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39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A卷.docx

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A卷

第三单元(A)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无机物

B.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C.酶具有催化作用

D.酶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A错误;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错误;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催化作用,C正确;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但是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D错误。

2.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单链RNA分子,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

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和核酶的元素组成相同,ATP中的“A”不能作为核酶的基本组成单位

B.与无机催化剂不同的是核酶能够降低所催化反应的活化能

C.核酶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时,破坏的是相邻碱基之间的氢键

D.验证核酶的专一性时,可以用能够鉴定RNA的试剂来检测实验结果

【答案】A

【解析】ATP的全称是三磷酸腺苷,A代表腺苷,核酶成分是RNA,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两者的元素组成相同,都是C、H、O、N、P,ATP中的“A”不能作为核酶的基本组成单位,A正确;无机催化剂与酶都能降低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不同的是核酶能够降低催化反应的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B错误;核酸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时,破坏的是相邻碱基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错误;验证核酶的专一性时,可以用RNA和其他底物作对照,核酶只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不能降解其他底物来验证实验结果,D错误。

3.下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反应为放能反应B.曲线Ⅰ表示有酶参与

C.E2为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D.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E4

【答案】D

【解析】由图象可知,反应物甲的能量小于生成物乙的能量,此反应为吸能反应,A错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曲线Ⅱ表示有酶参与,曲线Ⅰ表示无酶参与,B错误;E2表示在有酶参与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C错误;E1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E2表示在有酶参与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

因此,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E1-E2=E4,D正确。

4.除了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

下图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胰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通透性

B.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与酶自身结构有关

C.非竞争性抑制可以改变酶的结构,使酶不适于接纳底物分子

D.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答案】D

【解析】蛋白酶能催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水解,因此细胞膜的通透性也改变,A正确;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这与酶的空间结构有关,B正确;据图分析,非竞争性抑制可以与酶的非活性位点结合,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C正确;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底物竞争活性部位降低酶活性,而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失活,但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在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没有改变,它们之间作用机理不同,D错误。

5.淀粉酶是人体消化液中重要的消化酶,在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甲为空白对照,目的是为了测定胰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的活性

B.实验结果说明茶花粉提取物对胰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C.胰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果糖,进而再代谢水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

D.推测维生素C对茶花粉提取物降低血糖的作用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加入的“不同物质”,因变量是胰淀粉酶活性。

甲没有加入“不同物质”,为空白对照,目的是为了测定胰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的活性,以便与加入“不同物质”后的胰淀粉酶的活性进行对照,A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柱形图显示:

加入茶花粉提取物的各实验组的胰淀粉酶的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甲,说明茶花粉提取物对胰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胰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进而再代谢水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C错误;甲、乙、丁三组对照,同时加入茶花粉提取物与维生素C的实验组丁与只加入茶花粉提取物的实验组乙的胰淀粉酶活性相同,但都低于对照组甲,说明维生素C对胰淀粉酶的活性没有影响,也不能缓解茶花粉提取物对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进而推知维生素C对茶花粉提取物降低血糖的作用没有影响,D正确。

6.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可以验证酶的专一性

C.淀粉酶的活性随温度、PH及淀粉溶液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D.细胞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

【答案】A

【解析】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酶能够促使其水解,A正确;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滴加碘液不变色;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滴加碘液不变色;二者的实验现象一样,无法验证酶的专一性,B错误;淀粉酶的活性受到温度、pH的影响,但淀粉溶液的浓度不会影响淀粉酶的活性,C错误;细胞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错误。

7.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TP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

B.ATP和ADP相互转化能使细胞中储存大量ATP

C.ATP水解形成ADP时能产生磷酸和释放能量

D.ATP中的高能磷酸键很稳定,不易断裂水解

【答案】C

【解析】光反应产生的ATP其中的能量来自光能,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其中能量来自有机物质中的化学能,但是ATP中的能量不可能来自热能,A错误;ATP和ADP相互转化能保证细胞内的能量供应,细胞内的ATP含量较少,B错误;ATP水解形成ADP时能产生磷酸和释放能量,C正确;ATP中的高能磷酸键不稳定,容易断裂和重新生成,D错误。

