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459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主观题 计算题.docx

自考大纲版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主观题计算题

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1、货币:

含义指固定地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特征:

它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它可用来购买任何商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2、信用货币:

是指在信用基础上发行的,并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

3、货币购买力,即指一定价格水平下购买商品、劳务的能力。

3、汇率指:

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者说是以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

4、财政发行指货币发行也可能是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而向银行透支

5、外汇:

它是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同时,可用作国际支付,并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和支付手段。

6、价值尺度:

指货币作为尺度用以表现和衡量商品劳务的价值。

7、流通手段:

是当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8、信用发行或经济发行:

是指增加贷款发放是基于生产和流通扩大的需要,由此增加的货币发行是适应经济需要的。

9、国际货币:

在现代各国普遍实行不兑换的信用制度下,黄金已基本丧失世界货币地位,而由某些国家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取而代之。

10、信用含义:

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特征:

偿还性、付息性。

11、商业信用:

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商品的赊销和预付货款是其主要的做法。

最典型的做法是:

商品赊销。

12、银行信用:

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业和个人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存款和贷款是最基本的形式。

13、国家信用:

中央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同国内外其他信用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信用关系。

分内债和外债。

内债主要采取政府债券发行方式。

14、消费信用:

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直接有于生活消费。

15、民间信用:

即个人信用。

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关系。

16、直接融资指:

资金盈余者直接购买资金短缺者的债权或产权的一种融资方式。

17、间接融资指:

是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一方面,以债务人的身份将资金盈余者的盈余资金筹集起来,另一方面,又以债权人的身份对资金短缺者提供资金。

银行向资金盈余者出售的金融工具主要为各种存款凭证。

向资金短缺者提供资金的主要方式为各种贷款。

18、金融证券化即:

资产证券化:

指银行贷款和其他资产转换成可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

19、利息:

西方经济学家从借贷关系表面出发,认为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出让货币使用权而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补偿,或者说是资金短缺者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的成本。

从本质上说,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态,是利润的一部分。

20、收益:

是投资者通过投资取得的收入,投资收益由基本收入和资本收入两个部分组成。

21、利率:

是利息与本金的比例,是一种反映利息水平高低的指标。

公式:

利率(R)=利息(I)/本金(P)。

即:

R=I/P

22、收益率:

是收益额与投资额的比率。

是反映收益水平高低的指标。

在投融资中常常用到的收益率是到期收益率。

23、单利率:

是只以本金计算利息,不考虑利息再投资情况下使用的利率。

其公式是:

I=P*R*T。

I指:

利息;P指本金;R是利率;T是借贷时间。

24、固定利率:

以借贷关系成立时确定的利率为标准,利率在借贷期内不能调整和变动的为固定利率。

25、浮动利率:

以借贷关系成立时确定的利率为标准,利率在借贷期内可以调整和变动的为固定利率。

26、名义利率:

是包含通货膨胀补偿的利率水平。

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利率也应越高,才能使贷款人获得的补偿接近实际利率。

27、实际利率:

是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以后的利率水平。

28、官定利率:

是由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即官方确定的利率。

比如说,在我国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由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必须执行,这就是官定利率。

29、公定利率:

是由非官方机构的行业自律组织,如银行同业协会加以规定的,对组织成员有一定约束力的利率。

30、市场利率:

是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利率。

如国债交易市场形成的利率。

31、基准利率:

是在利率体系中起决定作用或指导作用的利率,它既是一定时期利率水平的一般标准,又是金融监管当局宏观金融调控制的一种指示器。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都可以承担基准利率的作用。

32、优惠利率:

是指国家通过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本身对于认为需要扶植的行业,企业或个人所提供的低于一般利率水平的贷款利率。

如差别利率法和贴息法。

33、利率体系:

是指一个国家由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和证券市场利率等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利率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动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利率体系。

34、一元式指:

这种体制是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实行这种体制。

我国也是。

35、二元式指:

这种体制是在一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也有其独立权利。

36、国家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37、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

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活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

我国现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38、安全性指:

商业银行应努力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

39、流动性指:

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存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

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重含义。

40、公开储备指:

通过保留盈余或其分盈余的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明确反映的储备。

41、交易账户含义:

是私人和企业为了交易目的而开立的支票账户,客户可以通过支票、汇票、电话转账、自动出纳机等提款或对第三者支付款项。

包括:

活期存款;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自动转账制度等。

42、同业拆借含义:

银行间的同业拆借是银行获取短期资金的简便方法。

通常,同业拆借是在会员银行之间通过银行间资金拆借系统完成。

43、隔夜拆借:

是指拆借资金必须在次日偿还,一般不需要抵押。

44、定期拆借:

是指拆借时间较长,可以是几日、几星期或几个月,一般有书面协议。

45、信用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申请贴现资金有一部分是通过票据贴现完成的,有一部分则以再贷款方式取得。

46、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指商业银行体系对通过负债业务形成的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

内容有:

现金资产业务、贷款、贴现、证券投资等。

47、贴现:

商业银行按一定的利率购进未到期票据的行为。

48、证券投资含义:

为了获取一定收益而承担一定风险,对有一定期限限定的资本证券的购买行为。

进行证券投资主要有:

获取收益、分散风险、增强流动性。

49、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也称中介业务、代理业务、居间业务。

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或其他委托事项,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包括:

汇兑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贷业务、银行卡业务等。

50、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51、信托:

是财产的所有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签订合同,将其财产委托给信托机构全权代为经营、管理和处理的行为。

52、信托关系:

指信托行为形成的以信托财产为中心的当事人之间的特定的法律关系。

53、信托财产含义:

信托关系的中心,它是指委托人通过信托行为转移给受托人,并由受托人按照信托合同规定的目的进行管理和处理的财产,还包括管理和处理财产所获得的收益。

如利润、利息等。

54、资金信托:

以货币资金为信托财产,各信托关系人以此建立的信托

55、动产信托含义:

是属于财产信托的一种。

动产是指能自由移动而不改变性质、形状的财产,如交通工具、设备、原材料等。

动产信托是以动产为标的物的信托。

56、不动产含义:

指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

57、不动产信托指:

以不动产作为信托的物设立信托,即委托人把不动产的产权转移给信托机构,信托机构作为受托人按照信托契约的规定对不动产进行保管、管理和处理的一种信托业务。

58、租赁业务:

是由一方(出租人)把自己所有的资本设备租给另一方(租用人)在约定期限内使用,而由租用人依约按期付给出租人一定数额的租金。

59、融资性租赁:

出租人(租赁公司)用资金购置承租人(需要设备的企业)选定的设备,按照签订的租赁协议或合同将其租给承租人长期使用的一种融通资金的方式。

60、服务性租赁:

即称为经营性租赁或管理租赁。

用以解决企事业单位对某些大型设备一次性使用和临时短期需要,是一种非一个租期内全部或大部分回收设备价值的租赁形式,是一种不完全支付租赁。

61、保险含义:

是以契约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多数单位和个人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

62、保险合同:

也称保险契约,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关于接受与转移危险的法律性协议。

63、保险市场:

是保险商品关系的总和。

现代保险市场一般由保险供给者、保险中介人、保险需求者三方组成。

64、保险供给者:

即保险人,它们是在保险市场上提供各种保障服务的保险公司。

65、保险合作社是公民为获得保险保障自愿集股设立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

66、保险中介人:

活动于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通过保险服务把保险人和投保人联系起来,建立保险合同关系。

保险中介人一般包括:

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证人。

67、保险需求人:

指对保险业务需求的单位或个人。

68、财产保险:

指是财产及其有关的利益作为保险标的或以造成经济损失的损害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69、人身保险:

是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作为保险标的,并以人的生命、死亡、疾病或遭到伤害为保障条件的一种保险。

主要有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疾病保险。

70、涉外保险:

是对于国内保险而言的,指:

保险标的或保险责任已跨越国界或带有涉外因素的保险活动。

主要有海上运输货物保险和海上运输工具保险。

71、责任保险:

又称第三者责任保险,被保险人依法对第三者负损害赔偿责任时,由保险人承担其补偿责任的一种保险。

72、再保险:

也称分保,指:

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或投保人签订保险契约后,为将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全部或部分地转移出去,再与其他保险人就同一保险标的签订保险契约的经济行为。

这是以原保险契约的存在为前提的。

73、保险业务管理指:

对全部保险业务经营活动的管理。

具体地说,就是对展业、承保、理赔、防灾与危险管理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协调与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具体

74、展业管理:

是指保险企业合理运用自身和社会的力量,以最佳方法组织众多的人参加保险。

是业务管理的基础。

75、承保管理:

是对保险合同签订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管理。

76、理赔管理:

是指在保险标的发生约定危险事故而遭到损失时,保险人根据合同规定,为履行经济补偿义务而进行的业务管理。

基本内容包括:

责任审定的管理;损失核定的管理;损余物资的管理。

77、金融市场含义:

是金融交易机制的概括,是通过金融工具交易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与行为的总和。

金融市场是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市场体系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奠定了金融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证券市场。

78、金融工具:

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是金融交易的证明,简称金融工具。

79、信息公开:

又称信息披露。

是指证券发行上市公司按照要求将自身财务、经营等情况向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告的活动。

