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306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土白衣谱谐章.docx

红土白衣谱谐章

红土白衣谱谐章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教授何建猷同志先进事迹

何建猷,中共党员,广东省广州市人。

1967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六年制)。

38年来,一直从事内科教学、临床医疗和科研第一线工作。

现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医院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从医38年来,何建猷教授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她的事业、她的病人和她的学生。

她几十年如一日,象亲人一样帮助困难病人、同事和学生,是群众公认的“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她廉洁行医,医德高尚,以大医精诚、大爱情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是群众公认的医德楷模,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不愧为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典范和榜样,不愧为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愧为人民的好医生。

十三载真挚红土情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被许多同龄人描述成一场磨难,但换一个角度看,这是一场磨练。

尽管过于艰苦的条件限制了我们在学术上的追求,但却磨练出我们和广大民众的感情……现在的物质条件改善了,我们尤其要记得,这种金子般的真情。

没有情,就没有信任,和谐医患关系就无从谈起。

何建猷近40年的从医生涯中,有13年是在徐闻度过的,那里是她的第二故乡,那里有她十三载的红土情怀。

何建猷是广州市人,1967年在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广州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选择来到当时湛江地区最艰苦的徐闻县前山镇卫生院工作。

艰苦的生活超乎了她的想象,是对人民群众无私的爱,是对病人金子般的真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她经历住了13年的磨练,结下了十三载的真挚红土情。

刚到徐闻,对于在省城广州长大的何建猷,听不懂当地的雷州话,但是,几个月后,何建猷却奇迹地能操用雷州话和当地群众轻松交流了,很快地,何建猷完全融进了雷州半岛的群众中……头戴着竹笠,身背着急救箱奔走在当地十多条村庄中,一切就象七十年代电影《春雷》里表现的女赤脚医生一样。

然而,当时的医疗环境极端恶劣,何建猷住的破旧木板楼,楼上住人,楼下就是诊室,没水没电,平时遇到群众外伤做个缝针手术,都是打着手电筒做的,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日以继夜,抢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

给前山镇群众印象最深的是,只要谁家人一有急病,何医生就背着药箱上门,有时病人没有钱买药,她就自己先垫着,等病人有了钱再补交……

1968年,正是国内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第一年,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情况很严重,医务人员很紧缺,她每天都要值班,24小时候命,随叫随到,一有事背起药箱就跑。

有一年大年初一,有个病人请她出诊,病人住的村庄离卫生院有20多里路,当时条件差,没有车,她就和病人家属一路小跑赶去。

但是很遗憾,这是一位呼吸衰竭的病人,等她赶到时,病人已停止了呼吸,但看到病人家属哀伤的面容,她不愿放弃,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她立即给病人做人工呼吸。

病人气道里有很多痰,当时又没有吸痰器,她便采取口对口用力为病人吸痰。

尽管她很瘦弱,气力有限,还是坚持吸了十来分钟,但终因病人病情太重,还是没能挽回病人的生命,为此她伤心了很久。

还有一回,一个小学生因溺水呼吸停止被送到医院,何医生接诊后马上采取急救措施,在当时缺乏医疗器械的情况下,她用口吸出了孩子呼吸道中的异物,前后抢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挽救了小学生的生命,但她却累倒了。

为了抢救病人,她经常是废寝忘餐、忘记了疲劳,忘记了自己。

神经内科有个病人因脑出血呼吸衰竭,她积极协助抢救,自己胃病发作,就悄悄服药,又继续坚持工作。

类似这种情况不胜枚举。

或许是受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前苏联文艺作品《青年近卫军》、《静静的顿河》、《卓娅》等的影响,何建猷在执着的红土白衣路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农药的恶臭中给中毒病人做人工呼吸,第一次在酷热难当的夏夜里将草席铺在地板上睡眠,第一次靠挑水解决一切生活所需,第一次站立在深可达腰的水田中插秧……同时,何建猷也和当地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地村民把她当成亲戚一样,经常帮她挑水做饭,在物质极端缺乏,食品定量供应的年代,公社食堂的陈厨师总是想办法帮她买点特供领导的一些免票鱼虾……每逢过年,群众送来的粤西民间特有的一种点心,就足够她从年初一吃到十五了,而在那里,还有她的两个干儿子。

正是这十三载的红土情怀,让何建猷深切了解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成为了她行医的赤诚医风的永恒动力。

三十八年赤诚白衣路

“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医者的挚诚便是让病人理解的关键,‘大医精诚’,‘精’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臻至,而‘诚’则属医德医风问题了!

