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871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场攻略 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docx

职场攻略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

[职场攻略]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个五年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在世,但求名利两字,区别只在于先名后利,还是先利后名。

只有极个别人,在人生的早期就可以名利双收,这种人不需要我们去学习,因为学不了。

个人认为,一无所有的时候,先求利,后求名,是比较务实的价值观。

作为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光有知识分子的眼界和清高是不够的,还需有农民企业家的务实和资本家的贪婪。

在保持内心纯洁的同时,不妨庸俗一点,这样才能融入这个社会。

另外要说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可以用金钱(确切的说是NPV)来衡量。

这就是我要说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

有了这个价值观,就可以在纷繁芜杂的世界里,面对种种的诱惑,做出正确的、一贯的选择。

【人生就是取舍】

对于第一份工作来说,看重什么,往往要有个取舍。

比如,薪水、职位、行业、职能、发展前景、企业知名度、地域等等。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就需要取舍

【地域与企业知名度】不是那么重要

一般人会优先考虑地域,比如首选北京、上海。

有人会列出一百个选北京的理由,比如资讯发达,文化氛围好,学习气氛浓,贴近政治中心,等等。

其实,真实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即赖在北京,起码在别人眼里你似乎还混得不错。

即便统计实实在在的表明,在北京工作的平均起薪要比其他地方低的多,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也大的多。

其次,他们会考虑企业知名度,比如,倾向于世界五百强。

其实世界五百强全球有数千万雇员,倘若你有幸成为它们在落后国家(以前叫developingcountries,现在叫emergingcounties,翻译成后起之秀似乎就好听点)localpay的雇员中最底层(entrylevel)的一员,其实没啥可炫耀的。

希望有个体面的工作,受人尊敬和羡慕,这无可厚非。

不过有句话叫死要面子活受罪,第一份"体面"的工作,可能会使你在最初的三年内饱受贫困的煎熬,并且,很可能,只能晋升一次,或者得不到晋升。

【薪水】很重要

其实,在我看来,第一份工作,首先应该看重的是薪资水平。

一般来说,我们会被经济问题困扰8年左右,而头三年,是你一生中最需要钱的时候。

熬过8年,以后钱对你来说只是个数字的概念,加个零或者少个零,不会影响你的生活水准。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你能在三年内攒够读MBA的钱,其他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好的薪水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起点高,增幅快,一种是起点高增幅慢。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起点低,但是增幅快,别相信这样的鬼话。

等你"快速"增到10万的时候,前面两个已经在拿20,30,40万了。

【如何定薪水】

经常有人问,薪水应该怎么定?

这里就要引入人力资本的概念。

北大或者清华(以下为简便起见,以北大指代北大和清华,其他学校的不了解,不过可以类推出来)的本科生,人力资本值100万,硕士,值150万,博士和MBA200万。

目前中国通用的资本无风险收益率是6%(某些机构用5.8%),所以,如果你是北大本科毕业的,你至少需要拿6万一年,否则,你对不起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北大。

在这之上,你可以收取劳务费,比如,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3万。

此外,还可以收取个人的溢价,这个就无可限量了,取最可能值,比如3万。

这样,一个北大本科毕业生,起薪在6-12万是比较合理的。

如果高于12万,一般都是投行或者咨询,需要算物理折旧,呵呵。

同样,硕士在9-18万是比较合理的(本科非北大的需打折),博士和MBA,12-24万比较合理。

MBA的上限会比博士高,因为很多人有不止三年工作经验,这里说的是只有三年工作经验(也就是一起开始本科学习的人)。

这个可以用来和企业谈你的期望薪水。

统计表明,也基本符合实际。

薪水的最合理算法,是算五年NPV,折现率用20%。

【职位】很重要

薪水定了,接下来是职位。

其实职位和企业知名度,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往往是个矛盾。

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只给entrylevel的职位,只有在中小企业,才可能一上来就委以重任。

有人说在大公司,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是不对的。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在哪都能学到东西,区别只在于你是看着别人学的,还是亲自做了学的。

倘若能边干边学,显然要更优一些。

结论是,如果能取得高一点的职位,对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经验。

事实上,你能接收多大挑战,承担多少职责,有多少锻炼的机会,是由你的职位决定的,虽然中国自古就有虚衔和虚缺这么一传统,不过,还有"名正言顺"和"在其位,谋其政"的说法。

有个英文单词叫exposure,职位往往决定你有多大的exposure。

【行业】比较重要

接下来谈行业。

改行有多难?

