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819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复习总.docx

古代文学复习总

三、名词解释

1、诸宫调:

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

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

的部分。

今存: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2、西昆体:

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它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流行一时。

内容空虚,片面追求李商隐的雕彩巧丽和唐彦谦的韵律铿锵,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许多进步作家竞起补偏救弊,大力呼吁文风改革,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因而兴起,它直接影响到宋代各种文学样式的发展。

3、《西昆酬唱集》:

中国西昆体诗集。

2卷,宋初杨亿编。

宋真宗景德二年,杨亿等编纂《册府元龟》。

在修书之余,他们写诗唱和,并把这些诗编辑成集。

集中缀辑杨亿与其他17人唱和诗247(一作248)首,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3人的诗占4/5以上。

集中以五七律诗为主。

  由于这三年的酬唱活动主要是在秘阁中进行的,所以杨忆将他们的酬唱之作根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关于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将这本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

其题材范围是比较狭隘的。

全集70个诗题中,主要有三类题材:

①怀古咏史②咏物③描写流量光景的生活内容

诗的内容有反映作者们流连光景、优游岁月的生活,如《别墅》、《夜讌》、《直夜》等;有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的,如《始皇》、《汉宣》、《宣曲》等;有咏男女爱情的如《代意》、《无题》等;更多的是咏物诗如《鹤》、《梨》、《柳絮》、《萤》等。

一般题材狭窄,诗情贫乏,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流行一时。

艺术特征:

①大多事发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②诗体多为近体,七律占6/10,也体现出步趋李商隐、唐彦谦诗体的倾向。

4、山谷体:

指北宋江西诗派诗人黄庭坚所开创的诗体。

其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硬瘦、奇峭倔强,主要艺术特点是好用拗句。

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主张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

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5、江西诗派: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宋代文学流派。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主张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创作讲究用典,生新瘦硬,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即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6、令:

多半是唐代词牌的通称,如《调笑》又叫《调笑令》,《浪淘沙》又叫《浪淘沙令》。

中唐前后,词多由律绝变化而来。

“小令”这个说法就是说演唱的时刻较短,当然也就等于篇幅较短了。

7、元杂剧:

又称北杂剧,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

它是在北曲的基础上把唱、念、歌舞和做工结合表演故事的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由金院本和诸宫调发展演变而成的、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体制上具有四折一楔子的特点。

剧本由曲词宾白组成,角色分末旦净杂等。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8、南戏:

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9、拟话本:

明清人模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为拟话本。

拟话本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是城市中的商人、手工业者大量作为正面主人公出现。

二是在某些写爱情的作品中,两性关系中封建意识褪色了,偷情、外遇等等现象普遍起来。

代表作有冯梦龙编集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所作《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0、世情小说:

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情书等。

它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涉及世情的小说的出现可追溯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世情小说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

流行于明代。

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代表作《金瓶梅》、《红楼梦》。

11、历史演义:

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

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演义》(罗贯中)、《隋唐演义》(褚人获)、《杨家将演义》(熊大木)。

12、章回体小说:

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

源於宋代平话,确立於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

艺术形式;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与崇实翼史的创作方法;宣扬儒家学说的思想倾向;理想化与类型化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13、临川四梦:

又称玉茗堂四梦。

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儿女风情戏主要以单向型或双向型的爱情中人为描摹对象,政治戏中,男子则是占主要和绝对的位置。

从审美倾向上看,风情戏的主要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颂。

政治戏的基点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定。

风情戏中的儿女情往往是真善爱的体现,政治戏中的官僚行径则无一不是假恶丑的典型。

前者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肯定与期望,后者则表现了对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风情戏妙在艳丽多姿,政治戏则显得尖锐深刻。

《牡丹亭》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在我国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

答:

1、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

2、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

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了领域。

再次、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2、简述纪君祥《赵氏孤儿》及其含义

答:

第三卷书,P251页,第二段。

3、元代散曲体制上有何特点?