作为医生,只要有心,便能至诚,便能获得病人和其家属的理解,便能有效地减少医患纠纷。

无论是在徐闻还是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何建猷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永远以“诚”对待病人,走过了三十八年的赤诚白衣路。

早在徐闻,何建猷的赤诚行医就已是有口皆碑,远近闻名。

徐闻县前山公社的原饭堂厨师陈师傅一家,因为医患关系,和何医生相识已经超过30年,她对何医生的出诊作风记忆犹新:

“当年我家里有七个孩子,当年何医生到我家里出诊的时候,只要老伙和孩子在家,她跟我的老伙和每个孩子都打招呼,谈话。

每次坐下来之前都会说,‘我坐下来再给你检查彻底些’”。

多年以后,何建猷调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乡亲们到医院找何建猷看病,她总是以平常而慈祥的面容热情的接待他们,甚至把家里床铺腾出来,让前来治病的乡亲们落脚,自掏腰包给他们买饭盒。

而说起饭盒,对何建猷来说,代行动不便的病人买盒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在她的一生中上街买得最多的有两样东西,一是医学专业书,一是饭盒。

那种手提的、有二格的饭盒,一般是农村来的病人没带饭盒,她知道了便买来送给他们,有时还亲自喂病人吃饭。

雷州市客路镇农民黎文熙,因意外受伤,先后花去了上万元的医疗费,仍未痊愈,本来家境不佳的他带着东筹西借的三千元,前往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要求住院治疗。

接诊的何建猷了解到黎文熙的实际困难后,对黎文熙进行了认真的检查,认为伤情并非一定要住院治疗不可。

她给予对症下药,并开具了后续治疗的药物处方,让黎文熙回家去治疗,黎文熙取药时惊讶地发现,药费居然才20多元。

谈起这件事,黎文熙感慨的说:

“这半年来,我先后到过五家医院,看过近十位医生,但每一次药费都超过千元,而且看一次医生开一次处方,还让我住院,没有谁象何医生一样,连我回家治疗的处方都开好了,而且每次用药都是10到20元……遇到了何医生,我甚至感到时光倒流,又回到了过去廉价医疗的年代”,现已痊愈的黎文熙满怀感激。

近10多年来,各别人的价值观有些扭曲,医生收“红包”取“回扣”成为“热门”、“时尚”,但何建猷对此毫不动心,从不收“红包”取“回扣”。

湛江市李丽云的母亲患慢支肺气肿,经常请何教授诊治,即使何教授上课或出差,也非要等她回来再看不可。

有一次因病情较重入院治疗,远在重庆的儿子赶回湛江看望母亲,得知平时何医生对重病母亲的细心诊治,为表示感谢封了“红包”给何建猷,她一再推谢,病人家属坚决不依,事后,何建猷便悄悄地与同事一起到住院处把2000元的“红包”交入患者的医药费中。

类似这样的病人或家属递给的“红包”,她都这样处理。

对于药品“回扣”,何建猷从来没有心动过。

一直以来,她心系病人,深知就医不易,所以她处处为病人着想,临床用药以治好病为原则,能用廉价的不用贵重的,能用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她的处方大多为10元8元,最多也不外几十元的常用药品,不但百姓喜欢她,就连本院职工及家属,都喜欢何教授诊病开药。

