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302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

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开滦二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

2、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

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氽着(tǔn)   讥诮(qiào)酒馔(zuàn)战战兢兢(jīnɡ)

B.迤逦(yǐ)谗言(chán)怂恿(cǒnɡ)安然无恙(yànɡ)

C.憎恶(zènɡ)庇祐(bì)睨视(nì)力能扛鼎(kánɡ)

D.茶峒(dònɡ)央浼(měi)喧阗(tián)怏怏不乐(yànɡ)

2.对各句中划线字解释全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D.

3.对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1)云无心以出岫

(2)木欣欣以向荣

(3)乐琴书以消忧(4)倚南窗以寄傲

(5)请息交以绝游(6)问征夫以前路

(7)农人告余以春及(8)眄庭柯以怡颜

A.

(1)

(2)/(3)(4)(5)/(6)(7)/(8)

B.

(1)

(2)/(3)(4)(8)/(5)/(6)(7)

C.

(1)

(2)(4)/(3)(8)/(5)/(6)(7)

D.

(1)

(2)(4)/(3)/(5)(8)/(6)(7)

4.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复驾言兮焉求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乐夫天命复奚疑D.将有事于西畴

6.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

B.《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

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C.《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逍遥游,即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

它是庄子不满黑暗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D.《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灿鸿”过后,杭州西湖迎来纯净的落日和透明的夜晚,苏堤、白堤,保俶塔、雷峰塔,沐浴在瑰丽的黄昏和迷离的夜色中。

“人间天堂”果然!

②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能成为的人民公仆。

③安徽宁国籍小伙官东此次当选“中国好人”,。

在“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中,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官东无私无畏让出自己的装备,把生还的机会给予遇难者。

A.名副其实实至名归名不虚传B.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C.名不虚传名副其实实至名归D.名不虚传实至名归名副其实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B.南方没有集体供暖,只能实行个体式采暖,居民可采用电取暖或燃烧取暖的方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取暖的问题。

C.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如果将平均主义推广到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异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只会扼杀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真正实现,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

9.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画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一直认为,除开《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多半是因为这篇《出师表》。

,,。

,,。

杜甫诗中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个意思。

①也会使一代代拥有英雄情怀的后人追思、感慨②即便是一次失败的行动③历史上比他更具政治能量和军事成就的人物太多了

④而一旦有了文学印记⑤却都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学印记⑥因此也都退出了人们的记忆

A.②⑤⑥③④①B.②⑤④⑥③①C.③⑤④②①⑥D.③⑤⑥④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

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10.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

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

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

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

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

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绳墨束缚。

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

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陶渊明看不到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也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之路去改变它。

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

12.下列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

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

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

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一日十数战,大败之。

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

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

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

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

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

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

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

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

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

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

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

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

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

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

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

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

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

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

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

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

“敢阻军者死!

”遂出镇夷。

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

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

赠泾国公,谥武勇。

1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

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

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

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

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D.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

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

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开滦二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十月考试语文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1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

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四、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正宫·小梁州·秋

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

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

湖水清,江潮漾。

田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17.这支曲子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8.这支描写秋景的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五、19.名句默写(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3)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林冲棒打洪教头施耐庵

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

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下叫道:

“且将汤来吃。

”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

“教师来也。

”柴进道:

“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

快抬一张桌子。

”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

林冲寻思道:

“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

”急急躬身唱喏道:

“林冲谨参。

”那人全不采着,也不还礼。

林冲不敢抬头。

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

头道:

“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

就请相见。

”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

那洪教头说道:

“休拜,起来。

”却不躬身答礼。

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

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

洪教头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

柴进看了,又不喜欢。

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各坐了。

洪教头便问道:

“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

”柴进道:

“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

”洪教头道:

“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

大官人如何忒认真?

”林冲听了,并不做声。

柴进说道:

“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

”洪教头跳起身来道:

“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

”柴进大笑道:

“也好!

也好!

林武师,你心下如何?

”林冲道:

“小人却是不敢。

”洪教头心中忖量道:

“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

”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

柴进道:

“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

柴进起身道:

“二位教头较量一棒。

”林冲自肚里寻思道:

“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

”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

“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

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

”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

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

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

“来,来,来!