很难,大概需要花5年或者10年才能改过来,所以有句话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然也。

而行业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专业,如果一点都不沾边,想做是比较难的。

中国现在搞的都是大专业,尤其是北大的,所以,想沾边其实也不难,比如,学生物的,可以做医药,可以做化工,可以做能源,等等。

【职能】比较重要

职能是指你做什么,在企业里起什么作用。

比如做研发,做HR,做项目管理,做generalmanagement等等。

一个人一生中不太可能只服务于一个企业,但可能只服务于一个行业和/或一个职能。

在你换企业、换行业的同时,往往是不能换职能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职能比行业还重要。

当然中国特色的教育,是人人都适合做generalmanager,却没有多少人可以做某一职能的专家。

对于专业狭窄的人来说,从专家做起,是个不错的选择。

【先专后通,还是先通后专?

这里顺便说一下是先做通才,还是先做专才。

还是回到中国的教育模式上来,我们太注重基础教育和通才教育,导致我们缺乏吃饭用的看家本领,缺乏一技之长。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胜任总经理,总裁,CEO,乃至总理、国家主席都绰绰有余,却未必会做一张会计凭证,未必会接一个简单的电路,未必知道如何推销一套房子,未必会写一个像样的商业计划。

有时候我不得不愤世嫉俗的想,中国的"一流"大学们,是如何把世界一流的高中生,教育成世界二流的本科生,世界三流的研究生的。

当然,这业已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我对北大和清华,对北大和清华的老师,始终是心存敬意和感激的。

)回到实际,实际的情况是,你不得不先从通才开始,先假装知识面宽,别人一和你探讨,就漏洞百出,于是假装学习能力强,结果两三年下来还是啥都不会干,于是开始怨天尤人,思量着跳槽或者考研,人生的悲剧一轮又一轮的重演。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从通才往专才方面发展,是非常痛苦,非常费时费力的事。

估计我还需要5年左右的时候,也许再过五年,我写这个系列(三)的时候,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户口】?

最不重要

如果你觉得户口很重要,那我们就没啥共同语言了。

只能说,户口在某些场合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我上面说的都是比较宏观的问题(我尽量避免用战略这样的大词)。

也许在本科毕业的时候,有人会告诉你,户口很重要,比如孩子入托,买房等。

而实际是,以后,你要考虑的应该是孩子在美国、英国、欧盟还是中国上学的问题,自己是拿哪个国家的永久居留权等等。

你要相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没有钱买不到的东西,而户口是非常廉价的商品之一。

【发展潜力】?

行行出状元!

昨天看了07年毕业的清华MBA的就业情况,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毕业生调查的时候,只有一个同学说薪水最重要,绝大部分人认为发展潜力最重要。

其实我想说的是,每一个职能,每一个公司,每一个行业,都会很有发展潜力,关键是你如何去做到出类拔萃,所谓行行出状元,操刀卖肉的,不妨碍做"镇关西",卖卖小贝壳,不妨碍成为石油巨头(比如shell)。

【国内MBA值不值得读】

值得读。

国内MBA中,有20%的人,属于某些方面很优秀的,10%,属于更方面都很出类拔萃的。

以北大、清华的本科功底,做前10%也不是很难的事。

而单以清华来说,前20%的人最低起薪也有30万。

所以,如果你预期到本科毕业后第五年的薪水没有30万,年增幅不到30%,不妨来读读清华。

(我建议北大的读清华,清华的读北大,符合经济学的优化规律)

【小结】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正如每个关键决策都很重要一样。

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会让你走很多弯路,花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纠正,而人生并没有多少个十年。

失败可能只有一个原因,而成功往往有很多很多原因,所以,每一个因素都很重要。

我并不是反对去五百强,并不反对在北京或者上海。

只是说,你要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知道目标在哪,知道现在你在哪,知道你下一步能做什么,知道你该如何选择,如何去落实你的规划。