就这样,无论是在红土乡村,还是在碧海港城,一种发自内心的赤诚,一种心细如发的精缜,始终贯穿着何建猷38载的红土白衣路。

一份至真师生情

“我始终觉得,作为教师,爱校爱生,忠于职守是本份,既为人师表,就必须德行高尚,言传身教,为学生作出师者风范的表率。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对我科50多位中青年教师进行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和培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工作虽忙,身体也不大好,但一想到为人师表,敬业爱业之心就油然而生。

自从调入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以来,何建猷既是一名医师治病救人,也成为广东医学院(当时称湛江医学院)的一名临床教师走上讲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与医学知识一一传授给学生,20多年来,在三尺讲台上,何教授教过的弟子数以千计,遍布广东各基层医疗机构,许多人都已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

早在1983年,何建猷带教的一名学生因病缺课一周,为了让这位学生能够尽快赶上教学进度,何建猷就替他补课,为他补齐课堂笔记,而如今这位学生已经当上了广州市某区的卫生局局长。

何建猷多年积累下来的备课本,被装订成厚厚的几册,随手翻开一册,里面都是以标准的正楷抄录的,这在教师的备课本中极为罕见。

在备课本上,何建猷手绘的教学插图之精美,不亚于任何一本出版的医学教科书。

难怪她的学生在谈到何老师的业余爱好时,都猜测她受过专业美术教育,平时会写写画画。

事实上,人们在何建猷家里,并没有发现她的一张画作。

何建猷为此解释,“年轻时对画画确曾有兴趣,大学里当过学习委员,在出墙报时难免写写画画,但自从大学毕业后,既要忙着行医,又要忙着教学,时间根本不够用,哪有时间画闲画!

多年来,何建猷每每自我提醒:

师责如山。

无论身体状况如何,只要能坚持住,她始终坚持参加教学。

——广东医学院在距离湛江老校区700多公里外新建东莞校区后,60多岁的何教授每学期都来回奔波于两大校区之间,行程逾千公里,从不耽误教学任务。

——近年来,在校学生猛增,而可供临床见习的病例并没有以相应比例增加的带教困难情况下,何建猷仍然主动积极亲自带教,与其他老师一样,每个单元都带一组学生临床见习,并具体指导参加教学的全体老师。

她始终遵循严谨治学的精神,既严格要求学生,也严格要求自己和教师。

爱护学生,也爱护青年教师,团结同道。

把学生当作亲生子女般看待,这是在何教授严厉治教的同时展现出来的另一师道魅力。

作为广东医学院的教授、内科学和诊断学教研室主任,何建猷处处关心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亲切地称她为妈妈。

同学们学习、生活上有困难,家人患病,甚至不愿让人知道的小秘密都去找她谈,何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给予帮助。

有学生患了肺炎,她亲自给学生办理入院手续,到宿舍探望患病的学生,利用休息日给缺课的学生补课,出诊看望市内患病的学生家长……她默默地为学生奉献着一切。

她平易近人,关心病人,视病人如亲人,时时、事事、处处为病人着想,她给病人买了饭票,送去衣服……这一切都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在学校授课时,已不再年轻的她不但在规定的课时给学生上好课,还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们补实验课。

在东莞校区授课时,何老师见当地可供学生见习的医院不足,就利用双休日或晚上的时间来上体格检查见习课。

她讲课形象生动,气氛活跃,学生容易接受。

而且,每次授课之前她都把准备工作做足,结合临床实际和运用多媒体授课。

为了促进省内各教学点之间的交流,何老师还走访了一间又一间教学医院,几乎跑遍了9间非直属附属医院、49所教学医院。

有的地方,她一住就是两个星期,为的是有更多的时间对实习点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

她不但耐心地指导学生,还不辞劳苦地给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上课,示范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技能操作等,她成为各教学医院十分受欢迎的人。

何建猷在把自己的严师慈爱之情纷纷点点撒向学生之余,也从中收获了挚挚真情。

在毕业典礼上,学生代表发言时表示:

“以后要成为像何老师这样的人,对医学孜孜以求,对人生乐观向上。

”何老师到东莞校区上课时,在珠三角工作的学生不管路途远近都去看望她。

去年她患阑尾炎做手术时,孩子在外工作未能赶回照顾,都是学生们主动排班日夜照料……

无私,来自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无私,来自对优秀教育传统的深切理解。

传道解惑授业之责,让一个弱质女性成为学生眼里最严厉的导师,长者护犊之情,又让何建猷成为学生眼里最有人情味的慈祥长辈。

凡此种种,撮合一身,已经62岁的何建猷教授在20多年的从教路上,继续调和着“五味”,繁茂着桃李。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挺身而出,率先垂范,站在这场斗争的最前线。

这是对我党性的一次新考验,也是对我工作的新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决不能、也决不会后退半步,因为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战场。

2003年春天,传染性极强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广东流行,一场惊心动魄、与死神搏斗的战斗打响了。

由于该病病因不明,疫情一时无法控制,不少市民产生了恐慌,一时间,人们谈“非”色变。

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从事临床工作30多年的何建猷教授临危授命,被任命为湛江市“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

接到通知后,很多同事都知道她年龄较大,患有比较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病、高脂血症和慢性支气管炎,担心她身体顶不住,劝她退到二线来。

但何教授一想到湛江市700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她告诉身边的同事: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当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我应该挺身而出,率先垂范,站到这场斗争的最前线。

这是对我党性的一次新考验,也是对我工作的新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决不能、也决不会后退半步。

因为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战场。

市专家组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对湛江地区“非典”疫情的监测、判断、追踪调查、指导诊治。

同时对所有可疑病人、疑似病人作出临床诊断的意见,上报市委、市政府。

几个月来,何教授带领专家组一直奔波在赤坎、霞山、硇洲、遂溪、雷州、徐闻等地各级医院,参加会诊、研究病情。

哪里有疑似病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从广东医学院附院收治湛江市第一例“非典”病人起,何建猷就战斗在第一线,参加会诊、查房和治疗。

在抗非工作刚开始时,由于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够,但她每次都冲在第一线抢救病人,向患者询问病史,了解病情,检查病人,阅读胸片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资料,认真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后,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鉴别诊断,提出具体治疗方案,并指导医护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下乡会诊回来后,还经常保持与基层医生和家属联系,提出诊治意见。

碰到病情复杂的病例,还要继续查阅资料,或挂电话到广州咨询,了解广州有关非典的信息等,为夺取抗非的胜利劳心劳力,全力以赴。

广州前来会诊的专家说她十分幸运,这样“零距离接触患者”,没有遇上传染性极强的“毒王”,否则,伤害在所难免。

从2003年2月以来,湛江市组织了23次会诊,何教授参加了20次,有时候一个晚上要出诊好几次,真正做到了随叫随到。

当徐闻县卫生局来电报告县人民医院收到一例可疑非典病人,病情危重,要求会诊。

她二话没说,马上组织专家,驱车前往离湛江170多公里的徐闻县会诊,到达目的地已过晌午,何教授的溃疡病已隐隐发作,但她想到会诊病人要争分夺秒,因此,忘记了自己的病痛,立即投入会诊抢救病人。

经过几个小时的会诊分析讨论,初步排除“非典”病例,作出“病毒性脑炎”的拟诊,并进行“腰穿”抽脑脊液检查,指导进一步治疗,一直忙到下午2时多才吃午饭。

4月22日上午9点东海岛卫生局报告,硇洲岛发现可疑非典病人,何建猷又马上出发,水陆兼程,到达硇洲卫生院,已是中午12点。

何教授不顾晕车晕船的疲乏,马上投入会诊,原来患者临床有发热和明显肺征,但经体检发现上肢有大量注射过的痕迹,再追问病史,排除“非典”,考虑细菌性肺炎并败血症,疑吸毒所致。