答:

1、散曲之所以称“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剧本中使用的曲,粘连着科白、情节。

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这就是“散”,它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2、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体自由灵活的特点,因

此往往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的状态。

3、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

增加衬字,明显

地具有口语化、俚俗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4、简述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所折射出元代的社会矛盾。

答:

人民的愤怒及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官吏贪赃枉法;流氓恶霸横行;高利贷剥削残酷。

5、述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并分析关汉卿杂剧《窦

娥冤》中的窦娥形象。

答: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

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在生活灾难面前,窦娥用于承受、安宇命运、孝顺贤惠。

追求安稳平静的寻常百姓生活。

在人为灾难面前,则勇于抗争,全力维护人格尊严。

她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窦娥性格具有如下特点:

a:

对自己——认命态度,与世无争,温柔善良。

b:

对婆婆——用心服侍,同情、不满、可怜。

c:

对张驴儿父子——言词果断刚强,绝不妥协。

d:

对父亲——怨恨、愤怒、期待

e:

对官府——从希望到侥幸到绝望

6、分析《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形象。

怎样认识《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答:

曹操——残暴、多疑、为人不厚道,挟天子以令诸侯,虽广纳天下英雄,但不以仁义为做人的基本原则,讲究宁我负人,而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为人处世原则,虽有雄才大略,但可以被称为奸雄

刘备:

仁君的典范;爱民、爱才;待士以诚信宽厚、肝胆相照;大真似伪,重情重义,永不放弃,忠于汉室

拥刘反曹——书上P25-P26页

7、简述汤显祖《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及其文化意义。

情节——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圆满解决。

文化意义:

书P115-116

8、复述《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的故事,并阐释其社会现实意义。

简介——老实厚道的席廉再阴世受尽了富豪扬某的欺凌。

扬某死后,贿赂冥界使者将西打死。

席来到阴间,羊又贿买阴间狱使“日夜磅掠”,使之“筋骨摧残”。

席廉之子席方平赴阴间代父伸冤,他层层上诉,从城隍、郡司、直到冥王,但是由于他们都受了羊某的贿赂,结果是都不受理,而冥王“命置火床等。

席方平受尽了折磨,但毫不气馁,最后告上了二郎神,冤案方得昭雪。

意义——接阴间的险恶,影射人间的贪官吏虐,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机构的各个层次。

它使人们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各级官府,只不过是压迫人民的工具;封建社会的官场社会的腐败以极,暗无天日,从而使人们产生了对封建统治性的怀疑。

 

9、怎样评价《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续书?

(1)完成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使之成为了一部完整的作品,对其流传和艺术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

(2)后40回坚持开展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按曹雪芹的创意和构思,《红》是部彻底的悲剧,即以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和贾府的彻底败亡,以揭示封建势力在扼杀新势力的同时,它自己也归于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3)基本上保持了人物性格的“坚定性”,并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和丰富(4)在语体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与前80回大体保持了一致。

10、《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

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

人物塑造的突破——

(1)“打破了历来小说窠臼”,而是曹雪芹就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体验而塑造出来的真实的人物。

(2)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性格简单化的写法,一些主要人物性格有着多个侧面的,乃至是美丑互渗的表现。

比如王熙凤。

(3)许多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都是不能简单判定其美丑善恶的,都富有深蕴。

譬如赵姨娘和探春。

(4)众多人物处在贾府内外的偌大关系网中,形成了不同性质的系列,而其更为突出的优点是着意于人物之间的相互映照,互为补充,生发出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

心理描写突破进展——1直接描写,道出心声

(1)运用内心独白对人物进行直接心理描写的细腻生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对宝、黛爱情发展过程中二人互相揣测和试探写得惟妙惟肖

(2)词以言情诗以明志,用诗词的特殊文字形式来表现人物不可名状的内心感情或强烈感受,是《红楼梦》所特有的艺术手法也是奠定这部作品不朽价值的重要方面。

(3)在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红楼梦》通过梦境把人物描写的入木三分。

2间接描写,展现性格 

(1)《红楼梦》最大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变化尤其是运用一些细节传神,从细微处来省察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

(2)一个人的神态变化往往是人物特殊心理活动的一种准确的外现。

所以它始终和人物的心理状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通过对话手法将心理活动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外化为看得见、感觉得到的语言对话。

3转述代言,表达心理

(1)由作者转述直接替人物表白来表达人物心理的手法在《红楼梦》里也非常常见。

(2)作品里也常常用他人代言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这种间接描述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展现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红楼梦》对人物心理描写不仅细腻、生动,惟妙惟肖,而且方法也各具特色:

作者代言周到而详尽;人物自白,直接透析复杂内心,有力且深刻;而借助语言、动作、神态?

