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3248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docx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

五年级下册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

陶真慧

一、指导思想

国学是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旨在以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生,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简析

五年级下册国学以传统幼学教材《三字经》为教学内容。

《三字经》全文1128字,它言简意赅,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讲述历史,介绍知识,鼓励学习,它采用三言韵语,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通俗易懂,有“袖里通鉴纲目”之称。

三、教学目标

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基本的人文常识、历史知识、

人物典范。

2.通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

《三字经》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意蕴,反复诵读,了解文史常识,学习人物典范,并在生活学习中以古代典范人物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动。

五、具体措施

认真备课上课,在思想上重视国学课程,不占用国学课教学时间,不应付,不走过场,把国学教学落到实处。

在读原文的基础上,引入历史故事,联系当今社会生活。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校本课程上成一门学生喜欢上、积极学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

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

对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中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

六、课时安排

1、人之初——名俱杨1课时

2、养不教——习礼仪1课时

3、香九龄——千而万1课时

4、三才者——应乎中1课时

5、曰水火——七情具1课时

6、匏土革——人所同1课时

7、凡训蒙——当讲求1课时

8、自羲农——迁夏社1课时

9、汤伐夏——七雄出

10、赢秦氏——与高齐

11、迨至隋——宋犹存

12、至元兴——若亲目

13、口而诵——宜早思

14、若梁灏——勉而致

15、犬守夜——宜勉力

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xx-9-1

五年级上册国学《三字经》教学总结

陶真慧

一、总体情况

按学校规定,校本课程——“国学诵读”在五年级开设《三字经》。

我本期教学内容是《三字经》后半部分和五年级春季版《中华经典诵读》,使得经典诵读在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一学期下来,学生都大有收获。

二、教学效果显著。

《三字经》的教学效果已经在同学们身上显现!

学生懂得了教育子女贵在专心致志,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生懂得了从小要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才能有知识懂道理;学生懂得了孝悌与和顺,仁义礼智信五常,五伦十义;懂得了要做有用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学生还知晓了三才四季五行五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常识,知晓了从古到今历史朝代的兴替,知晓了古代勤学的典范如赵普、孙敬、苏秦、孙康朱买臣、李密、粱灏、李泌、蔡文姬、谢道韫、刘晏等。

总之,开设国学课意义深远。

学生们受到了一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起了很大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积累的经验

1、深入理解原文思想意义。

《三字经》包含了《孝经》《礼》等的儒家传统思想和文化,它教会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与同学,如何勤学增长才干。

也包含了历史知识和古代典籍介绍。

我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并增长见闻。

2、以故事增强趣味性。

在教学中,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故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生动性。

如“孟母三迁”“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仓颉造字”“女娲补天”“高山流水”“湘妃竹的传说”“愿者上钩”“烽火戏诸侯”“陈桥兵变”等故事。

3、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因为《三字经》本身就具有韵律性,三字一句,很适合学生的诵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对对碰、同学接龙、师生接龙、男女对抗赛等形式进行诵读教

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知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

4、我在教学中贯彻“三化”的理念,即诵读化、情境化、生活化。

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

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经典文学的情境。

生活化是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5、坚持不懈地检查诵读背诵。

每节课留出15分钟给学生朗读背诵,一节课所学内容做到当堂成诵。

背诵做到人人过关。

设立《三字经》学习组长,组员到组长处背诵过关,组长到学习委员处背诵过关。

这几名组长工作认真负责,对教学效果的达成起到推动作用。

6、我们还组织了不少国学课外活动。

活动有:

国学写知识竞赛、朗诵经典比赛、国学手抄报比赛、国学绘画展示、讲国学故事比赛、国学学习心得等,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国学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xx年1月22日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理解三字经前四句的内容。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

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积累名句:

人之初,性本善。

了解典故:

孟母三迁、燕山教子。

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

授课基本内容

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3、结合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及衍生的哲学思想。

4、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

理解课程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288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

他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

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得非常快乐。

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

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

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弟子规》音频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

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

所以《弟子

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

《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仪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2课“入则孝”之“父母呼”

学习目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难点

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准备

音频

教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

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

延伸:

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同学呼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

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

“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业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

东环路小学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一段,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重点:

实践中达到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

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三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

这几天,我们这儿都是阴雨绵绵,给我们上学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

但是在海南省,从上月底开始已经连续下了9天大暴雨,范围波及15个市县,受灾人口达164.8万,海南万宁特大暴雨中心区致经济损失约5亿元,是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雨过程。

水灾如此严重,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治水。

早在夏朝就有一个君主对治水很有办法,他就是——大禹。

你听说过他治水的故事吗?

2、是啊,大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孔子《论语?

泰伯篇》中说:

“禹,吾无闲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闲然矣”!

意思是:

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

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

这是孔子的原话。

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我们的三字经就把大禹这个有名的人物编了进去。

你想读一读吗?

二、大声诵读、品读解意

1、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4)全班齐读。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

(1)从这四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统治了四百年,商朝统治了六百年,周朝统治了八百年。

禹、汤和武王指的是三个君主。

(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

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3)小结:

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

(4)是啊,商汤、周武王和大禹一样,也是非常善良、仁爱、开明的国君,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

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

(1)学生练习朗读

(2)男生、女生赛读

(3)小组比赛读

4、背诵比赛

A、重点字空留记忆夏()商()周()称三王

B、主句缺失记忆夏有禹()周武王()

5、理解“称三王”

(1)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

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王,天下所归也”。

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

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

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市长,甚至是国家主席,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弟子规》教学设计

东环路小学陈美丽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

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

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

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

1.读书的要求有那些?

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齐诵《入则孝》部分。

3.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

讨论:

1.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

(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

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

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

(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

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

给予鼓励。

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

“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

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

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

(礼貌,有道理,恭敬)

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

你该怎么办?

(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

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

小组活动,然后展示。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

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