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30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

中考语文真题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巴中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

“儿子,咱们回吧。

”儿子玩得兴起,说:

“爸,我想再玩一会儿。

”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连黑,选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儿子害怕了。

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

“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

“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

“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

“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着见了点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于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了,说:

“爸,志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

“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于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跟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儿子说:

“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1“没事、被了=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

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1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速路了?

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踩。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

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

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

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

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

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

儿子反复说着:

“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父亲说:

“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

有办法!

能有什么办法!

”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

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

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

“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

“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

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

“爸,……”

父亲说:

“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

“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20.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1.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选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22.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回答。

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

请说明理由。

2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4.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答案】20.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

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1.

(1)(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2)动作描写。

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或:

外貌描写。

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22.父亲没有看到灯光。

理由:

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

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23.示例:

①沉着镇定。

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②充满智慧。

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

(或:

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24.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

一是十四岁的儿子过于贪玩,父子两人在森林中迷路,后来在父亲的带领下走出了森林。

二是若干年后,儿子无力偿还贷款,父亲毅然卖房帮助他走出了困境。

2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来说可从修辞、描写、词语的运用等角度入手。

阅读句

(1),这句话是对当时父子二个所处的环境描写,“微弱的月光”“只能隐约看出两只手”“漆黑”都表现了森林的黑暗,以此来渲染恐怖的气氛,表现儿子内心的恐惧。

(2)句,“长舒了一口气”是对父亲的一个动作描写,“脸上满是汗珠”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在带儿子走出森林后轻松无比。

2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文中的“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着,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还有父亲在走进那个陌生人家后“长舒一口气”的表现,可以看出父亲并没有看到灯光,他之所以说谎,是想给儿子以安慰,平复他慌乱、恐惧的心。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文中的父子二人在森林中迷路了,儿子无比的恐慌,但是父亲却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从迷路后,父亲用他看见灯光的谎言来安慰并鼓励儿子,表现了他是一个聪明的父亲,并且无比的爱自己的儿子。

2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本文的标题“父亲是一盏灯”,将父亲比作明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以此来突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达州

(一)记叙类文本阅读(115分)

单车岁月

①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②我的单车情结,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改革开放不久,父亲就成了我们村第一个拥有单车的人,当年他凭着外汇券(身在台湾的爷爷所寄)从武汉购买并亲自骑回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单车,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③村人用惊羡的目光看着那辆每天被父亲擦得通明锃亮的单车,父亲荣耀得就像一个凯旋的将军。

那时人们出村大多徒步,蜿蜒小路洒满汗水磨破鞋底,少有人能像父亲那样双轮滚滚,铃铛悠悠,来去如风。

④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父亲对它宝爱如命,偶有村民来借,父亲掏出车钥匙后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车被借走后,父亲就跟丢了魂似的。

那辆单车也是我们全家的福星,过年过节走亲戚它就成了绝对的功臣,父亲骑着它把母亲、妹妹、弟弟和我,往返辗转地载到大山里的姥姥家。

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⑤我第一次学骑单车就骑的是父亲的永久牌单车。

那时感觉车座比我的头还要高,现在我都不能想象当时是怎么样驾驭它的,那种双手紧抓龙头、右脚斜穿过黑色大三角架吃力蹬车的姿势,跟舞台上的滑稽小丑无二。

学骑之初,父亲为了避免我摔毁单车,天才般地在后座上横绑了一根粗木棍,摔倒后单车才免于噩运。

⑥刚刚学会骑单车的那阵子,车瘾大得出奇,村头的水泥禾场就成了我们放学后的练车场。

多少个风霜雨雪的日子,水泥禾场上,我和小伙伴们斜扭腰肢、猛蹬踏板,踩着单车兜圈追逐的欢乐身影,成了村里一道鲜活特异的风景。

疯踩踏板,车轮飞转,耳畔风声呼呼,大树房屋极速飞旋,蓝天白云美得像首诗……渐渐地,我们的心不愿再囿于禾场了。

⑦我头一回右脚跨过三角架坐上车座的时候都已经11岁了,那辆已经衰老得不成形状的“永久”,在我上下起伏的蹬踏中歪歪斜斜地朝向那个季节的黄昏行进。

那一天,我一鼓作气骑了很远,第一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

我骑了很远很远,渠道边的田埂骑完了,池塘边的碎石子路骑完了,沿途栅栏的泥路骑完了……我在一个长年枯竭的小河边停了下来,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都没有。

