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629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明经学史《三字经》.docx

明经学史《三字经》

明经学史《三字经》

蒙学读本也称“蒙养书”、“小儿书”,是专为学童启蒙教育编写的在庠(xiáng古代称学校)序、书馆、塾学使用的课本。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都是中国古代蒙学读本中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经典之作。

《三字经》世谓南宋王应麟作,民国前期又略有增补,主要是续添了宋以后直至清末的一段历史叙述。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宁波)人。

《宋史》说他自幼好学,九岁即通《六经》。

淳祐元年(1241)登进士第,因长于经史考据,熟悉天文地理、掌故制度,故一再升迁,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深为理宗倚重。

宝佑四年(1256)王应麟奉诏主持殿试,他称赞文天祥的策论“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荐擢文天祥为进士第一。

奸相贾似道专权时,王应麟屡屡抗颜抵忤,有人劝他屈节顺从,他回答:

“忤相之患小,负君之罪大。

正因为王应麟道德学问如此,他编撰的《三字经》才能在知识灌输、道德晓喻、文才词藻上多方面超越同伦,被赞誉为“千古第一奇书”。

《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事例作结。

将涵盖了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传统伦理思想及识字教育浑然融为一体,句式灵活,编排巧妙,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等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格言而传诵至今。

《三字经》三三成句,简练易读,深受后人推崇。

《三字经》被公认是“开三言韵语蒙书之先例”的蒙学读本。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为相辅相成的整套蒙学读本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也因这样的排列而被称为“蒙学之冠”。

其实如此排名,一方面是基于数字顺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三字经》在文字和内容上较之后二书要浅近许多,蒙童入读先教《三字经》,体现出了古人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正确教育方法。

译文则采用韵语,以求贴近原作风格;重点字、词、句作注;生僻字或多音字加注音。

三字经

〔南宋〕王应麟(1223-1296)

【题解】

作为学童的启蒙读本,《三字经》不但精心挑选了幼儿习字所须掌握的常用基本词语,而且也不忘时时灌输编著者所尊崇的儒家道德思想和文化伦理。

本段为《三字经》的开篇部分,首句便巧用了孟子主张的“人性善”和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语录原话,进而指出后天教育对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孟母、窦燕山、黄香、孔融等历史人物实例予以辅证,说明从小就要知书学礼,日后才能遵从封建社会的纲常法度。

全段的最后,再次强调了维护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

除此之外,编著者还注意教授蒙童习识一些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文字,譬如农事活动中常常用到的“四时五行、六谷六畜”之类。

而“袍土革木、金石丝竹”这些乐器,也不可不认识了解,因为鼓瑟吹笙、弹筝抚琴,不单能抒发人的“喜怒哀惧”,而且还与宗庙祭祀、盛典礼仪密不可分。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很善良,

天性虽然相近,习惯相差却远。

如果不加教诲,秉性就会改变,

教育要讲方法,贵在始终一贯。

【注释】

1、初:

初始。

2、性本善:

是说人的天性善良。

“人性善”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最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与之相反的是荀子主张的“人性恶”观点。

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认为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于人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性:

生性,天性。

相近:

近似。

3、习:

指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后天的环境、教育不同,所形成的习性、习惯。

相远:

差别越来越大。

4、苟(gǒu):

如果。

5、乃:

于是,就。

迁:

迁移,变化。

6、道:

方法。

7、贵:

最高贵的。

这里指重视、注重。

专:

专一,始终不懈。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

昔日孟子母亲,安家慎选邻居,

孟子逃学回家,停机剪布教育。

还有窦氏燕山,家教严格有方,

培养教育五子,个个声名远扬。

【注释】

1、昔:

往昔,过去。

孟母:

孟子的母亲。

孟子,名轲,战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尊其为“亚圣”。

2、择:

选择。

据说孟母为培养孟子,曾三次搬家。

开始他家与屠夫为邻,孟子便学玩杀猪的游戏。

后来的邻居是专门为人操办丧事的吹鼓手,孟子又爱上了吹吹打打。

最后孟母将家搬迁到了学堂旁,孟子才开始受到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影响。

处:

居住。

3、机杼(zhù):

织布机上穿引纬线的梭子。

孟子有一次逃学回家,孟母非常生气,于是用剪刀剪断了织机上已经织好的布来警示教诲儿子。

4、窦燕山:

五代后周时人,名禹钧,官至左谏议大夫。

因家住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地处燕山脚下,故号燕山。

5、义方:

指良好的家教。

6、教(jiào):

教导,教育。

7、俱:

全都。

窦禹钧共育五子,因家教严格、教育有方,五个儿子都相继科举登第,名扬于世。

扬:

声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抚养而不教育,这是父亲过错,

教育而不严格,老师要负其责。

孩子不肯学习,确实太不应该,

小时如不努力,到老能干什么?