随大流的结果,是你只能做庸庸碌碌的几千万分之一。

【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

大体来说,中国只有三种职业路径:

学术,商业,做官。

有些人适合做官,又有家庭背景,恭喜恭喜,苟富贵,无相忘,希望以后本着校友情谊,多多合作。

有些人矢志学术,我深表敬仰,希望以后同样本着校友情谊,多多合作。

大部分人,走的是商业路线。

读一个理工科的专业(文科也可以,其实),工作三年,读MBA,再工作五年,读个PHD,再工作几年,然后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

目前我就基本上沿着这个轨迹在走。

其实走哪条路径并不重要,因为殊途同归,最后都会走到名利权三丰收的目的地,区别只在于少走一些弯路和多走一些弯路。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在于希望以后的人,比我走的更好,更远。

【什么都不重要】

如果有人说,我读了个烂专业,在一个烂城市的一个烂公司里做一个烂工作,怎么办?

没关系,一无所有的时候是最容易实现自我突破的,只要你稍稍努力一点,运气稍微好一点,就可以有好转,然后再慢慢的走上正轨。

所以,一时起薪低,公司小,地域差,专业冷,工作环境差,事情琐碎,都没有关系,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持续不断的努力,成功只是早晚的事。

【几点提示】

【对别人保持善意和感恩】

人际关系很重要,很复杂,最关键的,是对别人保持善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别人的帮助要感恩。

这样,别人就会对你友善,就会有持续帮助你的意愿。

【不要轻易跳槽】

每个工作都可以是有前途的,也都是琐碎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想跳槽的时候,试着对自己说再坚持一年,往往也就坚持下来,或者云开雾散了。

你的每一次经历,都会影响你未来的发展和口碑,要保持良好的记录。

【口碑很重要】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会让你树立口碑,赢得尊敬,这样,你会发现别人都是有好事想着你,有困难找你帮忙的,伙伴关系就是这么形成的。

【顶天立地,能下地狱】

我们管理咨询的老师说,中国的管理者,要顶天立地。

我说还不够,还要能下得了地狱,耐得住痛苦、辛劳、寂寞、卑贱和不被理解的煎熬。

【我的经历】

我本科在北大学的是生物技术。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原来填的是国际金融,后来别人都说我学这种烂专业太屈才,于是改成了时髦的生物技术,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不学生物技术,也许本科毕业后的头几年,就不至于走的这么艰辛。

当然,我高考时发烧生病,考的并不好,所以只能自我安慰说,也许填了国际金融,考不上更惨。

毕业之后,我回到家乡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绝大部分人都以为我是走投无路才去的。

曾经某国企的一个小领导还当面质疑我是否是真实北大毕业的,他认为我是北大网络学校毕业的,因为在他的理解范围内,我似乎应该做一些更"体面"的"好"工作。

我在东北的时候,十个人有九个人会以为我是某建筑队的民工小组长或者自学成才的技术员之类的角色。

我和老婆在忆苦思甜的时候,常常会讲述各自的悲惨经历,似乎谁越惨,谁就越光荣一样。

在总结陈词的时候,我会对她说,当一个人开始向别人诉说他过去的悲惨经历的时候,往往是他开始成功的时候,在真正悲惨失落的时候,你是不会对任何人说的。

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候。

有句话叫"士可杀,不可辱",等你明白"士可辱,不可杀"的时候,大抵才能明白我当时的处境。

有人会抱怨工作辛苦。

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这永远不会是问题。

我曾经一年出差250天,有连着180天没有休息过一天,一天工作12-14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在此基础上,我还需要每天看书2至4小时。

朋友说不要这么拼命,我说,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唯一可以交换的就是命。

去年我听几个MBA学长们谈他们在民企如何从普通员工做起,如何饱受挫折,最后百炼成钢的故事。

我只是微微一笑,因为,我曾经是从农民工做起的,并且,我比他们早做了十年,这就使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会比他们更出色。