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B.ATP与绝大多数酶的组成元素不存在差异

C.对多数需氧型生物而言,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相同物质

【答案】C

【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A错误;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而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故ATP与绝大多数酶的组成元素存在差异,B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是在细胞质基质进行,都能形成ATP,C正确;ATP中的“A”表示腺苷,是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的,而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只表示腺嘌呤,故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不同的物质,D错误。

9.ATP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MP可以作为合成ATP及RNA的原料

B.丁过程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可以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C.甲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用于主动运输

D.催化乙过程和丙过程的酶肯定不是同一种酶

【答案】B

【解析】AMP是一磷酸腺苷,又叫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AMP可参与AMP+Pi+能量→ADP,ADP可合成ATP,A正确;光能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可转化为ATP中的能量,细胞呼吸中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的能量,也可合成ATP,但热能无法用于合成ATP,B错误;ATP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其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C正确;酶具有专一性,催化乙过程和丙过程的酶不是同一种酶,D正确。

10.细胞呼吸是细胞内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等一系列代谢活动的总称。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的葡萄糖分子可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过程

B.用14C-葡萄糖研究肝细胞的糖代谢,可在线粒体等结构中检测到放射性

C.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都可叫做酒精发酵

D.人体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细胞外的葡萄糖分子可进入细胞内参与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在此过程中葡萄糖被分解为丙酮酸和少量的[H],A错误;用14C-葡萄糖研究肝细胞的糖代谢,14C-葡萄糖被肝细胞吸收后可参与有氧呼吸过程,先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14C-丙酮酸和少量的[H],之后14C-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水反应彻底分解生成14CO2和[H],因此可在线粒体等结构中检测到放射性,B正确;对于微生物而言,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都可叫做酒精发酵,C错误;人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CO2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D错误。

11.吡唑醚菌酯能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据此推测该物质可以()

A.直接抑制线粒体内产生CO2的反应过程

B.降低细菌和真菌细胞中ATP的产生速率

C.抑制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的酒精发酵过程

D.用于治理需氧型真菌所引起的农作物感染

【答案】D

【解析】线粒体内产生CO2的反应为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而吡唑醚菌酯能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即第三阶段,A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线粒体,所以该物质不会降低细菌中ATP的产生速率,B错误;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的酒精发酵过程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以该物质不会抑制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的酒精发酵过程,C错误;吡唑醚菌酯能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即阻止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不能阻止无氧呼吸,因此吡唑醚菌酯不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D正确。

12.如图是以酵母菌和葡萄糖为材料进行“酒精发酵实验”的装置,甲试管中是醉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甲试管密封一段时间后进行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CO2产生量相同时,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消耗葡萄糖的量更少

B.检验发酵产物酒精时,需向乙试管中滴加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C.发酵产生的气体可以用乙试管中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

D.酒精发酵是一个纯化学过程,与生命活动无关

【答案】C

【解析】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在有氧条件下,产生1分子的CO2需消耗1/6分子的C6H12O6;在无氧条件下,产生1分子的CO2需消耗1/2分子的C6H12O6。

因此,CO2产生量相同时,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消耗葡萄糖的量更多,A错误;酵母菌发酵产生的酒精在甲试管中,因此检验发酵产物酒精时,需向甲试管滴加酸性重铬酸钾溶液,B错误;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因此,用乙试管中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检测发酵产生的气体,C正确;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不是一个纯化学过程,D错误。

13.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酵母菌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细胞质基质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B.BC段酵母菌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酵母菌不进行有氧呼吸

C.CD段酵母菌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不足

D.该容器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乙醇浓度变化的曲线相同

【答案】C

【解析】AB段没有酒精产生,说明此时段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A错误;BC段,有酒精产生,且酵母菌数量也在增加,说明此时段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错误;曲线中可以看出,从C点开始,葡萄糖的量已经降到低值,乙醇含量较高,所以CD段酵母菌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不足,C正确;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能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该容器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乙醇浓度变化的曲线不同,D错误。

14.如图为某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基本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阶段A不能发生硝化细菌中

B.阶段B等同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C.阶段C中的能量均贮存于ATP中,最终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D.物质①为CO2,其在线粒体基质中的浓度高于在细胞质基质中的