和你使一棒看。

”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

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

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

“来,来,来!

”柴进道:

“林武师,请较量一棒。

”林冲道:

“大官人,休要笑话。

”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

“师父请教。

”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

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

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

两个教头在明月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

“少歇。

”柴进道:

“教头如何不使本事?

”林冲道:

“我输了。

”柴进道:

“未见二位较量,怎便是输了?

”林冲道:

“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

”柴进道:

“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

”大笑着道:

“这个容易。

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说道:

“二位教头比试,这锭银子,若是赢的便将去。

”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

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

林冲想道:

“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

”也横着棒,使个门户。

洪教头喝一声:

“来,来,来!

”便使棒盖将入来。

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

林冲看他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

众人一齐大笑。

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

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1)下列对“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水浒》人物豹子头林冲一生曲折辛酸,“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节,写他受高太尉迫害,发配沧州,途经柴进庄院,与武师洪教头较量枪棒的故事。

B.小旋风柴进,好礼贤下士,交棒一节,作者饱蘸笔墨写他对林冲礼遇有加。

C.较棒的过程写得曲折摇曳。

先是吃酒等月上,较起棒来又是穿插开枷,又是发力物(彩头),真正较量起来,不过两个姿势(“把火烧天”“拔草寻蛇”)、一个回合,真是吊足了观众(庄客)和读者的胃口。

D.较棒进行到四五个回合,林冲跳出圈外认输,因为戴着枷自己处于被动,柴进马上自责“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表明柴进疏于安排。

E.林、洪二人枪棒的较量,也是人物性格的较量。

林冲隐忍退让,处事冷静,洪教头目空一切,咄咄逼人,小说把二人描写得栩栩如生。

(2)林教头与洪教头比武的过程一波三折,请概括其起伏的过程。

(6分)

(3)洪教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根据文中细节描写分析概括其性格特征。

(6分)

(4)选段主要内容是围绕林冲与洪教头比武展开的,请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6分)

七、作文。

(60分)

21.按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条小鱼气喘吁吁地游到一个浅滩。

乌龟见了,问:

“你从哪里来?

”小鱼说:

“大海。

”“大海不好吗?

“大海太危险了,那儿不仅风急浪高,而且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被大鱼吃掉。

这浅滩风平浪静,又不用担心大鱼来袭,真是好地方!

一日,大海汹涌的浪涛把小鱼和乌龟拍到了沙滩上。

乌龟翻了一个身,若无其事地爬回浅滩。

搁浅在沙滩上的小鱼,却永远回不去了。

实际上,他人的天堂,可能是你的地狱;一味地逃避风险,可能潜在更大的风险。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十月月考答案

1.D

2.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字词意义。

B追–––挽回C矫––––举D游––––交游。

3.B【解析】本题考查对“以”的理解。

(1)

(2)连词,表修饰;(3)(4)(8)连词,表目的;(5)连词,表并列;(6)(7)介词,用。

4B

5.D(介词结构后置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A焉求应为求焉,宾语前置;B何之应为之何,宾语前置;C奚疑应为疑奚,宾语前置;D于西畴介词结构应放在有事前,属

于介词结构后置。

6.D【解析】D项拔高小说主旨,只是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并未“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

7.C【解析】试题分析:

名不虚传:

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名副其实:

指名称或名声同实际一致。

实至名归:

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8.D【解析】试题分析:

B表意不明,“这种”指代不明。

A“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加“的情况”;D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名师点睛】结构混乱是课标卷必考点额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

此题此题D项句式杂糅。

9.D【解析】注意各句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

10.A【解析】“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有误。

第2段开头说:

陶渊明所说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

11.D【解析】“看不到社会的腐朽和危机”有误。

第5段中说的是:

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

12.B【解析】“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有误。

文中说的“艺术”不是文学上的“艺术”,而是人生的“艺术”,这种“艺术”以“超俗的眼光”才能看到。

B项偷换了概念。

参见最后一段。

三、文言文13.A试题分析: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4.C试题分析: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15.D试题分析:

“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

16.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词语:

“充”“向导”“绝”“薄”“间道”“方”“猝”“佚”。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充”“向导”“绝”“薄”“间道”“方”“猝”“佚”等词语的落实。

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