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4173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

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不少知识,请问你们知道小数中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吗?

(小数点);老师今天就以“小数点”为主角来跟大家一起学习,看看他为何如此重要?

先请同学位认真观察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

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如下:

(丁长帅13.4米楚庆飞1.41米马天文0.14米),请你看看这些数据有何不正确的问题吗?

生1:

(笑)丁长帅的身高比房子还高,不可能吧!

生2:

马天文只有0.14米(用手比),也不对。

师:

两个写错的数据错在哪里?

应怎样改正?

生:

小数点写错了位置,13.4米应是1.34米(向左移动一位);0.14米应是1.4米(向右移动一位)

2、小结:

可见小数点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变化呢?

这里面有何规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师:

大家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武器,叫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看屏幕,一边听故事《西游记》,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思考:

小数点移动与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展示)

(话说孙悟空和他师傅一行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到:

“猴头,交出唐僧!

”孙悟空大声喊道:

“休想!

看我金箍棒!

”于是从耳朵里掏出一根只有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觉得很奇怪,想:

这么短有什么用?

孙悟空嘿嘿一笑,对着金箍棒轻轻吹了一口气,金箍棒从0.009米变成0.09米,接着又吹了一口气,金箍棒从0.09米变成0.9米,吹第三口气的时候,金箍棒从0.9米变成9米,孙悟空喊道:

“看棒!

”,金箍棒重重的砸在妖怪身上,把妖怪打死了。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师: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感受金箍棒的长短,我们先把这四个小数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的数,谁来说说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师:

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一组式子,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

完成p61左边的填空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

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师:

哪个小组来汇报你组的结果?

生1:

因为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90毫米是9毫米的10倍,所以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提问多个学生)

(展示)

注意: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0.09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9,而不是009。

②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数位。

如0.09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90

师:

孙悟空把妖怪打死后,金箍棒要放回耳朵里,但是金箍棒有9米这么长,怎么办呢?

师:

小数点向右移,金箍棒变长,现在,金箍棒要变短,同学们猜猜,小数点要向哪个方向移?

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

完成p61右边的填空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

哪个小组来汇报你组的结果?

生1:

因为9米=9000毫米,0.9米=900毫米,900毫米是9000毫米的十分之一,所以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

(提问多个学生)

请同学们把这个规律读一次。

(展示)

注意:

①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如9缩小到原来的1/10是0.9。

②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如90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0.9。

[设计意图]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根据情境中变化的4个数据,列出了4个等式。

左边都是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从上到下数字都相同,而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右边分别是和左边相等的毫米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看有什么规律。

然后分别总结出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三)方法应用

(1)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扩大到原数的()倍。

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扩大到原数的()倍。

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扩大到原数的()倍。

(2)0.506与506比较,0.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位,缩小到原数的()。

50.6与506比较,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位,缩小到原数的()。

5.06与506比较,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位,缩小到原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变化规律具体说明:

(1)里的3个小数的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右移动而变化的,

(2)里的3个小数的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左移动而变化的。

(3)下面各组数的小数点位置有什么变化?

原数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①0.407→407

②5.6→0.56

③6.6→0.066

④20.08→2.008

(4)运用综合:

①下面各数与0.605比较,各扩大了多少倍?

6.05()

605()

60.5()

6050()

②下面各数与480比较,各缩小了多少倍?

4.8()

48()

0.48()

0.048()

(5)我要试一试:

因为18×26=468,所以1.8×2.6=()

(四)梳理知识,总结提升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

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

能给自己作个评价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化简下列小数。

0.4300.03400040.050036.040023.4007.103.40300235.05000

2、把下列数化成三位小数。

5687.3675.040006.3459.27.095.376.780004.0500

答案:

1、0.430.03440.0536.0423.47.13.403235.05

2、56.00087.300675.0406.34059.2007.0905.3706.7804.050

二、新课引入

1、引用孙悟空与牛魔王打斗中金箍棒数据的变化图(课本P43),观察数据0.009m=9mm0.09m=90mm0.9m=900mm9m=9000mm。

2、得出结论。

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

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

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

……

三、例题讲解

例一:

下面各圈里的数同圈上的数比较,有什么变化?