80、信息初期披露:

是指证券发行人在首次公开发行证券时应当依法如实披露有可能影响投资者作出决策的所有信息。

81、信息持续披露:

是指证券发行后,发行人应当依法期向社会公众提供经营与财务状况的信息以及不定期公告有可能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重大事项。

82、有偿原则:

指从事证券活动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应当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

83、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股东身份的有价证券。

股票代表投资者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

按照股票投资者权益的不同,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个基本类型。

84、债券是表示债权的有价证券,到期偿还本金,利息可定期支付或到期一次支付或通过贴现发行变相支付。

按发行主体划分,债券可分为:

国家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国际债券。

85、欧洲债券:

是指不以发行所在国货币而以一种可自由兑换货币标值,并还本付息的债券。

86、投资基金:

是一种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形式,筹集资金,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在约定的领域进行约定性质的投资。

87、期货合约:

是赋予合约购买者在约定时期内或特定的日期,按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或金融指标(如股价指数、利率)的权力,合约购买者也有权选择不执行合约,因此,也称为选择权交易。

88、掉期合约:

是交易双方就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换资产或资金的流量而达成的协议。

89、国际收支的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经济交易和交往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90、外汇:

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91、汇率:

又称汇价,是两国货币相互兑换的比率,是衡量两国货币价值大小的标准。

92、汇率制度:

是一国政府对汇率所制定的政策、确定的原则和采取的措施的总括。

93、汇管理:

也称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为维护本国经济的发展、金融的稳定和对外交往的正常进行而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所实施的一种限制性的政策措施。

94、外债:

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已拨付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我国有关法规规定:

外债系指直接从国外筹措并以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95、流通中货币量:

在收支交错的过程中,企业、单位和个人手中就会经常持有一定的货币量。

它的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存在,大部分则以存款货币形式存在。

96、货币流通速度:

同一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中媒介商品交易的次数。

97、社会总供给:

一定时期内生产出的可供商品总量,它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之和。

98、社会总需求:

一定时期内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相应提出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它也可划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99、通货膨胀:

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户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这是一种传统的定义,也是目前我国多数学者所持有的一种看法。

当代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的看法流行的是定义为:

物从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100、通货紧缩:

作为通货膨胀的对称,一种表述是由于货币供给放慢或负增长引起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

另一种表述是指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态势。

101、货币政策指:

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的一种金融政策和措施。

10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指:

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如何引导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

103、法定存款准备金指: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率,将所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本身不得使用。

应交存的比率称:

法定存款准备率。

104、贴现率: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时使用的利率。

105、公开市场业务:

这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进行调节的一种方式。

106、再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国有银行的贷款进行调节的一种工具。

主观题

1.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简答)13页

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并可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

  

(1)从人民币产生的信用关系来看,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形成一种负债,国家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人民币持有人是债权人,有权随时从社会取得某种价值物。

  

(2)从人民币发行的程序看,人民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出去的,或是直接由发放贷款投放的,或是由客户从银行提取现钞而投放的。

人民银行发行或收回人民币,相应要引起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变化。

  所以,增加贷款发放是基于生产和流通扩大的需要,因而由此增加的货币发行是适应经济需要的,通常称之为经济发行或信用发行。

2、简述信用的定义及特征

  

(1)信用又称信贷,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

就借贷行为本身来说,借贷的对象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货币,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的是货币借贷问题。

在货币借贷关系中,货币所有者(贷方)把货币贷出去,并约定归还日期;货币借入者(借方)在获取货币时要承诺到期归还。

同时,借贷活动既然是经济行为,就应是有偿的,货币所有者有权要求货币借入者给予补偿,即支付利息。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借贷是不用支付利息的,如一些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常常就只要偿还而无需付息,一些由政府或金融机构提供的出于某种政治或经济目的的贷款也是无息的。

  

(2)信用具有两点特征:

一是偿还性,二是付息性。

其中,偿还性是信用的最基本特征。

根据信用的这两点特征,我们可以把“信用”这个范畴定义为:

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3)有关信用问题的研究是对货币问题研究的一种延伸。

研究1信用“范畴,就是要研究作为借贷资本的货币的各种形态。

3.信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简答/论述)24页

(1)可以广泛集聚资金,支持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支持,而银行信贷、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等信用形式征集到的资金可以满足发展需求。

(2)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率。

银行信贷动用的信贷资金来源中,不仅包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生产、消费后的剩余储蓄部分,还包括用于生产和消费但未显示购买的部分,这部分超额资金对于事业单位和个人是无法挪用的,但对于存款银行,它在这个最低余额内以这类超期资金发放贷款基本无风险,因此可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信用还可以用来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信用分配是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货币资金直接产生对社会总产品的需求,即信用分配将通过直接作用于社会总供求的需求方,来改善总供求的关系,实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4.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及银行信用的特点(简答)30页