【注释】

1、养:

生育,供养。

教(jiào):

教导,教育。

2、过:

过失,过错。

3、惰:

懒惰,责任心不强。

4、宜(yí):

应该。

5、何为:

做什么,怎么办。

何:

表疑问,什么。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

玉石不加雕琢,不能成为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作为儿女,就要从小时候,

培养尊师敬友,严格学习礼仪。

【注释】

1、琢(zhuó):

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2、义:

道理,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3、为(wéi):

做,成为,作为。

4、方:

正当,在。

5、亲:

亲近,尊敬。

6、习:

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

黄香不过九岁,能替爹妈暖被,

孝顺生身父母,子女理当如此。

孔融年仅四岁,就懂让梨兄辈,

弟弟敬爱兄长,从小就要明白。

【注释】

1、香:

黄香,东汉时人,博通经典,官至尚书令。

九龄:

九岁。

2、席:

炕席,卧具。

黄香九岁时就知孝顺父母,夏季炎热,他先用扇子把父母的枕席扇凉;冬日寒冷,他就用身体暖热父母的卧具被褥。

3、当:

应当。

执(zhí):

做到。

4、融:

孔融,东汉末鲁(今山东曲阜)人。

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少府、大中大夫等职。

5、让:

谦让。

孔融年仅四岁,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挑最小的吃。

6、弟(tì):

同“悌”,指弟弟敬爱哥哥。

长(zhǎng):

兄长。

7、知:

明白。

这句是说从小就应该明白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道理。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

做人首讲孝悌,其次增广见闻,

学会数目加减,认读文字文章。

这样从一到十,十十相加成百,

十百变为一千,十千能成一万。

【注释】

1、首:

首要。

孝弟(tì):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弟:

同“悌”,指弟弟敬爱哥哥。

2、数:

数目,算数。

3、文:

文字,文章,文理。

4、千而万:

一到十是基本数字,按照十进位算数方法,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累计下去可以无穷无尽。

这里是说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如此,基础非常重要,从小到多逐渐积累,就能最终成功。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

古人所谓“三才”,是指天、地与人,

古人所谓“三光”,是指日、月、星辰。

古人提出“三纲”:

规范君臣礼仪,

要求父子相亲,夫妻和顺不弃。

【注释】

1、三才:

指天、地、人。

2、纲:

纲领,法则。

“三纲”是汉儒董仲舒最早提出的封建时代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应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义:

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

4、顺:

和顺,和睦,顺从。

旧时封建礼教要求妇女服从男权,认为妻子服从丈夫,家庭就能和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

说道春天夏天,还有秋季冬季,

一年四个季节,反复循环不息。

至于南方北方,加上西方东方,

对应成为四方,基准在于中央。

【注释】

1、运:

运行。

穷:

穷尽,终止。

2、应(yìng):

对应。

中:

中央。

这里是说南北西东四个方位以中央为基准互相对应。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

日常所见水、火,加上木、金与土,

五行相生相克,一切本有规则。

古人倡导仁、义,恪守礼、智、诚信,

此被称作“五常”,不容紊乱违背。

【注释】

1、五行(xíng):

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五行相克”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常见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2、本:

本源,根源。

数:

天数,天理。

3、仁:

仁爱。

义:

应该遵守的道义。

4、礼:

礼仪,礼节。

智:

有才智,晓事理。

信:

诚实守信。

5、五常:

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法则。

常:

常规,准则。

6、紊(wěn):

紊乱,改变。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

水稻、小米、大豆,小麦、粘谷、高粱,

以上合称六谷,是人生存食粮。

有马有牛有羊,有鸡有狗有猪,

上面六种牲畜,人们家家饲养。

【注释】

1、梁:

古人也称粟(sù),即谷子,去壳后叫做小米。

菽(shū):

大豆,也泛指豆类。

2、黍(shǔ):

粘谷子,去皮后北方叫做黄米子。

稷(jì):

一种谷物,古代对其形态记载解释不同,可泛指粮食作物。

3、豕(shǐ):

猪。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

高兴叫做喜悦,生气叫做愤怒,悲痛叫做哀伤,害怕叫做恐惧。

倾慕叫做心爱,讨厌叫做憎恨,贪念叫做私欲,七情人人具备。

匏笙、陶陨、皮鼓、木柷、石磬、金钟、

琴瑟、箫笛乐器,八类通称八音。

【注释】

1、恶(wù):

厌恶,憎恨。

欲:

欲望,贪念。

2、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合称七情。

具:

具备。

古人认为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人人具有的感情。

3、匏(páo):

匏瓠(hù),属葫芦类,古人用来制作匏笙、匏琴等乐器。

土:

粘土,这里指陶制吹奏乐器埙(xūn),上有一到三、五个不等的音孔。

革:

皮革,这里指鼓一类的革制乐器。

4、木:

指柷一类的木制打击乐器。

柷,形状如方形漆桶,古代雅乐开始时击之。

石:

指磬(qìng)一类玉石制作的敲击乐器。

金:

指锣、钟、钲(zhēng)、钹(bó)等金属制作的乐器。

5、丝:

指琴、瑟(sè)、琵琶等丝弦类乐器。

竹:

指笛子、排箫一类吹管乐器。

6、八音:

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合称“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

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生下我,

我再生我儿子,儿子又生我孙,

由自己的子孙,再生曾孙、玄孙,

传宗接代九辈,延续繁衍不停。

【注释】

1、高:

高祖,曾祖父的父亲。

曾:

曾祖,祖父的父亲。

祖:

祖父。

2、父而身:

从父亲到自身。

3、玄:

玄孙,自身向下第五代。

曾:

曾孙,孙辈的孩子,自身以下第四代。

4、九族:

为同宗,以自己为本位,上推四代(父、祖、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子、孙、曾孙、玄孙),合称九族。

5、伦:

辈分,排列次序。

古人特别看重家族延续、血缘血统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译文】

父子间重恩情,夫妇间应和顺,

兄对弟要友爱,弟对兄要谦恭,

长与幼讲尊卑,朋与友守信用,

君对臣应尊重,臣对君要忠诚,

上十义是准则,人与人同遵循。

【注释】

1、恩:

恩情,有情义。

2、从:

顺从,和顺。

封建伦理关系中注重夫权,要求妻子顺从丈夫。

新式家庭则强调男女平等。

3、则:

应该。

友:

友爱。

4、恭:

恭敬。

5、长幼序:

指年长与年幼之间要有尊卑次序。

序:

次序。

6、友与朋:

古人将有共同志向者称作“友”,有共同德行者称作“朋”,后来则总称作“朋友”。

7、敬:

敬重,尊重。

8、十义:

指上述之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友、弟恭、朋义、友信、君敬、臣忠。

义:

指应当遵守的道德伦理关系和行为准则。

9、同:

共同遵守。

【题解】

由于科举考试是封建时代士子求取功名、踏入仕途的必经之路,所以《三字经》的中间部分以大量篇幅从“小学”入门开始,详细罗列出了不同教育阶段必须读及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经典代表著作,并历数了自“三皇五帝”肇始,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朝代的兴废更迭。

我们知道,诵读是传统蒙学教育中最行之有效的一个手段,抛开科考应试的功利目的,《三字经》让学童自幼便接触了解、熟悉背诵一些与我国传世经典及文化历史相关的基本知识,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

幼童启蒙教育,必须讲析清楚,

细说词源词义,让其明白句读。

人们读书求学,夯实最初基础,

小学内容学好,才能研读四书。

【注释】

1、训蒙:

指对幼童的启蒙教育。

训:

训诫,教导。

蒙:

蒙昧无知。

2、讲:

讲解。

究:

追根究底,彻底弄清楚。

3、详:

细说,使完全明白。

训诂(gǔ):

