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4097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docx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

元谋县“三农”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发布时间:

2011-7-26  信息来源:

  元谋位于滇中北部金沙江流域,是东方人类的发祥地。

解放以来,元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比,元谋社会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诸多方面还很落后,产业结构调整还处在较低层次,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元谋县“三农”发展历程

 

  解放初期(1952年),元谋县行政区域狭窄,全县清水田面积仅8500亩左右,产粮豆25339吨,即使加上1956年前后并入元谋县的几个半山区和山区乡镇,全县的清水田总面积也不到15000亩,当时8万多人口的生活之困难可想而知。

那时全县的沟渠、水库、坝塘等很少,耕地可灌溉面积少,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群众的温饱难以解决。

除沿河两岸稍好一点外,其它地区基本是风调雨顺的年份增点产,干旱年份大减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逃荒要饭者甚多。

“元谋像口锅,出门就爬坡”,地势不平,海拔低、植被稀疏、高温、少雨、缺水,十年九旱、土地沙化,这确确实实是元谋的主要特点和真实写照。

解放后虽然搞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但直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元谋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发展都非常缓慢。

按当年价计算,1952年全县GDP总值为470万元,人均GDP为68元,地方财政收入57万元,农业总产值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元。

1977年全县年末农业存款总共只有142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总共只有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0元,人均吃肉很少,县城总共只有47台黑白电视机,47辆自行车。

 

  穷则思变,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土地,进行了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人人有饭吃,赢得了民心,也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人民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希望。

尽管那时的生活仍然非常困难,但党和政府兴修水利的号召还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

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鼓舞下及州内各县市的支援下,通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元谋人民兴修了东山大沟、西山大沟、芝麻大沟、丙间中沟、河尾水库、丙间水库、猛连水库、麻柳水库等一系列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

其中81公里长(含隧道15公里多)、灌区面积达6万余亩并被称为元谋“红旗渠”的东山大沟就是在生活和经济非常艰难的1958-1970年间克服重重困难而修建的,当时全州各县都派出大量民工前来支援,最多时一天上阵2万多人,到竣工时共牺牲了90人。

截至1985年末,解放后全县水利建设中因公致残100多人,因公牺牲113人。

1975年,全县清水田和水浇地已分别达到82629亩和22951亩。

2007年,这两个数字已分别达到85278亩和40337亩。

目前,元谋全县已有中型水库5座,小

(一)型水库7座,小

(二)型水库58座,小坝塘1551个,工程蓄水和提引水量达到15300万立方米/年(其中总库容11575万方)。

耕地可灌溉面积也增加到了16.45万亩。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国家财政又投资3.5亿元对元谋几件大的水利工程进行防渗处理和除险加固,工程全面竣工后,全县水利化程度还将大幅度提高。

 

  1970年,成昆铁路和元谋军用飞机场建成。

1982年永仁经元谋至昆明的公路全部铺成了柏油路。

1995年前后,牟(定)元(谋)公路、元(谋)大(姚)公路相继挖通。

2008年末,(北)京昆(明)高速公路(永仁经元谋至武定段)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8-2009年,黄瓜园至姜驿乡公路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公路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也为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977年秋,元谋开始探索发展冬春商品蔬菜。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蔬菜、经济林果等绿色产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粮食自给有余,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

2008年全县GDP总值达147347万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1∶20.0∶38.9;在总人口已达到214153人的情况下,人均GDP仍然达到6921元(折合1010美元),年末居民存款余额95199万元;全县财政总收入11295万元,其中地方一般收入8548万元,县内一般预算支出5398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9元;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达112197万元;粮食总产量70876吨,肉类总产量17217吨,油料1627吨,禽蛋309吨,水产品1460吨;全县有耕地19.84万亩;中小型水库70座,总库容9535万立方米,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4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全县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为51.9∶48.1;固定资产总投资106016万元,其中农村投资13120万元,占12.37%;全县78个村社及691个村民小组中有417个村民小组通自来水,受益农户3万户,受益人口11.7人,占全县农户总数47452户的62.0%,占全县农业总人口189170人的62%;2008年末全县仅有6个村民小组没有通电,通电农户、人口分别占农村居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99.7%和99.6%;73个村委会开通程控电话;75个行政村通公路,其中66个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拥有量1288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4%,其中排灌机械总动力3124万千瓦,增长5.4%;农村用电2631万度,比上年增长7.6%,化肥施用量(折纯)16065吨,增长1.7%,农药使用量464吨,增长4.5%;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29.41平方米;能源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沼气池由1977年的15口、1984年的4025口发展到2009年的30073口,其中正常使用的有28863口,占93.9%,沼气正常使用户数占全县总农户数48000户的60.1%,而且各村委会均有分布,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用能方式,改变庭院“脏、乱、差”的状况,基本上实现了能源沼气化,庭院整洁化,环境生态化的目标,全县不少地区的植被因发展沼气而逐步得到    恢复;2008年全县人口性比例为104.1(男)∶100(女),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面貌有所改善,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均超过96%,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33‰。

