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6557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docx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九)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稗史到大雅:

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而不登大雅之堂。

《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

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也是在正宗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

明清两代,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文学高于历史。

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始。

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的高度:

“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而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

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那么,鲁迅使小说这种文体从传统向现代成功转型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呢?

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就此而言,鲁迅的小说其实比起宋元话本来并不显得通俗易懂。

且不说他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怀旧》等是用文言文写的,《狂人日记》开篇就是一个文言的序。

关键就在于,胡适的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普实克在其著名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一文中,就探讨了这篇文言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由此可见,文学的现代性有诸多的特征,白话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把是否使用白话看成是衡量现代性的唯一标准是谬误的。

普实克指出的鲁迅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淡化情节,涉及现代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

鲁迅小说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其悲剧性是对传统大团圆的颠覆。

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表现的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国民性。

而现代的新文学则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真诚地正视人生的血痕和泪痕,写出人生的“血和肉”。

阅读鲁迅的作品,且不说完全笼罩在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中的《彷徨》,就是鲁迅在《自序》中标榜“听将令”而露出若干亮色的《呐喊》,其悲凉的基调也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

《狂人日记》中的觉醒者面对无人理解且将他视为疯子的环境绝望地呼喊着“救救孩子”,《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像一条狗一样地默默地死去而无人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旧历年底怀着到阴间被分尸的恐惧郁郁而终……即使是鲁迅的喜剧性小说,也是含泪的笑,而且长歌当哭的泪水要压倒短暂的笑,尤其是《阿Q正传》,当阿Q觉得自己做革命党受难却实际上是被当作盗贼杀头的时候,看客们跟着这个死囚仅仅是想听他唱一段,让人在笑后陷入深深的悲哀与反省之中。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鲁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并不表现在通俗易懂,而在于其具有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审美特征,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

B.鲁迅的很多小说是悲凉的基调,是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剧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C.《彷徨》《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即使是喜剧性小说《阿Q正传》也让人完全沉浸在悲哀与反省之中。

D.《狂人日记》不能因为正文是白话文,就认定它是现代小说;《怀旧》也不能因为它是用文言写成的,就否定它的现代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说文学高于历史。

而在中国古代,饱读圣贤书的君子瞧不起小说,才子只是偶涉小说,落第的文人也只是通过写小说做白日梦。

B.梁启超冷静客观地评价了小说的地位,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号召,提倡写作“新小说”,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C.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西方小说时还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

D.胡适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是错误的。

白话并不是评判文学现代性的要素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虽然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肯定性的评论,但仍没有摆脱“稗史”的地位。

直到《红楼梦》出现,传统小说才没有被看作是“闲书”。

B.如果没有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没有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没有五四文学革命之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鲁迅发表现代小说就不会那么顺利。

C.鲁迅认为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是不健康的国民性的表现,认为现代的新文学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

他也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这一观点。

D.鲁迅在夏瑜的坟头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表明革命还有后来人,想以此透出几分亮色;然而,这种企图连夏大妈也只能理解成儿子的冤魂显灵。

这种隔膜增加了《药》的悲剧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震,南阳人。

父谦,都督佥事,震袭指挥使。

正统九年从征兀良哈有功,进都指挥佥事。

已,从王骥平麓川,进同知。

景帝即位,充贵州右参将。

击苗于偏桥,败之。

进都指挥使,守靖州。

寻坐罪征还。

方瑛讨苗,乞震随军,诏许立功赎。

已,从瑛大破天堂诸苗,仍充左参将。

天顺中,复从瑛平贵东苗干把猪。

瑛卒,即以震充总兵官,代镇贵州、湖广。

初,麻城人李添保以逋赋逃入苗中。

伪称唐太宗后,众万余,僭王,建元武烈,剽掠远近。

震进击,大破之。

添保遁入贵州鬼池诸苗中,复诱群苗出掠。

震擒之,送京师。

寻破西堡苗。

荆、襄贼刘千斤、石和尚为乱,震进讨。

贼屡败,乘胜追及于梅溪贼巢。

官军不利,都指挥以下死者三十八人,有诏切责。

白圭等大军至,震自南漳进兵合击,大破之,贼遂平。

论功,进右都督。

时武冈、沅靖、铜鼓、五开苗复蜂起,而贵州亦告警。

震言贵州终难遥制,请专镇湖广。

许之,乃还兵。

由铜鼓、天柱分四道进,连破贼,直抵清水江。

因苗为导,深入贼境。

两月间破巢八百,焚庐舍万三千,斩获三千三百,而广西瑶劫桂阳者,亦击斩三千八百有奇。

当是时,震威名著西南,苗、僚闻风畏慑,呼为“金牌李”。

七年,与项忠讨平流贼李原,招抚流民九十万人,荆、襄遂定。

十一年,苗复犯武冈、靖州,湖湘大扰。

震与巡抚刘敷等分五道进,破六百二十余砦,俘斩八千五百余人,获贼孥万计。

论功封兴宁伯。

时武靖侯赵辅、宁晋伯刘聚皆以功封,论者多訾议之,独震功最高,人无异言。

参将吴经者,与震有隙。

弟千户绶为汪直腹心,经属绶谮之。

会直方倾项忠,词连震,遂逮下狱,夺爵,降左都督,南京间住。

未几,直遣校尉缉事,言震阴结守备太监覃包,私通货赂。

帝怒,遣直赴南京数包等罪,责降包孝陵司香,勒震回京。

直败,震诉复爵,寻卒。

震在湖湘久,熟知苗情,善用兵。

一时征苗功,方瑛后震为最。

然贪功好进,事交结,竟以是败。

(选自《明史·李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震袭指挥使               袭:

继承

B.添保遁入贵州鬼池诸苗中遁:

逃跑

C.都指挥以下死者三十八人,有诏切责切:

严厉

D.会直方倾项忠倾:

钦佩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震“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

①击苗于偏桥,败之 ②复诱群苗出掠 ③震自南漳进兵合击,大破之 ④因苗为导,深入贼境 ⑤招抚流民九十万人 ⑥然贪功好进,事交结

A.②④⑤B.②⑤⑥

C.①③④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震跟随方瑛平定贵东苗人干把猪后,又带兵攻击抢掠远近各地的麻城人李添保,当李添保逃入贵州鬼池苗人当中后,李震擒住了他并将他送到京师。

B.李震进兵讨伐贼人刘千斤、石和尚,当追到梅溪贼人巢穴时,官军仗打得并不顺利,李震受到皇上的指责。

后援军到达,和李震的军队联合进攻,贼人才被平定。

C.当武冈、沅靖等地苗人纷纷起来作乱后,李震用苗人当向导,深入贼人境地。

两个月间他就攻破了贼人多处巢穴,斩获数千人,平定了苗人作乱,威名震西南。

D.李震因征讨苗人作乱有功,被封为兴宁伯。

当时和李震一起受封的还有赵辅、刘聚,但人们对这两人多有议论,对功劳最高的李震没有异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进都指挥使,守靖州。

寻坐罪征还。

方瑛讨苗,乞震随军,诏许立功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几,直遣校尉缉事,言震阴结守备太监覃包,私通货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谪仙怨

[唐]刘长卿

晴川①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②。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 ①晴川:

晴朗的江面。

②携:

分离。

③长沙:

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8.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2)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________________,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第十二位乘客

列奥斯劳

这只白色瓷质的猫,有一对琥珀色的眼睛,摆在壁橱最上面一层。

约翰穿过客厅走向厨房时,厌恶地朝它瞥了一眼。

杜伊正在洗碗槽边忙着,看样子已经吃过早餐了,桌上只放着一个人的餐具。

约翰心里自然明白,匆匆吃了块面包,喝了半杯咖啡就离开座位站起来。

“今天早上,我要搭船到特慕冷叔叔那儿!

”杜伊说道,她显然正等待着约翰的回答,然而他却不作声,只点个头,转身就走了。

脚步声沿着楼梯一路响下去。

约翰过街时,没有像以往一般,转身回望年轻的太太,就连拐入街角之前,也忍住了回头的冲动。

他实在不能原谅杜伊,她简直太让人失望了。

这是他们结婚以来第一次发生口角,全都是这只白瓷猫惹的祸!

杜伊答应过不做任何不必要的开销,但还是买下了这只瓷猫,那些钱原本是省下来准备买汽车的。

约翰到现在一直没有钱买车,天天搭公车到轮船公司上班。

他觉得自己在同事堆里显得格格不入,当别人谈论马力、活塞时,他一句话都插不上,因此迫不及待想早点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子。

想不到昨天一回到家里,约翰就发现壁橱上多了只猫,他诧异的程度不难想象。

杜伊花了二十古顿买了这只猫,因为她喜欢它。

这笔钱是亨利叔叔送的,杜伊没有把它存入他们的“购车基金”当中,反而搞了个只会沾染灰尘的东西。

在约翰的眼里,它不仅不中看,摆在壁橱里还占地方。

杜伊颇不以为然,她争辩说,屋子里不该只有家具,也该有些令人赏心悦目的小摆设。

约翰对她的意见表示难以苟同,两人一语不合,就因为这只有对琥珀色眼睛的白瓷猫大吵了一架。

之后,谁也不理谁。

今天早上,约翰下定决心不和杜伊说话,直到她自己认错。

当约翰到达轮船公司的办公室时,港口正笼罩在一片潮湿的雾气里,一个上午的时间好像永远过不完似的。

约翰的思绪一直绕着杜伊转,当他正想写一封信以借此转移注意力时,突然被一阵持续不断的警笛声打断了。

他从窗口看到海防队鲜红得刺眼的小船疾驶到河心,船头溅起泡沫般的浪花,尖锐的警笛声还夹杂着汽船呜呜作响的低沉信号。

不久,轮船公司里跑腿的男孩冲进办公室激动地叫着:

“开往特慕冷的船翻了,在河中被拖船撞翻了。

约翰不禁打了个冷战。

杜伊不是说过她要搭船到特慕冷叔叔家吗?

