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542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 试题 教师用书 14.docx

学年高中地理课件试题教师用书14

第三节 水循环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组成及特征

(1)组成:

由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的水体构成。

(2)特征:

连续但不规则。

2.水体空间分布

3.各水体之间的关系:

水源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

1.概念:

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

图中D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F地表径流、G下渗、H地下径流、E降水、A蒸发。

3.能量来源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形成了循环运动。

4.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环节

影响方式

蒸发A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降水B

人工增雨

地表径流F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判断

1.外流区只发生海陆间循环。

( × )

2.海陆间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是双向的。

( √ )

3.海陆间循环的水量最大。

( × )

4.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地区的河流丰水期均为夏季,原因相同。

( × )

探究点 水循环

中国科学院表示,我国将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

作为国际上首个对全球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要素进行综合观测的地球科学卫星,它对深化理解水循环有重要作用。

读“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中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有什么不同?

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为海陆间循环;在陆地上的为陆地内循环;在海洋上的为海上内循环。

2.由图分析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哪些圈层?

答案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3.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答案 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能。

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

答案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能够干预水循环的蒸发、蒸腾、降水、径流和下渗等环节。

其中对地表径流环节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广泛。

如下表:

人类活动

影响环节

跨流域调水

地表径流

人工降雨作业

降水

植树造林

下渗,地表、地下径流

兴修水利工程

蒸发,下渗与地表、地下径流

修梯田及平整土地

下渗、地表径流

1.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列图表所示:

水循环类型

发生空间

循环过程及环节

特点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海上内循环

海洋内部

参与水量最多的水循环

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部

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

对水循环径流环节的影响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硬化城市路面

地表径流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

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使河流水位变化平缓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3.水循环的意义

(1)联系调节作用

把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2)迁移交换作用

使地球表层各个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3)平衡更新作用

使地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地形塑造作用

不断塑造和改变着地表形态,江河下游冲积平原、三角洲的形成都得益于水循环中物质的迁移。

4.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

补给水源

补给季节

补给结果及原因

影响因素

中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以我国为例)

雨水

雨季

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并在雨季形成汛期

降雨量

东部

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

春季

温带、寒带的冬季积雪,春暖后融化,但因积雪量较少,仅形成春汛

气温高低和积雪量

东北地区

永久性冰川融水

夏季

温度较高的夏季,冰川融化,形成夏汛,冬季温度降低,冰川封冻,河流断流

气温高低

西北和

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

全年

对河流径流量起着调节作用

湖泊水与河水的相对水位

普遍

地下水

全年

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水源

地下水与河水的相对水位

普遍

5.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流量

大或小

①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降水量多少决定;②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水位(汛期)

水位高或低,水位变化大或小(汛期长或短)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

①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②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决定

含沙量

大或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凌汛

有或无

发生凌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有结冰期;②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D.蒸发

2.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图中水循环的环节中,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

第2题,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对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施加影响。

(2019·山东菏泽期末)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组合是(  )

A.A→BB.A→C→D→E

C.F→D→GD.I→D→G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B.夏C.秋D.冬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图中A→C→D→E发生在海洋与陆地及其上空之间,为海陆间循环,故选B。

第2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季风气候,夏季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形成丰沛降水,此时海陆间循环最活跃,故选B。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东北面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

据此,完成3~4题。

3.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有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大气输送

B.径流、水面蒸发与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下渗与大气降水

D.径流、大气降水与大气输送

4.应用水循环原理,人们可以采取的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措施有(  )

①控制渔业生产,减少湖面水汽蒸发 ②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 ③退田还湖,扩大湖区 ④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地表和地下径流汇入的减少、大气降水的减少和湖水的蒸发都是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主要原因;大气输送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没有直接关系。

第4题,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可增加湖水的水量;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可减少对湖水的引用量。

5.(2019·咸阳中学月考)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二 咸海在1960年为世界第四大湖,面积达6.8万平方千米、总水量1100立方千米,主要由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

1960年后,大规模垦耕使咸海周边成为了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到1998年,咸海面积减少了近60%,总水量减少了80%。

时至2007年,咸海面积只有最初面积的10%。

2014年9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已经消失。

材料三 棉花生长期需水量以450mm~620mm为宜。

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

(1)分季节说出阿姆河与锡尔河的主要补给来源。

(2)分析1960年以来导致咸海逐渐消失的原因。

(3)引地下水灌溉,古已有之。

有人提议,用开采地下水替代引河水灌溉棉田,以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

你是否赞同?