2008年有6390名城镇居民和10440名农民领到最低生活保障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134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6%;全年民政优待革命军人84人、在乡复员军人384人;全县有养老院12个,收养51人。

 

  解放60年来,在历届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元谋社会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面貌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电力、交通、教育、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性工程建设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电视、电话、摩托车、洗衣机、拖拉机等高档家具和运输工具逐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全部乡镇的教育实现了“两基”目标,病有所医、教有所学、老有所养和住有所房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稳定而和谐。

 

  二、推动元谋县“三农”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元谋社会经济之所以能在建国60年间取得上述辉煌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土地改革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也加快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使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原属于元马区的大塘子村在1980年以前在全州率先开始了先分组后分户承包粮食产量的尝试,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群众生活改善,这一改革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拥护。

此后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实行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各项改革,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才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林牧副渔各业才迅速发展,农畜产品才越来越丰富,并自给有余,城乡人民的生活才得到极大改善。

1999年,中央在全国又开展了一定30年不变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再一次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2.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以水利、电力、交通、通讯、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为主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改善了农业生产和产品流通的条件,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元谋县耕地可灌溉面积已经由解放初的1.5万亩左右增加到1977年的10.5万亩和2008年末的16.45亩。

2006-2009年,元谋县争取实施了56个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53.52万元。

截至2009年9月末,全县已拥有各级公路224条1210.3公里,全县10个乡镇中已经有9个通沥青(水泥)路面,66个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通达率84.62%,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通公路422.5公里,彻底解决了近10万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2008年末,全县民用机动车拥有量32206辆,其中:

汽车3111辆(含农用汽车837辆),拖拉机3923台,摩托车达25172辆。

电视和广播覆盖率均达到96%以上。

2005-2009年元谋县共从各种渠道争取到给农民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资金680万元,在财政补贴30%,农户投资70%的情况下,共购置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微耕机等为主的农业机械2494台(套),补贴政策直接惠及全县10个乡镇的2350户农户,拉动动购机户投入资金近2500万元。

 

  3.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三农”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但到1986年末,元谋县各企、事业单位也只有本科毕业生26人、专科毕业生99人。

2008年末,全县已有中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数8000人以上(含党政事企单位人员和无固定职业人员,下同),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超过1000人,待业的专科以上学历人员2000多人。

截至2009年10月末,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已达到1.89万人以上。

其中:

取得农民技术职称人员3971人,在这些人员中,获高级技师6人、技师85人、助理技师268人、技术员3612人,按专业划分则为农作物2095人、林果262人、烤烟597人、养殖136人、兽医546人、能源178人、加工32人、其它88人;县委、县人民政府已表彰农村农民专家60余人次、金土地种植能手120多人次;农村未就业的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2000多名。

此外,1983-2009年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招收前来读中专的学生1500多人,其中获中专毕业证书800多人,获专科毕业证书310人;2000-2009年,全县农民获绿色证书5347人;2003-2009年通过技术等级能力鉴定932人;2007-2009年参加新型农民培训和田间学校培训2339人。

 

  4.科技进步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这在绿色产业的发展中最为显著。

1977年元谋热区开始发展冬春蔬菜,当年只栽培772亩秋冬番茄,仅外销130吨,农户也只收入4万元。

经过多年的实践,蔬菜自1985年起便逐步成为元谋农村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2005年冬/2006年春至2008年冬/2009年春四个菜季,元谋蔬菜种植面积均在13万亩以上,外销量均超过20万吨,农民卖菜总收入分别达到3.03、3.69、4.02和4.69亿元。

全县的冬春商品蔬菜生产已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商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5%以上,并带动加工、运输、餐饮、旅馆、劳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最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富民产业,产品畅销国内24个省(市、区)的145个大中城市,每年有5万多吨洋葱、菜豆、牛蒡、脱水香葱、番茄等通过直接或转口贸易的形式出口到俄罗斯、韩国、日本、德国、越南等国家,被称为“金沙江畔大菜园”和“挂在成昆线上的大菜篮”,是云南省最大的冬早蔬菜产区,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称为“中国冬早蔬菜之乡”,并连续多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种植业)示范基地”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创业基地”。

截至2009年10月,全县有27个农产品获物公害认证,15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9.6万亩,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达标15.6万亩。

 