我以前的老板说过,人这一辈子,吃的苦的总量是一定的,如果上半辈子吃的苦多,下半辈子就可以享福,如果上半辈子享福了,下半辈子就只能吃苦。

他还说过,他非常佩服我的吃苦精神,这使我觉得我觉到了认同。

我在这次暑期实习时的头的头的头曾经说过,很多事情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糟,很多事情也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好。

其实我的第一份工作,从很多角度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好的薪水(够读MBA),好的职能(研发管理,项目管理),好的行业(石油,化工),不错的老板,重重的阻力和面面俱到的工作,锻炼的我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社会底层,是怎么运作的,这是我出国读书或者在大企业工作所不能接受到了。

我希望自己能有学者的睿智,农民企业家的务实和资本家的经济意识。

所以,对于我的第一份工作,对于我的第一个老板,我一直是心存感激和尊敬的。

我唯一的遗憾,是我还可以做的更好,可惜没有能够。

以上是我本科毕业前三年的经历。

第四年的时候,我开始在清华读MBA,成绩排名第一,拿一等奖学金,找到了BPGlobalMBA的实习,然后拿到了全职,成为这个项目最年轻的中国人,然后,等着看第五年毕业的时候,能不能有幸成为起薪最高的应届毕业生。

于是,我可以和别人说,我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我在北大、清华、中科院接受过教育;我有良好的工作经历,我在民企、国企、私企,国内,国外工作过;我有宽阔的知识面,我了解生物、医药、石油、化工、化纤、服装、机械、电器、自动化。

;我有专业特长,比如项目管理,研发管理,项目评估等等,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我还年轻,这一切都是我在本科毕业五年内完成的,所以,我有greatpotential......现在,我的主要工作,是每天接送老婆上学、放学,每天督促她写作业,或者帮她写作业。

她是清华07的MBA,目前热衷于创业,所以像做作业,做家务这样琐碎的事,大部分由我承担。

我常常和她开玩笑说,她有一个最有才华,最昂贵的私人助理。

每当我开着电瓶车,穿梭于日渐寒冷的北京街头,我会对她说,这辆车上载着500万humancapital,应该是世界上最贵的电动自行车。

【我的未来】

在我本科毕业的头三年,我是被低估的。

现在,我是被高估的。

所以,我一直以很忐忑的心情,来接受BP的GMBAoffer。

我对BP也心存感激,它使我少奋斗了五年。

我预计会为BP服务十年,在此期间,争取在剑桥或者哈佛拿一个PHD。

然后,我会创业。

我会设立一个有限合伙制企业,招募有思想有眼界的合作伙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打造出一个致力于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提升的集团。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一个商业帝国的崛起和发展壮大。

【术篇之简历、求职信和开放性问题】

简历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内容,是格式。

一个筛简历的人,大概会花1-5秒钟决定看不看这份简历,花5-20秒钟决定要不要给这个人面试或者笔试的机会。

只有到了面试阶段,面试官才会花1-5分钟来看被面试者的简历,以便先稍微了解一下被面试者,然后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在最初的5秒钟时间里,格式决定了简历的命运。

最常见的毛病,是看起来乱糟糟一团。

这多半是因为没有对齐,没有注意留白和补白所致。

简历不光要左对齐,满行的地方,比如"时间-职位-地点"行,还需要右对齐。

这个可以用word里的分散对齐来实现,但不能因为使用了分散对齐就偷懒。

因为自动分散对齐的话,有的行,字会被拉长,有的行,字会被压缩,这样很难看,所以,还需要手动调,加减一个字(或者空格),看看效果如何,是否匀称。

做版面设计的都知道留白与补白是门艺术,每段的最后一行写到哪,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应该写过一半,但是不能都写满,这就是留白;一般简历上半部分写的少满一点,下半部分写的满一点,这样重心就在下面,不会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

