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084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docx

古代文学复习题1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范围(2014级)

一、诗文背诵:

本学期要求背诵的所有篇目

二、名词解释:

汉赋:

是汉代在远承《诗经》赋诵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家铺张恣肆的文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杨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乐府:

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汉代设立的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并负责搜集各地歌谣的音乐管理机关。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近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伤感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无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内容多写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蔡琰为代表的作家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目睹了民生的苦难,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作品大都呈现出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征,这种特点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建安风骨”。

真实地反映了现时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流露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幽怨,带有悲剧色彩,意境宏大,笔调畅朗,从而形成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以“三曹”、“七子”和蔡文姬为代表。

三曹:

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构成的文学家族。

他们在诗歌中书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构成的文人集团。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太康诗风:

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的一种诗歌风气。

繁缛是太康诗风的特征。

玄言诗:

在魏晋玄学和清谈之风兴盛以及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吴歌: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

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西曲: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

今存142首。

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大小谢:

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

东晋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大成者,南朝齐人谢朓因为经历与谢灵运相似而被称为“小谢”,他们都是写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

又称新体诗。

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朓、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四声八病说”:

“四声”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八病是指在永明体诗歌创作中运用四声产生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八种声病。

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

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

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

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

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骈文:

文体名。

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

起源于汉魏。

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

迨南北朝,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

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

又叫“骈体文”,相对于散文而言,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常用四字句、六字句并且字句两两相对成篇的文体。

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下形成的。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记述地理博物、鬼神怪异、佛法灵异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形式。

其特点篇幅短小,叙事简单。

志人小说:

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形成的。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记述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形式。

其特点篇幅短小,叙事简单。

代表人物作品有沈约的《俗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搜神记》:

一部用用笔记题材编写的志怪小说集。

二十卷。

东晋干宝作。

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

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大小故事共四百多个,内容上表现鬼神怪异,结构上篇幅短小、叙事简单。

也曲折反映了社会现实、人民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世说新语》:

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逸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

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

语言精练,韵味隽永。

对后世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三、熟读篇目:

《谏逐客书》、《过秦论》、《论贵粟疏》、《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苏武传》、《七发》(音乐一段)、《子虚赋》、《归田赋》、《登楼赋》、《小园赋》、《别赋》、《与吴质书》、《与山巨源绝交书》、《归去来兮辞》、《北山移文》

四、思考题

1.以《过秦论》、《论贵粟疏》为例论析西汉前期政论文创作特点及成就。

贾谊的《过秦论》一是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二是把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照;三是把陈胜的起义军和六国诸侯进行对比。

运用多侧面对比的手法,以古鉴今,密切联系现实政治,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

由总结秦亡教训转入议论汉世治乱的作品,他的政论文做到了古今交融,把前代和本朝相贯通,在观察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深沉而悠长的历史沧桑感。

晁错的《论贵粟疏》通过古今对比,说明:

“务农于桑,薄赋敛,广蓄积”的重要性;将粟米布帛与珠玉金银的价值和作用加以对比,说明应该“贵五谷而贱金玉”;将农民的勤苦贫困生活与商贾的富裕得势加以对比,说明应该采取措施抑制商人,防止他们兼并农民。

晁错的文章善于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各种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而切于实际,文风简洁明快。

西汉前期政论文创作成就:

西汉前期以贾谊、晁错为代表,创作文风气势纵横、夸张渲染,注重对比,立论精辟,把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作为首要问题,显得严谨质实。

代表了西汉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2.以《七发》、《子虚赋》为例论述汉大赋的文体特征。

(1)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赋体的叙事离不开文采,如《子虚赋》中极力描绘天子上林苑的巨丽之美和天子游猎时的盛况和浩大声势,极尽铺张扬厉。

《七发》中观潮一段,精细刻画,极尽铺夸之能事。

(2)非诗非文,半诗半文,韵散结合的文体

《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子虚赋》虚构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设为问答,结撰成篇。

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3.张衡《归田赋》的文学史意义。

(1)是汉大赋向抒情小赋过渡的里程碑;

(2)是我国今存的第一篇骈赋;(3)是第一篇田园赋,为后世文学表现田园题材提供了艺术借鉴。

《归田赋》语言清新晓畅、挥洒自如,与内容意脉贯通、和谐一体,宣告了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

