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552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docx

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建议讨论稿

贵州财经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

(建议讨论稿)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2年,我校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将逐步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学校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质量30条)等文件精神要求,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取更有力的举措,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基本思路

1.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围绕煅铸“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结合本科教学工程,通过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多样化人才。

2.以内涵发展为主线。

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层次类型布局结构,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并与社会服务融合,通过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与整合、实验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范式的改革等措施,不断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特色建设和标志性成果建设水平。

3.以体制改革为动力。

积极探索现代大学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创新治学思路,建立和完善大学制度;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各级学术管理运行体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我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自我约束的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

4.以师资队伍为保证。

继续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的沟通、交流、帮扶和发展平台,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引导教师通过科研掌握科技和学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师资人才,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5.以监测评估为手段。

以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为引领,按照“加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建立起我校科学合理的,包括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在内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评估督导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6.以协同创新为引领。

把推进我校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加强重点扶持和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坚持“扶需、扶特、扶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增强学科和学术实力;积极探索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构建起我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贵州、服务贵州”的服务定位,以“大学-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轴,增强服务社会实力。

7.以对外开放为途径。

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国际化水平。

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团队。

通过对外交流,不断拓宽我校教师的国际视野,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干部的现代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入开展我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项目。

二、主要举措

学校将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实施若干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程,来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实施“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工程”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工程就是建构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eachingTotalQualityControl——TTQC),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生源组织、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等)、教学运行(教学计划、教学调度、教学调整)和教学结果(教学监测、教学评估、教学奖惩)的全面管理等,主要包括:

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运行过程质量标准体系、教学条件保障质量标准体系、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等。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通过该工程的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构建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体系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及发展方向的确定,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多种方式针对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调研,通过专业能力架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的厘清,进一步明确“儒魂商才”的内涵及与其相适应的人才素质特征,各专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相适应,对培养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提出具体要求,构建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体系。

2.构建教学运行过程质量标准体系

教育教学过程标准体系主要由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及德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他育人环节构成,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于人才培养过程。

通过构建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模块的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等的改革,建立与我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系列指标体系,明确质量管理的内容及准则,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

3.构建教学条件保障质量标准体系

教育教学条件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支撑教学环节的教学资源以及支撑其他育人环节的资源的标准构成,主要由师资的配备、实验室及实践场所的配备、教材的选用和参考资料的供给、互联网的通畅和学习研究环境的营造等。

通过综合改革,以新校区建设为基础,以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改革为契机,科学合理制定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师资、校舍、实验室及网络教学资源等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创造良好的学习支持条件,提高我校教学资源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显示度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教学资源;建立全方位的学生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4.构建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标准体系

教育教学管理标准体系主要由管理职责、质量信息、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构成。

通过对大学制度的梳理和大学组织结构的调研,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并明确其管理职能和质量职责;通过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的定期开展,使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整和有效;通过学校信息资源库建设,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信息库,全面开展年度分析制度;通过与企业政府联合,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的能力测评体系。

标志性成果:

通过以上四个子标准体系的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将是一个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为基本环节的综合性循环体系。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程”主要包括:

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精英型人才培养探索。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围绕煅铸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我校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度的复合型人才、少量卓越拔尖型人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结体系,实施分类培养,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

1.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校的传统教学优势,在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校政合作的新模式,通过完善和修订“按专业招生,按大类培养,按方向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完善“一个目标,两轮驱动,三强一高,四大模块”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应用型人才的适应性,为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

2.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

依托我校多学科优势,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寻找相关学科专业复合的交叉点。

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实施双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探索多样化复合型专业的新形式,促进文理渗透、经管与法文理工的融合,将会计、金融等优势经管类专业与法学、工学、文学等专业的深度结合,在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将二个不同学科专业进行复合,探索叠加学程双专业模式,从而复合出具有交叉优势的专业或专业方向。

同时高度重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增强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开展精英型人才培养探索

继续各类层次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根据不同类型确定不同培养目标,探索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培养卓越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转送高素质的时代精英。

继续实施校级层面的经济管理综合实验班,单独制定并执行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学术训练,具有继续深造学习的志向与能力,成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

继续在金融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实验班,探索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掌握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又能用理论指导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创新能力行业精英人才;继续在国际会计专业开设实验班,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办学的培养力度,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及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标志性成果:

形成3-5项有价值、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应用型、复合型、精英型。

构建多样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三)实施“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工程”

“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工程”主要包括:

专业评估检查计划、专业结构优化计划、专业内涵建设计划三个部分。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加强专业综合改革,使专业教育融入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1.实施专业评估检查计划

根据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评估方案,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优化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拟定专业评估细则,按照2:

3的比例组织校内外专家(校外专家由省内外高校专家、领域专家、企业和政府人员组成),在2012年内完成全校51个专业的评估,并将专业评估结果和单位目标考核、招生就业情况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学校专业全面评估,探索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2.实施专业结构优化计划

建立专业设置、专业评估等级、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第一志愿报考率等的动态数据库,每学年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进行分析总结,为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宏观建议;探索建立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设置“准入与退出”机制,以招生杠杆调控专业发展,将专业竞争力作为招生指标分配基本依据,主动减少或暂停部分就业率偏低、办学优势不明显的专业招生,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相关专业,增强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服务地方发展需求

3.开展名牌专业建设计划

以本科教学工程的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为引领,实施名牌专业战略,提高专业整体建设水平,促进专业特色形成。

充分发挥会计学、市场营销、农村区域经济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各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密切专业建设与社会、行业的联系,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力争把6-8个以上的专业建成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达到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建设标准名牌专业;实施优质特色专业培育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增强优势、强化特色、保障质量的原则,每年重点扶持建设2-4个优质特色专业,;根据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多科性财经大学的要求,积极扶持多学科交叉专业建设,在教改立项、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教师培训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标志性成果:

争创2-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停办部分专业;新办3-5个专业;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各专业就业目标市场明确,特色鲜明,就业形势和质量明显改善;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验收。

(四)实施“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工程”

“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工程”主要包括:

实验教学试验区建设计划、高水平校内实验平台建设计划、实验教学成果共享计划、创新实践教学计划等四部分组成。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发挥我校实践实验教学的平台优势,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实验教学改革试验区建设

通过对实验教学试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开展实验教学成果运用试验区,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

在对六个实验教学试验区成果进行总结,将前期成果进应用,在有一定基础并有明确建设思路的学院开辟新的实验教学应用试验区,通过在设计专业能力架构的基础上,设计实现能力培养相应的实验项目,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并对实施途径与测评体系进行设计,探索构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标准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2.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整合校内外资源,采取合作共享形式,开展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系列标准建设,突显我校实验教学优势与特色。

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整合校内外资源,实行多方协作的形式,对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标准建设、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实验教学法的推进、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与设计、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等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质,素质外显为能力,形成我校实验教学标志性成果;创建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争取把学校经济管理系统仿真综合实验平台建成贵州省高校经管类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共享平台,实现经济管理系统仿真综合实验成为贵州花溪高校聚集区高校共享的优质实验教学资源。

3.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建立新型高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开设实践性高峰体验课程、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等来进一步完善我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立项建立一批集实习、实训、就业、合作研发、师资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教师到校外教学基地顶岗挂职、开展项目研究和项目开发;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学分的方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通过走进企业、深入农村、融入军营、顶岗支教和参与公益活动等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促进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科学设计,开设出多种类型的高峰体验课程帮助学生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四年一贯制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及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标志性成果: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成一个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出台系列经济管理实验实践教学标志性成果;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训中心运行良好,力争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理工综合实验中心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五)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优化工程”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优化工程”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优化、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课程教学范式与方式的转变、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研究,通过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达到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优化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适应社会与时代需求、科学知识发展需求、个性发展需求且有利于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按“知识学习为基,以素质教育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的原则,围绕锻铸“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设计能力架构为切入点,减少“求同性”课程、扩大“创造性”课程比例,优化和完善由“公共基础课、文理基础课、学科共同课和专业课”四大模块构成的课程平台,建立知识、素质、能力相匹配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按照“强学科共同课,调整专业课,完善基础课,强化实践课”的原则,以开展课程知识点建设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构建与素质、能力相符的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能力提高的内容,确保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的无缝衔接。

2.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通过全面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措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全面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鼓励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积极开展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的应用研究,建成一批优秀教学课件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改变传统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检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按照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办法科学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应有5门及以上课程(含学科共同课、专业课)试点推行课程考试方式改革。