留白的另外一个地方,是每段段后要给一定的距离,比如,0.5或者0.25行(寸土寸金,空一行就太奢侈了)。

这样,一段和另一段之间,就可以清晰的分开,构成一个个"视觉块"(同时也应该是逻辑块)。

还有一个常见的毛病,是每个经历的每个小点,只有一句话,连一行都不到。

这样,会显得简历非常单薄,看起来瘦骨伶仃。

正确的做法,是每个经历下面写两到三个小点,每个小点用两三行来描述。

其他需要注意的,比如,应聘外企,一般是不能贴照片的,尤其是应聘海外职位的时候,绝对不能贴照片。

应聘国内企业,如果自己长象比较出众的,可以贴。

一般不用学校的logo,北大已经是一个足够显著的关键词了,无需再强化。

不用有颜色的字或者线,连电子邮件地址自动生成的蓝色,都要手动改成黑色。

一份简历只用一种字体(如宋体或者仿宋),至多两种(加一种黑体)。

只用两三种字号,比如正文用5号字,标题等关键地方加大半号或者一号。

关键点可以加黑,比如名校,热门专业,知名公司,重要职位以及其他值得称道的信息,中文一般不用斜体,不用下划线。

英文简历,保险起见用Arial或者TimesNewRoman,有的老外会用Garamond,看起来典雅些。

英语一般用10-11磅字,关键点可以加大一磅,还可以加黑体。

英文可以用斜体来以示区别。

做到了以上几点,简历会看起来比较美观、整洁,可以通过最初的关键5秒。

接下去,HR就会花15秒左右时间搜关键词,看你是否值得一谈。

为了方便她/他阅读,如前所述,你的主要关键词应该是加黑的,还有一些关键词,为了版面统一、美观起见,夹杂在正文里,没有加黑,但一定要包含在里面,并且是方便寻找的。

关键信息应该包括学校、专业、成绩、英语水平、奖励、主要的工作、实习经历、相应的职位,主要的成果等等。

这些关键信息都应该写在每段的第一句话或者最后一句话里,中文叫中心句,英文叫topicsentences。

非应届毕业生,应该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工作经历。

应届毕业生应该花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篇幅写实习经历,不能因为实习经历少而少写,哪怕只有一个实习,把它写透了,也是能很好的反应一个人能力和潜质的。

成绩和英语是必写的,不能因为成绩差,英语差就不写,可以选择性的写正面一些的东西。

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学生组织的活动应该写,但是不应该超过三分之一,写得太多,会给人舍本求末的感觉。

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次是参与社会实践。

员工的主要任务是工作,其次是参加一些其他公益活动。

简历是按时间倒序写的,各项经历里,应该能看出成长的过程,最好是能看出快速成长的过程。

潜质是公司最看重的东西,而快速成长是最能反应一个人潜质的。

以上说的是关键词和布局,写好了,拿到面试、笔试机会就不会太难。

接下去才是写内容。

简历一般可以分成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社会活动、个人特长(英文一般写成additionals)四个板块,工作过的,可以少写或者不写社会活动,而把它分解到教育背景里。

如果公司或者组织知名度不高,可以加一两句说明,写这个公司或者组织在哪些方面是值得赞赏的。

简历内容上要有取舍,要有呼应。

有的同学会写五六个社团活动,七八个志愿者活动,这就没有太大意义。

一个经历应该是覆盖某一方面,比如,体现良好的学习能力,体现真正的工作能力,体现热心公益事业的品质,体现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每个经历需要两三个支撑点,无论写什么,第一句话都是总结性的,即明确的说做了什么,然后,说是怎么做的,最后,说做的结果,这称为"三板斧式"。

写下来的结果,应该是2-3行文字说清一件事情,两到三件事情,说清一个经历,五六个经历,说清楚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一般来说,一个人有两个闪光点,就可以使你立于不败之地,有三个闪光点,就可以使你胜出。

五六个经历,十几个支撑点,完全可以把这些写好。

这样的简历,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写一份简历需要多少时间?