其骈偶成分恰到好处,为后世骈体赋开创了良好范例。

4.以《长门赋》、《登楼赋》为例论述骚体赋的文体特征。

(1)直接继承屈原作品,在体制上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

如《长门赋》中每一句中都有“兮”字,通篇用“ang”韵,句式整齐;《登楼赋》中也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

(2)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长门赋》写陈皇后被废,幽居长门宫,苦闷抑郁,将宫廷妇女失宠后的卑微屈辱而又梦寐望幸的哀怨心情写得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登楼赋》借登楼抒写其久居客地而思念家乡的忧愁,并表达了希望天下太平,能够施展个人才能的愿望。

5.汉赋的发展阶段、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作,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

汉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看:

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其作品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

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代表人物作品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以及“七体”为代表。

与此同时骚体赋的创作也并未中断,如司马相如《长门赋》、《大人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扬雄《太玄赋》以及“九体”为代表。

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

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西汉后期相继出现纪实性的述行赋,以刘歆的《遂初赋》、班彪《北征赋》等为代表,其形式上仍然属于骚体赋。

自张衡《归田赋》正式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其后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为代表。

6.司马迁生平中哪些事件对他写作《史记》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知识广博,史官家庭对司马迁有直接的影响。

第二:

司马迁先后向孔安国、董仲舒等名师学习,打下了古文基础。

第三:

司马迁在太史令上利用工作便利广泛阅读,掌握各种文献资料。

第四:

司马迁有过漫游经历,扩大了视野,有了真切的体验。

第五:

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后,身心饱受摧残,修史动机有所调整充实,从润色鸿业转向抒发内心的抑郁和身世之叹。

赋予《史记》新的内涵。

7.结合作品《李将军列传》、《苏武传》论析《史记》、《汉书》写人的特点。

《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1)选取与天下兴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戏剧化的、激烈紧张的斗争冲突来凸现人物性格;

(2)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代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情节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3)重视以细节描写突显人物性格;(4)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

《汉书》写人的特点:

(1)虚实相间与增删史事;

(2)概叙与详叙相互穿插,特别注重细节描写;(3)以叙为议与细笔妙补,善于用层层推进法来叙写人物事迹。

8.《史记》的体例。

(1)十二本纪:

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2)十表:

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3)八书:

记典章制度的沿革;(4)三十世家:

记诸侯国世代存亡;(5)七十列传:

类记各方面人物。

9.《汉书》的成书和体例。

(1)《汉书》的成书 :

《史记》的汉代史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固的父亲班彪曾写《史记后传》欲补足汉史。

在此基础上,班固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书》的部分是由班昭和马续补写的。

 

(2)《汉书》的体例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

《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对后代史家多有影响。

《汉书》不仅增补了武帝后的历史,也对武帝前的历史进行了一番加工、整理和补充。

《汉书》还增添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

总之《汉书》承《史记》的体例而更加详备严整。

10.结合作品把握两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主要内容:

(1)反映人民的悲苦与反抗的诗歌。

汉代社会经济强盛,但贫富差距悬殊,上层贵族富足,下层百姓困苦。

因此,民歌中的这类题材常吟出生活的悲歌,传达出反抗的呼声。

如《陌上桑》、《平陵东》、《妇病行》、《东门行》等。

(2)反映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诗歌。

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古歌》等。

(3)反映了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如《上邪》、《有所思》、《白头吟》、《怨歌行》、《上山采靡芜》、《孔雀东南飞》等。

(4)此外,还有一些用于郊庙祭祀的诗歌。

如刘邦妃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司马相如等人所作的《郊祀歌》等

特点:

(1)语言朴实自然,多用生动地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

(2)押韵灵活,句句押韵如《平陵东》;隔句押韵如《东门行》、《燕歌行》;隔两三句押韵如《陌上桑》;(3)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巧妙地熔铸对话刻画人物,如《孤儿行》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4)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5)排偶句,如《陌上桑》中“头上倭角髻,耳中明月珠。

”;(6)回环往复,音韵和谐,如《江南可采莲》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主题有哪些?

与时代背景有何关系?