  5.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产品销售。

元谋是全省较早重视发展农村在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县(市、区)之一,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第一个水稻研究会,2003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县已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协会185个和专业技术合作社33个,发展会员和社员约2.5万人,逐步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使农产品有目的地组织生产和销售,提高了全县农产品生产的整体效益,这一“元谋模式”正在全省迅速推广。

在上述协会和专业技术合作社中,实力雄厚的“元谋县精品瓜开发协会”已将会员和业务范围扩展到周边县市,并于2007年3月28日率先组建了由州科协和州民政局登记管理的第一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即“楚雄州精品果蔬产业协会”。

 

  6.移民搬迁、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

(1)移民搬迁。

元谋县的部分贫困山区,森林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水利条件差,生存条件恶劣。

为了帮助山区的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元谋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在1997-2000年四年间易地安置县内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724户、3047人。

2001-2004年采取集中安置与插花搬迁两种方式异地安置移民共925户、4101人。

2009年8月30日,元谋县姜驿等乡镇发生6.0级地震,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移民搬迁770人(其中易地搬迁151户620人,国债易地搬迁44户150人)。

易地安置使上述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移民对未来的生活普遍充满信心。

元谋县在扶贫中易地安置移民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国家计委和省州党委、政府的一致肯定。

(2)扶贫。

1996-2000年5年间,元谋县有5个乡镇被省人民政府列为扶贫攻坚乡,每乡每年给予75万元的财政拨款,全县共争取补助1875万元,大大改善了这5个乡镇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

2001-2009年县扶贫办又从各种渠道争取扶贫资金3228.8万元,其中:

实施安居工程152户,补助45.6万元;扶持重点行政村13个,投入资金495万元;扶持温饱示范村20个,投入资金240万元;以工代赈47.6万元;整村推进累计160个自然村,投入资金244.6万元。

通过努力,目前全县通电农户达99.7%。

只有3个村委会不通公路。

(3)新农村建设。

2006年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元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具体的“农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收入万元化、村路面硬化、庭院整洁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村务公开化、文体经常化、村民文明化”等新农村建设“十化”标准,从加强基础性建设入手,积极稳妥地完成了30个州级试点村建设任务。

几年间共从上级争取和整合县级部门资金近1000万元,通过财政扶持和群众参与,村容村貌、水利条件等得到了明显改善,增强了发展后劲,涌现出了元马镇下雷窝村和大水井村、羊街镇甸头村、黄瓜园镇牛街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

 

  三、元谋“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与自己改革开放之前比,元谋“三农”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地区比,差距还很大。

如2008年人均GDP:

沿海城市已达到4000-6000美元,其中最高的北京市和广州市已达到9000美元,全国3292美元,云南省1845美元,楚雄州1666美元,元谋县1010美元,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再从农村外观看,绝大多数人家的房屋仍然是瓦顶泥墙,砖混结构的楼房面积不到全县农村住房总面积的20%,在一些贫困山区甚至还有少量的茅草房。

据县扶贫办公室统计,2007年元谋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人民币的贫穷人口仍然占全县总人口的35%,也就是说,全县还有6.66万人没有稳定地解决温饱。

换言之,元谋县坝区农民生活水平较高,山区和坝区边缘地区农民普遍比较贫困,这既是元谋的现状,也是云南乃至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2.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待遇滞后,“三农”得到的公益性服务少、水平低。

由于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条件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旱灾突出,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不稳定,得到的社会福利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深受疾病、教育、建房(或买房)等“几座大山”的困扰。

 

  3.失地农民生活困难。

近几年,城市扩张和水利、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问题越来越多,而补助又有限,部分失地农民尤其是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生活比较困难。

 

  4.乡镇企业发展严重滞后,集镇建设乏力,农村劳动力难转移。

2008年楚雄州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3∶41.8∶33.9,而元谋县仅为41.1∶20.0∶38.9,第一产业(农业和畜牧业)占的比重很大,说明元谋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很落后。

事实证明,凡是工业和乡镇企业落后的地区,经济都相对落后,人民生活都比较贫困。

 

  5.农产品绝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商品效益低。

目前,元谋销售的粮食、蔬菜、肉类、水果、花生等主要农产品均属于未经过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初级农产品。

这些农产品生产相对粗放,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总体效益偏低,农民靠简单、粗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难以积累资金和迅速脱贫致富。

 

  6.山区和坝区贫富差距大,发展不平衡。

从2006年末的情况看,交通不便、水利条件也比较差的低热河谷边缘地区和位于海拔1350米以上的半山区、山区,共涉及9个乡镇、42个村委会、290个自然村、农户约1.50万户、总人口约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0%、占农业总人口31.0%、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5%;这类地区国土面积814.83平方公里,占全县2021.46平方公里的40.31%;耕地60235.2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19.84万亩的30.35%,山区农民人均耕地1.04亩;农村经济总收入占全县的14.0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县平均水平的40.17%。