至少要100个小时以上。

还在琢磨这个内容,或者这句话怎么写的,都算没有做到家。

在考虑多写一个字还是少写一个字,多留一个空格还是少留一个空格的时候,才差不多了。

写完了多请别人帮忙看看,看着舒心了,就可以投了。

其他事项,比如,如果觉得篇幅不够用,可以在格式――段落里,把网格线的两个勾去掉,就可以多出五六行的空间。

投不同行业,不同职能时,简历内容可能需要调整。

关于求职信(CoverLetter)。

一般公司都会有招聘的要求,求职信就可以起到把你的简历内容做一个概括,告诉对方你们很匹配的作用。

所以,一份有针对性的求职信,是会有帮助的,一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求职信,往往没什么作用。

求职信和简历一样,先写中心句,然后写支撑句。

原因是HR往往没有时间通读你的求职信,但很可能她/他会扫一眼你的中心句,这时,你得给对方的印象是你们是很匹配的。

求职信最常见的错误,是写错对方公司的名称,比如,申麦肯锡的求职信里,突然冒出来一个BCG。

一般来说,投外企,简历加求职信是足够了。

投国内企业,则最好附上很多其他资料,比如,各种证书,奖状,推荐信的复印件,这个在人才招聘会投纸质简历时特别重要。

当招聘单位在现场收到几万份简历的时候,一两张纸的简历,是很容易被淘汰的,而十几张纸的求职包,拿到面试笔试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网申的时候很多企业会有开放性问题,一般来说,需要针对性的答好一两个问题,剩下的可以泛泛而谈,这样,既提高了效率,也能保证通过率。

08年会有近600万的毕业生,一个知名的大企业,收到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简历,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收到一千份甚至一万份北大或者清华同学的简历,也不奇怪。

再优秀的人,没有面试机会,也是无法拿到好offer的,所以,做好简历,提高通过率,外加广撒网,才是王道。

【术篇之面试】

通过了简历,接下去就是面试了。

之前或者之后,很多企业会有笔试,笔试大致可能分为外企版和国企版两种。

外企的,大致是初等数学加GMAT逻辑和阅读的模式,有的公司会有心理、智力测试。

不难,不过时间会非常紧,熟能生巧是关键。

国企版,大致是小学奥数加公务员考试加英语测验的模式,部分企业也会跟风做心理、智力、甚至是逻辑测试。

国企版笔试绝对很难,时间也很紧,但也不是不可以准备。

很多外企有在线测试,可以选择语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选中文,因为翻译的非常差,尤其是逻辑题,中文版的根本就不可能看懂。

正式说面试技巧之前,还得说说着装。

经常看到有人问,要不要穿正装?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吃西餐的时候,要不要用刀叉?

或者,上课的时候,要不要带书?

的确,吃麦当劳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不用刀叉,上计算机课的时候,很多同学只带电脑不带书。

但是,在着装这个问题上,宁愿让别人觉得这个孩子太认真、太正式了,也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太不认真,太不正式。

这一点无论对技术类职位还是管理类职位,都是适用的。

除非,你是应聘时尚类的职位,或者公司明确指出不能穿正装。

男士的正装,最主要的是要合身。

肩膀宽阔的,穿了看起来会非常精神。

不幸肩膀狭窄,身体瘦弱的,首先不能穿太宽大的衣服,不然看起来很别扭,不协调,同时也不能穿太紧身的衣服,不然看起来会非常瘦弱,给人靠不住的感觉,所以,只能选合身但略大一点点的衣服。

不赞成定做西服,钱不到位的话,定做的西服往往比买的更差。

经济条件许可的,可以选购一些国外品牌,成才魁梧一点的,可以选欧版,灵巧一点的,可以选日版。

衬衣一定要是棉的,很有质感的那种。

经济能力有限的,可以卖厚实一点的。

其他,比如,领带最好打出酒窝,长度到皮带处。

衬衣袖管比西服略长,西裤边离地面一厘米,穿深色袜子,黑色皮鞋,皮鞋要一尘不染,要有光泽,但是别太闪亮,这和皮包是一致的,太闪亮会给人圆滑、不可靠的感觉。

没有皮包的,帆布的,黑色的,中规中矩的电脑包也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有合适的、好的手表,戴一块不错,不戴也可以,但千万别戴劣质手表,也别戴暴发户戴的亮闪闪的手表。

女生的服装、服饰可以适度活泼一些,除了职业装,职业化的裙装也是可以的,适度花淡妆,尽量去学生化。

男生举止要稳重,女生可以适度表现的活泼、可爱一点,但是言行举止不能太卡通或者太娇媚了。

做到举止优雅的捷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