文学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认识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

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嵇康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刘琨等。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哪些代表性的文学批评著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裴子野《雕虫论》,萧统的《文选》,锺嵘的《诗品》等等

13.曹操的文学史贡献。

(1)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2)他最早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对后世影响很大(3)他的诗古风悲凉,气韵沉雄,体现了建安风骨。

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又反映现实,语言古朴率真。

他广泛搜罗人才并命人整理汉代音乐和歌舞。

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积极倡导文学的发展。

其《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14.曹丕的文学成就。

(1)《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最完善的七言诗;

(2)《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专论。

曹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开创者;(3)他以太子、帝王的身份大力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曹丕的诗歌主要分为三类:

宴游诗,多写游赏之乐,描写山水比较细致,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抒情言志诗,描写行军艰苦或举出古人成败事例以供后人借鉴;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的诗作,是曹丕成就最高的诗歌,《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15.曹植诗歌的特点及文学史贡献。

曹植前期代表作是《白马篇》、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是作者的自我化身,诗风豪迈慷慨、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

后期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此诗中,曹植前期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以消散,代之出现的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

诗歌抒写了曹植对京城的留恋、对个人命运、前程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兄弟生离死别的感伤、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悲凉沉郁、鲜明感人。

文学史贡献:

他的诗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16.以曹植、阮籍诗歌创作为例论述建安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

创作背景都处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文人饱受战乱之苦;诗歌题材都有对人生苦短、个人境遇的感慨;情感基调都带有悲剧色彩;都以五言诗为主。

不同点:

建安诗歌多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正始诗歌多抒写个人忧愤;正始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风格上建安诗歌慷慨悲壮,正始诗歌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分析:

曹植前期的诗歌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乐观、浪漫的情调;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总的来说,建安诗歌注重描写民生疾苦。

而阮籍诗歌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表达个人的感情、寄托怀抱,表达其追求自然,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17.太康“繁缛”诗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辞藻;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18.左思《咏史》的文学史意义。

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

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左思“咏史”诗的主要内容是寒士之不平和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多引史实,借古讽今。

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19.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学成就。

(1)亲近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

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离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读者也可以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2)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

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

如《归园田居》其三。

(3)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老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1)情、景、事、理的浑融。

不追求物象的形似、情节的曲折,不抽象的说教而用有情趣、理趣的语言来表达;

(2)平淡而又醇厚,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虽经雕琢却又不漏痕迹,显得平淡自然;(3)平淡与豪放,田园诗闲散冲淡,咏史等诗,豪放有力;(4)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20.谢灵运在诗史上的地位。

谢灵运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理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

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诗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诗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开启由写意到摹象的转变,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开启由启示性到写实性的转变,注重写实,增强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自谢灵运后山水诗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

21.以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为例论述诗歌艺术转变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像。

陶渊明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而对于谢灵运、山姿水态在他诗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他们一一真实的再现出来。

如《入彭蠡湖口》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

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的效果。

他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

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文心雕龙•明诗》说:

“俪菜百子止呕,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理而追新。

”尽管刘勰对此持批评态度,却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语言的特点。

从写意到摹象,陶选明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整体的自然美;谢灵运注重描山刻水,追求细节、客观美。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注重言外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想象;谢灵运注重写实,追求新奇。

22.鲍照诗歌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鲍照继承和发展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

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

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内容上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山水诗的风格深秀幽奇、严整厚重;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情感基调上抒发贫寒之士的呼声,昂扬激越。

23.结合作品论析大小谢山水诗创作的异同。

同:

在诗歌结构上,小谢诗承大榭,结构皆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

都善于熔裁警句。

区别:

谢灵运对山水景物客观描摹,谢朓则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1)小谢诗已基本剔除玄言说理成份。

(2)小谢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潇散、改变了大谢诗的繁复典重之风。

(3)相比而言,小谢诗歌语言音律更协调、流畅自然。

谢朓注重声韵,审美上讲究“圆美流转。

24.梁陈宫体诗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

宫廷生活、女性生活圈、咏物。

特点:

注重词藻、声韵和对偶;情调伤艳,风格柔靡。

25.为什么说庾信诗歌集南北诗风之大成?

内容上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汲取齐梁文学声律、对偶并接受北朝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