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487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docx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

四、简答题(共21分)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6分)

答:

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主体性特点:

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

这样,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

(2).多元性特点:

以往学科课程的评价者主要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以“分数的高低”或升入“重点学校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评价。

(3).形成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研究全过程的评价,即做好开题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评价。

(4).激励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5).实践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实践性。

2.请简要谈谈目前应该如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6分)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

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

不少学生高兴地说:

“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

”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9分)

答: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2分)采用适应不同学生的多种评价方法,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这种分层评价使各类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

(7分)

 

五、分析说明题(共27分)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

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

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正当他打开橱们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

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

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

“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

你等着受处分吧!

”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

“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怒道:

“没门!

”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

张主任的做法对吗?

为什么?

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11分)

1.张主任的做法是欠妥的。

(2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处处为学生着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理解和同情学生并给予热情而诚恳的帮助,不能简单采取批评、惩罚的方法。

(5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二、简答题:

(每题7分)

1、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是什么?

(1)信息技术教育;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3)研究性学习;(4)劳动与技术教育

2、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2)课程结构的选择性;(3)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1)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

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

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4、学生是“发展的人”,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5、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处理学生的考试结果?

三、论述题:

(15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学习的机会,但这样就给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带来一定困难,因而常常会出现铃声响,而意未尽的情况,拖堂也就难免。

你是怎样看老师上课拖堂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答:

要点: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

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

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

要点:

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

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

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

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

要点:

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

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答:

要点:

(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

(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

(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1、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

(1)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3)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

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创新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2、你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收到了哪些启示?

答:

(1)现实的教育必须现实生活的变化。

(2)教育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发挥简化、净化和平衡的功能,应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融入现时的社会生活,

(3)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更是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见够理想生活的活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活动设计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在生活中学习,通过生活学习,为了生活学习,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服务与生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前提和重要课程资源

3、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

答:

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

1)、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具体包括两条:

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规律。

前者又包括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与政治经济相适应。

后者是指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还包括在微观上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具体规律,指存在于教育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间的规律,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等的规律。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尊重的教育强调尊重教育深层的各个方面的规律,特别是教学规律。

2)、尊重受教育者

尊重受教育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权利。

再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最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3)、尊重教育者

我们这里谈的教育者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者——教师。

尊重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教师的劳动。

其次,尊重教师的权利。

再次,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

最后,尊重教师的个性。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尊重的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受教育的自尊,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每一分成长的能力,并学会自我控制,对自己负责。

受教育者的自尊包括自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

教育者的自尊,就是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

包括:

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尊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以及自己对尊严的恪守。

5、如何处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统一性?

1)、“尊重的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理念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理念,并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它并不是像智育、德育、体育等各育一样是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从观念上统领各育,指导整体的教育实践。

2)、平等是尊重的教育实现的前提

尊重是一视同仁的,并无层次划分。

尊重的理念一旦根植于心,就会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持尊重的心态,不应因被尊重者的年龄、背景等客观条件而改变。

3)、尊重不等同于放任

尊重是有底限的,并非无边界。

尊重可以尊重一切生命个体,但并非纵容被尊重对象的一切方面。

它还有一个价值引导过程,要坚持尊重与要求相统一的原则。

尊重的教育既信任儿童的力量和能力,尊重他们的活动和活动成果,帮助与扶持他们,但也要把他们当作正在发展中的人来看,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对人的终极尊重。

2二、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策略

1、坚持课堂管理目标原则。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这种变革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

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

部分教师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在课堂管理上往往就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管理流于形式主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

2、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

旧式课堂管理侧重于要求学生对规章规则的服从,只把眼光集中在控制学生问题行为、处理学生消极行为上,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和课堂秩序的规定性。

旧式课堂管理方式太刚性而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只能“戴着枷锁跳舞”,并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

新课改要求构建的是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

首先,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管理。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

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

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其次,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

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

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那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那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

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

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基础上建立的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再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

通过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就会使课堂管理充满活力,就会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会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新理念p263-265)

答: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

(四)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其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答: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决定行动,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

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

创新注重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及个性。

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应有高尚的道德、教育的爱、对学生的责任感、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1.个性化原则

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才。

②要谨慎地使用学生档案袋中的各项资料,并且对于同事所提出的其他意见,也要小心地采纳。

③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

④要经常仔细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学生上有差别。

⑤如按能力实施分组教学,要不断检视学生在分组中的位置,以便随时更动。

⑥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⑦在实施奖励时,务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可因学生来自不同种族、群体、社会阶层、男性和女性等而有不同的对待。

⑧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觉察到了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检视,随时修正。

2.自主性原则3.探索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5.民主性原则6.实践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为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和创造各种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项自觉选择与行动。

以训练发散思维来培养青年人的创造力。

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在课程的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要渗透创新教育的要求,处处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解放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应有的自由支配时空,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生成,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记忆、理解、运用、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交*、渗透与融合。

设立相应的综合课程,通过综合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多维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七)开设创新课程

在创新课程的开设方面,要遵循创新人才成长及培养的规律,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使之丰富,各具特色,并注重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从间接的体验中得到对创新的初步认识和启迪。

(八)重视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

四、简答:

1、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6分)

答: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

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考试办法不改。

课程改革就寸步难行吗?

答:

考试作为教育测量的工具之一,它的存在有合理性和客观公正性。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也相应进行,涉及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处理及升学考试制度等方面。

但考试改革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

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不是*改革考试办法所能达成的。

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程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发展观等等。

只有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观念,课程改革才能实施推进,否则是寸步难行。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六)转载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

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师,

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

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

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

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

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自己得出结论,获得意义和理解,或者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