【答案】D

【解析】硝化细菌细胞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阶段A表示的糖酵解可发生硝化细菌中,A错误;阶段B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部分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有一部分贮存于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错误;物质①为CO2,产生部位在线粒体基质,通过自由扩散向细胞外扩散,所以其在线粒体基质中的浓度高于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浓度,D正确。

15.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

培养液中的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时快

C.若降低10℃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t1→t2培养液中O2的下降速率变慢,说明O2的消耗速率降低,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t1→t3,酵母菌产生CO2速率基本不变,此时间段内,有氧呼吸强度逐渐减弱,无氧呼吸强度逐渐增强,所以在单位时间内要产生等量CO2,无氧呼吸需消耗更多的葡萄糖,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酵母菌在最适温度下培养,若降低10℃培养,则会引起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变慢,致使培养液中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延长,C错误;因为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中含有酵母菌呼吸产生的酒精,所以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会变成灰绿色,D正确。

16.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即使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也不能判断是死细胞

B.细胞内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C.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肌细胞释放CO2量/吸收O2量的值将增大

D.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答案】A

【解析】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即使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体浓度,也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此不能判断细胞的死活,A正确。

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但不是循环的,B错误。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而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肌细胞释放CO2量/吸收O2量的值将不变,C错误。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和[H],且释放少量能量,D错误。

17.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以下生理活动不在其中完成的是()

A.蓝藻细胞利用CO2合成有机物

B.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分解成丙酮酸

C.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

D.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答案】C

【解析】蓝藻细胞为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利用CO2合成有机物,A错误;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生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正确;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18.下列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反应阶段并不需要酶的参与

B.暗反应阶段既有C5的生成又有C5的消耗

C.光合作用过程中既有[H]的产生又有[H]的消耗

D.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将光能转换成暗反应能利用的化学能

【答案】A

【解析】光反应过程需要酶的参与,A错误;暗反应阶段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生成糖类等有机物以及C5,B正确;光反应中产生的[H]在暗反应中消耗,C正确;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将光能转换成暗反应能利用的化学能,D正确。

19.如图表示菠菜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转移途径,其中①~⑥代表有关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④、⑤、⑥发生在生物膜上

B.过程②、③、⑥所需酶的最适温度相同

C.过程②、③、⑤产生的[H]所代表的物质相同

D.过程②、③、④、⑤均伴随ATP的产生

【答案】D

【解析】过程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过程⑤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但过程⑥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A错误;由于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所以过程②、③和过程⑥所需酶的最适温度不相同,B错误;过程②、③产生的[H]所代表的物质是NADH,过程⑤产生的[H]所代表的物质是NADPH,C错误;过程②、③、④为有氧呼吸三个过程,都有ATP产生;过程⑤为光反应过程,也有ATP产生,D正确。

20.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及其关系的图解,其中甲~丁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相关物质。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增加光照强度,则乙过程中C3含量增加

B.a中的O全部来自氧气,H中全部来自葡萄糖

C.该细胞白天进行甲和乙过程,夜晚进行丙和丁过程

D.乙中[H]被消耗的过程伴随ATP含量的减少,丁中[H]被消耗的过程中伴随ATP含量的增加

【答案】D

【解析】若增加光照强度,光反应产生[H]和ATP增加,会促进暗反应C3转化为糖类,则乙过程C3含量下降,错误;a中的O全部来自氧气,H中全部来自葡萄糖和水,错误;丙和丁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白天夜晚都进行,错误;乙暗反应中[H]被消耗的过程伴随ATP含量的减少,是光合作用将不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丁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中,[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ATP含量的增加,正确。

21.下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三碳酸和RuBP浓度的变化情况,该植物在Ⅰ阶段处于适宜环境条件下,Ⅱ阶段是某个环境条件降低引起的瞬时变化。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Ⅰ阶段在类囊体膜上进行,Ⅱ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B.图中Ⅱ阶段所改变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降低了光强度

C.图中物质甲转变成乙需要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

D.Ⅱ阶段的光饱和点比Ⅰ阶段的低

【答案】D

【解析】题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三碳酸和RuBP浓度的变化情况,因此两个阶段均表示光合作用碳反应中的变化,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图中Ⅰ阶段处于适宜的条件下,故Ⅱ阶段的变化可能是降低CO2浓度引起的,B错误;图中物质甲表示RuBP,其转换成乙需要二氧化碳,C错误;Ⅱ阶段改变的调节主要影响暗反应的进行,导致暗反应强度降低,进而导致光反应强度降低,所以Ⅱ阶段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光强度比Ⅰ阶段低,D正确。

