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521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docx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一浙江专版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1+1”训练卷

(一)

矫正卷02词语、标点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甲)南宋词人姜夔,号白石道人,兼精诗、书、乐,以布衣终。

他生平有一段情事,刻骨铭心,常于其文字中露出鳞爪,却又语焉不详。

夏承焘曾细细寻绎钩沉,终于使这段情缘浮出了水面。

原来,姜夔早年客居合肥,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姊妹相遇,并与其中一位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姜夔因生计不能自足而不得不游食四方,二人遂无法厮守终老。

(乙)姜夔诗中提及此事的,只有“送范仲讷往合肥”绝句三首;而他的词中,与此情有关的有二十二首之多,约占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足见其萦心不忘。

前人多因不晓本事,常常责其费解,王国维尚且有“白石有格而无情”之讥评。

事实上,姜夔用情既专又深,在两宋文人中很多人只能望其项背。

(丙)这也使得他的词具有极为感人的品质,诚如夏承焘所说的,“在唐宋情词中最为突出”。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焉不详B.本事C.诚如D.望其项背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1.D2.B

【解析】

1.A.语焉不详:

是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语境指姜夔的情事在文字中虽提到但说的不详细,使用正确。

B.本事:

文学作品主题所根据的故事情节。

语境指前人不明白姜夔情事的具体情节,使用正确。

C.诚如:

真的如此。

语境指夏承焘所言极是,使用正确。

D.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般用于否定句中。

语境应是指两宋文人中很多人比不上姜夔,使用错误。

改为“甘拜下风”。

2.B.乙处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送范仲讷往合肥”是诗歌的题目,应该用书名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史记·项羽本纪》以“鸿门宴”为界,明显地分出前后两个不同的部分。

鸿门宴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项羽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此前的灭秦,是一场以暴易暴式的革命。

(甲)复仇者项羽如狂飙突起,如冤鬼索债,挟着民间的冲天怨气,无坚不摧、无敌不克。

他指挥倜傥,游刃有余,指顾从容。

但在鸿门宴后,项羽处处捉襟见肘,时时被动挨打,并不是前期的项羽冰雪聪明,后期的项羽愚蠢笨拙,其实是他的对手变了!

(乙)对付恶贯满盈的暴秦,项羽的军事天才绰绰有余;而对付一个貌似弱小实则生机勃勃的刘邦集团,他的政治才干就相形见绌了。

张良这把绵软的剃刀,在剃度了暴秦之后,并没有完成他的历史使命,还有一个同样至刚至强至暴至亢的对手,需要他来解决。

(丙)是的。

像项羽这样天下莫可与争锋的强梁,什么样的力量才能羁縻得住他?

而是刘邦的耐心和张良的软功夫。

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倜傥B.捉襟见肘C.冰雪聪明D.而是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3.D4.A

【分析】

3.A.“倜傥”,洒脱,卓异,不同寻常。

此处形容项羽在鸿门宴之前灭秦的战争中的表现,符合语境。

B.“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

后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语境是形容鸿门宴之后项羽的处境艰难,符合语境。

C.“冰雪聪明”,比喻人聪明非凡。

语境说的是聪明,符合语境。

D.“而是”,连词,通常与“不是”连用,构成“不是……而是”的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

结合语境来看,前面是问句,“像项羽这样天下莫可与争锋的强梁,什么样的力量才能羁縻得住他”,后面是回答,填写“而是”显然与语境不合,应使用“还是”。

4.A.“无坚不摧”之后的顿号改为逗号,因为“无坚不摧”“无敌无克”是并列谓语,顿号是并列词语或短语间的停顿。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近年来,央视综合频道不断围绕重点创新节目探索融媒之道,连续三季突围的《经典咏流传》,美轮美奂,引发大小屏“双屏共振”“选加刷屏”,好评如潮。

[甲]《经典咏流传》通过诗词和音乐的有机结合,找到了让传统文化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直抵心灵的轻盈载体。

[乙]它不是对诗词文化的浅层沿用,而是通过重访经典、再造经典,唤起大家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让传统文化焕发当下价值。

在特殊的2020年,《经典咏流传》秉持立足当下的创作原则,彰显出身为主流媒体文化节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丙]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们借千百年前的经典篇章,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唱出“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的英勇无畏,也唱出“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的医者仁心。

5.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轮美奂B.好评如潮C.结合D.而是

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5.A6.A

【分析】

5.A.美轮美奂: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不符合语境。

B.好评如潮:

形容好评不断。

符合语境。

C.结合:

彼此紧密联系。

符合语境。

D.而是:

连词,和“不是”搭配。

符合语境。

6.A.“找到了让传统文化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直抵心灵的轻盈载体”中的逗号应该改为顿号,“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直抵心灵”是“载体”的定语,应该用顿号。

故A项错。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甲)近日,一篇文章《凌展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火爆网络,有关北上广与加班的故事,戳痛了无数人的内心。

(乙)文章写道:

“最近偶然跟朋友聊天,知道她刚升职,我问她公司那么多人,为什么她能脱颖而出?