与坝区相比较,元谋山区和坝区边缘发展思路较窄,可发展的产业少,加之多年来投资少,基础设施差,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少人目前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有的甚至连温饱也没有彻底解决,我们考虑和研究元谋县的山区“三农”问题时,不能被坝区的富裕所掩盖。

元谋坝区边缘地区和山区是元谋县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些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

对此,各级干部务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四、对元谋“三农”工作的几点建议

 

  早在2003年,元谋县委、政府就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双目标、双动力、双支柱”的发展思路,这个“双目标”的核心内容就是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双动力”是指通过投资拉动和结构调整推动,“双支柱”是指把绿色产业和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

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发展思路和元谋的气候、水利、土壤、交通等环境条件、经济状况、产业现状和国家产业政策,笔者对元谋“三农”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持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要进一步抓好水利(如水库、沟渠、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工程等)、能源(电力、沼气)、交通、中低产田地改造(如坡改梯和修建田间道路、沟渠等)、教育、卫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三农”条件,使人民生活真正得到改善和提高。

这对许多山区显得更为重要,其中农田水利、公路、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应该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因为元谋雨量少、气温较高、空气干燥,是一个“有水百花齐放,无水寸草不生”的地方。

在一些坡陡箐深的边远山区,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比较严重,生存条件恶劣,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作和移民搬迁工作等也很重要,否则生存条件只会越来越恶化。

对这类地区的农户最好创造条件、采取优惠政策实行易地搬迁,使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同时要加快乡镇政府所在地小集镇建设步伐,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避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目前,国家对坡改梯、中低产田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交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在逐年加大,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组织和发动群众,加快发展自己。

为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加快元谋县城城市建设步伐,要争取将龙川河河道治理项目早日列入国家和省、州计划。

 

  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山区倾斜。

多年以来,上级支持元谋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大多数都投资在坝区,山区得到扶持的资金十分有限,山区和坝区社会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协调发展。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发展经济上,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资源、交通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抓住结构调整这根主线,长短结合,把产业结构调优、调强,在建产业、创特色、树品牌上下功夫,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尤其要高度重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问题。

就元谋而言,我们既缺乏矿产资源,也缺乏技术和资金。

搞重工业没有矿产资源,搞一般的制造业则缺乏技术和资金,而且市场竞争特别激烈。

相反,搞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业却较有优势。

其中葡萄酒、小枣酒、食用酒精、脱水香葱等的开发潜力较大,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农业和工业有机结合比较理想的项目,而且州人民政府对葡萄酒的开发也比较重视。

因此,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上述项目进行论证和重点投资,并组织有关部门在相关品种的引种试验方面扎扎实实做一些超前性的研究工作,为“三农”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上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引种植物新种类和新品种,努力提高粮食、蔬菜、水果的产量和品质,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物价相对稳定;二是持续抓好无公害和A级商品蔬菜,以及脱水香葱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推广蔬菜嫁接育苗技术、滴灌技术和适度发展大棚蔬菜,确保蔬菜均衡上市,努力提高元谋蔬菜的整体效益;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如泡核桃、甜柿子、丽江雪桃、葡萄(包括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青枣、小枣等,其中要高度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快半山区和山区酿酒葡萄和小枣基地建设步伐,真正把“两瓶酒”(指葡萄酒和小枣酒)的开发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四是重视蔬菜种子尤其是番茄、洋葱和菜豆种子的繁殖,满足热区农民发展商品蔬菜生产需要,创元谋自己的蔬菜种子品牌,大幅度降低菜农的蔬菜生产成本;五是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优质烤烟生产,并把田烟生产与香葱、青蚕豆、青豌豆的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效益;六是要因地制宜发展高山地区魔芋和夏秋季蔬菜生产,为山区农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七是因地制宜发展药材生产,如元谋县海拔1300-2000米地区适宜种植枸杞、当归、大黄、牛习、栝楼等,2000米以上地区适宜种植柴胡、防风、板兰根、大黄藤、葛根、白部、草乌、党参等,2300米以上适宜种植灯盏细心、重蒌(独脚莲)等,与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后即可实行规模化种植;八是要大力发展以草食动物和生猪为主的畜牧业。

元谋坝区边缘地区和山区草场宽阔,除生猪外,发展黑山羊、黄牛、毛驴等草食动物的养殖成本低,在推广科学饲养方法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强化动物防疫,努力提高防疫密度,减少疾病的蔓延与为害。

 

  3.加强宣传,使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量已相对过剩,为刺激“内需”以化解经济危机,近几年国家对“三农”实施了一系列“以工补农”政策,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九年义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