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452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6年春期五校第一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

命题人:

陈居玲审题人:

黄范命题学校:

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题1.5分,共60分)

1.据《史记》载: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井田制

2.自春秋以来,各国君主开始在名号上做文章。

楚国率先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

战国中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东、西帝”的提议。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楚国最先成为霸主                 B.周后期,王权衰弱

C.各国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D.秦国与齐国要统一天下

3.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4.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5.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反映了周以后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6.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

C.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

7.“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8.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认为:

“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形成了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B.这种观点是基于唐代皇权与三省分权的关系而言

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9.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

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

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10.战国以来,“人自为礼,家自为俗,岂知古之司服有制哉”,秦汉以来统治者着手整饬冠服,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冠服体制逐渐成型了。

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形成

C.礼乐制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中华文明缺乏必要的持久连续性

11.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入皇宫,接受皇帝垂询参与大政。

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是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削弱了丞相权力C.确立了察举制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13.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14.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

秦王朝这一做法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C.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15.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16.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17.某朝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其地位与六部相同。

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兵刑等事务。

该机构是

A.宣政院        B.理藩院C.军机处         D.提点刑狱司

18.许倬云在《汉坚实唐宏大宋稳定》一文中写到:

“两汉的坚实基础,隋唐的宏大规模,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

从此以后,中国两度面对外族的完全征服,还能重新站起来。

”促使“中国还能重新站起来”的主要因素是

A.万众一心的民族心理      B.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C.持续传承的文化结构      D.地域辽阔的国土面积

19. 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

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理学占据正统地位         B.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C.选官体制发生变革         D.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20.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1.商王朝的重大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通常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其中牛骨使用最多,用龟甲的较少。

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生产活动中普遍使用牛,牛骨充足  B.作为书写材料,使用牛骨较龟甲便利

C.商王朝并不重视农业,大量宰杀耕牛D.游牧和畜牧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牛骨头数量多

22.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4.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

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25.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图。

据此,可以推知

时间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倾)

人均耕地(亩)

雍正

1734

1.0942

820.35

7.50

乾隆

1753

1.8368

677.58

3.69

乾隆

1784

2.8633

700.94

2.45

嘉庆

1812

3.3370

727.08

2.18

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

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失效

26.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27. 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

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

该制度旨在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28.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9.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30.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这表明   

A.中国传统制造业继续发展         B.中国手工工场技术领先

C.清朝闭关政策逐渐被抛弃         D.世界性市场的初步形成

31.2015年2月16日—人民网:

“5000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32.2016年9月中国邮政将发行“海上丝路”邮票,若在中国选择个首发地,可选择的城市应是

A.西安B.北京   C.泉州    D.开封

33.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

A.重视农业生产    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34.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35.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        B.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

36.北宋时许多京城文人、市民都喜欢到樊楼(如下图)这座酒家饮酒作乐,享受时光。

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①樊楼旁便是开封城的商业区——市,定时开市,定时闭市

②北宋京城文人在樊楼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③开封市民喜欢在深夜里结伴上灯火辉煌的樊楼喝酒看戏

④紧邻樊楼不远处便是京城中心的草市,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3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38.近代前夜,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出现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江南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

39.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40.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

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42题为必做题,43—46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

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

胡帷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

朱元璋杀胡帷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度除。

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后明成祖时期出现了内阁,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来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虽说宰相制度被废除,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宰相制度,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材料二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

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

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

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1)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

(6分)

42.(13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

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

……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4分)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2分)

 

选做题,共15分。

43—46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

……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

具体为:

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

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

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

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

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

……“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

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

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9分)

 

44.(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材料一《独立宣言》已宣布: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

”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

他们没收并分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

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

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据材料一,美国是如何实现《独立宣言》所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

(6分)你对此有何认识?

(3分)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1月,反法西斯盟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力图维持现状,推迟媾和。

1950年下半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决定早日对日媾和。

在美国操纵下,1951年9月,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参加。

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宣布结束对日本的战争状态。

苏联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对此,中国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

“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转而急于对日媾和的原因及和约签订的影响。

(10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康熙帝都是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们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国家者,以人才为要……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清圣祖圣训》卷23《任官》

材料二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

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21年》

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与康熙帝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相同观点。

(4分)

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帝王的用人观。

(3分)

2016年春期五校第一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10BBADDBCBAB11-20BCDBAABCCC

21-30DAACBCABDA31-40CCDCADCBBD

41.

(1)原因:

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出身贫寒的自卑心理;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胡惟庸的专权跋扈。

(4分)

理解:

专制集权下政务繁多,君主个人无法应对;(1分)百官众多,需要一个统领。

(1分)

(2)理由: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政府机构层级清晰;官员有辅佐机构。

(3分)

认识:

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但也容易滋长腐败,导致政治黑暗。

(1分)

42.

(1)状况:

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2分)

政策:

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1分)

(2)政策:

重农抑商。

(1分)

原因:

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分)

(3)观点:

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1分)

原因: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3分)

(4)关系:

相互影响。

(2分)

43.

(1)从海(水)陆兼运到基本仰赖运河漕运;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漕军就近兑运;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

(6分)

(2)保证了南粮北运,保障了京师和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