解:

0.372×1000=3720.372×10=3.720.372×100=37.2同圈上的数相比较,圈里的数乘以了十的倍数。

506÷1000=0.506506÷10=50.6506÷100=5.06506÷10000=0.0506同圈上的数相比较,圈里的数除以了十的倍数。

例二:

(1)把0.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2)把3.2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各是多少?

解:

(1)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就是乘以几。

0.7×10=7

0.7×100=70

0.7×1000=700

(2)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就是除以几。

3.2÷10=0.32

3.2÷100=0.032

3.2÷1000=0.0032

例三:

小明有1万元人民币,想要兑换成美元。

经过了解知道:

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563美元。

你知道小明一共可以换多少美元吗?

解析:

1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元人民币×10000,所以能换的美元也就是0.1563美元×10000。

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成10000就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

0.1563×1000=1563(美元)

随堂练习

1、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

4.80.73512.6

2、把下面的数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93.55009999

答案:

1、484804800;7.3573.5735;126126012600

2、9.350.9350.0935;5050.5;999.999.999.999

课后小结

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可以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

课后习题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0.08扩大100倍是0.08。

()

(2)三位小数比两位小数大。

()

(3)2缩小100倍就是2÷100。

()

2、填空

(1)把3.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扩大倍。

(2)4.26扩大倍是4260。

(3)22.9缩小倍,才能得到0.229。

(4)把扩大10倍是0.5,把缩小100倍是2.32。

(5)把0.32缩小10倍是,再扩大1000倍是。

(6)把200缩小倍是0.2,再缩小倍是0.02。

(7)把0.7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结果是;把0.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结果是。

3、列式计算

(1)10个0.05是多少?

(2)3.26的100倍是多少?

(3)80除以1000的商是多少?

(4)95缩小100倍是多少?

板书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00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

1.()∶24==2÷()=0.5

2.将8∶13的前项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增加()。

3.甲数是乙数的1.25倍,甲数与乙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4.某养鸡场公鸡的只数是母鸡的,公鸡与母鸡的只数比是(),公鸡占鸡总只数的。

5.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3∶2∶1,这个三角形内最大的角的度数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6.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的比是2∶3,棱长总和的比是(),表面积的比是(),体积的比是()。

7.月季花朵数的是玫瑰花朵数的,玫瑰花的朵数与月季花的朵数的比是()。

8.从甲地到乙地,小王要50分钟,小李要60分钟,小王和小李所用时间的比是(),小李和小王的速度比是()。

二、判断题。

(对的画“√”,错的画“✕”)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

2.甲数是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值就是。

()

3.比值是0.75的比有无数个。

()

4.5分∶0.6时,化简后的比是5∶6。

()

5.被减数与差的比是8∶5,减数与差的比是3∶5。

()

三、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本书,已看了总页数的,剩下的页数与已看的页数的比是()。

A.3∶5B.2∶5C.2∶3

2.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

A.1∶1B.1∶2C.1∶4

3.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

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

A.10∶9B.5∶4C.11∶10

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

A.1∶5B.1∶6C.5∶6

5.同修一条路,甲队2小时修7千米,乙队3小时修10千米,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A.20∶21B.21∶20C.7∶10

四、先化简下面各比,再求比值。

25∶102.25∶9∶

∶0.2510分∶0.5时

吨∶250千克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五、解决问题。

1.王大爷栽了杨树和柳树共400棵,杨树与柳树棵数的比是5∶3,杨树、柳树各栽了多少棵?

2.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3.一种药水是药粉和水按1∶30的比配成的,现在有药粉30千克,可以配制多少千克的药水?

4.小明的妈妈按同样的比准备420克早餐,各种食物分别要准备多少克?

小明今天的早餐

面包鸡蛋牛奶

100克50克200克

5.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56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过8小时相遇,已知两车的速度比是4∶3,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6.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

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六、附加题。

一瓶盐水,盐和水的质量比是1∶24,如果再放入75克水,那么盐和水的质量比是1∶27,原来瓶内的盐水有多少克?