描写等,则不落俗套且更富有表现力。

不难看出,正是这些精彩的心理描写,才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性格鲜明、呼之欲出,千载之下,其魅力依然未减,依然深入读者内心且共鸣不已。

11、分析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然后,将“竹杖”、“芒鞋”与代表身份地位的“马”作一比较,一个“轻”字显出对官场的漠视。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为全词点睛之笔。

词人不怕被贬,无惧生活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透露出人到中年的沧桑阅历,几又几多轻视、几多豪气!

任凭道路泥泞,衣衫尽湿,心灵仍然充满“晴”意,放声高歌。

下片写的是春雨初霁,夕阳晚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此时词人已物我两忘,面对“微冷”时忽逢晚照暖身,本应欣喜,然而苏轼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为晚晴而喜。

继续了自己的旅途,将一路的阴晴冷暖抛在身后,一种淡然的心境跃然。

这应是经历坎坷波折、大起大落之后的平淡与坦然。

语意双关是这首豪放词应为其主要特色。

表面上是写在路途中所遭遇的自然界的雨,实则暗指词人在官场仕途中所遭遇的政治风雨。

其中,“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句表现了词人无视官场风波、宠辱皆忘的旷达情怀,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则是词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愿望的生动体现。

12、分析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

“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

“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

“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

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

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

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

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

“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

“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

”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

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

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

然而这里的“知否?

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

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

“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13、洪昇的《长生殿》是怎样化长恨为长生的?

书241页第二段

14、《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

(1)他淡泊名利,讲究“文行出处“

(2)傲视权贵,却扶贫济困,乐于助人,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3)既讲究传统美德,在生活和治学中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5)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6)表面狂放不羁,但仍然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7)较之传统的贤儒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少了些迂阔古板;较之六朝的名士,有着传统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颓唐放诞。

是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既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闪耀着时代精神,带有个性解放色彩。

 

论述题:

1、宋代散文的总体成就如何?

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成就却超过了唐文。

1、宋代散文作家的阵容比唐大更为壮大

后人有“唐宋八大家”之称,唐二宋六,而且北宋的王禹偁、范仲淹、晁(chao)补之、李格非、李廌,南宋的胡铨、陆游、吕祖谦、陈亮等人,也都堪称散文名家。

明初朱右编选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八家之文为《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编《文编》,于唐宋时代独取此八家之文。

茅坤继而编成《唐宋八家文钞》,“唐宋八大家”就成为史上的专有名词。

2、宋代作家吸取了唐代古文的经验和教训,使古文更加健康地发展。

宋代作家清醒地看到了唐代古文的得失,于是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的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二造成的险怪艰涩,从而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3、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二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

此外宋代散文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

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标志。

4、宋代散文的风格丰富多彩,几位大家各具鲜明的艺术个性

就整体倾向而言,宋文的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

就美学价值而言,宋文与唐文并无高下之分。

宋文的风格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这样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般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为作者和读者所接受。

从宋代开始,古文成为用途最广的散文文体,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体格局得以确立,历元明清诸代而没有变化。

5、宋代散文融议论、叙事、抒情功能为一体,是名副其实的美文

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

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的实用价值很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

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更加注意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和文学意味,比如欧阳修的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和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秋声赋》、《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更堪称典范。

在这些作品里,散文的各种功能已经水乳交融,且具有诗的意境,成为名副其实的美文。

明末艾南英说:

“文至宋而体备,至宋而法严。

”(《再答夏彝仲论文书》)

(另一点)宋代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把议论、叙事、抒情融合得非常完美。

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但都注意表达方式相互配合,写得非常具有文学意味。

宋代散文掀起中国散文创作的又一高潮。

(另一点)宋代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把议论、叙事、抒情融合得非常完美。

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但都注意表达方式相互配合,写得非常具有文学意味。

宋代散文掀起中国散文创作的又一高潮。

2、唐诗宋诗的主要差异。

(1)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2)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种着眼于美学风格的论述,揭示了唐宋诗内在本质的差异。

(3)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

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4)相对而言:

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

3、苏轼在我国词史上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答: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1、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颇为壮观也。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

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2、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宋杨湜《古今词话》即说苏轼“凡赋诗缀,必写其所怀”,金人元好问更认为东坡词是“情性之外,不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