(1)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商品赊销是最典型的做法。

银行信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发生的信用关系。

存款或贷款是最基本的形式。

(2)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银行信用泥补了商业信用的缺陷并使信用关系得以充分扩展,二者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战略伙伴”关系。

  从商业信用角度看,假如没有银行信用的支持,商业信用的授信方就会在授予不授,期限长短上有较多的考虑,因为授信方必须要考虑再没有销货收入的情况下,自己企业持续运转所需要自己能否从其他渠道解决的问题有了银行信用的支持,如贷款或贴现,授信方就可以解除后顾之忧;

  从银行角度看,商业信用票据化后,以商业票居为担保品办理贷款业务或票据贴现业务比单纯的信用贷款业务风险要小一些,有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

(3)银行信用的特点是

1.银行信用基本上是一种单纯的货币借贷,借贷资金的授信范围要比商业信用广得多。

 2.与商业信用要受销货企业个别资本规模的限制不同,不仅作为授信方对社会各界提供信贷资金,还作为受信方通过各种负债业务从社会广泛吸收信贷资金来源,使自有资本占有风险比率较小,银行信用规模远远大于商业信用。

 3.银行信用在媒介社会资金运动过程中,具有积少成多续短为长变死为活等作用可以大大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

5.国家信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1)解决财政困难的较好途径。

  

(2)可以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投资机会。

  (3)可以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6.简述国家信用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国家信用是中央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同国内外其他信用主体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从国家作为债务人的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内债主要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形式,外债主要包括国家财政在海外金融市场发行的债券、国家向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其他国家的借款等。

  积极作用:

  ①是解决财政困难的较好途径。

  解决财政赤字的途径不外有增税、向银行透支或举债。

增税不仅立法程序繁杂,而且容易引起公众的不满、抑制投资和消费;向银行透支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而且按照我国中央银行法的规定,也禁止财政向银行透支;举债是一种信用行为,有借有还,有经济补偿,相对说来问题少一些。

当 然,国家信用的过度膨胀,会导致财政赤字巨大,长期看还会排斥民间投资、加剧通货膨胀,妨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②可以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投资机会。

  发行政府债券既可以筹集大量资金,搞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如修铁路、道路、水利工程等,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投资机会。

因为,政府债券信誉好、收益高、流动性强,是公众投资的理想途径之一。

  ③可以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政府不仅可以主动利用国家信用,在总量上调节总需求,还可以通过有选择的支出安排和优惠政策等调节社会总产品需求的结构。

7.消费信用的意义(简答)35页

(1)消费信贷可能促进国家经济调控政策和调控方式发生重大转折。

(2)消费信贷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分散风险,而且能够敦促商业银行转变老的经营思路和套路,通过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3)消费信贷可以通过消费的市场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问世。

(4)消费信贷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国民消费意识的转变。

8.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格局的优点,及局限性(简答)38页

*间接融资的优点:

  

(1)国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比一般企业严得多,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信度和内部管理也强于一般企业,因此,间接融资的社会安全性较强,

  

(2)尽管银行贷款一般审批比较严格,要求条件较高,但对于有良好资信记录的长期客户,授信额度可以使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要及时方便地获得解决

  (3)在间接融资中,企业只对有关金融机构公开财务和投资计划,保密性较直接融资强

 *、间接融资的缺点:

  

(1)由于金融中介机构割断了市场最终资金需求者与最终供应者的联系并集供求于一身,因此,金融中介机构成为资金融资的核心,从而也集中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金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将较多地依赖于金融中介机构的素质,这不一定是好

  

(2)银行的社会性强,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均比较严格保守对新兴产业高风险项目的融资要求一般难以及时足量地予以满足。

  *、直接融资的优点:

  

(1)筹资方直接面对市场,筹资规模和风险度可以不受金融中介机构资产规模及风险管理的约束,

  

(2)直接融资活动具有较强的公开性,在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下,筹资方直接面对市场监督的压力,必须注意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将资金投向高效益的领域,

  (3)直接融资活动还受公平性原则的约束,公开原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直接融资的缺点:

  

(1)在直接融资中,筹资者直接凭自己的资信度筹资,缺乏间接融资中金融中介机构资信的支撑,风险度较大,

  

(2)直接融资一般需逐次进行,缺乏间接融资中额度管理的灵活性,

  (3)直接融资的公开性要求,有时会与企业保守商业秘密的需求相冲突。

9、简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和联系。

(1)相互关系:

①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是资金的融通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