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也叫“训故”、“故训”。

4、句读(dòu):

文章中应当停顿的地方,完整的句子为“句”,句子中较短的停顿为“读(dòu)”,后代称作标点。

5、为(wéi)学:

进行学问,做学问。

6、初:

指刚开始学习。

7、小学:

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编有以此为内容的童蒙读本《小学》一书,影响较大。

8、四书:

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

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必读书,也是士子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必读之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

儒家经典《论语》,全书二十篇目,

都是孔门弟子,师生哲言辑录。

孟轲著书《孟子》,全书总共七篇,

宣扬道德修养,阐说仁义思想。

【注释】

1、《论语》:

书名,孔子学生辑录孔子及其一些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共有二十篇。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东周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儒家尊其为“至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2、群:

众多。

3、记:

记录。

善言:

有启迪、教益的言论。

3、《孟子》:

书名,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为,讲述道德仁义等儒家思想。

总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弟子、再传弟子记录。

孟子(前372-前289),姓孟,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儒家尊其为“亚圣”。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

四书之一《中庸》,出自子思手笔,

“中”为不偏不倚,“庸”是平和不变。

四书另有《大学》,作者当为曾子,

主张修身治家,方能安定天下。

【注释】

1、《中庸》:

书名,儒家重要经典,原是儒家经典《礼记》的一篇,作者为孔伋。

孔伋(前483-前402),姓子,名伋,字子思,孔鲤之子,孔子之孙,鲁国人。

战国初著名的思想家。

儒家尊其为“述圣”。

2、子思:

孔伋字子思。

3、中不偏:

“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

4、庸:

平常。

易:

改变。

“中庸”是说个人修养要做到平和适度,力求和谐,社会也能由此安定。

5、《大学》:

书名,原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编为“四书”。

6、曾(zēng)子:

(前505年-前435年),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晚年的入室著名弟子,儒家尊其为“宗圣”。

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但作者也可能是其后学。

7、修:

修身。

齐:

整治。

这里是指治理家族,使其平安和睦。

8、平:

指平定天下。

治:

指治理邦国。

《大学》书中强调品德修养,指出先要修养自身品性,整治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家庭,才能治理好邦国,并最终做到平定天下。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译文】

《孝敬》融会贯通,“四书”熟习通晓,

再如典籍“六经”,开始研读其奥。

《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再加《乐经》),

号称儒家“六经”,应当讲习探求。

【注释】

1、《孝经》:

书名,儒家经典之一,可能是孔门后学所著,论述封建孝道、宗法思想。

2、六经:

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乐经》,今《乐经》已失传,或认为《乐》非独自成书,而是包括在《诗》、《周礼》之中。

3、《诗》:

书名,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收集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书》:

《尚书》,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是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成此书。

《易》:

书名,即《周易》,也称《易经》,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

4、《礼》:

书名,即《礼经》,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周礼》亦称《周官》,搜集周王室及战国时代官制、社会制度并添附儒家政治理想汇编而成,据传是周公姬旦所作,实应为战国时代作品。

《仪礼》据说是孔子采集周代流传下来的礼而编集成书,全书十七篇,内容包括士冠、乡饮、聘礼、丧服、祭祀等基本礼仪,是历代制定封建礼制的重要依据。

《礼记》原是解释《仪礼》的资料汇编,内容多采集先秦旧籍,为西汉戴圣编著,世称《小戴礼记》。

另有西汉戴德版本,称作《大戴礼记》。

后代“六经”中的“礼”一般多指《礼记》。

《春秋》:

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籍整理删订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5、求:

探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

伏羲著有《连山》,黄帝又作《归藏》,

两书加上《周易》,万物变化知详。

《尚书》典章、谋略,君臣言行、政令,

征伐誓言、训令,文字深奥难懂。

【注释】

1、《连山》:

书名,相传为伏羲氏所作,又称《连山易》。

2、《归藏》:

书名,相传为黄帝作,又称《归藏易》。

3、三易: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古代易书合称“三易”。

详:

详细,知详。

指掌握了“三易”也就弄懂了以“卦”的形式解释宇宙、人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4、典:

《尚书》文体之一,“典”主要记载典章制度及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

谟(mó):