一、1.12242.393.5∶44.3∶55.90°直角6.2∶34∶98∶277.9∶108.5∶65∶6

二、1.✕2.√3.√4.✕5.√

三、1.C2.B3.B4.A5.B

四、5∶21∶47∶63∶137∶171∶37∶25∶15

五、1.5+3=8杨树:

400×=250(棵)

柳树:

400×=150(棵)

2.4+3+5=12黄沙:

60×=20(吨)

水泥:

60×=15(吨)石子:

60×=25(吨)

3.30×(1+30)=930(千克)

4.100∶50∶200=2∶1∶42+1+4=7

面包:

420×=120(克)鸡蛋:

420×=60(克)牛奶:

420×=240(克)

5.560÷8=70(千米/时)4+3=7

甲车速度:

70×=40(千米/时)乙车速度:

70×=30(千米/时)

6.连环画:

540×=180(本)540-180=360(本)

文艺书:

360×=216(本)科技书:

360×=144(本)

六、75÷(27-24)×(1+24)=625(克)看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及答案的人还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点

1、认识平行和垂直

①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

相交和不相交。

相交又有成直角的和不成直角的两种情况。

*“同一平面”是确定两条直线平行关系的前提,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内,即便不相交,也不能称为互相平行。

②平行线: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的表示方法:

a//b,读作a平行于b。

生活中平行的例子:

窗户相对的框,黑板相对的两条边,公路上的斑马线......

③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垂直的表示方法:

ab

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三角尺上的两条直角边互相垂直......

④三条直线的特殊关系:

a//b,b//c,那么a//c: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b,bc,那么a//c: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垂线的画法和性质

①过直线上和直线外一点怎样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②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外的一点重合;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③垂线的性质: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3、平行线的画法及运用

①平行线的画法:

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再沿第一步中的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

②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其中的一条直线重合;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如果第一步的三角尺的直角边与另一条直线完全重合,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平行,如果不完全重合,这两条直线就不平行。

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④怎样画长方形:

画垂线的方法:

按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做长方形的长;从画出的线段两端画两条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线段,使这两条线段长2厘米;把两条2厘米长的线段点连接起来。

画平行线的方法:

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做长方形的长;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线段重合,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使移动的距离达到宽所指定的长度,沿第一步中的直角边画出长所指定的长度;把两条线段相对应的端点连接起来。

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①四边形分类:

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②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③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生活中的梯形:

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

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

不同点: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平行的这组对边不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生活中平行四边形不稳定的应用:

校园电动推拉门,商店面铺推拉门等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的画法

①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条边命名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②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边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边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那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腰。

③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

④直角梯形:

当一条腰与上底、下底垂直时,这个梯形叫直角梯形。

⑤画高时注意:

所画的高要用虚线表示;一定要画垂足符号。

【篇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题

1、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和()。

2、两条直线相交成()度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平行四边形具有()。

4、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

相对的两条边互相()。

5、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为底,能作出()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

6、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7、()和()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8、等腰梯形()一组对边平行。

9、平行四边形()轴对称图形。

10、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度。

二、选择。

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引()垂线。

A、一条B、两条C、无数条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

A、平行四边形B、梯形C、长方形

3、下面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长方形B、圆形C、平行四边形D、等腰梯形

4、长方形中有()组对边平行。

A、1B、2C、4

三、判断。

1、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图形一定是长方形。

()

3、过一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

4、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

()

5、只要不相交就一定是平行线。

()

6、两条直线相交就一定是垂直。

()

【篇三】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题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3、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性,容易(变形)。

4、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那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从上底的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6、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二、基础练习

1、判断对错

(1)梯形有两组对边平行。

(×)

(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3)平行四边形只有一条高。

(×)

(4)平行四边形具有稳定性。

(×)

(5)直角梯形只有一个直角。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三

教学时间:

2010.10-13

教师:

王家润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四、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师出示课件,讲述一个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选择、自主交流

1.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练说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

5.学生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要求:

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

6.评出最佳发明家、最佳资料员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说

1.生针对自己的说再次修正,并给同桌说,纠正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1.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

(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

2.师引导:

注意:

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资料。

二、自己书写

三、同桌互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自改、互评

1.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并用--勾出好词好句。

2.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词句。

3.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指出写得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写评价语

三、师总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小结:

这三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