟地以养血柔筋使祛风而不伤阴血;川芎与归、芍相配,可以活血通络,使

“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化生气

血;生地、石膏、黄芪均能清热,是为风邪郁而化热者设,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

使。

诸药配合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效。

{运用]

1.本方组成以辛温发散之品较多,故宜于风邪初中经络之证。

以口眼歪斜,舌强不语,

手足不能运动等,病程较短并兼有表证者为证治要点。

若属内风所致者,不宜应用。

2.若无内热者,可去黄苓、石膏、生地等清热之品专以祛风养血通络为治。

原书谓:

遇天阴加生姜;如心下痞,加枳实。

可资参考。

3.颜面神经麻痹,以及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而致的语言 涩、半身不遂等均可加减

应用;风湿热痹亦可斟酌加减用之。

{文献摘要]

《医方集解}“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也。

以秦艽为君者,祛一身之风此以石膏为臣者,散

胸中之火也。

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川芎散厥阴之风,纫辛、独活散少阴之风,防风为风药卒徒,随所引而无所不至者也。

大抵内伤必因外感而发,诸药虽云搜风,亦兼发

表,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血,而解表亦必固里,当归养血,生地滋血,芎穷活血,

芍药敛阴和血,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

又气能生血,故用白术、茯苓、甘草补气以壮中枢,脾

运湿除则手足健矣。

又风能生热,故用黄苓清上,石膏泻中生地凉下,以共平逆上之火也。

{方歌}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小活络丹(原名活络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天南星炮地龙去土,各六两(各6g)乳香研没

药研,各二两二钱(各5g)

[用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5g),空心,日

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

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

亦治中

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方解]风寒湿邪滞留经络,病久不愈影响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其流畅津液凝聚为

痰,血行痹阻为瘀。

风寒湿邪与痰瘀交阻,故见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屈伸不利等症。

风,手足不仁,迁延时久者,其机理亦同。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逸者行之”

的原则,治宜祛风散寒除湿与化痰、活血三者兼顾。

方中制川乌、制草乌均为辛热之品,功能

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并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共为君药。

天南星祛风燥湿化痰,以除经络中

的风痰湿浊,是为臣药。

佐以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使气血流畅,则风寒湿邪不复

留滞,且两药皆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地龙性善走窜,为入络之佳品,功能通经活络;并加用陈

酒以助药势,可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风寒湿邪与痰浊、瘀血均能祛除,经

络疏通,营卫调和,则肢体肌肤得以温养,诸证自可痊愈。

{运用}

1.本方药性温燥,适用于痹证偏于寒性者。

以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紫苔

白为证治要点。

方中药力较峻烈,以体实气壮者为宜,对阴虚有热者及孕妇慎用。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质增生症等属风湿血瘀者,均可用之。

{附方}

大活络丹(录自《兰台轨范》)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两头尖俱酒浸、草鸟、天麻煨、

全蝎去毒、首乌黑豆水浸、龟版炙、麻黄、贯仲、炙甘草、羌活、官桂、藿香、乌药、黄连、

熟地、大黄蒸、木香、沉香各二两、细辛、赤芍、没药去油另研、丁香、乳香去油另研、僵蚕、

天南星美制、青皮、骨碎补、白豆蔻仁、安息香酒蒸、黑附子制、黄芩蒸、茯苓、香附酒浸,焙

玄参、白术各一两、防风二两半、葛根、豹骨、当归各一两半、血竭另研,七钱、地龙炙、水牛角、

麝香另研、松脂各五钱、牛黄另研、片脑(冰片)另研各一钱半、人参三两、上药研为细末,过筛,

混匀,炼蜜为丸,如桂圆核大。

每服一丸,陈酒送下,一日二次。

功用:

祛风扶正,活络止痛。

主治:

中风瘫痪,痿痹,痰厥,阴疽,流注,跌打损伤等。

大活络丹与小活络丹的功用、主治相仿,但前者以祛风、温里、除湿药配伍补气养血、滋

阴、助阳等扶正之品组成,故适用于邪实正虚之证,属标本兼顾之治。

《兰台轨范》说:

“顽痰

恶风,热毒瘀血,入于经络,非此方不能透达,凡治肢体大症,必备之药也”。

后者以祛风散寒

除湿配伍化痰、活血药组成,故主要用于痹证偏于寒湿而兼顽痰死血者为宜。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夫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之津液、气血浑合不分,由是卫气失

其常道,络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络中之津浓即结而为痰。

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即不仁且不

用;腿臂间痛,所由来也。

然治络一法,较治腑治脏为难,非汤列可以荡涤,必须用峻利之品,

为丸以搜逐之。

故叫川乌、草乌直达病所,通行活络,散风邪,逐寒湿,而胆星即随其所到之

处,建祛风豁痰之功。

乳、没之芳香通络,活血行瘀;蚯蚓之蠕动善穿,用为引导。

用酒丸酒

下,虽欲其缓,而仍欲其行也。

[方歌]

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与地龙,

寒湿瘀血成痹痛,搜风活血经络通。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各6g)全蝎去毒并生用,各等分{3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方解}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别。

