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51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docx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资本主义萌芽于()

A.14世纪B.14世纪末15世纪初

C.14-16世纪D.17世纪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

A.平等互利的关系B.互利互惠的关系

C.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D.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4.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

A.劳动过程B.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D.价值实现过程

6.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7.作为商品的资本是()

A.商业资本B.借贷资本

C.产业资本D.流通资本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

C.资本的原始积累D.劳动力成为商品

9.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A.社会化大生产B.国际化大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D.现代商品生产

10.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11.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

C.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

12.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3.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A.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B.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C.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D.资本生产和资本流通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B.消费力下降

C.边际消费倾向下降D.流动性偏好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A.生产不足B.生产过剩

C.消费不足D.失业增加

16.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资本在剩余价值实现中所起的不同作用B.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D.资本的价值补偿方式的不同

17.剩余价值率是()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之比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抽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D.脑力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9、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2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D.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B.价值补偿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D.实物补偿问题

2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

A.为世界和平服务B.为世界稳定服务

C.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D.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23.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RMB8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

24.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交换价值和价值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参考答案:

1.B2.D3.C4.A5.B6.B7.B8.D9.C10.D11.A12.D13.B14.A15.B16.C17.D18.C19.A20.B21.A22.C23.C24.A]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B.用暴力手段掠夺小生产者的工场

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D.用暴力手段掠夺商人的财富

2。

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无关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

3.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D.节省不变资本

4.G—W—G’是()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D.资本总公式

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6.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B.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实现的原因

C.可以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可以确定资本的年增殖程度

7、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8.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

A、对内实行政治统治  B、进行社会管理

C、进行国际交往  D、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民主与法制  B.政权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10.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对资本应理解为()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就是生产资料D.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

11.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

12.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

“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

”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C.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1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构成的理解是()

A.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B.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C.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的构成

D.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参考答案:

1.AC2.BD3.AD4.AD5.BD6.AC7.CD8.ABCD9.ABCD10.ABD11.AD12.ABCD13.BCD14.ABCD]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

3.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

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5.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6.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

7.利润和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8.利润率平均化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关系。

9.利润率不同于剩余价值率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参考答案要点:

1.答案要点:

错误。

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指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成熟阶段,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2.答案要点:

错误。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而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才有资本周转方式快慢的不同。

3.答案要点:

错误。

资本的现象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资本的本质既不是物,也不是货币,而是解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所以资本和货币不能等同

4.答案要点:

命题错误。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5.答案要点:

错误。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它必然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6.答案要点:

正确。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第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并且劳动力价值决定中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7.答案要点:

错误。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利润和剩余价值来源相同、数量相等,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来、被资本家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其实是同一东西。

第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8.答案要点:

正确。

利润率平均化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第一,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

第二,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因此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第三,资本家之间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

9。

答案要点:

正确。

第一,内涵不同。

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第二,量的区别。

利润率要远远低于剩余价值率。

第三,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在利润率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榨取、剥削看不见了,被模糊了。

10.答案要点:

错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运用马克思关于“商品二重性原理”,阐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特殊之处。

2.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原理,揭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辩证关系。

3.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4.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参考答案要点:

1.答案要点:

(1)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二因素”学说,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其中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反映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任何商品都是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2)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既具有价值也具有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三个部分,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价值的源泉,特别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2.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即“辩证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是统一的,是生产者在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有差别、有矛盾的。

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它们在性质上各不相同;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来考察的。

具体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着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自然属性。

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答案要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是: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实行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法则和客观规律。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4.答案要点:

第一,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一切方面,都服从于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

第三,剩余价值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正是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世界市场代替地区市场,大工业代替小作坊,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基础,确立了资本对劳动的全面统治。

为追求剩余价值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越来越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矛盾,使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浪费和破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总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所以,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5.答案要点: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第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第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其实质只能是一种十分有限的、具有欺骗性的、虚伪的、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

6.答案要点: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三,当今西方一些学者借全球化之机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后意识形态时代”等等论调,是没有根据的,是违背客观历史事实的。

我们不能失去警觉。

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五、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关于经济危机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儿子:

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

妈妈:

家里没有煤。

儿子:

为什么不去买呢?

妈妈:

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钱买煤。

儿子: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

妈妈:

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材料2:

恩格斯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中这段对话表现了资本主义的什么经济现象?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1)这段对话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的生产相对过剩现象,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不能消除它的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

2.下面是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

“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某些商人善于投机钻营,做到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因而就整个社会来说,社会总商品的价值量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而已。

材料3: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说明资本流通的总公式与商品流通的总公式的不同之处。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要点:

(1)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不同点:

买卖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物不同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因为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

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形成了资本的总公式的矛盾。

3.下面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

“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

但是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

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

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

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材料2: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

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的消费,象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

因此,让我们同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

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

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材料3:

“因此,资本不仅象亚·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

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式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

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材料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

(2)材料2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