在作出处理意见和指导消毒隔离后,已是下午2时多。

4月26日晚上8时,遂溪县人民医院收治了可疑“非典”病例,急请会诊。

何教授又马上出发了……至工作完毕,已是深夜三时多。

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每次都累得疲惫不堪,在这期间,何教授整整瘦了10斤。

但一看到病人渴望的眼神,一想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何教授就来了精神,就会全力以赴投入战斗,为取得抗非斗争的胜利不遗余力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界众志成城,终于有效地控制了“非典”疫情的蔓延,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而在这即将胜利的时候,何教授却高烧39度,更不幸的是家里的小孩也出现了和非典相似的病状。

她开始担心了,她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那些让她牵肠挂肚的病人,她要是走了,她那些病人怎么办?

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她迅速振作,她一方面告诉出差在外的爱人不要担心,好好工作;另一方面积极预防,增强免疫力。

在那段时间里,何教授想得最多的是:

作为人民的医师,就是人民的勤务员。

要忠于职守,如实上报疫情,用科学务实的态度,认真地进行诊治,并且以高度责任感追踪着每一个患者的转归,这是一位医师、一位科学工作者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

2003年6月,我市赴小汤山医疗队载着欢笑和荣誉凯旋归来,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部队首长亲自到车站迎接;在阳光灿烂的七月,广东省抗非功臣齐游湛江,共同庆祝胜利的喜悦。

而此时,何教授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的病房里……

 

简朴的生活高尚的追求

“物质和金钱对于我来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我所向往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

我懂得知足常乐,懂得在精神上去享受,在工作中去追求,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没有要群众的一分钱,也没有要他们多花一分钱。

古人曾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句话,在何建猷家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在他的家里,洗完衣服的水都要使用三次,一次抹桌子,一次拖地,最后一次才是冲厕所。

用剩的小香皂,也是一块一块的存放起来,等到能洗一次衣服的时候就把它全部溶掉,可以省下一次洗衣粉;而子女上学穿的衣服,一般都是从自己妈妈或者亲戚那里拿来穿过的再给她们轮流穿,即便有时候有新衣服,也是自己亲手做的,就连一个红袖章也能做出两双袜子。

1995年,何建猷夫妇搬进了一个三房两厅的新房,家里除了添加一个组合柜外,全部都是以前的家私,甚至还有三大件是从徐闻带上来的,他们稍加修饰,一样不落伍。

后来单位建了新房,按照他们的条件,完全可以搬进去。

何建猷考虑到自己的小孩大都在外面工作以及在这里适合学习,两夫妻把名额让给了更需要房子的同事。

何建猷经常告诉孩子们,不要轻看眼前的小东西,眼光要放长远,很多时候小东西一累计,数字就大了。

不管今后是否富裕,节约都是一项光荣的传统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在何建猷家里,大都是几十元的衣服,但却有很多珍贵的书籍;她们过着简朴的生活,却有着高尚的追求。

何建猷认为,在农村的13年,有太多的知识没有更新,要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做一个对病人负责的医生,她必须夜以继日,把别人看电视的时间用在学习,把别人逛街的工夫放在看书,把别人化妆的闲情用作思考。

何建猷在紧张的教学、医疗之余,她仍然不忘科研。

据统计,工作以来,何建猷在各级学术杂志共发表论文40多篇,承担省、厅、市等各级科研课题9项,获科研成果6项,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湛江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广东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目前,何建猷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慢阻肺及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研究与实践。

并指导下级医师参加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积极开展新项目、新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其中《诊断学实习课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雷公藤甲素对大鼠哮喘模型气道平滑肌细胞增生及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肺癌与良性肺疾病患者RBC免疫功能测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研究》、《支气管哮喘气道平滑肌坛生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穴位割治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102例远期疗效观察》、《中老年人RBC免疫功能对比分析》、《加强临床教师基本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等30多篇论文均获得好评。

这就是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何建猷教授,在贫瘠的红土地,在碧海港城,以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的淡泊、睿智,一名党员的清醒和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让生命在平凡工作中闪光的事迹,树立了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的形象,谱写了和谐医患关系的瑰丽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