本方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

足阳明之脉

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

太阳外中于风,阳明内替痰浊,风痰循经阻于头面经络,

则经隧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

引,故口眼歪斜,口目润动。

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中白附子性味辛温,功能祛风化

痰,并擅长治头面之风,为君药。

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并有化

痰作用,共为臣药。

使用热酒调服,可以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则

力专效著使风散痰消,经络通畅,则病证可愈。

[运用}

1.方中白附子药性温燥,适用于风痰阻络而偏于寒性者。

以卒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

为证治要点。

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口角歪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应用本方。

中白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

2.本方为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的常用方剂。

若酌加蜈蚣、天麻、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

之品可增强疗效。

3.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风痰痹阻经络者,均可加减应用。

{附方}

止痉散(方剂学》上海中医学院)全蝎蜈蚣各等分上研细末,每服1—1.5g,温开水送服。

功用:

祛风止痉。

主治痉厥,四肢抽搐等。

对顽固性头痛、关节痛,亦有较好的止

痛作用。

止痉散与牵正散比较,减白附子、僵蚕而增蜈蚣。

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窜,截风定搐,

为祛风止痉之要药,与全蝎配伍,则止痉之效更显。

{文献摘要}

《医方考}“中风,口眼歪斜,无他证者,此方主之。

斯三物者,疗内生之风,治虚热之痰,

得酒引之,能入经而正口眼。

又曰;白附之辛,可使驱风,蚕、蝎之咸,可使软痰;辛中有热,可

使从风,蚕、蝎有毒,可使破结。

医之用药,有用其热以攻热,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谓同

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也。

[方歌}

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

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疗效彰。

玉真散

《外科正宗>

[组成}天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各6g)

{用法]上为细末,过筛,混匀每次一钱至二钱(3—6g),用热酒或童便调服;外用

适量敷患处。

[功用]祛风定搐。

[主治]破伤风。

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

{方解}破伤风因创伤之后,感受风毒之邪,入侵肌腠经脉,以致营卫不通,津液不行所

致。

《外科正宗》指出:

“破伤风,由皮肉损破,复被外风袭入经络,渐传入里”风毒之邪通过

创口,侵入经脉,先见牙关紧急,或有恶寒发热,小儿则多见口撮唇紧,临床以唇口收紧,撮如

鱼口为特征。

继则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

治宜祛风解痉为主。

方中白附子、

天南星善于核风化痰,定搐解痉,为君药。

羌活、防风、白芷疏散经络中的风邪,导邪外出,为

臣药。

天麻熄风解痉,为佐药。

热酒或童便有通经络、行气血之功。

诸药配伍,共成祛风解

痉,并止痛之效。

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玉真散发展而成,原方只有南星、防风两味主治破伤风。

《外科正

宗》在此基础上增加白附子、羌活、白芷、天麻四味因此祛风化痰解痉之效,较前方为胜。

方中组成药物以生用为宜,用药后须盖被取汗,使风邪由汗而解,同时应避风,以防复

感。

{运用}

1,本方为治疗破伤风的常用方。

临床根据其病史,以牙关紧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为证治要点。

方中药性偏于温燥,易于耗气伤津,破伤风而见津气两虚者不宜使用。

白附

子、天南星等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孕妇忌用。

2.本方法风化痰之功较强,而解痉稍逊,临床每与止痉散合用,以增加解痉之

效。

[方歌]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

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消风散

{外科正宗}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当归、胡麻仁、生

地各一钱(各6g)木通、甘草各五分(各3g)

[用法}水二盅,煎至八分,食远服。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疹、湿疹。

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

黄,脉浮数。

[方解]风疹、湿疹,多因风热或风湿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

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皮肤疹出色红瘙痒,或津水流溢。

治宜疏风止痒为主,配合清

热除湿为辅。

由于痒自风来,故止痒必先疏风。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为君,以

祛除在表之风邪。

配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俱为臣药。

更佐以知

母、石膏清热泻火,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

配伍特点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如此则祛邪与扶正兼顾,既能祛风除湿,又

可养血以助疏风。

使风湿得去,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

[运用}

1.本方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剂。

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为证治

要点。

服药期间,不宜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

2.若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湿热偏盛,胸脘痞满,身

重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血分热甚,五心烦热,舌红

或绛者,加赤芍、丹皮、紫草以清热凉血。

3、寻麻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风湿为患者,均可加

减运用。

[附方]

当归饮子(《济生方》)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风去芦

荆芥穗各一两(各9g)何首乌、黄芪去芦,各半两(各6g)甘草炙半两(3g)上 咀,每服四钱

(12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养血活血,祛风止

痒。

主治:

血虚有热,风邪外袭。

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发赤疹瘙痒。

{文献摘要]

临床报道:

应用消风散加减治疗湿疹44例,每日1剂,一律不用抗敏之西药,对皮损较

重的5例,外用新鲜马齿苋进行湿敷。

44例中服药最少者5剂,最多者23剂,平均疗程为

20天。

结果:

近期治愈(症状及皮损全部消失)38例基本治愈(仅残留少许皮损,自觉症状

基本消失)6例,对痊愈中的27例进行1年左右的随访,结果1例复发26例经过良好。

法对渗出型皮肤损害效果较好,强调在治疗过程中饮食要清淡,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新医药学杂志,1976;8:

16)。

[方歌}

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