《尚书》文体之一,“谟”是主要记载大臣谋士为君王建言献策的事迹和言辞。

5、训:

《尚书》文体之一,“训”主要记载贤臣劝诫开导君王的言辞。

诰(gào):

《尚书》文体之一,“诰”主要是记载君王的政令及勉励通告。

6、誓:

《尚书》文体之一,“誓”主要是记载君王出师征伐时誓师的文词。

命:

《尚书》文体之一,“命”主要是记载君王对大臣的训令。

7、《书》:

书名,即《尚书》。

奥:

深奥难懂。

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损失很大。

因为《尚书》渊源久远,语言古今迥异,故说深奥难懂。

虽说尚书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的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

有我圣贤周公,为国制作《周礼》,

分列六类官制,留存周代政体。

戴德戴圣叔侄,搜录编辑《礼记》,

叙述圣人言论,礼乐制度齐备。

【注释】

1、周公:

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曾助周武王姬发灭商。

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姬诵年幼,由周公辅政辅佐成王。

2、著:

设立,分列。

六官:

《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讲述周代典章制度。

据说为周公所著,实际上系成书于战国,故其中也含有战国的相关内容。

3、存:

保存并使后人知晓。

治体:

国家政治体制。

4、大小戴:

指西汉儒家学者戴德、戴圣叔侄。

5、注《礼记》:

《礼记》是战国秦汉间儒家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汇编,它有两种辑录本,由戴德辑录的称《大戴礼记》,由戴圣辑录的称《小戴礼记》。

现在通行的本子是《小戴礼记》,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孔颖达为之作疏。

6、备:

齐全,详尽。

这句意思是《礼记》为后人了解前代礼乐制度提供了详备记载。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

民间歌谣《国风》,朝会祭祀《雅》、《颂》,

《诗经》号称“四诗”,应当击节吟诵。

【注释】

1、《国风》:

又称“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共十五个诸侯国与地区的一百六十首诗歌,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2、《雅》:

分《大雅》、《小雅》两部分。

《大雅》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三十一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聚会宴享时的乐歌,有七十四篇。

《颂》:

朝廷、诸侯、贵族们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分《周颂》、《商颂》、《鲁颂》三部分,共计四十篇。

3、号:

名称叫做。

四诗:

指《国风》、《小雅》、《大雅》、《颂》。

一说是指《风》、《雅》、《颂》、《南》(《周南》和《召南》的合称),这里指《诗经》。

4、讽咏:

吟诵。

咏:

有节奏地、声调抑扬地唱诵。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榖梁》。

【译文】

《诗经》大义沦丧,《春秋》继之而作,

文字寓含褒贬,目的辫别善恶。

“三传”阐释《春秋》,一是《春秋公羊》,

二是《左氏春秋》,三乃《春秋榖梁》。

【注释】

1、寓:

寄托,隐含。

褒贬:

评论好坏。

以上是说随着周朝衰落,《诗经》的微言大义也被世人遗忘冷落,于是孔子依据鲁史整理修订《春秋》。

《春秋》文字简短,据说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褒贬和各国当政者善恶行为的分辨讽喻,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2、传(zhuàn):

解释经书的文字。

“三传”是指解说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左传》、《榖梁传》。

3、公羊:

《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

4、左氏: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

5、榖(gǔ)梁:

《榖梁传》,也称《春秋榖梁传》,儒家经典之一,旧题榖梁赤撰。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译文】

经书读懂之后,方可再读诸子,

选择归纳要旨,熟记事缘因果。

诸子名家五子,包括荀子、扬子,

文中子即王通,以及老子、庄子。

【注释】

1、经:

指儒家经典。

明:

指懂得,了解。

2、方:

始,才。

子:

指诸子百家著作。

3、撮(cuō):

撮取,选择归纳。

要:

要点,要旨。

4、荀:

荀子,名况,战国著名思想家,著作有《荀子》。

扬:

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除擅长作赋外,经学、小学造诣亦深,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5、文中子:

隋代王通的私溢。

其子福郊、福畴模拟《论语》辑录王通语录的书称《中说》,亦称《文中子》。

6、老:

老子。

老子及其著作《老子》的年代争议较大,通行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耽(dān),春秋后期或战国时代人。

《老子》一书分道经、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

庄:

庄子。

战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