3.课程教学范式转变试点课程建设

通过课程教学范式转变试点课程建设,探索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的途径,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深彻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加大对“转换课程教学范式”问题立项研究,每个专业至少按一门课程进行试点,成立课程组,各课程组根据现代课程教学核心理念,根据不同课程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目标的定位调整、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环节的全方位设计、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考量、考核方式的改革调整、课程特质的磨砺与彰显等深入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为进一步课程改革找准了方向。

4.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估

通过对各门课程进行全面动态的检查和评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进一步优化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探索挂牌上课情况下的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全面开展课程评估,到2013年,完成360余门重要课程评估,同时落实责任制度,评估结论向全校公开和排名,增进生师互动,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标志性成果:

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的所有课程的知识点明确;50门课程范式转变案例。

形成因学科与专业而异的儒魂+商才系列化课程。

(六)实施“本科教学基础条件改善提升工程”

“本科教学基础条件提升工程”主要包括:

各类实验室和实验中心的建设、图书馆等基础办学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教材及课程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提升我校基础设施及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为全面完成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基础能力支撑。

1、实施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通过优化整合实验室资源,科学规划,充分利用花溪新校区建设契机,打造共享度高、前瞻性强、功能完备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我校“儒魂商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技术先进、有效利用、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原则,在花溪新校区高标准建设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理工综合实验中心,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成高水平,全国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将理工实验中心建成工程训练中心,力争将其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和创新基地;加强经济仿真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整合优质资源,冲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加大对重点实验室支持培育力度,力争建成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2.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合理配置馆藏文献资源,提高文献资源收藏的相对完备程度。

继续加强传统馆藏的可持续建设,进一步加强数字化馆藏建设,促进部分纸质载体或其他载体的馆藏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参与大型信息网络建设。

进一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网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原有基础上加快建设网络应用平台,建成网络考试系统、、网络学堂等,为我师生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应用服务,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优质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实施优质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以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进程,每个学院每年至少立项建设3门网络主干课程。

建立和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共同课程资源库、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专业课程资源库;优选3-5门省级精品课程,进行专项经费支持,重点突破,力争建成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切实推进双语教学,每个专业至少开设1门及以上双语课程、争取1-2门双语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加强花溪高校聚集区大学城校际之间的合作,探索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重点支持各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教材、有特色的实验和实践课程教材以及特色专业的系列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标志性成果:

构建学科大类或多学科共享的高水平实验教学中心,完成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完成1个在省内领先的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力争获得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150-180门高质量的网络主干课程(每个学院至少10门,公共任选课至少10门);新增5-8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取获2-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含双语课);网络教学资源大大丰富,网络教学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并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补充。

(七)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儒魂商才素质教育体系。

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工程”。

主要包括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养成环境构建、儒魂商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创新精神的强化与创业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的创建等几个方面。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使我校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为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1.综合素养整体养成环境构建

通过大力促进第一二课堂的衔接,校内与校外学习活动的衔接措施,构建综合素养的整体养成环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先导,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渗透于教育的各环节。

以体育理论学习、身体素质提升、体育特长培养和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为主导,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能力本位的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体系。

以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为导向优化文理基础课选修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花溪高校聚集区的优势,大力开发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类等通识选修课程以及综合素质系列讲座促进经管理与文学、理学、工学、艺体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文化综合素养。

2.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

通过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设,整合并规范我校学生素质培养环节,打造“儒魂商才”特色校园文化,形成系统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环境。

充分利用和依托学校现有条件和资源,对儒魂商才综合素质培养实行模块化管理,分认定部门,强调项目的综合性、实践性、规范性和开创性。

以“儒魂商才”综合素质培养平台为基础,完善《贵州财经儒魂商才综合素质培养学分认定标准》,积极支持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3.创新精神的强化与创业能力的提升

通过创新精神的强化与创业能力的提升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奠定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以活动、项目为载体,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空间和活动机制建设。

4.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在学校实验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学校、企业、政府资源,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以学生所学知识“落地”为目标,建立贵州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中心,采用市场实战和项目实施的方式,依托就业创业孵化中心,组织商品流通型和现代服务型项目,以项目为抓手组建创业团队,以虚拟企业形式培养创业团队的营销策划、市场开拓、销售管理、业绩考核,以及企业内部人财物、外部社会资源的统筹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