她说: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深圳吗?

’”

周国平说: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

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尽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是损托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

(丙)至于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沽名钓誉,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

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7.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脱颖而出B.充塞C.尽管D.欲壑难填

8.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7.C8.B

【分析】

7.A.脱颖而出:

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根据前文“她刚升职”“她公司那么多人”可知,她才能出众被升职,故使用正确。

故A项正确。

B.充塞:

塞满,充满。

根据上文“心灵”被“事物”塞满,故使用正确。

故B项正确。

C.尽管:

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

不管:

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副词“都”“总”“也”等跟他呼应。

根据下文关联词“都”,此处应该用“不管”。

故C项错误。

D.欲壑难填:

欲望很大,难以满足。

根据上文“名利也是一种贫穷”和下文“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可知此处内容指难以满足,此处使用正确。

故D项正确。

8.B.“文章写道”后已经使用了冒号,在冒号所管辖的范围内,不能出现冒号的套叠使用,故“她说”后的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故B项错。

五、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我跟随在他(袁隆平)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

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甲)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乙)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

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丙)猛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9.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颁发B.饥馑C.猛然D.屏气静神

10.文段中的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正确的一项()

A.甲B.乙C.丙

【答案】9.C10.C

【分析】

9.A.颁发:

公布、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

发布、授予的意思。

结合“国家最高科技奖”分析,使用正确。

B.饥馑:

释义是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形容“五六十年代”我国的食物缺乏状况,使用正确。

C.猛然:

强调的是气势猛,强而有力,一般用于谓语前面。

应为“突然”,强调短时间内出乎意料,可以用于谓语前或主语前。

D.屏气静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此处写“他”的神态,使用正确。

10.A.甲句中“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之间不用顿号。

两个并列的称呼之间不需要停顿。

B.“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对前面“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的进一步解释说明,乙句冒号应改为破折号。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甲]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有30余部动画影片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摘得大奖,被国际评论认为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特立独行的“中国学派”。

世纪之交《宝莲灯》的上映,标志着国产动画站上新起点。

[乙]《宝莲灯》以较为娴熟的叙事手法讲述中国古代传说故事,画风生动、制作精良,传统文化符号在其中大放异彩。

《宝莲灯》之后,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下,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势如破竹,创作生产渐成气候,近几年相继出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作品。

创作者、观众和动画行业对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抱有深切期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与养分。

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使用,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作品,是国产动画电影一项既重要又长期的课题,中国动画人责无旁货。

[丙]国产动画电影创作还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要坚持创新性和正能量并重;在推动制作技术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艺术水准:

把握当代观众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实现跨代际、跨文化传播。

1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立独行B.娴熟C.相继D.期许

1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11.A12.B

【分析】

11.A.“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只能用来形容人,语境是形容“中国学派”,使用对象不当,可改为“独树一帜”。

B.“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语境是说叙事手法的熟练,使用正确。

C.“相继”,一个跟着一个;连续不断;相承袭;递相传授。

语境是说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动画作品,使用正确。

D.“期许”,期望,期待,称许,期盼,也指对某人有期盼、有期待。

语境是说对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有期待,使用正确。

12.B.“画风生动、制作精良”中顿号使用错误,这是句子间的停顿,顿号改为逗号。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苏州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以及五光十色的花线,都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

[甲]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创作,所绣佳作绘声绘色,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自此,刺绣艺术在风格上自成一家,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到了清代,苏绣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纷呈,名手竞秀。

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用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运用于生活用品。

[乙]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丙]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为“闺阁绣”。

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盛一时。

13.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及B.绘声绘色C.自成一家D.纷呈

1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13.B14.B

【分析】

13.A.以及:

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使用正确。

B.绘声绘色:

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绘声绘色”不能用来形容绘画作品或刺绣作品等,此处可用“栩栩如生”。