而这艘船每天只开一班。

约翰用颤抖不已的手握住电话听筒,拨了家里的号码。

电话没人接,铃声不断地响着。

约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办公室,跑向港口轮船停靠的码头,挤过一群群跟去看河上救援工作的人。

出事地点有一大片很明显的油污,在那附近,除了海防队以外,还有几艘汽船。

从水中被救出来的乘客,个个都紧抓着缆绳和救生圈。

救护车已经停在码头上待命了,救生艇也慢慢地驶靠岸边。

约翰好不容易才挤到港口警卫旁边,警卫仔细听他叙述之后,很有把握地说:

“乘客应该是全部获救了!

你用不着为你太太担心!

落水的人都被送上岸了,最后渡轮的驾驶员也上来了,他数了数乘客,一共有九位男士,两位女士,他不解地摇着头。

“我明明卖了12张船票!

”他说,并仔细地打量被救上岸的人。

“开船前有个年轻的太太上了船,但是她不在这里!

约翰紧紧抓住他的手臂,问道:

“她的头发是金色的吗?

“我不记得她的头发是不是金色的。

”渡轮驾驶员回答,“不过她把大衣上的风帽扯得很高。

约翰呆住了,杜伊确实有件带风帽的大衣,这回错不了了,她一定是渡轮上的第十二位乘客。

约翰心跳加速,悔恨交加,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

杜伊今天早上一直等着他的原谅,但是他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什么他一点都不体谅她,连她买只白瓷猫的权利都要剥夺?

他实在太自私了,一心只想到自己。

人群又起了一阵骚动,人头朝着小艇慢慢停靠的防波堤攒动。

一个女人被人用担架抬上岸来,湿淋淋的黑色长发披散在肩上,“她还活着,”护送她的医生说,“我们送她去医院。

约翰松了口气,是他搞错了,杜伊并没有上船,担架上的那个女人他并不认识。

约翰挤出重围,沿着河岸走了一段路后跳上一辆计程车,对司机说了家里的住址。

当他奔向门廊时,看到他前面有个身影正要上楼,“杜伊,”约翰跑向她,将她搂进臂弯,紧紧地抱住。

此刻他才发现杜伊怀里抱着一个包装好的盒子。

“你上哪儿去了呢?

”他急忙问道。

杜伊莫名其妙地看着他:

“我刚才到我买瓷猫的那家店铺去啦。

我想把它退掉,因为你讨厌它。

可是不能退货。

“不!

”约翰说,“把它留下,它是世界上最漂亮、最有价值的白瓷猫。

因为它,你没有去特慕冷而逃过一劫。

在他们走进屋里的时候,约翰告诉杜伊今天早上发生在河上的一切,然后接过那只有琥珀色眼睛的白瓷猫,打开包装纸,把它放回壁橱的最上面一层。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约翰对妻子杜伊不满,是因为妻子自私自利、言而无信。

杜伊曾答应丈夫不做任何不必要的开销,但她竟然用准备买汽车的钱买了自己喜欢的白瓷猫。

B.约翰一直没钱买车,只能天天搭公车到公司上班,这让他觉得在同事面前很没面子。

为了不让自己边缘化,他决定早日存下钱来买车。

C.约翰因为白瓷猫和妻子大吵了一架,上午在公司上班,神不守舍,思绪一直绕着妻子转。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约翰想写一封信来向妻子道歉。

D.当听说开往特慕冷的船翻了,约翰心中惊恐万分、愧疚不安,因为早上妻子说她要搭船到特慕冷叔叔那儿,他以为妻子肯定难逃此劫,深感之前不该不原谅她。

E.杜伊起初想搭船去特慕冷叔叔那儿,但因为丈夫为那白瓷猫而生自己的气,且赌气不肯原谅自己,于是临时改变计划,想去买白瓷猫的店铺退货。

(2)小说中的“白瓷猫”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说明。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伊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第十二位乘客”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围绕“白瓷猫”展开的,如果以“白瓷猫”为题,是否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闻一多的转变

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文等传统文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

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

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

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

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

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

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

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

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

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

“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

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

这还成何国家?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

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

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

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

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

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

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

闻一多这样写道:

“《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

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

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

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

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产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民主的希望。

E.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让读者体会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2)40年代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民党一边。

这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外国媒体臆测解放军新战机隐身性能堪比美国的F22“猛禽”战机,其实这些不经之谈是为了继续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B.201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于11月25日落下帷幕,从考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今年国考笔试考得十分“人文”,而十八大、莫言、“天宫一号”等热点话题竟湮没无闻。

C.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美欧的态度日趋强硬,外界认为其对叙利亚政权的颠覆斗争势在必行,只是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故引而不发。

D.养老金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相关部门在此问题上的唾面自干,明显违背了当初制订社保计划时对公民所作的承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在产生西迁浪潮中,我们既要看到西部和东部非常悬殊的经济差距,也要警惕骤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