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夏秋季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冬季为地下水。

(2)人类的大规模垦耕使灌溉用水激增,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

咸海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流域年降水量极少,而蒸发量很大;流域河流短小,入湖水量少。

(3)赞同。

地下水(较河流水)丰富;地下水开采技术较为简单,开采成本低廉;浅层地下水含盐量低,可用作棉田灌溉;开采地下水可以避免过度引用河水,避免生态恶化。

(答出3点即可)

不赞同。

当地降水量极少,地下水埋藏深,开采费用比引河水高;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补给,过度开采,也会导致地表水减少,无法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棉花的蒸腾作用强烈,大量种植极易加剧当地干旱程度。

(答出3点即可)

解析 第

(1)题,阿姆河与锡尔河发源于中亚的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有冰川存在;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源头地区降水较多;因而咸海夏秋季有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冬季有地下水补给。

(2)题,人为原因为咸海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过度引用注入湖泊的河水,咸海流域内气候干旱、入湖水量少等为其逐渐消失的自然原因。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注意理由与观点的一致性。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e分别表示(  )

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

2.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是很多地区缺水的原因之一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分析,a为水汽输送,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e为蒸发。

第2题,水循环的过程在不断地产生淡水,维持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水循环使得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2019·安徽省宣城市期末)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3~4题。

3.雨水花园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D.径流

4.下列不是雨水花园功能的是(  )

A.能够有效地去除雨水污染物

B.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C.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

D.增加地表径流量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雨水花园增加了雨水的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影响了水循环中的径流输送环节。

选D正确。

第4题,雨水花园通过植被、土壤等的截留,能够有效地去除雨水污染物,A是;增加了水域和绿地,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B是;绿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C是;雨水花园减少了地表径流量,D不是。

故选D。

(2019·安徽马鞍山市期末)读“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

A.水汽输送B.下渗

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

6.关于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

A.植物蒸腾作用减弱B.下渗减少

C.地下径流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D正确。

第6题,亚马孙河植被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破坏会使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C不正确,故选C。

(2019·天津市期末)实验原理分析:

实验步骤:

1.如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2.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3.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可以得出结论。

完成7~8题。

7.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

A.岩石圈物质循环B.水循环

C.大气的垂直分层D.热力环流

8.自然界中形成该类地理现象的外因之一是(  )

A.太阳辐射B.太阳活动

C.地壳运动D.水的三态变化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该实验盆中水汽蒸发,在顶部凝结成水滴,向中心小石头处汇集,滴落到小瓶中。

主要模拟的是水循环,B对。

第8题,自然界中形成该类地理现象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地表水体受热蒸发,水汽进行输送、凝结,形成降水,A对。

(2019·湖南省永州市模拟)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如图所示),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

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温室农业,使埃尔埃希多由荒凉之地变成欧洲的“菜篮子”,但水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显现。

据此完成9~10题。

9.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是(  )

A.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

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

C.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

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

10.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在埃尔埃希多最不可能的是(  )

A.海水淡化B.发展节水农业

C.修建积水池收集雨水D.利用高山冰川融水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上层土壤为沙性土壤,有利于水分的下渗。

中间层土壤为作物根系所在土层,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应为有机肥。

下层为底层,为了防止水肥下渗,应为黏土层,故选C。

第10题,埃尔埃希多位于沿海,且西班牙经济发达,海水淡化的技术成熟,可以用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A对。

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B对。

修建集水池收集雨水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C对。

该地纬度较低,且山地海拔只有3000多米,没有永久性冰川,D错。

故选D。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

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11~13题。

11.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a增强B.b增强

C.c减弱D.d减弱

1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3.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流量下降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D.流速减小

答案 11.A 12.B 13.C

解析 第11题,据图知,a代表蒸发、b代表地表径流、c代表下渗、d代表地下径流。

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a增强,b减弱,c增强,d增强,故A项正确。

第12题,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

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故B项正确;其他说法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

第13题,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流量会更加稳定,故C项正确,A项错误;因河流的调节作用,丰水期水位变小,流速稳定,故B、D项错误。

14.(2019·天津市六校期末联考)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②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

(2)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因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作用。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华北地区的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_____________环节(用数字表示)。

(5)概括图中反映出的自然界水循环意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蒸发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2)水的三态变化

(3)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4)③

(5)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 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 改变地表形态(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水循环环节中,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⑥是地表径流;⑦是地下径流;⑧是蒸腾。

(2)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常温常压下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作用。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华北地区的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4)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图中③环节。

(5)图中反映出的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改变地表形态等。

15.(2019·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月考)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请在图中的线段中标上箭头,用以表示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

(2)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略(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2)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