栩栩如生:

形容艺术作品非常形象生动,好像活的一样。

C.自成一家:

在某种学问上或技艺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这里陈述“刺绣艺术”,使用正确。

D.纷呈:

纷纷呈现。

使用正确。

14.A.“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前面话题结束了,“,”应改为“。

C.两处分号都应改为逗号。

因为第二层次的并列是用顿号点断的,第一层次应用逗号点断。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雅乐,原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舞蹈来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

而近年来,国内“新雅乐”的诞生,则是秉承了“中正和平之性,翩翩君子之风”的儒家哲学思想。

(甲)“新雅乐”将“以礼塑身,以乐兴国”作为终极艺术使命,通过打造具象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典雅、淡雅、雅正的审美诉求。

古典诗词文化与乐舞文化率先在“新雅乐”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创新拓展。

(乙)在古典雅乐的精神指向中,创作者们将“诗、乐、舞”三位一体,融会贯通: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礼记·乐记》)。

受其启发,当代“新雅乐”作曲家林海依古词填曲创作《关雎》,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文重现于世,追忆周代社会风俗景象。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新雅乐”抛弃了礼乐制度在政治和思想层面的捆绑之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意境美的追求上。

(丙)“新雅乐”之“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鲜明的文化特征钩沉历史,将“形式美”与“内涵美”相反相成,传递着“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优秀品格。

15.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秉承B.通过C.融会贯通D.相反相成

1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

【答案】15.D16.B

【分析】

15.A.“秉承”,按命令或指示办事或处理问题。

这里的语境是说“新雅乐”按照儒家哲学思想的精神来打造文化形态,使用正确。

B.“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

这里的语境是说以具体的文化形态来体现审美诉求,使用正确。

C.“融会贯通”,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

这里的语境是将“诗、乐、舞”融合起来,从而体现了“新雅乐”的内涵,使用正确。

D.“相反相成”,指相互矛盾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结在一起。

根据前文说“通过打造具象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典雅、淡雅、雅正的审美诉求”,可见形式美与内涵美并非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的。

故使用错误,应使用“相辅相成”。

16.B.括号内的内容是对前面整句话“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的解释,因此,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动其容也”之后、双引号之内。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17-18题。

孤独的梵高,为他所属阶级所不耻,人们对他的画画充满了质疑的目光,然而,弟弟提奥对哥哥却深信不疑。

当年,梵高的画简直一文不名;但提奥像一个精明画商发现了传世珍品一样果断地购买,提奥就这样维护哥哥的自尊与信心。

[甲]提奥始终存有一个信念——哥哥的绘画艺术,是其他画家不能望其项背的。

也有一些附庸风雅又不舍花气力的人,[乙]问梵高这样一个问题:

“学习画画,有没有什么捷径?

一学就会。

提奥常对哥哥说,你为我画画,我付给你薪酬,有朝一日我会赚回来的。

这样一来,梵高对创作更是宵衣旰食,走火入魔,殚精竭虑。

[丙]有一次,痴迷画画,竟摔了一跤,被弟弟送进医院,脸上缝了四、五针。

梵高不愿继续成为弟弟负担,于是想到了死,开枪自杀,那一年,刚三十七岁。

梵高去世半年后,弟弟也随之而去。

他们的故乡荷兰,至今还传颂着他们的兄弟之谊。

17.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耻B.一文不名C.宵衣旰食D.殚精竭虑

1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17.D18.A

【分析】

17.A.“不耻”,指不以为耻,即不感到可耻。

结合“孤独的梵高,为他所属阶级所……,人们对他的画画充满了质疑的目光”可知,此处是说梵高为他所属阶级多认可,不合语境,应改为“不齿”,“不齿”指不愿意提到或羞与为伍。

B.“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语境说的是“梵高的画”,使用对象不当。

C.“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语境形容梵高对于创作,大词小用,对象不当。

D.“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语境是形容梵高对创作用尽精力,使用正确。

18.B.“有没有什么捷径?

”后面的问号应放在句末,即“一学就会”后面,因为前面“问题”是指“学习画画,有没有什么捷径,一学就会”。

C.“四、五针”中顿号使用错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奶油蛋糕总是令人欲罢不能,如果非吃不可的话,到底是植物奶油,还是动物奶油更健康一点?