⑧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几乎是我这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⑨开始到镇上读书,七八公里,一周一来回,单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展示本领的道具。

在女孩子面前双手脱把;把双脚搁到龙头上;或者把屁股坐到后座上去,像只大蛤蟆;或者在脱把的时候,撮着嘴巴悠闲地吹口哨,吹《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花心》……来回的路上,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骑着单车。

⑩岁月轮转,回望旧时月色,那时我们的心清澈如水,没有混浊不堪的世俗。

我们经常骑车滞留在路过的仙鹤桥上,各自把单车往桥栏上一靠,就凭栏观看河岸戴着斗笠专心垂钓的人们,那种悠然,那种心安理得,令人心生无限神往。

也许半天并没有鱼儿咬钩,也许一个下午钓不到几条小鱼,但他们依然握着鱼竿,不急不躁,静心垂钓。

我常常会被垂钓人的那种坦然感染,我感觉到他们钓的其实就是一种心平气和。

⑪到县城上高中后我开始住读,少有机会骑单车;父亲罹患心脏病以后,不敢骑也骑不动单车了。

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毛本栋《人民周刊》2017年第11期)

15.岁月轮转,那辆日渐失去了往昔锃亮光泽的永久牌单车曾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分)

答:

①载全家走亲戚;②学会了骑车,在骑车中长大;③上学的唯一交通工具;④骑车赏景的伴侣。

16.理解下列加点词的语境义。

(2分)

(1)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答:

旧时乡村偏僻、落后,物质匮乏,生活的色彩单一,所以用灰暗。

(2)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答:

既实指自行车的锈迹斑斑,也是指当年的车,旧时的事已经随时光的流逝而不再那新鲜,令人感动了。

17.试对“摇篮”作简要赏析。

(4分)

(1)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答:

比喻的说法,戏谑的口吻,写出了单车在崎岖山路上的颠簸和难受。

(2)这一图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济南的冬天》)

答:

老舍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济南周边的环境特点,充满温暖,充满爱意。

18.请简要说说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情感。

(3分)

答:

综合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家乡亲人(父亲)的怀念;对单车陪伴的那段时光的难忘;时代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车的那种快乐一去不复返了;不管什么样的时光都能人相应的成长和收获。

19.明亮而寂静的夜晚,“我”和杜小康都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

根据下面两段话,用简练的语言分别说说什么是“长大”。

(2分)

【甲】那一天,我一鼓作气骑了很远,第一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都没有。

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儿乎是我这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乙】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了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曹文轩《孤独之旅》)

【甲】答:

“我”有了独自探索远方的冲动,有了独立面对黑暗(困难)的勇气。

【乙】答:

杜小康独自面对窘境学会了面对,开始了思考,不再懦弱。

成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

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

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

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

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

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

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

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

去干什么?

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

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

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

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

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

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他说:

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

但我考上了。

我父母又说:

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

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

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

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

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

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

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

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

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风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

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

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

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20.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

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21.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22.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23.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

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答案】20.

(1)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

(2)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

(3)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

(4)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21.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

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22.这是一个转折句。

表而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

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

23.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解析】

20.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

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从“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

结合下文的“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可知,所补充的句子应该是一个过渡句。

从“我必须出发了”可知,“我”被父母的爱所感染,心情是激动的,A项中的“我的心也是热的”符合此处的语境。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感伤”不仅仅是因为丢了自行车,更因为自行车上承载着父母的爱;“欣喜”是因为可以买新的自行车,走向新的生活。

点睛:

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

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

同时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重点句子都是点明中心,或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23.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作用的分析。

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写一对陌生父女一块骑车的事例,表现出“传承”的主题,升华了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广安

(一)记叙文阅读(13分)

一碗米粉

  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

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

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

父亲摇摇头。

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

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

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

就为这原因?

我哭笑不得。

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

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

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

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

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

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

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

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

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

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

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

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

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

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

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父亲红着脸答应了。

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

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

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

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

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

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

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

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

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

“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语气中满是激动。

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

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

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

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

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

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1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17.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