22.某同学将生长一致的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置于光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中培养,其他条件适宜。

较长一段时间后,测定麦苗的干重,发现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比较,乙因有机物的制造量小于甲,故增重多

B.乙组叶片会出现黄化现象

C.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到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甲植物叶绿体的色素主要吸收红橙光、蓝紫光,不吸收绿光

【答案】B

【解析】甲乙比较,由于甲组置于光下培养,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有有机物积累,而乙组置于黑暗中培养,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同时细胞中原有的有机物还要通过呼吸作用不断被消耗,所以甲组增重大于乙组,A错误;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由于乙组在黑暗条件下,缺乏光照不能合成叶绿素,而且原有的叶绿素还会被降解,所以乙组叶片会出现黄化现象,B正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到,C错误;叶绿体中的色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对绿光的吸收最少,D错误。

23.夏季大棚种植,人们经常在傍晚这样做:

①延长2小时人工照光,②熄灯后要打开门和所有通风口半小时以上,③关上门和通风口。

对于上述做法的生物学原理的分析错误的是()

A.①增加光能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可以提高有机物的制造量

B.②起到降氧、降温、降湿度的作用,这都对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

C.与①时的状态相比,②③时叶肉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有所增强

D.③起到积累棚内CO2浓度抑制细胞呼吸,并对下一天的光合作用有利

【答案】C

【解析】①延长2小时人工照光,可以增加光能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可以提高有机物的制造量,提高光合产量,A正确;②熄灯后要打开门和所有通风口半小时以上,可以起到降氧、降温、降湿度的作用,可以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B正确;与①时的状态相比,②③时呼吸作用受抑制,叶肉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有所减弱,C错误;③关上门和通风口,棚内CO2浓度升高,会抑制细胞呼吸,并对下一天的光合作用有利,可以用于光合作用,D正确。

24.为研究某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人员测定了植物A在光、暗条件下的CO2吸收速率,结果如下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植物A细胞中所合成的ATP均能用于CO2的固定和还原合成有机物

B.在黑暗条件下,植物A与一般植物不同,暗期植物对CO2吸收总量始终大于零

C.在有光条件下,植物A与一般植物相同,细胞吸收的CO2被固定为三碳化合物

D.若植物A中酸性物质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推测CO2能够在暗期转化为酸性物质储存起来,在光期释放出来

【答案】A

【解析】在无光的条件下,植物A细胞中所合成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不能用于CO2的固定和还原合成有机物,A错误。

由图知,在黑暗条件下,植物A与一般植物不同,暗期植物对CO2吸收总量始终大于零,B正确。

在有光条件下,植物A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一般植物相同,细胞吸收的CO2被固定为三碳化合物,C正确。

据题意可知若植物A中酸性物质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推测CO2能够在暗期转化为酸性物质储存起来,在光期释放出来,D正确。

25.各取未转基因的水稻(W)和转Z基因的水稻(T)数株,分组后分别喷施蒸馏水、寡霉素和NaSO3,24小时后进行干旱胁迫处理(胁迫指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利的环境因素),测得未胁迫和胁迫8h时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

已知寡霉素抑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ATP合成酶的活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寡霉素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会抑制线粒体外膜上[H]的消耗

B.寡霉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部位是叶绿体基质

C.转Z基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且增加寡霉素对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

D.喷施NaSO3促进光合作用,且减缓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

【答案】D

【解析】线粒体中[H]的消耗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A错误;寡霉素抑制光合作用中ATP的合成过程,光反应阶段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B错误;由图可知,转Z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较高,转基因水稻施加寡霉素组与施加清水组相比,光合速率下降比非转基因幅度小,说明转基因水稻减弱了寡霉素对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C错误;由图可知,干旱胁迫会引起光合速率下降,而干旱胁迫下喷施NaSO3提高了光合速率,说明NaSO3减缓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50分)

26.(12分)为了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向三支盛有等量人胃蛋白酶溶液但温度各不相同的试管中,各加一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质,设置三个实验组:

A组(20℃)、B组(40℃)和C组(60℃),定时取样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测定结果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