(甲)被称为“肥宅快乐水”的可乐是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它们到底为何能让人快乐?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有些谣言甚至比知识跑得还快。

我们需要知道如何阻隔今天的青少年变成明天的传谣者。

(乙)面对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科普进社区实践队想了一个办法:

寓教于乐,化知识为漫画,让科学通过网络漫画点点滴滴“渗入”大家的生活,赢得了群众的欢迎。

事实上,科普被视为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最近,这支科普进社区实践队在2020年9月全国科普日之机,又做了一回伪科学的“终结者”。

他们创作的趣味科普漫画用生动的语言和斑斓的色彩巧妙地把科学知识融入了日常生活,让科普变得易于消化。

(丙)除上述有关“舌尖上的化学”外,同学们还创作了“爱情中的化学”“农民伯伯与化学”“铲屎官需要知道的化字”等系列作品,让大家一边学习知识,一边领悟科学精神的魅力。

19.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阻隔B.息息相关C.如火如荼D.有关

20.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19.A20.B

【解析】

19.A.阻隔:

两地之间不能相通或不易往来,此处应用“阻止”。

阻止:

使不能前进。

错误。

B.息息相关:

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语境强调很多谣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使用正确。

C.如火如荼:

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

原比喻军容之盛。

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语境指科普工作很热烈,使用正确。

D.有关:

有关系;关涉,涉及。

语境指涉及,使用正确。

20.B.乙处,应该把“:

”改为“——”,因为这个冒号无法管最后一句。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甲)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诗性叙事的一个基本品格是“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

这首先表现在对历史、对历史人物要取一种“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的态度。

这种“了解之同情”,既是对笔下历史人物境遇的感同身受,也是向受众传递美好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

白居易和洪昇在《长恨歌》与《长生殿》中,都分别对杨玉环的身世和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他们宁愿相信杨玉环不是死了,而是得到了救赎。

(乙)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性传说不仅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民众,甚至影响了邻国日本的许多民众,直至现在中日合作的电影《妖猫传》。

依然传承着这个传说。

温柔敦厚另一条要旨是不贩恶。

(丙)人性最大的恶之源,是情绪上的恶,从“我就是看那个人不顺眼,看不得那个人好”,到“我就要不择手段干掉他”。

这样的人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确实都有,但这样的人格不值得写进诗性叙事的文艺作品之中。

现在有些宫斗戏就在写这样不可理喻的“情绪恶人”,导致网友纷纷留言想把剧中人弄死,甚至有网友直接迁怒于演员。

2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同身受B.寄予C.传承D.不可理喻

2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21.C22.A

【分析】

21.A.感同身受:

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文中指第二种意思,使用正确。

B.寄予:

指寄托;给予关怀、同情等。

使用正确。

C.传承:

传授和继承。

与“传说”搭配不当,可改为“延续”。

D.不可理喻:

指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

使用正确。

22.A.(陈寅恪语)是对“了解之同情”的解释说明,所以“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应为“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甲)宋朝是一个中华文化绚烂至极的朝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正>序》)。

相比唐朝在科技方面的不温不火,宋朝可以说奇峰突起,鹤立鸡群。

作为宋代文化巅峰的代表,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乙)同时,这个朝代还诞生了另一位可与苏轼比肩,在科技领域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师”——沈括。

但沈括的历史评价比苏轼差远了。

(丙)在《宋史》中,沈括的传记并没有单独成篇,而是依附其堂侄沈遴、沈辽的关系才得以位入“列传”的。

该列传中,关于沈括的部分固然有近2000字,而对沈括的科技研究,则是寥寥数语——“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23.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鹤立鸡群B.望其项背C.比肩D.固然

2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23.A24.B

【分析】

23.A.鹤立鸡群:

意思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语段中修饰的是“宋朝”,使用对象错误。

B.望其项背:

意思是指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且常用于否定句中。

语段中指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是宋代文化巅峰的代表,后人难以企及,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比肩:

并肩,比喻相当。

文中指沈括可以和苏轼相比,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固然:

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语境中指关于沈括的部分有近2000字,但对沈括的科技研究却很少,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24.B.“百科全书式的大师”引号有误,引号应该标引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师。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6题。

(甲)一个小小的通道,不仅是对“扫码难”问题的对症下药,更是一个城市文明与温度的展现。

无码通道的开设,只是“升温”的第一步。

如何借由这样一个“善政”,反思曾经在城市管理层面上的“非人性化”之举,更多地从全局角度出发,真正重视那些“藏在角落里”的群体;积极建立健全的、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机制,让弱势群体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